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巴勒斯坦漫漫建国路
  本报记者 安国章
  2000多年来,在古称迦南的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先后上演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的历史惨剧。1948年5月14日,一直梦想返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从此后,巴勒斯坦人便梦想着返回家园,建立自己的“巴勒斯坦国”。此次戴维营峰会虽无果而终,但巴勒斯坦方面仍坚持按原计划建国。——编者题记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委员会7月3日宣布,在今年9月13日过渡自治阶段结束时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并责成巴解组织执委会在未来70天内“采取适当措施”落实国家主权的有关事宜。巴勒斯坦的这一宣布立即引起以色列的强烈反响,以色列总理巴拉克警告说,如果巴勒斯坦单独宣布建国,以色列将彻底吞并它目前占领的约旦河西岸领土;美国国务院也发表声明,反对巴勒斯坦单方面宣布建国。本月11日开始的美、巴、以三方峰会谈论的核心就是关于巴勒斯坦建立独立国家问题。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和巴勒斯坦国的181号分治决议,以色列国诞生了,巴勒斯坦国因阿拉伯方面对决议持反对立场未能成立。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阿以冲突。
  1964年巴解组织宣布成立,通过了主张军事对抗犹太国的宪章,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80年代中期,巴勒斯坦人民开始在被占领土展开反对以色列占领的大规模起义,在起义处于高潮之际,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利亚宣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定都耶路撒冷,并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第二年的7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提高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地位,随后有100多个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但因没有自己的国土,巴勒斯坦国仍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了世界的主流,阿以争端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谈判,巴以双方于1993年9月13日签署了《巴以关于巴勒斯坦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又称奥斯陆协议。协议确定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渡期为5年,从自治第三年开始,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加沙和杰里科的永久地位和其他悬而未决的问题,最后地位的谈判应于1999年5月4日结束。1994年5月4日,巴以双方签订了实施和扩大巴勒斯坦自治的开罗协议,同年7月1日,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回到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在加沙建立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1995年9月24日双方又签订了塔巴协议,协议规定自治范围将扩大到约旦河西岸30%的地区。1996年4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删除了宪章中消灭以色列的条款,5月,巴以进行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的首轮会谈。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在逐步向前迈进。
  1996年5月,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大选获胜后提出了“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明确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要求巴勒斯坦人接受自治为最终解决方式。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严重受挫局面。尽管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以色列政府后来与巴勒斯坦签订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允许在3个月内再从西岸撤出13.1%的土地,但以色列内阁在通过协议时却附加了不许巴勒斯坦单方面宣布建国等一系列苛刻条件,所签协议成了一纸空文,奥斯陆协议规定的于1999年结束巴最终地位问题谈判自然也不可能兑现。
