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电动车驶入尼泊尔
  王英斌
  有“山国”之称的尼泊尔,近年来也遇到了大气污染的困扰,特别是首都加德满都,因汽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尤为严重。为了有效地遏制大气污染,加德满都的研究人员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发出了不产生尾气排放的电动三轮车。
  加德满都的大气污染,主要源于市内行驶的3000多辆三轮出租汽车。这种老式三轮汽车不仅噪声大,而且冒黑烟,再加上其他汽车等排放的废气,使加德满都市经常处于烟雾笼罩之中。昔日远处那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清晰可见,如今却难觅其身影。因此,发展非燃油的电动汽车,是消除当地大气污染的最有效措施。
  新开发出的电动三轮车不排放废气,没有噪声,作为出租车受到市民的欢迎,而且费用与燃油汽车大致相同。为了切实改善大气环境,尼泊尔政府鼓励发展电动汽车,国家银行还推出优惠的融资政策,以促进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胎儿无权告生母
不久前,加拿大最高法院以绝对多数票否决了一项省级法院的判决,判定胎儿无权控告生母,即妇女不必对自己在怀孕期间给腹中胎儿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该案的起因是,现已六岁的男童莱恩仍不会说话,经医生诊断,判定是其母亲在怀他时驾车不慎撞车,导致莱恩出生时脑瘫。莱恩的祖父替他状告生母,要求母亲的保险公司赔偿医疗费用等。
加拿大法律为保护胎儿,规定胎儿有权控告加害的第三者,但上述裁决说明这项权利不包括自己的母亲。但替莱恩打官司的律师表示:“我们并不想扩大胎儿的权利,也不想限制女性的权利。我们只是想向保险公司提出合理的赔偿,以照顾莱恩一辈子的生活。”目前保险公司基于人道主义的原则,仍决定向莱恩提供若干赔偿。 (清溪)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儿童小乐园
  朱华钧 韩桂莲
  一天,我们游览了美国东部的名胜海港鱼村后,专程驱车到“康州东南部儿童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是个大平房,建筑总面积不到300平方米,内含小办公室和小卖部,东西两侧有野餐区和小园地。馆场虽小可展品不少,活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
  在一个供6—12岁儿童参观活动的“科学发现室”里,墙壁和展台上展出许多实物标本,如大鳄鱼皮、蟒蛇、人体骨骼、牛骨骼、鸟、大鱼等;展台上还有潜艇模型、太阳系模型、计算机、古旧的管风琴、鼓等多种多样的收藏品;地上摆放着大磁铁、105个年轮的大木头、石英石、一条捕龙虾的小船,真可谓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在另一个大的综合馆里,墙边摆着一块绘制着美国版图的大地毯,孩子们可在上面就地熟识各个州;有个火车站模型,紧靠它的是一列制作精美的火车模型;还有探险家赠送的海底生物展品,让孩子们了解海底生物。
  博物馆重视让孩子们动手动脑。
  在“科学发现室”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做各种实验:有摆弄显微镜察看微生物;有用铁片体验磁铁的吸引力;有用不同的器具探测回声等;还有个彩色的人体结构模型,其心肝脾肺肾肠等脏器都可分离组合,孩子们好奇地在又拆又装中增长知识。
  综合馆南端一小区,摆放着低矮的桌子和小凳,孩子们尽情地在那里画画和剪纸。北端是一块供3岁以下幼儿消遣的乐土,地上铺陈着软垫,很安全,幼儿们在玩弄大量的洋娃娃和色彩鲜艳的玩具。
  最让3—7岁孩子开心的是综合馆中心的一片天地,那简直是一个完整的小镇,因为那里有“图书馆”、“银行”、“邮局”、“健康中心”、“消防站”、“超市”、“餐厅”等。而且它们都备有各种“工具”和“货物”(大都是胶塑做的)。孩子们在这里活动,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扮演他们感兴趣的角色。看着“医护人员”忙着给洋娃娃病人测体温和打针,“售货员”在超市里售货,“服务员”在餐厅里按照“顾客”的要求认真地在烹制和端送饭菜的情景,我们不禁啧啧称赞。
