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特型演员与领袖形象塑造
  本报记者 李德润
  翻开中国革命历史的教科书,回顾社会主义建设的奋进历程,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赫然在目。用文艺形式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举世瞩目的文化现象。为总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经验,提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质量,扮演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批特型演员和有关领导、专家,近日欢聚泉城济南,出席了由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和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特型演员与领袖形象塑造”研讨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一道耀眼的风景
  人们知道,严格意义上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特别是领袖形象的塑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研讨会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杨伟光、副组长李准说,中央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和领袖形象塑造非常重视和关心。正是在中央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二十多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新时期我国影视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创作中一道耀眼的风景。他们认为,如果说,以《大决战》、《开天辟地》、《周恩来》、《开国大典》等为代表的重大题材影片的成功,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电影创作出现第二次辉煌的主要标志之一的话,那么,以《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济南战役》等为代表的重大题材电视剧的成功,就是九十年代末,我国电视剧创作走向新的高潮的主要标志之一。著名剧作家王朝柱指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主潮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形似与神似
  领袖形象的塑造,在重大题材影视作品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伴随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问世,特型演员的队伍应运而生。他们在银屏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革命领袖形象,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让领袖形象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亿万人的心中,这不仅在帮助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正确认识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而且为我国文艺创作的人物形象画廊增添了新的重要而又独特的形象系列。从而,特型演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会的特型演员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寻找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开国领袖毛泽东》中扮演毛泽东形象的唐国强说,郑板桥有诗云:“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里说的是画竹,其实表演艺术也是一样。要多实践,多积累,多沉淀。删繁就简,这就要求有更高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熟中求生,避免俗套,自出新意。从模仿人物到塑造人物,也就是达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在《百色起义》中,从扮演青年时期邓小平形象起步的卢奇,已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邓小平形象。他说,作为一个特型演员,要扮演好领袖人物,仅有外形相像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更主要的方面,即领袖人物的气质,这是内在的东西,把握更难。这就要求演员对领袖人物的生活环境、家庭、学识、阅历等诸多方面广泛搜集资料,认真研究,细心体会,努力达到形神兼备。周恩来形象扮演者孔祥玉认为,“太像,媚俗;不像,欺世。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要神似。”在影视作品中扮演过瞿秋白、博古、张闻天等形象的马小伟,扮演毛泽东形象的李克俭也颇有体会。他们说:从“像”开始,更要追求“像”以外的东西,更多地了解领袖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一点最为重要。
  作为党史研究专家,张琦在会上指出,现在有一种值得引起重视的倾向,就是一些创作者把视角放在挖掘领袖隐私方面,挖空心思去在领袖人物身上寻找常人的东西,即所谓“走下神坛”。他认为,对领袖人物,首先是仰视,然后才是平视。这样才能正确地反映历史,正确地塑造领袖人物形象。
