2000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44)

  别让“优惠”吓跑了客商
王慧敏
  我挂职的那个县位于黄河故道,沙质地,种庄稼不行,种瓜果却得天独厚。前些年,县里调整种植业结构,仅红富士苹果就发展到50万亩,此外还种了大面积的桃、杏、梨。
  尽管县里的果子这些年屡获各种大奖,但接踵而来的卖果难如同阴霾笼罩在果农心头。每到收获季节,那些红艳艳的果子三四毛钱也无人问津。
  果子消化不掉,农民就不能增收。如何将果子消化掉?县领导愁肠百结。倏忽间,县里捕捉到这样一条信息:一家全国知名的乡镇企业欲投资果品加工项目,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原料基地。这不正好吗?我和县里一位领导人匆匆赶到那家企业,一谈情况,对方很感兴趣,马上派人前去考察。看了果园,看了交通,看了水源……人家很是满意。县里呢,则趁热打铁迅速制定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可谁知,考察人员回去后再无音讯……
  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儿,为什么就夭折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两年过去了,今年年初,那家企业的董事长来北京参加“两会”,问起那件事儿,他说:“本来我们很想干,可看了你们的优惠条件,把我们吓住了———你们优惠得离谱了,譬如规定‘土地经客商选定后,无偿划拨,10年内免收土地使用费;在产品和利润分配方面,可高于投资比例的10%……’商业合作,讲究互惠互利。照你们的优惠条件,你们赚什么?要知道,你们是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呐!再如税收方面,你们规定‘来我县工作的客商,工资薪金一概免收个人收入调节税;企业从获利年度起,3年免征所得税,第四—六年减半征收所得税;企业获得利润用于县内再投资,由同级财政返还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收是件非常严肃的事,连中央的税收政策在这里都可以走样,那么又怎能保证这些优惠政策会严格执行下去呢?”
  闹了半天,船弯在这里!
  时下西部大开发,有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犯了和那个县类似的毛病。譬如在甘肃某地,我曾看到这样的优惠政策:凡来我区进行开发,无论征用土地多寡,70年内一律无偿使用。在另一个地区,条件更加优惠,不仅提出100年无偿使用土地,30年内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律全免……
  毋庸置疑,这些地区制定优惠政策完全出于一片诚意,可如此优惠法儿,是不是就可以把客商引来?前一时期,浙江一个企业家来京,我把这些优惠条件告诉了他,问他为什么不去抢抓机遇?他一脸狐疑:莫不是先把企业骗来,然后慢慢宰割?
  招商引资,给客商以适当的优惠是必要的,但我们应该明白,有了优惠政策,并非万事俱备。对于一个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客商来说,他更需要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那种一看优惠条件就上、不按规矩办事的客商,要么是缺乏经营头脑,要么就是另有图谋。如果把这样的客商招到你的社区,你仔细想想,能有什么好结果?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城市用水:总量在下降 节约有潜力
  宋序彤
  经济增长,用水量未必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用水总量出现了负增长
  应对城市用水未来增长趋势作出科学预测,避免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判断
  全国城市年用水总量在1994年达到峰值489.46亿立方米,此后出现了连续5年持续下降的趋势。1999年城市年用水总量下降至467.51亿立方米。城市综合人均日用水量(包括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自1990年至1999年从671.0升降至536.37升,下降了20.1%。从1994年至1999年,虽然纳入统计的设市城市增加了46个,但城市年用水总量却仍呈下降趋势。年生产用水量由1994年的313.61亿立方米降至1998年的236.48亿立方米,下降了25%。但包括城市商业等公共用水的城市生活用水由1990年的100.10亿立方米,增加到1999年的189.62亿立方米,增长了89.4%,年均递增7.69%。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用水“供需比”(城市日供水能力/城市高峰日需水量)在80年代末期降到了最低的0.83,到90年代中期回复到了1.0左右,1998年达到了1.20,它表明城市日供水能力和城市高峰日需水量的比值持续回升,城市供水设施短缺矛盾已经逐步缓解。
  我们可以拿我国城市人均综合用水水平同国外作一个比较。有关资料显示,欧洲15国1980年和1991年综合人均日用水量始终在260升左右,虽然我国城市综合人均日用水量在90年代有了明显下降,到1999年为536.37升,但仍为欧洲15国1991年平均值的2.06倍。我国1996—1998年人均家庭日生活用水分别为135.36升、138.22升和141.45升,年递增2.22%。欧洲15国1980年和1991年人均家庭生活和住区小商业用水平均分别为154升和161升,年递增0.41%。我国目前家庭生活用水器具和设施,包括热水系统有关设施正在逐步普及,因此,我国人均家庭生活日用水年递增率高于欧洲平均值。
  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用水还将继续有所增长,但目前的用水水平已逐渐在向欧洲国家靠拢;欧洲国家城市人均日综合用水量近10余年来始终保持在260升左右,仅为我国目前该值的1/2。发达国家单位取用水量产生的GDP产值为我国的6—25倍。尽管各国城市用水结构不尽相同,我国进一步节约用水还有很大潜力,特别是节约工业生产用水和其他公共用水。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外来妹”不再只是大城市里的独特风景线,在山东莱州三山岛这个海边小渔村,有上万名外来工找回了他们失落在都市里的梦——
  万名外来工为何青睐小渔村
  本报记者 白天亮
  清晨6点,26岁的丁秋亮早早起床,与同伴们一起乘上放漂的小船从山东莱州湾三山岛出海,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丁秋亮是河南周口人,种田养不了一家人,他在四年前决定出来打工。与大部分外出打工的村里人不同的是,别人大多去了广东、北京等大城市,而他却来到山东莱州三山岛这个小渔村。放渔漂,补扇贝笼,到下午4点多,小船就靠岸了,这样干一个月,丁秋亮可以拿到800元钱,至于吃,住,是不用另付费的。劳动强度不太大,收入不算少,丁秋亮对在这里打工很满意。
  在三山岛,有像丁秋亮这样的外来工一万多人,他们大多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的农村,到这里从事养殖、捕捞、加工等工作。三山岛的村民施明悦告诉记者,三山岛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全村6000多人,有渔船近千艘,捕捞的各种水产品年上港量可达15万吨。随着渔业产业化的发展,当地的劳动力已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大量的外来劳动力作为补充。平时这里大约有1万名外来工,到9、10月份的捕捞旺季,可多达2万人。
  民工们涌入农村而不是城市,看中的究竟是什么呢?
