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普京发表国情咨文强调
  首要任务是建立强大国家
  据新华社莫斯科7月8日电 (记者李德平)俄罗斯总统普京8日向俄联邦会议(议会)发表国情咨文,指出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应付国家面临的新挑战——建立稳固的经济、加强联邦政权和建立强大的国家。
  普京指出,在外部侵略和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向俄腹地蔓延的情况下,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面临挑战,俄必须面对那些企图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势力。他说,俄领导人试图使国家摆脱国际恐怖主义和来自外部威胁的努力没有得到某些大国的客观评价,因此必须通过增强国家实力来对付压力。
  普京说,过去半年来的俄国内局势表明,俄社会在国家发展的原则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和谐,立法和行政机关已开始进行复杂但富有建设性的合作。联邦新政府已证明它有能力进行系统而有计划的工作,并制定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普京要求加强联邦中央政权和垂直权力。他指出,必须建立强大的国家,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创造条件,使人民生活富足,国家繁荣昌盛。他说,俄罗斯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邦国家,他呼吁完善国家的政治机制,呼吁各级政权机关同舟共济,解决国家面临的困难。
  在谈到车臣问题时,普京指出,车臣是俄联邦中央和地方关系冲突的“极端典型”,同时那里也成为国际恐怖主义向俄罗斯扩张的桥头堡。联邦中央在车臣进行的反恐怖军事行动消除了联邦解体的威胁。
  普京在谈到俄对外政策时表示,俄将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基础是实用性、经济效益和国家任务的优先性。他说,最近批准的俄对外政策新构想已明确规定,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解多数派别参加戴维营会谈 巴拉克拒绝向以右翼党派妥协
  据新华社加沙7月8日电 (记者马晓霖)据此间巴勒斯坦人士8日宣布,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的多数派别将参加即将举行的巴以美戴维营三方首脑会谈。
  巴解组织第二大派别“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民阵)政治局委员哈立德在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民阵已经通知巴解组织执委会同意参加出席戴维营会谈的巴勒斯坦代表团。哈立德说,巴解组织中的另外两个派别“人民斗争阵线”和人民党也同意参加代表团。
  据新华社加沙7月9日电 (记者马晓霖)巴勒斯坦文化和新闻部长拉布9日宣布,巴勒斯坦将对巴以在戴维营首脑会谈中达成的任何协议举行公决,由境内外的600多万巴勒斯坦人通过投票来决定它是否有效。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9日电(记者戚德良、钟翠花)以色列总理巴拉克9日拒绝向联合政府中的右翼政党妥协,拒绝在出席美国戴维营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前向它们公布以色列的具体谈判方针和计划在哪些问题上向巴方作出让步。
  巴拉克指出,在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前就将以方的具体谈判立场公之于众,将使以色列在同巴勒斯坦的谈判中处于被动,减少讨价还价的筹码,不利于双方达成和平协议。但他重申,以方决不会同巴方签署有损于以色列国家利益与安全的协议,如果以巴能在戴维营达成和平协议,这一和平协议肯定会被以色列全体国民所接受。