  演领袖学领袖
  一个好演员不仅要在银屏上表演出色,更要在台下做一个优秀的人。与会同志普遍认为,特型演员对自己就要有特殊要求,要具有特殊气质,要有光荣感、神圣感、庄严感。塑造领袖形象,学习领袖精神。扮演朱德形象的王伍福、扮演刘少奇形象的郭连文说,每接受一部新作品,总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心里沉甸甸的;每听到观众的掌声,都感到无限幸福,正因为这样我们对自己应有更高的要求。扮演周恩来形象的刘劲讲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到老区演出,晚上吃饭时,一位县领导干部可能是由于酒喝多了,他拉着我的手说,我们老区还很穷,希望周总理多关照……”刘劲说,观众有时真把我们当成领袖人物了,所以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演领袖人物,学领袖思想、品格,要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扮演粟裕形象的谢伟才说,长相是爹妈给的,不能靠这张脸混饭吃,更不能靠这张脸“走穴”赚钱。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份荣誉,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仲呈祥希望特型演员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即素养、学养、修养。他说,素养,一半是爹妈给的,即“像”,一半是自己的努力,提高内在气质;学养,指文化功底,艺术功底,要多读书,坐得下来,读得进去,想得深入。还要广交朋友,多作积累,厚积薄发;修养,也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唐国强扮演毛泽东
刘劲扮演周恩来
郭连文扮演刘少奇
王伍福扮演朱德
卢奇扮演邓小平(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大漠的“大梦” 辉煌的“敦煌”
  于平
  兰州歌舞剧院在北京“中国剧院”演出了大型舞剧《大梦敦煌》,总导演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教授陈维亚。
  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创立百年之际,为“敦煌”这一大漠的守望者,为敦煌那不朽的莫高窟和不竭的月牙泉编一个爱情长久、艺术永恒的故事,的确是一个很美也很大的梦想。当陈维亚与他的文学合作者赵大鸣、音乐合作者张千一、舞美合作者高广健、灯光合作者沙晓岚、服装合作者韩春启共同把这一“梦想”矗立在舞台之际,敦煌那依附于佛教的“经变画”似乎有了世俗的人情味,佛陀的彼岸世界似乎也内通于我们生命栖息的绿洲。
  陈维亚与他的合作者们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于借“敦煌”文化之力来营造舞剧“敦煌”之势。
  应当肯定陈维亚对“大型舞剧”这一舞蹈样式的驾驭与整合能力。从《大梦敦煌》来看,陈维亚的能力首先体现为对舞剧创作中综合艺术手段的驾驭。在这部舞剧中,舞蹈、音乐、舞美真正实现了“1+1+1>3”。舞美,无论是作为莫高爱情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是作为莫高艺术作品形成的景观,都强化了舞蹈动态的视觉效应;音乐,无论是“金戈铁马”的大漠宏音还是“羌笛杨柳”的儿女私情,都描述着人物的性格并揭示出人物的命运。其次,陈维亚的能力还体现为对编舞助理们以及对刘震、刘晶这样的“大腕”舞者的风格整合。我注意到,饰演莫高的刘震,其表演的舞段有不少自行设计的成分;但其舞蹈表演才华的崭露,完全符合剧中人的性格和舞剧规定的情境。这不能不归于陈维亚对舞剧总体构成的把握以及对各舞段“主题动机”的定位。
  当月牙为了挚爱而死在莫高的怀中,当莫高为了挚爱而画下传世的杰作,我们似乎已记不得那一块块大气磅礴的舞剧情势,似乎已记不得那一段段深情缱绻的双人舞蹈,甚至似乎记不得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和一个苦难的艺术人生……我们的眼前、我们的心中、我们流淌的血液里,唯有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的——敦煌。听大漠深处,看大梦将醒,莫高窟和月牙泉长相厮守,我觉得正如总编导陈维亚所说,面对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朝圣的旅途才刚刚开始……”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看台人语
  我们需要抗洪精神
  最近以来,连续收看中央电视一台的电视剧《惊涛》,虽然节目刚刚看了一半,但笔者觉得有话要说:那就是《惊涛》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且不说许多细节感人肺腑,就全剧来说,立意非常好,不仅仅是抓住了我们时代的脉搏,剧中那种军民团结如一人共斗洪魔的刻画,也不仅仅是再现了1998年我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那场史无前例的洪涝灾害的感人场面,更展示了我们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河北承德卫文省
  金田起义到底是何年?
  7月10日晚黄金时间,怀着十分热望的心情,收看重现一百多年前的历史的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一开场,气势磅礴,农民革命风暴滚滚。可惜,十几分钟后,演到金田村起义这场戏,一块石碑上的“庚戌”年,错写为“庚戍”年,而饰演石达开的演员又大声朗读成“庚戊”年,令人瞠目结舌。原以为能为第一集喝个“头彩”,没想到来个“倒栽”。
  从地下起出来的这块石碑上刻写的红漆字,是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个重要由头,一个字也是错不得的。戊(wù)是天干的第五位,戌(xū)是地支的第十一位,戍(shù)是不折不扣的动词,指卫戍、戍边,既非天干,又非地支,怎能纪年?“庚戍”、“庚戊”,这金田起义究竟是哪朝哪代?