  1999年5月以色列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后,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进程重新启动。巴以双方签订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根据规定,双方不迟于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巴以谈判处于最后的关键阶段,所涉及的问题,如耶路撒冷地位、难民问题、边界的最后界定以及水资源问题都是极为敏感的大问题,巴以和谈处于僵持局面。
  巴解单方面做出建国的决定,不仅是巴勒斯坦人民应享有的权利,而且也符合巴以双方签署的协议,但在戴维营峰会前宣布建国,是因为以色列在撤军问题上一再拖延和将最终地位谈判分割化的意图日益明显,巴方对以方的和平诚意越来越表示怀疑。巴解组织认为,必须将建国问题与和平谈判脱钩,以便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迫使以色列在谈判中作出更大的让步。
  自1993年以来,巴勒斯坦自治地区经济每况愈下,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4.2%,导致巴勒斯坦对外经济援助的依赖日益加大,特别是对美国的依赖,为此,巴勒斯坦在建国问题上不得不考虑美国的立场。而美国历来是反对巴勒斯坦单方面采取建国行动的。埃及和约旦是巴勒斯坦的重要盟友,同时也是接受美元最多的阿拉伯国家,他们的态度对巴勒斯坦有着重要影响。另外,以色列是巴以冲突的直接对立方,巴勒斯坦建国直接涉及以色列的利益,没有以色列的认可,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将难以实现。因此,在没有中东有关各方同意的情况下,只有巴勒斯坦自己的力量难以实现建国梦想。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巴以和谈荆棘载途
  本报驻埃及记者 朱梦魁
  编者按:背负着历史的重任,阿拉法特勇敢地走来了;冒着政治上的巨大风险,巴拉克勇敢地走来了;克林顿为此推迟前往冲绳参加八国峰会,会后又急匆匆地赶了回来;在摄像机镜头前,他们颇有风度地互相谦让着先请对方走入大门;在摄像机镜头的背后,谁能确知他们曾有过怎样的纵横捭阖?在美国马里兰州一个名叫戴维营的地方,刚刚结束了一场长达15天但无果而终的谈判。面对着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恩恩怨怨,这场谈判注定荆棘载途。
  从7月11日开始,美国总统克林顿、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华盛顿附近的戴维营举行三方首脑会谈,旨在敲定巴以实现永久和平的最后方案。这是巴以谈判临近最后期限的紧要关头,有关各方进行的具有决定性和历史性意义的攻坚努力。尽管美方竭力居中斡旋,但巴以双方在巴以边界、巴建国、耶路撒冷、巴难民等重大问题上依然分歧深重。
  当前,巴以达成最终和平协议的期限9月13日日益迫近,但双方在涉及过渡阶段和最后阶段谈判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都存在争议。巴以经过长期的公开和秘密谈判之后,巴以间的主要争端和各自立场已全部廓清,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已超过谈判代表的权限,非决策者亲自参与谈判不可。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中东和谈的主持国,希望巴以继埃以之后达成第二个戴维营和约。加之克林顿总统任期行将届满,急于在任期内促成巴以如期实现和平。克林顿总统在戴维营谈判开场前夕指出,尽管美国不能保证会谈成功,但这是克服巴以分歧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耶路撒冷问题
  从7月11日戴维营三方首脑开谈,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问题上各不相让,致使谈判极为艰难。阿拉法特强调,没有巴勒斯坦对东耶路撒冷行使全部主权,就没有巴以和约。巴方认为,以色列于1967年占领东耶路撒冷,应根据242号决议同其他西岸地区一起归还给巴勒斯坦。巴拉克提出,以色列同意归还西岸和加沙94%—95%的土地,以换取以色列继续对东耶路撒冷拥有主权,部分阿拉伯街区的民事管理权归巴勒斯坦,并建议将耶路撒冷问题的最终解决推迟两年。巴方拒绝旨在拖延耶路撒冷问题的建议,坚持巴以和平协议必须包括耶路撒冷地位的最终确定,主张耶城主权分治方案,即西城主权归以色列,东城主权归巴勒斯坦。
  为缩小双方分歧,美国于21日提出了关于耶城等问题实行部分解决的折衷建议。要点包括:东耶路撒冷附近的穆阿利亚德明和哈夫阿特宰伊夫两个犹太人定居点并归以色列主权管辖,作为回报,耶城西北的阿拉伯街区归巴主权管辖;巴在耶城的老城区及其周围的街区以自治区的形式,享有充分的民事和行政管理权;当地的主权仍归以色列;对耶城的宗教圣地实施宗教管理;在今后几年内保持耶路撒冷的现状,留待以后再谈判确定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此外,美方还建议,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不拥有军队、重武器和空中力量;以色列一旦面临军事危险,以色列飞机可自由进入巴领空,同时启用西岸中部山区的预警雷达站,并在约旦河谷地区部署军队等。以方首先表示接受美国的建议,但巴方反对。巴方强调,要么全面和平,要么不和平,但绝不接受部分或延期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的折衷方案。
  巴以边界划分问题
