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头条竞赛

  投资二百八十多亿元建设的二滩电厂,每年一百七十亿千瓦时的发电能力,只有不到五十亿千瓦时能上网,投产两年已亏损十多亿——
  二滩水电为何卖不掉
  本报记者 白天亮
  夏日炎炎,正是用电高峰,不少城市传出电力吃紧的消息,但我国最大的水电站——二滩电厂,却在为电卖不出去而苦恼。
  二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工程投资285.5亿元,是我国目前已建成最大的水电站。据了解,当初规划建设二滩水电站,主要是为了满足川渝地区电力增长的需要,计划发电量170亿千瓦时。为此,二滩开发公司与四川省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早在1998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前就签订了有关购电合同,核定1998年、1999年、2000年3年的上网电量分别为9.8亿千瓦时、66.3亿千瓦时和93.1亿千瓦时。但其后的执行情况却让二滩电厂尴尬不已,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上网电量仅为7.5亿千瓦时和49.84千瓦时,弃水电量分别达15.6亿千瓦时和81.16亿千瓦时,加之执行每千瓦时0.185元的临时上网电价,二滩的损失可想而知!投产两年,不仅投资一分也没收回,而且面临巨额亏损,1998、1999年累计亏损已达12.5亿元,2000年根据川渝地区发电计划的安排,二滩的上网电量不增反降,仅为45.14亿千瓦时,实际弃水量将达100亿千瓦时,照此下去,二滩今年新增亏损额将超过10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换来的却是如此巨额的亏损,二滩究竟怎么了?
  统筹规划不足
  水电火电建设齐头并进,市场难消化
  二滩电厂建成投产后,正赶上川渝地区发电能力严重过剩。
  据了解,到1999年底,川渝地区发电总装机容量为2026万千瓦,年发电量650亿千瓦时,发电设备平均利用数仅为3200小时,大大低于全国发电设备4100小时的平均利用数,这意味着,不仅仅是二滩,川渝地区的其它电厂也面临着“卖难”的处境。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没有市场,二滩水电站为什么还要上马,这是不是说,当初的规划存在失误?
  记者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基础产业司电力处获悉,这两年,川渝地区用电需求量增长显著放慢,的确是规划时没有完全预料到的。二滩水电站是1991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的,1990年到1995年,川渝地区平均用电增长率是10%,基本符合设想,但到1996年,就出现了一个滑坡,增长率降到了5.5%,1997年是负增长,1998年不到1%,1999年虽略有回升,也不过3.4%。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二滩的电不能物尽其用。
  但如果仅仅是需求增长的速度下降,并不足以导致电力过剩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二滩已经开工建设行将投产的时候,川渝地区又建设了一批火电站,造成了电源的重复建设。例如重庆的珞璜二期70万千瓦,1996年开工,1998年投产,四川广安的60万千瓦,1997年开工,1999年投产,与二滩几乎是同步进行,必然造成对市场的争夺之势。还有成都嘉陵热电厂,不久前刚刚投产,装机容量35.9万千瓦,在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46元的情况下还必须保证发电5000小时以上。
  体制不顺
  水电区内上不了网,外送没通道
  二滩的电卖不出去,与现行“厂网不分”的电力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
  二滩自投产以来,一直执行每千瓦时0.18元的临时电价,这个价格远远低于川渝的平均上网电价。二滩的电不是没有竞争力,但由于目前电力体制是厂网不分,省级电力公司一方面拥有省区内大部分发电业务和几乎全部的配电业务,另一方面又独家管网,独家经营输电业务,这种集发、输、配于一体的垄断经营管理体制,在电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必然是更倾向于调用自己所属发电厂的电,而使与本公司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独立发电厂在销售电合同、上网电量、电费结算等各方面处于不平等、不公平的地位。
  二滩电厂正是这样的独立发电企业,它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四川省投资公司和四川省电力公司按48%、48%和4%的比例出资兴建。对四川省电力公司而言,尽管在二滩水电站中也有一定股份,但比例很小,当各家发电厂都想多些电上网时,当然首先照顾自己的全权子公司,也就是自己的直属发电厂。今年四川省电力公司仅安排二滩发电量39.14亿千瓦时,机组利用小时数1600小时,不仅无法和全国发电设备4100小时的平均利用数相比,比四川电力公司统调机组2900小时的利用数还要低近一半。而对于重庆市,二滩电力属区外来电,过去几年重庆更多地使用了本地区内火电站的电,今年也不例外,仅安排二滩发电量6亿千瓦时,比去年实际使用量还要少一半。
  “厂网不分”的弊端还不仅于此。各级电力公司既管厂又管网,究竟先在哪一方面投资就有一个比较。建电厂,收益明显、利润高;建电网则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别是不同地区间的通道,谁来建、利润如何分,都相对复杂。这就客观造成了电网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二滩所在的川渝电网就是我国较大的独立电网之一,目前与周边省市电网尚无紧密联系。由于省际间的输电通道没有建起来,所以尽管二滩的电多了,却没有办法输送到用电需求量较大的华中、华南去。
