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维护文明赛风
  本报评论员
  近日在西安举行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发生了球迷闹事、对抗执法的恶性事件,令人震惊和不安。
  足球比赛因赛场秩序混乱,发生违规违纪甚至违法事件,曾经有过教训,为什么没有引起有关地方和部门足够的重视?管理松弛、处罚不严的情况早就存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这次在西安发生的事件足以为训了。
  这几年,主管部门对足球比赛的管理出台了不少规章。可是,在一些赛区,轻言之是贯彻不力,说重点是不以为然。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久而久之,章法就会渐渐变成无所谓的东西。直至赛场秩序问题发展成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依然有人以为小题大作。如此麻痹,已经在认识上出现了障碍,埋下了隐患。
  更不可取的是浮躁情绪、急功近利和片面绝对的胜负观作祟,以为只有在足球成绩上出人头地,才是城市或地区的光荣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标志。殊不知物极必反,偏激的胜负观势必导致心态的失衡,期望值急剧上升,承受力大为降低,动辄将比赛成绩未能达到目标的原因简单归咎于裁判员。虽然是少数球迷寻衅滋事,却暴露出一方一地的社会风气与“胜不骄,败不馁”的文明境界相去甚远。
  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使足球具有其他项目难以相比的魅力,因而特别受到大众的喜爱。从关注足球到身体力行参与足球的人,都是为了从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因此,虽然我国足球运动的竞技水平还比较落后,但是仍然能够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下,积极推行社会化和职业化的改革,成为不断满足社会大众文化和精神需求的载体之一。这是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的。
  但是,足球赛场又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员复杂,少数不法分子寻找可乘之机,从事犯罪活动的可能性也更高。层次与素质各异的球迷混杂,在情绪感染之下,也容易放松对挑动事端的警觉。如果说,主管部门以往的三令五申和苦口婆心都未能奏效,那么,西安球迷闹事产生的恶劣影响则是由少数近乎足球流氓的人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在球场内肆意辱骂裁判,在球场外对抗执法的人,已经不属热爱足球的球迷,而是一些害群之马,不仅为足球运动所不容,而且为广大球迷所不容。参与其中而确又痴情于中国足球的球迷,是会对自己的冲动与失态后悔的。
  我们向来主张未雨绸缪,也注意亡羊补牢。“除患无至,易于救患”,提倡文明赛风于前,打击蓄意滋事于后。声名狼藉的英国足球流氓在国际赛场上大出其丑,为全世界爱好足球的人们充当了反面教员。绝不允许类似情况在中国的足球赛场重演,这不仅是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广大球迷的愿望。为此,在今年联赛进入后期的时候,提高认识,严密组织和严格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文明赛风,培养自觉遵守纪律、尊重对手和裁判的习惯,尤为必要。
  中国正在申办奥运会,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形象和秩序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作为中国的公民,人人都应当为此而自律,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法治座谈会指出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关键在政府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 新华社记者曲志红、本报记者卢新宁报道: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法治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以及城市规划界、法律界的近30位专家学者呼吁,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各级政府应当对民族和历史负责,明确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因渎职造成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重大损失者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
  座谈会上,专家指出,这些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渐趋尖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件时有发生: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拆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被毁、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特别是浙江省舟山市,近来公然违反国家有关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置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的决议、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以及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的有关通知于不顾,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古城历史街区大肆拆毁,致使国家文化遗产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失,在国内外造成恶劣的影响。
  与会专家指出,自80年代我国开始设立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近20年,我国政府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出台了不少有关法规、规章。但从近年各地的情况来看,严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公然违法的现象。而就全国普遍情况来看,敢于大规模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主体,往往并非企业和个人,而是某些地方政府。这种现象的产生,反映了我们各地政府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还存在着严重的欠缺,一些领导干部甚至将某些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当成自己的“政绩”。专家们呼吁,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根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前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理应更好地对待自己的文化遗产,这是国家利益之所在,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还建议,定期对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评审考核,对于像舟山这样严重破坏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城市,应该予以摘牌的处罚。