  以色列撤出西岸的范围决定未来巴以边界的划分,是实际兑现土地换和平原则的首要问题。阿拉法特要求以色列履行联合国242号决议,从约旦河西岸地区全部撤军,其中包括耶路撒冷。巴拉克同意先撤出80%,另外的包括以色列准备继续租借的约旦河谷地农业区在内的12%留待日后谈判,其余主要是犹太人定居点的8%地区归以色列主权管辖。由于约旦方面坚持要与未来的巴勒斯坦国接壤,以色列同意巴控制区直达约旦边界,包括约旦河桥上的过境通道。作为回报,巴方应同意在巴约边界地区部署联合国维和部队,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以色列军队。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目前流亡在外的巴勒斯坦难民约有350万,加之50多年间的各种变故愈发积重难返。巴勒斯坦方面曾多次重申,如果巴勒斯坦人民建立国家和返回家园等合法民族权利得不到恢复,巴以之间和该地区将无和平可言。巴方要求依据联合国194号决议,允许巴难民自由选择回归或定居并获得适当赔偿。以色列方面不仅拒绝巴难民返回以色列控制区,而且只承认1948年有15万巴难民离开,其中的10万人现已死亡,对其余的5万人将视情况解决回归问题。美国在巴难民问题上倾向以色列,主张他们在现居住国定居,并适当给予个人或集体赔偿;坚持返回的由巴权力机构在巴境内安置。美国还建议国际社会解囊建立巨额专项基金,分别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提供发展与安全援助,同时对接纳大量巴难民的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提供安置难民的援款。
  有关各方密切关注戴维营谈判并作出了不同反应。谈判期间,巴以领导人和白宫与埃及和约旦等方面保持联系,希望他们尽力促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支持阿拉法特的谈判立场,强调巴以间达成的和平协议应包括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在巴以内部,对戴维营谈判说“是”或说“不”的,都大有人在。哈马斯反对戴维营谈判,巴解其他8个组织也呼吁阿拉法特撤出谈判。在以色列方面,利库德集团等反对派接连发难,指责巴拉克在谈判中一再让步,要求尽早提前大选,成立新的以色列“民族团结政府”。巴以双方都在戴维营谈判期间加强军事戒备,以防不测。
  目前,戴维营会谈已无果而终,巴以双方相互指责对方在谈判过程中,特别是在耶路撒冷问题坚持强硬立场导致会谈失败。但与此同时,与会各方又都对和平进程采取了积极立场。阿拉法特的顾问拉迪纳说,巴方同美国政府商定将继续推动和平进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巴以谈判取得进展,以便双方在9月13日前如期达成永久和平协议。克林顿表示,虽然会谈没有达成协议,但以巴双方在包括耶路撒冷地位在内的许多问题上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克林顿同时还表示,希望以巴领导人回国后反思戴维营会谈的得失,争取在今后几周内恢复磋商。
  这一轮的戴维营会谈虽然令人失望地结束了,但希望还在。道路虽然艰难,但不可逆转的巴以和平进程还将重新回到轨道上来。因为,和平,只有和平,才符合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只有叙以和谈见成果,黎以问题才有望解决
黎以叙以和谈连环套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吕志星
举世瞩目的叙以和谈自今年1月中旬中断以来,又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国际社会的种种努力面对叙以固守各自划定的“红线”和所持的强硬立场,都没能取得任何令人乐观的结果。
  今年3月26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会谈,被美国视为挽救叙以和谈的一次努力,阿萨德将这次会晤作为考验以色列诚意和美国公正的一次机会。叙美首脑会谈结果令人失望。此后,叙以双方似乎都失去了耐心,不愿在对方没有作出明显让步之前再言和谈。
  叙以双方存在的主要分歧集中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叙利亚要求以色列执行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全部归还其所占领的戈兰高地,以军撤回到1967年6月4日实际控制线。以色列则要求叙利亚首先对安全安排、关系正常化及水资源分配问题作出保证,同时提出对“6·4”实际控制线作一些调整。叙方明确指出,安理会242号决议和马德里中东和会的核心内容,就是敦促有关各方执行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以色列归还其全部所占领的土地换取阿以间的全面和平。以色列从自身的生存环境、民族和政治集团利益出发,把安全问题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而不会在对自身利益构成威胁的问题上轻易作出让步。叙以虽然都表明将和平作为本国的战略选择,但在涉及妥协和让步的具体问题上,双方领导人都面临着国内反对势力的强大压力,而难以作出最后的决定。双方在两国临界的太巴列湖东北地段的边界划分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叙方坚持“6·4”实际控制线应划在湖东北岸的岸边,叙对太巴列湖和戈兰高地的水源拥有主权。以方则提出边界线应划在湖东北岸以东的5米处,以色列拥有太巴列湖的主权,叙方不得染指。叙以都把对太巴列湖主权的拥有权作为一条红线,双方各持己见,拒不妥协,最终导致和谈中断。叙方决策人阿萨德总统今年6月突然逝世,更给和谈前景增添了更大的不定因素。刚刚继任的叙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在近期内将集中精力着手治理国家经济,调整政权机构,改革规章制度,克服国内困难,旷日持久的叙以和谈问题则难以立即摆上议事日程。7月17日,巴沙尔在总统宣誓就职仪式上强调,实现和平不能以我们的土地和主权为代价,土地和主权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任何人不得染指。