  “来这里,当然是因为有钱赚。”在女工宿舍中,20岁的杨仲青快人快语。据了解,这里的外来工年收入约在八九千元至万余元不等,不用说和在家务农比,即便与大城市打工相比,也不算少。他们当中,也有曾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打过工的人,之所以最终选择这里,是因为在城市消费太高,而且,城市里的工作越来越不好找。
  从吉林来的张春瑞已经在三山岛干了两年。谈到民工流动,他表示最苦恼的是缺少信息。刚出来打工时,他曾找到吉林市的两家劳务介绍所,介绍费交了工作却没有。被骗过两次,他不再相信这类中介机构,而是通过老乡来打探消息。“我想工作岗位绝对是有的,可能在农村可能在城市,但我们不一定知道,一开始当然还是先去城里看看。”他的说法得到了不少民工的肯定。
  据介绍,三山岛上万名外来工,很少是雇主主动找来的,外来工到这里,基本是靠同乡推荐,一传十、十传百。有趣的是,采访中,不少雇主谈道,很想找一些素质更高的劳动力,就是没有信息,也就没有采取什么做法去主动吸收自己更满意的劳动力。
  从三山岛采访归来不久,记者看到了一份国家统计部门关于劳动力就业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制造业,由于市场饱和、资源环境等问题,能够吸收的劳动力已近极限,在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继续减少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继续增多的同时,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出现了少量的增长。结合三山岛的状况,不由地让人想到,从解决就业的角度讲,第三产业是主攻方向,第一产业也未尝没有潜力可挖,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固然不少,农村的天地也很广阔,问题主要是如何挖掘就业潜力,这就需要信息,需要沟通,需要观念的转变,需要劳动力市场在更大范围里实现。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南水北调,21世纪我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超大型工程,在酝酿了将近50年之后,终于从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进入准备实施阶段——
  南水北调有盼头了
  本报记者 江夏
  6月5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记者通气会,就社会各界关心的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关问题作了介绍和说明。本报在6月6日一版刊登消息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有关的背景情况。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的负责人。
  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南水北调,可不是因为这几年北方干旱才想起来的”,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以下简称调水局)副局长许新宜,指指身旁的副总工程师韩亦方说,“刚开始接触这个工程时,她还是个小丫头,现在已经成老太太了。”在今年调水局组织考察时,有一位地方领导同志说,这些年来,他们已经接待过80多批各类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察组……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此后的几十年间,围绕南水北调这一战略构想,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勘测、规划、研究和论证工作,尽管有起有伏,时急时缓,但从未中断。
  80年代以来,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年甚一年,南水北调工程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工程实施的设想相继写进了党中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九五”计划。1995年6月,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南水北调工程问题。在多年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南水北调工程论证报告》和《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在3年内先后完成,并上报国务院。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华北地区的水荒,步步紧逼,日趋严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显得愈发紧迫。
  南水北调不能再耽搁了
  北方实在是太干渴了。
  我国水土资源的自然分布,本来就极不均匀。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与人口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北方人口占全国的37%,土地占45%,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从80年代开始,海河、黄河流域的干旱,已经持续了20年。而长江平均每年有近1万亿立方米水东流入海。
  那些缺水的地方也想了很多办法。为了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他们不断挖掘本地水资源潜力,同时也被迫付出了牺牲环境的沉重代价。地表水的过度开发,造成河流干涸。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河段断流时间长达7个多月,海河流域许多河流的中下游常年处于断流状态。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许多环境问题。
  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全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48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5.7%。今年北方大旱,随处可见龟裂的土地。京、津、华北地区用水更是频频告急。河北境内的白洋淀,5月上旬已经干淀。6月中旬,天津市采取了紧急措施,压缩部分供水指标,菜田停止供水,关闭所有洗车业;加强洗浴用水管理,无节水措施的暂停营业;未经批准,严禁开采地下水。对一个直辖市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
  根据预测,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北方地区的需水量仍将继续增长。到2010年前后,如遇连续干旱,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华北地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用水有可能出现硬缺口。对这些地区来说,必须长期坚持节约用水,充分发挥本地水资源潜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调整产业布局。但是,要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再也不能耽搁了。
  工程总体格局形成
  南水北调是个什么样的工程?