  据新华社加沙7月9日电 (记者马晓霖)以色列军队9日凌晨在加沙南部开枪打死一名巴勒斯坦平民,打伤另外4人。巴方对此提出强烈抗议。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以色列见闻
  人民日报代表团
  “我们在创造性地工作着”、“以色列没有资源可言,唯一的资源就是我们的脑子”……在以色列访问期间,类似这些话不时振动着我们的耳膜。开始听来并没有引起注意,但随着接触的以色列人越来越多,我们感到以色列人的话是认真的、实在的。
  使沙漠变绿洲,这就是以色列人创造的奇迹。我们驱车行驶在以色列的乡间公路上,展现在车窗两边的是用电脑控制灌溉的椰枣林、葡萄园、果园等,到处生机盎然。陪同我们的阿佐拉先生说,在几十年前,这些果园、良田、草坪是一片片茫茫的沼泽地和贫瘠的荒滩。阿佐拉先生曾是以色列驻毛里塔尼亚第一任大使,他说,“上帝”对以色列人特别不公平,没有资源,严重缺水,耕地极少。但就在这种条件下,以色列人民将沙漠改造成一个盛产粮食、蔬菜、水果的绿洲,农产品不仅能够自给,每年还能大量出口。
  在耐特菲姆公司,我们详细了解了以色列现代种植技术的研究状况,经理那尼先生向我们热情地进行了介绍。植物需要多少水分、养分、阳光、温度,什么时候成熟等,全部控制在他们手中,可以说是在“牵着植物的‘牛鼻子’种植”,所取得的成效让人叹服,怪不得我们在特拉维夫的超市里,见到那么多形状、颜色、大小不等的西瓜、西红柿、甜椒……个个鲜嫩。据说这家公司发明的滴灌技术是本世纪农业十大技术革命成果之一,其发明的滴水头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过2亿美元。以色列的农业史,是一部长期与恶劣自然环境做艰苦斗争和最大限度利用珍贵的水与土地资源的成功历史。
  以色列政府极其重视提高公民的素质。为我们开车的大卫是个有着丰富知识的司机,他说“一本书比100万元钱重要”。他已有32项发明专利。他还顺手拿出他发明的擦油标尺的产品让我们看。我们发现,不论是在车站,还是在海边,许多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闲时间读书、看报。以色列《新消息报》总编辑法迪先生告诉我们,他们的报纸平日发行40多万份,周末发行70多万份,而以色列只有600万人口,人均读报比例确实不一般。以色列第一任驻华大使苏赋特先生说,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犹太民族,在经历极其苦难的岁月中,把教育视为“以色列社会的基本财富和开创未来的关键”。以色列从幼儿园学前教育至高中,全部免收学费,目前全国20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约10万人。除此之外,全国还有一批十分重要并受到欢迎的文化教育场所——140个博物馆。
  在“魏茨曼科学研究院”里,维斯女士介绍说,这所研究院汇集了世界著名的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其中,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就有40多名。研究院的特点是各专业相兼容,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农民有什么问题,也可直接找研究院解决。而最让人注目的则是内部设立的青少年科技园,我们看到100多名中学生正在饶有兴趣地操作、观察几十种科普仿制仪器。据介绍,现在以色列在电子、光学、航天、机器人、药品及生物制剂、医疗设备等诸多领域中,有不少项目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历经战争的以色列人渴望和平。5月24日,魏茨曼总统会见我们时,开口便讲:“今天是以色列历史上重要的一天,在黎巴嫩南部20多年的以色列军队已全部撤出。”以色列人民需要在和平环境里建设自己的家园,为此,前总理拉宾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今,以色列从黎南部全部撤军,和平进程又向前推进一步。我们为以色列积极创造和平环境感到欣慰。
  魏茨曼总统会见我们时还表示,今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以色列非常成功。中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他说:“你们是伟大的,我们将会成为伟大的。”我们相信,有着“创造性”工作精神的以色列人民定会实现其夙愿。


