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三个代表”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雒树刚
  江泽民同志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关系。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就是要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总体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是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指针,也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指针。
  “三个代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勇于实践探索,善于思考总结,富于理论创新的党。在近八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之所以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总能适应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局势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变化,这是对我们党的严峻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中,坚持、运用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作出新的理论突破和创新,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保证。
  伴随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我们党的建设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毛泽东提出“三大法宝”和“三大作风”,到邓小平提出把党建设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到江泽民同志提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三个代表”,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造力,体现了我们党的建设理论的成熟和进步。
  “三个代表”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纪交替的重要时刻,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入思考而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新成果,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特别是党的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运用,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三个代表”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根本性质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它的历史使命就是领导工人阶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三个代表”深刻揭示了党保持自己先进性,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根本途径,说明只有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只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
  “三个代表”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怎样代表人民,怎样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要求我们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入了解生产力性质,正确解决不同历史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途径、手段和方针政策,保护和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充分认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确把握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地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根据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发展和繁荣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三个代表”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党的事业发展、党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密切联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在近八十年的奋斗中之所以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的写照。“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衡量标准,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三个代表”总结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时代特征。这一思想为党的思想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光辉篇章。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三个代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面对跨世纪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努力对当前亟须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的斗争,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坚定正确的思想理论认识。
  必须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我们只有敏锐地把握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维护稳定,才能真正跟上时代而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思想理论工作要自觉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要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的新动向及其对先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深入研究我们面临的和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紧紧跟踪实践的发展,努力拿出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必须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我们能否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关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坚持和巩固。思想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体现,要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继续推进这一战略任务的落实。
  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党的理论工作是同党的事业发展息息相关,同人民群众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工作要把反映群众的利益、服务群众的需要作为根本职责,贴近群众,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帮助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涌现,人们出现各种思想困惑和认识疑虑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人们的疑难困惑,必须在理论上给予明白晓畅的回答。只有从理论上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认清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愚昧,才能帮助人们澄清思想,提高认识能力。理论工作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品,使人们得到思想的启迪、理论的提高、精神的升华,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第9版(理论)
专栏:

  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胡振民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思考和精辟论断。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需要。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生产关系又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领导各族人民进行全面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与此同时,我们党还明确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保证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巨大的生机和活力。面对新形势,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幅度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但要敏锐地把握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趋向,继续推进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的各项改革,更加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而且要充分看到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继续推进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当代中国,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上,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同时,坚决抵制一切消极、颓废、落后、阻碍社会前进的腐朽和反动文化。为此,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提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必须在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又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坚决扫除毒害人民的精神文化垃圾。总之,只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近八十年的历史经验充分说明,什么时候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党和群众的联系就会更加密切,党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反之,党和群众的联系就会受到损害,党的事业也会面临挫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能不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同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这既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我们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又要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占据明显的优势,“西强我弱”的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我们将长期面临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压力,抵御“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的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很快,这为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工作渠道和容量。同时又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把互联网作为传播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反共反社会主义观点和政治谣言,对我进行精神、文化渗透的便利工具,加紧利用互联网同我争夺群众、争夺青年。而网上信息传播分散多点、交互性强、流量巨大、管理复杂,确实给我们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带来新的困难。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和正在引起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增强,将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又要看到,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势必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从而给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一些地方腐败现象滋长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经济领域假冒伪劣成为社会公害,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猖獗,都在严重抵消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社会思想政治领域里的斗争不但将长期存在,而且有时还会十分尖锐和复杂。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