  山西太原李之杰
  荧屏“小儿科”
  前几日,看了一段广东卫视的一个娱乐节目———“开心无限”。邀请的嘉宾是不是名人暂且不说,但他们全是成年人却千真万确。主持人对嘉宾的提问,着实让人“开心无限”。“请说出五种水果的名字。”“请说出五种家用电器的名字。”“请说出五个城市的名字。”也有比较“高深”的提问,“柳絮是从什么树上掉下来的?”“乐山大佛位于哪一个省?”等。以上问题,恐怕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可以对答如流。
  后来我想,编导也是一片好心。以前,当着亿万电视观众的面,某名人不是闹过“狼淘尽”的笑话么?为了不让这些名人闹笑话,只好用这些“小儿科”的东西来糊弄观众了。河南汤阴县金贵
  学生演员缺乏学生味
  时下,在一些电视剧中常有“学生”抛头露面。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当部分的这类电视剧中,学生演员扮演的学生缺乏学生味,成人味偏重。如近来在山东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小姐》,这部电视剧中有个名叫计小宇的中学生就是一副社会青年模样。
  电视是大众媒体,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角色,从着装打扮到言行举止都不像个学生,这无疑会对学生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拍电视剧时,演员们应该抓住人物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学生角色也要传神一些,至少他们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都要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福建沙县 乐德声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三千余人参加国际合唱节
  由文化部外联局和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定于7月22日至28日在京举行。届时,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波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各地及台湾共五十八个合唱团三千余人将同台献艺,研磨合唱艺术。国际合唱联盟现任主席埃斯克尔·韩伯格和前任主席罗斯·萨尔茨蔓除担任本届合唱节组委会顾问外,还将来华出席合唱节活动,并在中央民族乐团举办学术讲座,向国内合唱界介绍当前国际合唱界现状和发展方向。
  合唱节期间,各合唱团除了参加7月22日晚在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举行的盛大的开幕式演出外,还将分别被安排到北京音乐厅、民族宫大剧院和北京剧院三个剧场组台演出,部分优秀合唱团将于7月27日晚同北京群众合唱团体一起参加露天“合唱之夜”音乐会。
  自1992年以来,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合唱节成为国际性合唱盛会,与历届合唱节相比,本届合唱节规模大,规格高,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国际性。 (王京)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国流行音乐厅在京诞生
  流行音乐在我国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其通俗易懂、多姿多彩的风格,在整个乐坛具有不可小视的地位和日渐增加的市场份额。但是长期以来,流行音乐只能借道迪厅、卡拉OK厅以及一些综合晚会,拥有一所专供流行音乐演出的固定场所,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在此背景下,由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办,北京企歌文化艺术中心策划,北京七色光儿童剧院提供场地并与中央电视台中视演艺中心、北京市演出公司联手承办的中国流行音乐厅日前在京宣告诞生,不能不受到演出市场和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
  中国流行音乐厅坐落在北京市交道口菊儿胡同内,自7月29日起,每周五晚都将推出一台流行音乐晚会,内容包括推出新人新秀、当红歌手新歌发布和流行音乐精彩回顾,每场晚会均约请专家现场点评。中国流行音乐厅还将对歌手进行专业化服务,为个人、乐队录音,组织接纳国内外各类流行音乐演出。健康、时尚、流行、文明是其追求目标。
  另据了解,7月29日首场演出将由四十多名新老歌手联袂出演。(柳言)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心意卡

  墙上的胖娃娃
  张俊以
  墙上的图画
  画着吹口琴的胖娃娃
  我不知道他姓啥叫啥
  家住在哪
  我想让他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
  从墙上走下来
  钻进妈妈的被窝
  妈妈突然多了一个小宝贝
  她是惊讶
  还是害怕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人口快语

  别让画展犯“文字病”
  丁玎
  最近,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吸引了大批美术爱好者。听说此展几乎集中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家的主要代表作,有不少油画家的作品还是首次与世人见面,笔者于是也慕名前往,一睹中国油画的风采。徜徉在艺术画廊里,欣赏着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本是件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事,可是不少画作文字说明的错误,实在有煞风景。打个比方,就如同在品尝一顿丰美大餐的过程中突然有鱼刺鲠在喉头般难以下咽。
  这些错误,有的将时间写错,如将“1984年”写成了“1084年”;有的将地名写错,如将“乌鲁木齐”写成“乌鲁林齐”;有的将学校名写错,如将“中国美术学院”写成“中国美术学学院”;最不能容忍的是将画家的人名写错,如将“王式廓”写成“王式廊”,将“罗工柳”写成“罗式柳”,将“庞?”写成“庞涛”……类似的错误还有不少,笔者粗粗统计了一下,就有二三十处之多。
  对观众来说,观看画展除了有欣赏精美画作的目的,还有更多的了解作品和作者的需求,所以画展上精心制作的作品说明和作者简介必不可少。好的说明和简介能为画展锦上添花,可以让观者对作品的背景和特色、作者的经历和画风及其在画坛上的地位有所了解,从而增加展览的文化内涵,使画展更有文化品位。如果文字说明错误很多,就会以讹传讹。在这次油画展上,笔者就看到有不少中小学生抱着增长知识、提高素养的目的来观看展览,他们的家长有些比较懂行,有些可能对中国油画史也不甚了解,很难想象错误的说明会给孩子们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认识带来多大的偏差。画展上还有一些外国友人,不知他们看了错误的说明会有什么感想。再说,只要认真加以校对,这些差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何不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呢?