  二滩引出疑问
  电是不是多了,还要不要上水电
  二滩水电站经营困难,引发了一些疑问:我国的电是不是多了,今后还要不要上大的水电项目?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电力处史立山副处长。
  他告诉记者,当前的电力过剩是一种暂时的低水平过剩。随着农网改造的完成,农村电力市场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今年广东、浙江等地用电量大幅增长就是例证。此外,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也会带动电力需求增加。所以,电力工业仍处于大发展的时期。
  由于二滩的亏损,不少人对开发水电产生了一些怀疑,一些勘探规划多年、各项条件都已具备的水电项目,如青海公伯峡水电站,不同程度地被搁浅,迟迟未能开工,史立山认为这是非常可惜的。水电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我国水能丰富,目前利用的比例仅占到18%,开发程度远远不够。水电固然有投资大、开发周期长的不利因素,但水电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建一个水电站,不仅可以发电,还有利于航运、防洪。在电力相对过剩的时期,建电厂就要建一些周期长、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长期电力负荷的电厂,水电正是最佳的选择。
  此外,电力相对过剩的时候,也是进行结构调整的好时机,国家可以考虑制定政策,将一些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小火电关掉。据了解,针对二滩的处境,国家有关部门已提出,建议四川省电力公司、重庆电力公司按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四川72.8%、重庆27.2%比例全部吸收二滩水电站可发电量,关停小火电机组,降低大火电机组利用小时,二滩水电站合同电量以外所发电量除必要的发电成本外,电费收入全部归电力公司所有,用于弥补被替代火电厂减少发电量所造成的损失。如果这些办法能有效推行,相信二滩会逐渐摆脱困境。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各抒己见

  保护企业怎能厚此薄彼
  李孝青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题为《重点企业交费只对三家》的报道,说的是某市推出了对17户重点企业收费由市收费局直接征收,其他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到企业收费的办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这些企业只准许国税、地税和收费局三个部门到企业收钱。如果违反规定视为乱收费行为,市政府将追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了,该市实行重点企业交费只对三家,就是要杜绝乱收费,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确实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据报道,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收费以来,每年光为重点企业减轻负担就达1200万元。不过静下心来细想想,这种“重点企业交费只对三家”的做法,也有欠妥之处。
  首先,“有了“重点企业”自然就得有“非重点企业”,看来既然“重点企业”交费只对三家,那么剩下的那些所谓“非重点企业”交费就不只是这三家了,既然不只是这三家,那么非重点企业的交费比率肯定是高于那些重点企业了,重点企业是减负了,那么那些非重点企业呢?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重点企业是应该扶持,但其他企业同样需发展壮大,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不能厚此薄彼。
  其次,重点企业交费只对三家,其它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到企业收费,否则便视为乱收费行为,是不是意味着其他某些部门就可随意到那些非重点的企业去收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理收费就是合理收费,乱收费就是乱收费,该收的就得收,不该收就不能收,而不能因为它是什么重点企业或非重点企业合理收费就成了乱收费亦或乱收费就成了合理收费。如此一来,本来是要遏制乱收费,恐怕反而会打开某些单位的乱收费之门。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纷纷要求加入直收范围便很说明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还是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企业论坛

  广东缺电哪里补
  ●为广西、云南、贵州水电开发留出市场空间
●尽快研究输电线路建设工作
  史立山