  叙以和谈的停滞和叙黎间存在的特殊关系使黎以和谈难以开启。今年5月24日,以色列在没有同黎、叙签约的情况下,单方面完成了从黎巴嫩南部撤军的行动。以色列总理巴拉克打算以此迎合国内大多数民众的心态,以减轻国内政治压力,同时,也试图以此结束黎以间的纠葛,把叙以和黎以问题分开,达到进一步向叙施压,迫其作出让步的目的。当6月1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安理会宣布以色列已完成了从黎南部撤军的报告时,黎政府立即予以驳斥,指出以军有13处岗哨位于黎境内,因此不能认为以军已完全撤出黎南部地区,况且以军仍占领着位于黎叙以三国交界处属于黎领土的沙巴阿农场。此外,滞留在黎南部的数万名巴勒斯坦难民如何安置也需要同以方谈判解决。黎总理胡斯强调斗争还在继续,直至沙巴阿农场获得解放。以的撤军行动部分缓解了黎以武装对峙的局面,使叙利亚在黎驻军问题上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但黎以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有叙以和谈得以恢复,并取得积极成果,黎以和谈才能开启。叙以实现和平之日,才是黎以问题根本解决之时。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巴拉克
  现任以色列总理巴拉克1942年2月12日出生。1960年入伍,因在以色列军队中骁勇善战而得到迅速提升,曾任以色列军队参谋长,有着“以色列第一兵”、“获勋最多的军人”等称誉。
  巴拉克于1994年退役,1995年加入以色列工党。他于1995年11月任以色列政府内政部长,1997年6月3日当选为工党领袖。1999年5月当选以色列总理。出任总理后,巴拉克积极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曾是优秀军人的他何以如此钟情于中东和平?对此,巴拉克曾有过这样一段言论:“如果你参加过军事行动,参加过战争,你就会明白很多事情。为什么他躺在地下,而我却在总理官邸招待我们那些还活着的朋友?这种命运的偶然性会使你感到身负一定的责任。我确实感到自己是个公众的使者,人民的使者。”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国总统、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1929年8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1950年,他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52年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
  1959年,阿拉法特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1969年,阿拉法特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1973年,他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
  1989年4月2日,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1991年9月蝉联总统。1994年7月,他由突尼斯返回巴勒斯坦自治区主持自治领导机构工作。同年,阿拉法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96年1月,巴勒斯坦自治区举行首次大选,他当选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一句名言是:“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本刊编辑)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圣城咏叹
岳麓士
落日熔金,朝霞似火……在不同的时刻,我曾多次伫立在你的面前,凝神仰望你那灰白皲裂的脸庞,试图解读岁月留痕。然而身感心受,难述意无尽。
  今天,各国的报纸、广播、电视和因特网以最快的速度,正在传递关于你的信息。纷至沓来的新闻,喜忧混杂,无不勾起我对你的关切。历史的真实和宗教的虚幻,在我的脑海中交织出一幅凄婉苍凉的画卷。啊!饱经劫难和痛苦的耶路撒冷,在新世纪的晨曦即将显露之际,你的祈望又是什么?
  答案当然是和平!在同属闪米特语系的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耶路”意为“基石”或“城市”,“撒冷”意为“和平”或“平安”。因此,“耶路撒冷”意即“和平之城”。然而,悠悠5000年来,和平之城却鲜见和平。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宗教为了获得对这座古城的排他性权利,一次又一次地征战、厮杀。曾几何时,狼烟在城头升起,矢刃在狭巷摧折,宫阙被夷为平地,血泪在石间流浸。延续至今,这出历史悲剧还没有降下帷幕。这是文明的不幸,也是人类的不幸!人们不禁发问:什么时候耶城才能名实相符,让和平的阳光驱散仇恨和敌视的阴霾?