  由此笔者想到,别的艺术门类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存在这样的“不拘小节”现象,也会像这次油画展一样犯“文字病”。君不见一些高雅音乐会、文艺晚会演员阵容强大,曲目相当有品位,节目单也印制得非常精美,看得出组织工作颇费了一番心血,可就是节目单上有不该犯的文字错误;君不见一些炒作得颇为火爆的影视作品,不管是题材、导演、表演,还是后期制作,都较为令人满意,可就是忽视了字幕上文字的准确性,错别字不少,更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差错……这些“不拘小节”的“文字病”让原本品位很高的画展、音乐会、影视作品等的艺术价值“掉了价”,艺术传播的效果打了折扣,有些错误甚至闹出了笑话,贻笑大方。
  奉劝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活动的组织者,莫要以为这是文字“小节”而不顾。倘若是文字功底的问题,那就赶快补课,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倘若压根儿就忽视了文字上的“小节”问题,那就该反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艺术活动的每个环节。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纪实电视再现“追逃”情景
  《世纪大追捕》首部开拍
  去年,在全国范围的追捕逃犯专项斗争中,全国公安机关发动群众,勇追逃犯,取得很大成绩。为保卫改革开放,稳定社会治安,作出了贡献。
  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华盛音像出版社策划、组织创作了百集系列纪实电视剧《世纪大追捕》。百集系列纪实电视剧《世纪大追捕》将在真实事件、案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其中首部《并州出击令》将由公安部金盾影视中心、公安部华盛音像出版社、北京福瑞华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太原市杏花岭公安分局联合摄制。
  《并州出击令》的主创人员全由女性担任,投资人王芳也为女性。编剧郭彩萍是一位女刑警。虽说是第一次写剧本,但由于作者了解刑警的生活,从而成功地刻画了故事中的刑警形象,赋予了原始案件以新的内涵。女导演李童,她执导的第一个公安题材单本电视剧《我和爸爸们》曾获得“金盾奖”。她认为驾驭这样一种题材,主要是看你对刑警生活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理解得越深,感受力就会越强。为了保持该片的纪实性,剧中将尽量起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她认为以真公安人员来担任剧中演员有其一定的意义,但还可以有别的尝试。该剧7月中旬在山西太原开拍。
  (西央)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盛世青天》——
  当代法官荧屏办案
  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和东方影视中心联合创作制作,北京建中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发行的二十集电视剧《盛世青天》,不久将同广大观众在荧屏上会面。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高级法官依照我国新的《刑事诉讼法》审判各类刑事案件的电视剧。构成全剧的七个案件,也称为《盛》剧的七大部分:《枪口留人》、《执法如山》、《为民除害》、《惩恶扬善》、《巧断奇案》、《除恶务尽》、《铁面无私》全部取材于共和国法官真实的办案记录。
  透过权与法的较量,情与法的纠缠,理与法的争辩,《盛》剧以悬念迭起,险象环生的剧情,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代法官在当前我国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今天所做出的贡献。
  该剧由陈钧、尹一之编剧,张世澄执导,高发、赵汝彬、翁显樵、李国华、席旦等出演主要角色。(向文)(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心意卡

亲嘴
风儿和玻璃窗亲嘴
玻璃窗上
开放了冰花一朵朵
哥哥和笛子亲嘴
笛子唱出了
那么多地动听的歌
我和爸爸亲嘴
爸爸就不会和妈妈生气了
总是笑呵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