  在馆内玩够了的大孩子,还可到室外的植物园去,亲自动手除草、松土、浇水或栽培、施肥,了解有关知识。
  小小儿童博物馆还以“无围墙博物馆”自豪。它有一项“援外任务”,即给学校和托儿中心讲课。他们根据馆里所设置的科目,任选其中一项,博物馆就能派老师去讲课。
  ▲“小顾客”在康州东南部儿童博物馆的“超市”里选购“商品”。
  韩桂莲摄(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世界建筑一瞥
图为荷兰鹿特丹市内一处 赵彬摄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旅人心语

  感受名人故居博物馆
田樱
  在国外旅行,我喜欢去名人故居博物馆。它们有的设在名人出生、生活、成长的故乡,有的设在名人创造辉煌时居住的地方,也有的设在名人因某种原因而居住的地方,但无一不充满着浓浓的文化色彩、历史色彩,成为后人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课堂。
  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哈沃斯,我曾踏访了英国著名的三姊妹作家的故居博物馆,感受到了这一点。这里是一片广阔无垠、色彩暗淡的荒原,几只黑头绵羊在悠闲地觅食,枞树和栗树在迎风抖动,走过石铺路,村北那幢石造的两层住宅,便是勃朗特故居博物馆。这是由三姊妹的父亲老勃朗特的住宅改造而成的,一切保留原貌。故居旁是三姊妹父亲传教的教堂,旁边是墓地,一家人除了安妮外,都葬在这里。楼下左边靠墙处是安妮弹奏的小型立式钢琴。楼上夏洛蒂的卧室内放着她的长裙、首饰匣等,她在这里创作了《教师》、《简·爱》、《雪莉》、《维莱特》四部小说和一些诗歌。在这里,人们通过那些遗物仿佛感受到夏洛蒂把自己融进了简·爱的形象中。夏洛蒂卧房隔壁是艾米丽的房间,以前这里是三姊妹儿童时代嬉戏玩耍、习字读书、编造冒险故事的地方。楼下门厅处安置着两块为艾米丽的小说《呼啸山庄》中的男女主人公刻制的石碑。离哈沃斯4英里处,据说是艾米丽写作《呼啸山庄》的原型遗址。她们的故居,让人看到了三姊妹的生活时代、成长过程,也可对《简·爱》、《呼啸山庄》和《阿格尼斯·格雷》的作品背景、主人公的性格多一层理解。
  美国洛杉矶有两位美国总统的图书馆——尼克松图书馆和里根图书馆。我踏访过尼克松图书馆,这实际上就是尼克松故居博物馆。它位于离洛杉矶约50公里的奥林奇县的约巴林达,这里是尼克松的出生地。它有19个展室,展示着尼克松的政治生涯:简朴而典雅的故居白色小木屋,给人留下了质朴的印象;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的雕塑,形象地刻画了中美建交的重大事件;还有深刻影响过他政治生命的“水门事件”中的录音带等等。这些虽然只是一个象征、一个记载,但却是尼克松政治生命的历程。
  位于纽约市北面的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罗斯福故居博物馆,坐落在罗斯福喜欢的玫瑰园中。它的特色是把历史上罗斯福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故居的房间记载下来,如他命名的故居书斋“夏日白宫”,是1942年6月20日他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历史文件的地方;二楼的“玫瑰室”,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王后曾经下榻的客房;还有丘吉尔首相下榻的“小绿室”;在图书馆的后面,则立着一块柏林墙,是对二战的纪念。
  去巴黎时,我专程拜访过巴尔扎克故居博物馆,那是他在1840年到1847年时的故居,他在这里写完了《人间喜剧》的最后一部分。这幢二层的奇特小楼,藏身于树木的绿色之中,楼后有条幽绿的小径,径旁是绿色的围栏。巴尔扎克把这幢小屋称之为“绿色小岛”。参观这个故居博物馆,眼前仿佛展现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一幕幕,也仿佛看到巴尔扎克在“绿色小岛”上奋力笔耕,“我把生命投在这张桌子上,就像炼丹术士把金子投进坩埚一样”。那书桌上的咖啡壶和暖炉,是他写作时不可缺少的用具,“咖啡是巴尔扎克再开动机器使用的黑油”。