第6版(国际)
专栏:

  埃巴首脑协调立场
  本报开罗7月9日电 记者朱梦魁报道: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今天在亚历山大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举行会晤,协调双方在最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随后,阿拉法特将前往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参加由克林顿总统主持的美、巴、以三方首脑会谈。据报道,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参加三方首脑会谈之前,将于明天途经埃及与穆巴拉克总统会晤。
  据认为,穆巴拉克与阿拉法特的会晤是埃巴之间经常保持协商的组成部分,是埃及与中东和谈有关各方共同进行的外交努力,旨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据此间新闻报道,阿拉法特还将在明天的赴美途中顺访伦敦,与布莱尔首相和库克外交大臣磋商巴以和谈等问题。
  据来自以色列的消息说,巴拉克昨天前往约旦访问,向约旦国王阿卜杜拉通报了巴以谈判的最新情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洛美迎盛会
  本报特派记者 廖先旺
  位于西非几内亚湾的多哥首都洛美,连日来呈现一派节日气氛。本月10日至12日,第三十六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将在这里举行。
  自1994年非统组织决定在洛美举行首脑会议以来,多哥政府及民众便开始全体动员,以确保会议如期召开。经过多年准备,拥有近百万人口的洛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专供首脑们下榻的宾馆装饰完毕。会议大厦安装了各种现代化的通信设备,中国捐赠的几十台电脑也开始为各国记者和与会者服务。
  洛美整洁的街道与自然风景给人深刻印象,洛美市民的好客与热情更是扑面而来。
  随着会议日期的临近,洛美一派繁忙。新闻中心挤满了前来采访的各国记者。在机场和会场内外,非统组织各成员国元首的巨幅画像格外引人注目。
  为消除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作出重大贡献的非统组织历经风雨37载,在世纪之交,本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将是决定非洲未来命运的一届世纪盛会。正因为如此,多哥总统埃亚德马的盛情邀请得到了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截至8日,已经有33位国家元首正式表示将参加首脑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重返故土代表联合国与会。
  在会议参加者中,最引人注目的将是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他亲率庞大代表团,月初便开始驱车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先后访问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和加纳,于昨天到达多哥,卡扎菲为会议捐助的200辆四轮驱动越野汽车浩浩荡荡地来到洛美。
  去年,卡扎菲在锡尔特非统特别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建立非洲联盟的建议,据说这次他又带来了具体的建议内容,即投资兴建一条从马格里布穿越撒哈拉沙漠一直延伸到尼日利亚的公路,并成立撒赫勒—撒哈拉国家经济共同体。而卡扎菲提出的成立非洲联盟、非洲议会的建议,将成为本届首脑会议的议题之一。此外,会议还将讨论加快非洲一体化进程、解决地区冲突、消除贫困等重大问题。
  7月6日,非统组织成员国部长理事会会议已经召开,围绕几十个议题,已经紧张地进行了3天秘密磋商,至9日上午尚未结束。
  世纪之交召开的这次非统首脑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人们期待它获得成功,为非洲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使非洲以崭新面貌跨入新世纪。
  (本报洛美7月9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乌干达总统会见贾庆林
  据新华社坎帕拉7月7日电 (记者王尚志、丁其林)乌干达总统、全国抵抗运动(抵运)全国委员会主席穆塞韦尼7日在这里强调,乌干达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
  穆塞韦尼当日在会见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时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非洲解放运动曾给予巨大的支持,为非洲大陆摆脱殖民统治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对中国自60年代以来对乌农业等领域提供援助表示感谢。他表示,希望两国在经济和贸易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以促进两国友好关系。
  当日,乌干达总理恩西班比在总理府会见了贾庆林。恩西班比说,中国拥有12亿多人口,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希望,两国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贸关系。贾庆林当日还会见了抵运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基贡戈和抵运全国政委瓦帕卡布洛。


第6版(国际)
专栏:

  斐济双方签署协议 人质有望近期获释
  本报堪培拉7月9日电 记者李学江报道:斐济军政府在与政变分子进行了一天多艰苦谈判之后,双方终于在今晚达成并签署协议,27名人质将于14日获得释放。
  目前透露出来的协议要点是:将召开大酋长会议并接管国家行政权力;由大酋长会议任命总统和副总统;立即对政变分子宣布大赦;姆拜尼马拉马辞去国家元首一职;取缔由军政府于7月2日任命、7月3日就职的临时文官政府。据斐济直播网引述斯佩特的话说,部分人质将于13日即可获释,但政变分子要等到14日大酋长会议召开之后才进行缴械,并同时释放乔杜里总理和其他政府部长。
  协议在一位大酋长的斡旋之下达成,并由斯佩特本人和军政府首脑姆拜尼马拉马于今天在前副总统伊洛伊洛的家中签署。3天前,政变分子向士兵开枪挑衅,士兵回击中造成两名武装政变分子和3名支持者受伤,其中1人于今天死亡。此后政变分子煽动其亲属和支持者夺取了水电站,并切断了电力供应,使全国大部分地区陷于瘫痪。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色列一家公司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种植业,图为该公司技术员在检查用电脑控制农作物生长的情况。 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韩社会团体举行反美抗议集会
  据新华社汉城7月8日电 (记者高浩荣)韩国一些社会团体8日举行多起反美抗议集会,要求美国停止侵害韩国国民利益的行为。
  据此间媒体报道,京畿道华城郡的社会团体和当地居民300多人当天在美军的“梅香里射击场”举行抗议集会,要求美军停止射击训练,关闭这一侵害当地民众利益的射击场。美国空军过去在这个射击场每天举行射击训练,刺耳的噪音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今年5月,美国空军的一架战斗机在引擎发生故障时在射击场投下了6枚炸弹,造成当地多人受伤。
  同一天,南部城市釜山的社会团体200多人在美军驻釜山基地前举行抗议集会,要求美军归还占用的土地,并要求“全面修改《韩美相互防御合作条约》”和“废除《美军地位协定》”。与会者在美军基地前拉起人链举行了示威活动。
  在汉城,韩国民主劳动总同盟以及70多个社会团体8日举行会议,成立了“关闭梅香里美军射击场泛国民对策委员会”,表示要为关闭这一射击场而斗争。