  经过几十年研究和论证,它的总体轮廓已逐渐清晰,即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形成南水北调西、中、东三条引水线路。
  铺开一张工程示意图,许新宜介绍了西、中、东线工程的基本路线和供水目标。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的源头河段,向黄河上游调水,补偿黄河水资源的不足,缓解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
  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干流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全线自流,在郑州西穿过黄河,输水到北京、天津。重点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等沿线城市的用水,并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可自流,终点天津。主要解决苏北、山东和河北东部的农业用水、津浦铁路沿线及胶东的城市缺水问题。
  这三条线路各有合理的供水范围,又可以相互补充,最终目标是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内陆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南水北调有没有时间表?
  西线、中线和东线工程,哪个先开工呢?调水局的工程师告诉记者:优先考虑中线和东线。因为这两条线的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工程难度是我国当代技术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如近期内实施,可以直接缓解京、津、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危机。
  据专家介绍,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之间相互联系,是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可以互为补充。比如,中线和东线工程先行建成,可以替换出黄河下游的部分引黄水量,黄河上、中游可以增加供水量。而西线工程建成后,如果汉江发生干旱,向北供水量不足时,也可以从西线得到补充。
  “那么中线和东线是同时开工,还是有先有后?”
  许新宜回答这个问题时出言谨慎,“我们设想争取中线和东线同时立项,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谁先具备条件,谁先开工。”但他马上又补充道:“即使中线先开工,也很可能是东线先通水。因为,江苏省内的江水北调工程已经干了近40年,水已经送到连云港和徐州。而东线工程的黄河以南部分,就是要在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扩大和延伸。因此,东线工程相对来说工期较短。”
  记者继续追问,中线和东线的开工和通水有没有大致的时间表?
  许新宜字斟句酌:“如果经过努力,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列入国家‘十五’计划,按照6—7年的合理工期考虑,2010年前后通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对工程的复杂性不可低估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基础设施工程。它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仅中线和东线主体工程的输水线路,就长达2600多公里,工程投资约1000亿元,涉及7个省市、数亿人口,不仅在工程技术上,而且在输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益协调以及环境影响等诸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挑战。因此,对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复杂程度不可低估。
  好在我们已经有了50年的积累,各方面的专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仅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为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对受水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影响,对临近海域和沿线湖泊水生生物的影响等,经过专家们的实验研究,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结论。
  关心南水北调的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长江遇到枯水年会不会无水可调?南水北调的水质能否达标?水价高不高,老百姓能不能用得起?工程的安全有无保证……
  专家解释说,“南水北调重点是为了解决北方地区枯水年的缺水问题,现在初步确定的年调水量是多年平均值,而每年的调水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多可少。就中线而言,汉江和北方同枯的概率不高,如果把黄河也考虑进去,则概率更低。而且中线工程将加高丹江口水库的大坝,增加100亿立方米的库容,这样就可以丰水年多蓄水,枯水年多调水了。”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有不同观点的交流,才会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论证,才会使南水北调的规划和设计更科学、更周密。
  眼下,调水局正集中各路专家,抓紧开展北方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工作,通过深入分析,确定北方地区的缺水量、缺水性质、缺水地区分布,确定南水北调的调水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长江水何时才能淌过家门口?干渴的人们眼巴巴地盼着……
题图:丹江口水利枢纽。(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