  巴黎伏日广场6号门2层楼上是雨果的故居博物馆,是1832年到1848年雨果从事早期文学创作、社会活动和政治斗争的地方。其特色是馆内雕塑和小说中的插图,给人印象深刻。在楼梯拐角处,就有一个小小塑像,那个女孩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披散着凌乱长发,双手吃力地提起一只大木桶,大眼睛充满哀伤与惊恐,她便是雨果流亡期间在大西洋的根西岛写成的《悲惨世界》中的珂赛特的形象。还有《巴黎圣母院》中,那又丑、又驼、又瘸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纯洁、善良、美丽的吉卜赛少女埃斯梅拉达的小说中插图。在那里我想起《雨果传》中的一段话:好几十年过去了。时间可以淹没小丘和山岗,但淹没不了高峰。雨果的作品,正是经历了世纪的风雨依然屹立的高峰。
  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故居博物馆,典雅庄重,古风习习。这里是泰戈尔出生和逝世的地方。红色的3层楼,有50个屋室,大量图片、绘画、资料和实物,展示了泰戈尔的风雨历程。我感受到了泰戈尔的一生,正像他所描绘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平静”。
  名人故居博物馆,珍藏的是一段历史,一份文化。随着历史进程,它将愈来愈显示出斑斓的色彩。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叹息”桥
  余树远 文/摄影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闻名于世的水城。这座城市实际上是由118个小岛组成。岛与岛之间用170多条水道和约400座桥梁相连。在这些桥梁中,有一座名为“叹息”的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叹息”桥(见左图)兴建于17世纪初,是专供囚犯们进出用的。那时,桥右边的房屋是监狱,左边是法庭,囚犯们从监狱到法庭受审和审后返回都要经过这座桥。他们在桥上透过那些小窗看到外边的蓝天碧水时,往往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发出长长的叹息。“叹息”桥因此而得名。现在,每当游船从桥下通过时,导游总会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请各位游客暂且免开尊口,屏息竖耳静听桥上是否会传来叹息之声。(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金刚山感怀
  本报驻韩国记者 王林昌
  “愿生高丽国,一游金刚山”,这是我国宋朝诗人苏东坡写下的名句。朝鲜半岛上金刚山之美,在古代就曾吸引了中国的许多文人墨客。
  在70年代,我曾数度到过那里,也为她的壮美所倾倒。九龙瀑布绝壁上巨幅汉字石刻“弥勒佛”三个大字和三日浦清澈湖水中的小舟荡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离开那里20多年之后,很想旧地重游,去寻觅那里曾经留下的行踪。
  今年初夏,中国驻韩国记者终于有了一个经韩国的东海港乘游轮去金刚山旅游的机会。尽管为期四天三宿的旅行在金刚山的游览只有两个白天,且确定的只是两条登山的路线,但难得愿望成真,使我振奋不已。在游览的路上,我问一位韩国的导游,朝鲜的金刚山和韩国的雪狱山同属太白山脉,为什么韩国人情有独钟,不惜飘洋过海到金刚山?他告诉我,金刚山一年四季都有她独特的迷人景色,更重要的,是她的广阔和包容,只要你来到金刚山,就有被她拥抱的感觉。而在雪狱山,是你感觉在拥抱她。他凭着自己在金刚山多年导游的直觉,道出了金刚山受人喜爱的真谛。一路旅游一路细细品味,他的话确有道理:沿路两侧古松参天,高山之巅云遮雾障,晴时阳光灿烂,阴时细雨蒙蒙,还有那走也走不尽的盘山路,使你感觉到她确实很远,也很大。