  这次座谈会是由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经济日报社、法制日报社、中国建设报社联合召开的。周干峙、郑孝燮、罗哲文、谢辰生等著名学者参加了今天的座谈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北京天坛医疗集团组建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 以天坛医院为“龙头”、其他6所特色医院共同参与的北京天坛医疗集团今天正式组建。这个大型医疗联合体的诞生,标志着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7所医院全部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内,但由于分别隶属于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相互之间很少开展横向交流,功能也存在交叉重复。这次在自愿基础上实现联合,有助于各医院加强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建成覆盖整个崇文区的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为了发挥集团内骨干医院的作用,天坛医院和普仁医院被指定为崇文区的两个医疗中心,其主攻方向为高、精、尖医疗技术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和北京市的领先地位。此外,它们还要无偿向集团中其他医院提供管理培训、医疗业务进修、技术指导等服务,并实现先进医疗设备共享、有偿使用。
  天坛医疗集团设有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以表决制的方式对集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评估。各成员医院是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集团负责在区域内统一组织、调整医疗服务模式、专业结构、业务发展方向等带有全局性的工作。
  据天坛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主任、天坛医院院长戴建平介绍,两大医疗中心与集团内各医疗机构及其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将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的病人如需转至医疗集团外就诊,均由医疗中心统一负责。(晓白)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去芜存精 面向现代
  ——专家学者谈西藏文化
  本报记者 杨雪梅
  如果你去过拉萨,是否还记得大昭寺里晨夕连绵不绝的香火和信徒们周而复始的仆伏磕拜?巍峨的布达拉宫、圣洁的白色哈达、醇厚的青稞酒是不是也曾放慢了你匆匆的脚步?藏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以其悠久而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走近西藏,走进拉萨,在城市与荒原之间接受千年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洗礼。
  藏民族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不断地与其它文化交流、融合,因而在许多方面如建筑、音乐舞蹈、语言文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得到其它民族认可的先进文化体系。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治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汉文化,直接促进了藏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都可以看到描绘文成公主入藏时盛况的壁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黄颢告诉记者,文成公主入藏时,唐太宗以释迦牟尼像、经书、经典360卷作为嫁妆,同时还赠送了大批丝绸、农作物种子、宝器。此外文成公主还带去了能治疗400多种疾病的医方100多种、四部医学论著和各种医疗器械。从唐朝引进的酿酒、碾磨、纸墨等先进的生产技术,都直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同它的历史割裂开,孤立地存在,愈是悠久的、灿烂的文化,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能力越突出。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更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既有代表上层建筑、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主流文化,又有代表普通百姓的民间文化。文化有着诸多的载体,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方面面,具有极强的韧性和延续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伍昆明直截了当地讲“优秀的文化是不会灭绝的”,即使是与之相关的经济、政治制度发生了改变,植根于大众的优秀文化也不会立刻消亡,可见“文化灭绝”实在只是一种危言耸听、缺乏科学根据的“妄语”。民族文化像是民族的骨髓、血液,千百年来浸淫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被继承和弘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何谈“灭绝”?真正灭绝的只能是属于少数特权阶级的停滞不前的腐朽文化。
  同任何一种封建制度一样,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在其鼎盛时期也曾对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许多灿烂的文化就是在当时创造的。但到了18世纪末期,农奴制已经成为一种腐朽的、封闭的、落后的、逐渐萎缩的、阻碍西藏经济文化发展的没落的制度。这种政教合一的制度以及依附在这种制度之上的、由极少数僧侣贵族垄断的专制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创造力的消亡,被历史淘汰是必然的。黄颢告诉记者,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之前,占西藏人口95%的广大农奴和奴隶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证,遑论享受文化的权利。如罗布林卡是达赖的夏宫,宫内有琳琅满目的壁画、神像、佛塔、灯盏,以后又几经扩建,高墙之内遍布亭台楼阁。这都是劳动人民的创造,但普通百姓却没有资格随便进出罗布林卡,只有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时才能进园看戏。贵族子弟很小就开始研习藏文佛经,而广大的农奴则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几乎都是文盲,即使是被农奴主看上,选派到寺院当“僧差”,也只是去做杂活,研习经卷的机会是没有的,是“披袈裟的农奴”。在“地不无差,人不无主”的现实下,农奴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文化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优秀的文化总是能在对立统一中获得新的形式与内容。随着农奴制的消亡,西藏上层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是随之消亡了,但真正代表西藏民族智慧的优秀文化却从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继承和保护的同时,去芜存精,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发展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扎沙就是藏族人,他认为西藏民间音乐舞蹈的整理、藏医藏药的发展、传统节日的保留都说明了藏文化的延续性,西藏人民作为继承、发展和分享西藏文化的主体,在充分享受宗教自由,保持本民族特性的同时,思维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在进一步与世界接轨。