  耶城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犹地亚山区之巅,约在公元前3000年,迦南人耶布斯部族就从阿拉伯半岛迁来,首立城池。希伯来人是第二个建设耶城的民族。公元前1049年,耶城成为古以色列王国的首都。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后,他耗时7载,动用20万人在锡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犹太圣殿。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耶城,圣殿被付之一炬,数以万计的犹太人被俘押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50年后,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大批犹太囚徒返回耶城。他们花费20年重建了犹太圣殿,这就是第二圣殿。公元70年和135年,耶城两次毁于罗马大军之手,第二圣殿仅剩一堵残墙,成为后来修建的伊斯兰圣地西墙的一段。为了反抗罗马帝国,犹太人举行了3次起义,100多万人被杀害,几十万人被掳为奴,其余绝大多数人则被逐出巴勒斯坦。从此,犹太人开始在世界各地流浪迁徙。他们的大流散史,是一部受尽屈辱和迫害的苦难史,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德国希特勒政权灭绝人性地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制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种族灭绝惨剧。近2000年来,作为政治实体的犹太国家虽不存在,但犹太人始终认为耶城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不管流落何地,“明年在耶路撒冷”,是犹太人时刻不忘的祈祷词。传说罗马人占领耶城时,犹太人常聚在西墙下哭泣哀祷。尔后,各地犹太人亦常来此号哭,以缅怀先人,寄托故国之思,故叫“哭墙”。在犹太人心目中,长约50米、高19米的“哭墙”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
  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打败罗马人。此后,除十字军东侵占领约一个世纪外,耶城一直处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1917年盟军占领耶城,1922年由英国“委任统治”。阿拉伯人称耶城为“古德斯”,意即“圣城”。相传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后第九年的一个晚上,随天使乘飞马从麦加来到耶城,踏着一块岩石,登上七重天,聆听天启,黎明赶回麦加。这次神奇的“夜行和登霄”,栩栩如生地记载在《古兰经》的夜行篇中。这样,耶城又成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建起宏伟的阿克萨清真寺和壮观的萨赫来清真寺(又称岩石圆顶清真寺),而穆罕默德登霄的巨石,就在萨赫来清真寺的金色圆顶下面。
  对于基督教徒来说,耶城的神圣性并不亚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巴勒斯坦问世。传说耶稣诞生在耶城南郊的小镇伯利恒。公元30年,耶稣带领门徒信众进入耶城传播上帝“福音”,后被罗马当局抓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受难后第三天复活,40天后升天。公元33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伦娜巡游耶城,令在耶稣墓地建造圣墓教堂。如今,《圣经》中提及的人名、事件和地方,在耶城几乎都有相应的印记可寻。
  由于耶城同是三大宗教的圣地,不同文明的撞击、融汇,使许多圣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难辨,永远也拆不断、离不开、扯不清。而那些相似的神话和传说,又使每一种宗教都声称这些有关的地方是它的圣迹。故为争夺这些圣迹而引发的冲突和争斗一直未曾停息。鉴于这一特殊性,1947年联大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城为“联合国管理下的国际城市”。1948年和1967年,以色列通过两次阿以战争,相继占领了以犹太人为主体的西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耶路撒冷,后又宣布它是以色列统一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经过多年的市政建设,除东部圈在高约40米、周长5公里的石头城墙内的老城区基本保持原状外,耶城其他部分早已面目全非。目前,耶城市区面积约176平方公里,人口65万。
  复杂、敏感的耶城主权归属问题,成了横亘在巴以达成最终地位框架协议道路上的一座高山。刚刚结束的巴以美戴维营三方首脑会晤无果而终,再次说明了解决耶城问题的艰巨性。但随着巴以和谈的深入,只要双方采取现实和明智的态度,总能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愿耶城在不久的将来和平旌旗漫卷,一扫千年恩怨,迎来风光无限!
  图为耶路撒冷旧城中的岩石圆顶清真寺和“哭墙”远眺。 本报记者 刘水明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