  游人中有几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青少年时代就曾经来到过这里,与金刚山有着特殊的情怀。一对老夫妻领着儿子和儿媳一同来到金刚山,他们说,自己的故乡就在元山附近,来到这里,就等于回到了家乡。在去望洋台的路上,一位老者在女儿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沿石梯而上,执意要走到最高处去眺望东海。人们在路过“忘杖泉”的时候,一边回味着有关“忘杖泉”的神话,一边排着长队等待饮一口泉水。春末夏初,泉水稀少,但人们仍然一点一点地舀着,喝着,品尝着清泉那沁人心肺的甘甜和清凉。
  这是一片几乎用铁丝网封闭起来的旅游区域。两年前,当时的现代集团名誉会长郑周永赶牛援朝,和朝鲜签订了开发金刚山旅游的协议,韩国人可乘船直接穿过三八线进入朝鲜金刚山旅游。来旅游的韩国人除了按照指定的路线去登山,去领略山清水秀和没有一点污染的自然之美外,还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歇息、就餐、购物,并观赏平壤牡丹峰杂技团精彩的表演。如今,这里已经按照事先的设想修建了“温井阁”、“金刚山温泉塘”和“金刚山文化会馆”等旅游设施。现代商船株式会社在开辟金刚山旅游路线的同时,也带来了韩国式的服务管理,让人在这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温井阁内设有小卖部,客人们可以买到在韩国难以买到的朝鲜产的各类烟、酒、药品和工艺品。金刚山的温泉是有名的,游人可以痛痛快快地去金刚山温泉塘洗一个温泉澡,解除一日的疲劳和紧张。许多韩国游客对金刚山的温泉留连忘返,他们在洗过一次之后,不惜在第二天缩短登山游览的时间,赶早回去再去泡第二次温泉。
  最令人难忘的,是平壤牡丹峰杂技团在金刚山文化会馆里进行的精彩表演。游人们可以看到诸如“空中飞人”等节目。演员们一个个高难度的完美动作,让观众们叹为观止,场内热烈的掌声和欢声经久不息。当一幅画着整个朝鲜半岛、书写着“一个”的横幅出现在舞台高处的时候,场内立刻响起一片欢呼声。这是南北同一个民族间的感情交融和心心相通,充分表达了他们在南北分裂55年之后,强烈渴望统一的意愿。演出结束了,但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观众们谢幕,情不自禁地和涌向台前的观众热情握手,我看到,他们的眼中含着激动的泪花。整个场内一遍又一遍地唱起那首“见到你很高兴”的流行民歌,那种真挚的“兄弟情”、“同胞爱”所体现的同一民族间巨大凝聚力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自金刚山海上旅游路线开辟以来,已经有24万—25万名韩国游人来到这里。尽管它只是一条从韩国通向朝鲜的封闭通道,但这仍然不失为一条增进韩朝双方相互了解的桥梁。
  两天的时间实在短暂,一个多小时的杂技表演也犹如瞬间。当人们乘坐一辆辆大轿车依依不舍地走出这片小天地的时候,那种在温井阁里体会到的放松和自在,那种在文化会馆中体验到的兄弟情和同胞爱似乎又变得遥远了。
  我也在兴奋的同时,留着一份遗憾。一条固定的旅游线路已经使我难以寻觅往日的足迹。我希望,当我再有机会重游金刚山时,这里的景致会更美,气氛会更融洽,来这里旅游的人,有南边的,也有北边的,还有外国人,他们走在同一条登山的路上,心相通,情相融……附记:我的这种希望也许就会变成现实。在我回到汉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韩朝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正日和金大中在平壤实现了历史性会晤。这次会晤将会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促进南北关系的发展,进而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大业。
  上图:金刚山一景。
下图:温井阁外景。
  王林昌摄(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我的房东老太
彭世球