  曾住过九位藏王、十位达赖喇嘛的布达拉宫在阳光下总是散发出诱人的光芒,与其说它是西藏统治阶级生活的缩影,还不如说它是藏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修复过的布达拉宫承载着历史,见证着今天,昭示着未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治理
  城市污水处理步伐加快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由于乱堆乱放而造成的“垃圾围城”现象,可望得到有效遏止。今天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和科技部在京向新闻界公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以促进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据介绍,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到去年全国668个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达1.14亿吨。由于处理设施不足,无害化处理的水平非常低,大多数垃圾只是简易填埋,有的地方甚至露天堆放,不仅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而且侵占了大量土地资源。
  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和科技部联合制定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则为各城市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提供了政策指导与具体要求。该《技术政策》提出,垃圾处理要从末端治理转变为全过程管理,从源头抓起,采取限制过度包装、鼓励净菜上市、改变城市燃料结构等措施,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在垃圾处理方法上,《技术政策》要求从目前的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处理转变为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和有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技术政策》还鼓励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倡导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和科技部今天公布的《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出,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的污水平均处理率将不低于50%,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重点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这表明我国目前严峻的城市水污染形势将得到有效的控制。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3.8%的城市河段水质为四类和五类,水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到1999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30%左右,约7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
  该《政策》明确指出,全国设市城市和建制镇均应规划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应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并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对不能纳入收集系统的污水,应进行就地处理达标排放。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集邮联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
  推进集邮文化蓬勃发展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备受全国集邮界瞩目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集邮联名誉会长田纪云,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国家邮政局局长刘立清等有关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全国集邮联名誉会长薄一波,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集邮联名誉会长钱伟长发来了贺信。
  成立于1982年8月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是由中国各省市以及全国行业性集邮组织联合组成的群众性文化团体,每4年一次的中华集邮联代表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多年来,中华集邮联在组织群众性集邮文化活动、推动中国集邮事业发展上作出了很大贡献。截至1999年底,全国集邮组织已达44959个,集邮协会会员421万,集邮爱好者1800万。全国各级集邮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集邮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96亚洲国际邮展和中国’99世界邮展,充分发挥了集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次为期3天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将听取并审议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修改章程,选举第五届理事、常务理事,并将就新世纪如何推进集邮文化的发展展开讨论。
  开幕式还收到国际集邮联合会主席摩尔、亚洲集邮联合会主席郑炳贤的贺信。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两院院士获赠《经济日报》
  本报讯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赠送《经济日报》仪式7月18日在京举行。华工科技是由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所属优质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后成立的首家以激光产业为核心业务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他们希望通过赠报举措,实现技术成果与市场经济更快捷地结合。经济日报总编辑武春河、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等在赠送仪式上讲了话。(方可扬)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大、清华与IBM联合创新
  本报讯 7月18日,北京大学—IBM联合创新研究院及清华大学—IBM联合创新研究院在京成立。两个研究院由合作双方成立专门委员会共同管理。研究项目将围绕电子商务、知识管理、深度计算等进行。研究院将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深入接触国际化大企业和先进科研项目的机会。