  应该看到,机遇和挑战是辩证的、相对的,面对挑战,善于应对,可以变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尤其应该看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提供了根本保证;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我们继续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头脑清醒,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更好。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放在总揽精神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把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当前,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江泽民同志不久前指出,我们讲发展是硬道理,讲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一定要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思想、道德、文化的全面进步。在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中,江泽民同志又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起作为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鲜明地提到全党的面前。这就再次提醒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增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真正做到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紧紧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一件大事,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贯穿重中之重,体现重中之重,服务重中之重。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努力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上下功夫。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先进分子从严要求,强调共产党员要做全社会的表率,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全党的表率。同时,又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以权谋私等不道德行为。努力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阵地建设。思想文化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对此,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去占领阵地。要坚持党的文艺方针,鼓励作家、艺术家真正投身于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优化配置,调整结构,逐步形成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大量涌现的良好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大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加大对小报小刊、书籍出版、电影电视、光盘磁带、网络以及其他传媒阵地的管理力度。通过“占领”和“清除”双管齐下,使一切思想文化阵地都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决不给错误的思想观点和危害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提供滋生场所和传播渠道。
  总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前进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对照检查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需要调整补充的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坚决纠正。同时,根据“三个代表”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的新风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紧跟世界潮流
  张江
  海洋曾经是阻隔人类相互交流的巨大障碍。各民族的自身发展先后不一,构成了差别甚为鲜明的世界进步的图画。然而,近一百年特别是近五十多年来,科技革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地球成为一个村落,各民族的努力合成了一股世界潮流,为全球的发展和进步注入强大的动力。
  世界潮流是发展的潮流。从本世纪初开始,以量子论、相对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相继出现,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创造的财富已经无法用旧的标准度量。实践证明了科学的无限创造能力。人类可以依靠科学来实现自己的一切愿望,包括现在还被人们视为梦想的愿望。这就极大地激励了人类自己,以无比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来发展生产力。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先进国家要通过发展更加先进,以继续保持自己领先的地位。落后国家更要依靠发展摆脱落后,努力站立潮头,与世界各民族一道创造和分享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今天的世界是发展的世界。放弃发展必定会被开除于世界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世界还是加速度发展的世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酝酿,科学已经具备了巨大的突破性潜能,科学的进步随时可能创造出我们无法想象的奇迹,在一个早晨彻底改变一个领域,甚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推动人类走进新的时代。因此,放慢发展也一定会被开除于世界之外。
  世界潮流是创新的潮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人类能有今天,就是因为人类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在信息时代,科技提供了无数强有力的手段,使人类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一种成果,一个产品,一个方面的消费追求,可能很快地产生,也一定会很快地消失,因为人类的创新能力会以更快的速度发明、创造出新的更好的东西来取代它。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如此。由经典力学到相对论,从对物质结构的原始猜测到微观的基本粒子理论,一次又一次革命性的创新,使得人类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把握越来越深刻,不断地由必然向自由迈进。当今世界是创新的世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导力量。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是一切没落阶级本质的表现。先进的阶级和政党一定要有宽广眼界和宏大气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地创新、再创新。
  世界潮流不可阻挡。经济科技全球化、信息传播全球化,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于每一个人都裹挟其内,由此获得进步,只不过是自觉与不自觉而已。任何一个民族要在未来世纪的竞争中生存,都必须紧跟这个潮流,借助这个潮流发展壮大自己,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决不能够置身于世界潮流之外。我们的祖先曾经领导过世界潮流。经过挫折和教训,我们更加懂得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危险。奋起直追,紧跟世界潮流发展自己,是十二亿中国人民的强烈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也是创新。邓小平理论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成果。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一定能够带领我们的民族紧跟世界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读《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
  江生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建设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结合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相互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了解、观察、分析、研究我国经济建设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规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张伯里撰著的《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写成的。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者以很大的理论勇气把总体趋势分析引入了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力图通过趋势分析的方法来把握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为人们研究世界经济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而且为以后建立世界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进行了初步探索。
  就写作特色来看,作者没有把自己的著作写成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的纯理论著作,而是一面着力于建立自己的世界经济趋势论,提出自己对中国如何面对这些趋势的独到见解,一面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把理论观点提供给所有关心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人们。
  该书十分注重其立足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从作者力图做到的四个结合,即把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世界经济与政治结合起来,把世界经济的各个趋势结合起来,把各个趋势自身的历史、现状、未来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作者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实现世界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即研究世界,服务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