搬进来时,正是灿灿的金秋时节。美国房东老太首先与我“约法三章”,其一,不能带女朋友回来过夜;其二,不能在厅里吸烟;其三,每月房租200美元(含水电费),现金支付。我一听乐了,因为前两条于我来说都不成问题,至于第三条嘛,我想也找不到比这更便宜的了,而且离学校这么近,不用开车,步行穿过一条林荫小径便到了。因此,我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了。
  这是一套颇有些年代的房子,西边是两个大厅,东边是并排的三个卧室与厅相通。房东老太住中间那个卧室,老太的大黄狗住北面那间,我则住南面的那间,而且我能拥有单独的卫生间。
  房东老太名叫甄妮,约70岁,高高的个子,两年前丈夫去世,有一女在另一城市工作,偶尔回来一下看望她,还有一养子在本市别处居住,周末常带其女儿到这里来问候问候,也捎带打打“牙祭”——老太太常做好吃的等他们来吃。老太太人很和善,是个基督信徒。星期天早上到教堂去做礼拜是老太每周必做的功课,另外,除了到商店去买食品及少有的一两次社交活动外,其余时间便是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有时看着看着,居然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其孤独与寂寞可想而知。每当我傍晚从学校回来时,老太便主动找话跟我聊天,我于是一边做饭一边与她聊,趁机练练口语。但时间长了,也确实没什么可聊的,不外乎是今天天气如何,今天你过得好不好,你儿子给你来电话了吗等等千篇一律的话题。若她儿子一连好几天不给她来电话,她便向我抱怨她儿子。我安慰她说,也许他这几天很忙哩,她便说,忙得把他娘也给忘了——有点像我们中国老太抱怨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情形。她与儿媳妇不和,有时也向我诉说其儿媳妇的不是,我也从来没见过她儿媳妇来过这里,我于是想,敢情这美国也像我们中国一样,也存在着“婆媳不和”这个古老的问题哩!
  甄妮老太受教育程度不高,退休前在一食品公司制作面包糕点。现在她仍然常在家里做面包糕点,每年秋季还拿到佛州举办的食品交易会上展览评比,还得了一些奖回来。因此,我常能尝到她做的糕点,而她曾开玩笑对我说,也许你同学会羡慕你常能吃上我做的美国正宗糕点哩!对此我也开玩笑对她说,也许你的朋友们同样会羡慕你能常吃上我做的中国传统米饭哩!我用上等大米在电饭锅里煮,煮出来的米饭雪白柔软,老太太自然喜欢吃,而每次米饭煮好后我都会问她一声要不要吃一点。这时她会起身拿来一个小碗,盛上半碗米饭,然后倒进一些牛奶,加进一些白糖,搅和搅和就这样吃——可算得上是中西合璧的吃法了。另外有时我做的“糖醋里脊”、“三杯鸡”等中国传统菜,老太太也很喜欢吃。
  总之我们相处得还不错,但也有发生“摩擦”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在厅里与一位美国朋友通电话,我告诉他说,我已搬到一位美国Lady(女士,太太)的家里住,怕他产生误解,我又强调说是一位OldLady(老太太)。谁知这句话让在一旁看电视的老太太听到了,只见她突然将电视关了,沉着脸回她房间去了。当时我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却并不知道我的话得罪了她,继续与我朋友聊天。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我从学校回来,她才突然走到我跟前对我说:“彭,我要跟你谈一件事。”其口气之严肃令我惊诧。“昨晚你把我气疯了……但后来我想到这可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致,所以我原谅了你,可是请你记住,往后不要再叫我或别的Lady为OldLa-dy。”我于是赶快向她道歉,说我不是故意的,确是因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致,要知道在我们中国称呼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为“老太太”是表示尊重云云。于是一场风波才算平息下来。我在心里暗想,可怜这老太太,竟因我无意中的一句话而气了一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