  (郭泉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多轴控制产业化工程启动
  本报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数控系统有限公司和齐重数控装备有限公司合资合作,共同开发的“多轴控制、五轴联动重型卧式加工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这一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对电力、船舶、航空航天、军工等国家重点行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陈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都机场街道办重视计生服务
  本报讯 北京首都机场街道办事处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并不断赋予计生工作新的内容。近几年,他们坚持把计生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体系,增加了婚育服务、青年活动中心、保健服务、康复中心等项目。(时光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京港学生交流营开营
  本报讯 以“我的祖国”为主题的京港学生交流营7月17日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开营,北京和香港各有100名大中学生参加交流营。在为期7天的活动中,两地学生将参观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京郊农村等。交流营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联合举办。(胡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老有所学
  目前南京的各老年大学纷纷办起了电脑班,帮助老年人了解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在电脑班学习的老人大多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或以前从事科教工作的知识分子。70岁的吴祥征(前)和75岁的王荣年(后)老两口的儿子在国外,通过学习操作电脑和上网,他们用电子邮件同儿子联系就更方便了。
  新华社记者 彭靖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百余名香港浸会大学学子近日在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度过一天的售货实习,这是“中国研究”培训班课程之一。主办者清华“伟伦学术交流中心”已为香港学子成功举办了九期这样的暑期培训。图为实习学生为顾客介绍商品。 晓郭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酷暑北京环保热
  据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殷丽娟)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为美化首都环境,北京市许多市民头顶烈日,在主要街道开展绿地保洁、健康咨询、环境宣传等活动。
  记者今天在复兴门立交桥上看到,翠绿的草坪上,一群中学生冒着酷暑有的在捡塑料袋、废餐盒,有的在认真擦洗护栏、阅报栏。北京市铁路二中教导主任佟怀德说:“放暑假以后,我们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增添一片绿色。”一位在擦护栏的女学生乐呵呵地插言道:“如果大家见到废弃物品,能伸手捡起来,我们的生存环境就美丽多了!”她说着弯腰捡起一个烟头,装进纸袋。
  新街口大街锣鼓喧天,一群大妈身着火红的服装,头戴鲜花,跳起秧歌。宣传站的同志向过往群众发放环境保护的材料。一群学生在忙着收集废旧电池。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抱着一盒收集到的废电池,满头大汗地说:“看!我捡的废电池多吗?我动员了我们全家人到照片冲洗商店、天安门广场去捡废电池。”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生命绿洲
  ——记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报记者 丁伟
  在地处黄河之滨、中原腹地的河南郑州市,有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医术精湛、人才辈出的现代化医院,这就是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年来,河南医大一附院认真贯彻“科技兴院”的战略方针,不断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眼科是河南省教委指定的重点专科。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中华医学会眼外伤学组、国内白内障人工晶体中心等重点机构均设在该院。著名眼科专家张效房教授从50年代开始在我国率先进行眼外伤及眼内异物摘出研究,取得了多项发明,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及全国科技进步奖。由他和他的课题组潜心设计的眼内异物定位法,解决了历史上眼内异物定位的难点问题,并第一个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眼科临床实践,成功率达99%以上,先后为6000余名患者作了眼内异物摘出术。他们设计的多种眼内异物定位和手术方法,被国际眼科界称为“张效房法”。近年来,在张效房教授带领下,他们和兄弟眼科人员组成“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先后赴贵州、海南及省内老少边穷地区,使数千名白内障患者“拨开云雾重见光明”。
  该院肿瘤科通过千百次的临床实践,打破了晚期癌症不可治愈的传统观念,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满意效果。正在推广应用的“介入化疗法”,能将药物通过导管直接射入食管癌病灶部位,迫使癌病灶消退60%以上,中晚期治愈率达40%以上,居国内领先地位。
  耳鼻咽喉科作为河南省的又一重大学科,其医疗技术水平和设备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已故著名耳鼻咽喉专家董民声教授,除了自己拥有博大精深的医疗绝技外,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医疗骨干。以他为首开展研究的“内耳循环与内耳病的关系”、“耳聋的防治”、“药物中毒性耳聋”、“聋儿听力语言复康”等多项课题,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近年来耳鼻咽喉科开展的喉全切发音重建术,不仅能切除瘤体,还能保持发音功能,居国内先进水平。
  该院血液科研究采用的“以单纯联合化疗作预处理方案”,被中华血液学会认定为“标准预处理方案”。28例骨髓移植病人全部成活,创国内一流。1998年4月,该院成功进行了国内首例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目前,该院已完成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6例,第一例成功者目前已重返课堂,复查一切情况正常,从而开辟了治愈白血病的新途径。主持进行这项研究的青年教授宋永平被评为“河南省青年学术带头人”。
  妇产科开展的精液纯化人工授精治疗男性不育症,也获得了成功,达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该科研究成功的“新的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宫颈机能不全治疗新术式”,填补了河南省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9年,该院进行的第一代试管婴儿顺利分娩,填补了河南省一项空白,接着第二代试管婴儿成功妊娠,第三代试管婴儿的研究工作也正在顺利进行,使生殖医学的研究迈开了新的步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