第6版(国际)
专栏:

  菲军攻占摩伊大本营
  据新华社马尼拉7月9日电 (记者杨忠毅)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9日在此间宣布,政府军已于当天上午攻占了反政府武装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摩伊)在菲南部棉兰老岛马京达瑙省的大本营——阿布巴卡营地。
  埃斯特拉达表示,政府军攻克阿布巴卡营地将加快棉兰老地区的和平进程,使政府能够加速实施其棉兰老地区的发展计划,造福于棉兰老地区的广大人民。
  自7月1日以来,政府军出动6000兵力向阿布巴卡营地发起猛攻,并动用飞机、大炮对营地的军事设施进行大规模轰炸。这是自1997年政府与摩伊签署停火协议以来,政府军首次袭击并攻占这一营地。
  菲政府军是在摩伊未能于政府规定的6月30日这一最后期限之前接受政府的条件,即与政府签订一项临时和平协议之后,向阿布巴卡营地发起攻击的。从去年10月起,菲政府与摩伊多次举行谈判,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加快解决棉兰老问题,埃斯特拉达今年1月宣布,6月30日为摩伊与政府签署一项和平协议的最后期限。菲政府强调,摩伊必须接受两个基本条件:一、放弃分裂主张,接受自治;二、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恐怖、犯罪活动。但摩伊一直坚持其分裂主张,拒绝接受政府的自治安排。


第6版(国际)
专栏:

  7月7日,德国联邦印刷所学徒满师仪式在柏林举行,这是一位师傅将水浇在学徒头上。这一传统做法源于15世纪,意在用水“洗掉”学徒的所有错误和疏忽。 新华社记者 郭勇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印度再次试射地对空导弹
  印度军方八日在印东部沿海的奥里萨邦再次试射一枚“阿卡什”导弹。这是一周内印度第二次试射这种自行开发研制的地对空导弹。“阿卡什”导弹射程为二十五公里,可携带五十五公斤常规或核炸药,具有同时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第6版(国际)
专栏:

  忆佩雷菲特
  张芝联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的同行阿兰·佩雷菲特1999年11月27日不幸病逝,享年74岁。他自1971年起曾18次来华访问,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他总要来华访问,以深刻了解“变革中的中国”,好向法国公众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在访华时,他曾受到周恩来总理、江泽民主席等中国领导人的多次接见。
  阿兰·佩雷菲特出生于1925年,父母都是教师。他在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受到最好的教育,青年时曾立志“十年干外交,十年干政治,十年干学术”。由于他的天资和刻苦,再加上机遇,他的人生目标都如愿以偿。1949—1958年,他在法国驻欧使团工作;1958年以戴高乐派身份当选国民议会议员(年仅33岁),1962—1981年先后出任法国新闻部长、教育部长、科研部长、行政改革与计划部长、文化与环境部长、司法部长等职。
  佩雷菲特在从政之余,始终不放弃学术研究。他一生共发表20多部著作。除几本小说外,这些著作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法国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以《法国病》(1976)和《混乱的法国》(1992)为代表;一类是关于中国现状和历史的,如《当中国觉醒时,世界将震惊》(1973)、《停滞的帝国》(1989)、《中国的悲剧》(1990)等;第三类是研究欧洲资本主义和发展问题的,以《经济奇迹》(1995)和《信任社会》(1995)为代表;第四类是记载戴高乐将军言行的,如《戴高乐其人》(1994、1997年已出两卷)。由于他的学术成就,1977年佩雷菲特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道德与政治学院院士(历史学部)。1994年,巴黎第四大学通过他的论文答辩,授予他人文科学国家博士学位。
  众所周知,在政治上,佩雷菲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作为戴派部长,他经常与在野的社会党及左派人士处于对立地位。在1968年巴黎学生发动的“五月风暴”期间,他以教育部长的身份与大学生代表谈判,但最终因未能消除矛盾而不得不引咎辞职。70年代在任司法部长期间,他的严厉措施曾激起了左派的反对,不仅引发了他与《世界报》长达10年的争辩,而且还两次遭遇伏击,险些丧命。
  我与阿兰·佩雷菲特相识近20年。1980年10月,他随德斯坦总统访华。我在招待会上第一次见到他,并告诉他,他的《法国病》一书正在译成中文,他大为高兴。次日,他到北大参观,首先在法语教室听课,并应同学要求,在课堂上组织模拟法庭,以路易十六国王应否处死为题展开辩论。辩论最后,在5个陪审员中竟有4人反对处死国王,他们的理由是不如留他在世还可以改造,像我国改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一样。这个结论令佩雷菲特大为惊佩。接着,他来到我的课室,当时我正在讲法国18世纪史,并在黑板上写了吉左、梯也尔、欧第龙·巴洛和杜邦的名字。见他进来,我寒暄几句后请他讲课。他欣然接过粉笔,滔滔不绝地对前3个政治人物进行具体生动的讲述。但到了杜邦,他忽然打住,开始向同学提问,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下课铃响了,我陪他步出教室,他悄悄问我:“杜邦是谁?我确实不知道。”我听后大笑,他也乐了,从此我们成为朋友。每次他来北京,我去巴黎,我们总有机会重聚。
  佩雷菲特一直对18世纪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事件有浓厚兴趣,从50年代开始就搜集大量西文原始资料,但苦于不谙汉语,也未掌握中国有关档案材料。80年代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对外开放以来,我帮助他复印馆藏乾隆58年关于马戛尔尼来华前后的主要档案。他如获至宝,立即组织一些汉学家把这批档案全部译成法文出版,他自己根据这些珍贵资料写成《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书,原原本本叙述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经过,分析其失败原因。
  1993年秋是中法关系的关键时刻,由于当时法国政府不顾我国的坚决反对,决定向台湾出售武器,以致两国关系处于停顿状态,法中贸易亦因此急剧下降。是年,我与佩雷菲特在承德参加了“中英通史200周年(1793—1993)国际学术讨论会”,返京途中,我与他探讨了这种现状,除表示担忧外,还向他提出迫切希望法方迅速改变政策,否则无法改善两国关系的意见,他表示可以理解。当年冬天,法国政府改组,戴派重新上台。1994年1月28日举行中法恢复建交30周年庆祝会时,佩雷菲特以法国政府特使身份前来参加,我们又有机会见了面。4月5日他又随新总理巴拉迪尔来华参加大型庆祝活动,巴拉迪尔公开承诺法国政府不再向台湾出售武器,从而使中法关系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这与佩雷菲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最后一次见到佩雷菲特是1998年10月5日。当他得知我偕妻前往意大利讲学途中将在巴黎逗留数日时,他像往常一样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的寓所与他夫人和儿子共进晚餐。他侃侃而谈,毫无倦容,问到中国的情况,照旧握笔速记。临别赠书多种,破例送到大门外。我问他何时再来北京,他耸耸肩膀,莞尔而笑。孰知这竟是永别。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第6版(国际)
专栏:

  科维持对阿拉乌死刑判决
  科威特上诉法庭九日宣布,维持国家安全法庭以叛国罪对科原临时政府主席阿拉乌作出的死刑判决。一九九三年,科国家安全法庭以损害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帮助伊拉克实现入侵科威特计划等六项罪行对逃亡国外的阿拉乌缺席判处死刑。
  (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一间谍被瑞士法院判刑
  设在洛桑的瑞士联邦法院刑事法庭经过五天的审理,七日宣布判处以色列间谍机构“摩萨德”的一名成员十二个月徒刑,缓期执行。这名化名为伊萨克·本塔尔的以色列间谍与他的四名同谋,是在前年二月在瑞士伯尔尼的克尼茨镇的一座民居里安装电话窃听装置时被当场逮捕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捷克一移民全家在加遇害
  加拿大安大略省基贾纳市六日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灭门惨案,一户来自捷克的移民家庭,老少共计六口人全部惨死枪下。这名捷克移民姓鲁道夫,死者包括夫妇,以及他们六岁的儿子丹尼尔,五岁的女儿妮柯,两岁的儿子彼德和三个月大的婴儿保罗。
  (本报专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