  编者的话:随着经济形势进一步趋好,电力短缺问题在一些地区再度出现。今年以来,经济大省广东电力供应就日显紧张。加快经济发展不能缺电,电力缺口怎么补?要不要上短平快的火电项目?本版为此约请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基础产业司的同志撰文谈谈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缓解电力供应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电力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使我国电力工业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持续多年的严重缺电局面得到基本缓解。今年,全国用电形势出现了需求旺盛的局面,1—5月份,全国平均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左右,其中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用电量增长高达20%以上。特别是广东省,随着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电力市场得到了有效开拓,用电量需求大幅增长,加之近期国际市场燃油价格的上涨,广东省大批燃油机组自动停发,持续的高温干旱使小水电机组发电量明显减少,电力高峰时段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据统计电力缺口约100万千瓦,电力供应紧张又成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加快广东电源建设的呼声高涨。
  广东省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十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在7%左右。按此测算,广东省“十五”期间年均至少需新增装机200万千瓦,如果考虑小火电机组的关停,需要新增的装机规模将更大,而目前广东省在建电源只有岭澳200万千瓦核电机组,电源建设不足的问题又突出的表现出来。如不加快电源建设,预计广东在2002年后将出现缺电局面。
  广东省电力供需形势的变化,应该给我们电力建设一些启示。从1996年开始,广东省电力供应出现了过剩问题,广东省电源建设的步伐明显放慢,而将广东作为主要市场的“西电东送”电源和输电线路也没有加强,致使在目前广东电力需求出现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广东感到了电力供应的危机,提出了建设一批电源建设项目的要求。
  为了满足广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对电力的需要,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广东电力的充分和可靠供应。但广东电力供应不能仅考虑广东自身的问题,必须要放在全国经济发展一盘棋上统筹考虑,要在接受“西电东送”的基础上进行安排,为广西、云南、贵州水电的开发留出市场空间。
  我们认为,要尽快研究制定华南四省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电力发展规划,明确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送电广东的电源点、送电容量和送电时间等,加快实施华南地区“西电东送”战略,尽快开工建设广西龙滩和云南小湾等大型水电站。同时,加强华南四省区输电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抓紧完成天广直流输电线路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现有输电通道的作用,并结合龙滩、小湾等电站送电的需要,尽快研究第二条、第三条输电线路规划和建设问题,也要研究广东省与其它周边省份,如湖南、福建、江西等的联网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各地已建电源的作用和效益,促进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西电东送
  让北京不再拉闸限电
  唐松寒 吴坤胜
  去年夏天,北京出现罕见的高温,用电量骤然上升,供电系统的最大负荷达到创纪录的609万千瓦,比前一年增加了23%。尽管这样,京城并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如此喜人的变化,对于曾经是严重缺电的北京来说,应归功于国家实施的“西电东送”工程。
  北京以前是一个严重缺电的城市,用电量为20%左右的缺口。拉闸限电是常事,居民也已习惯。直到1992年,全年还有278天拉闸限电。那时,为了确保市民能观看一场足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或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北京市有关部门只好下令一些工矿企业暂停生产。
  北京原有的电源主要是京、津、唐等几家火力发电厂提供。1985年12月6日,由山西大同第二发电厂开始向北京送电。北京电力有了新的来源,这也是北京市首次尝到“西电东送”的甜头。
  90年代初,一个把东部资金优势和西部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的方案促成了北京市在内蒙古投资办电,内蒙古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办电发展地方经济,又解决了首都的电力需求。这也是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双赢”战略。1995年底,内蒙古达拉特电厂投产并首次向北京送电,不但标志着华北电力集团公司实施的以解决首都及华北地区缺电局面的“9511工程”目标得以实现,也使山西、内蒙古东送北京的电力增加到250万千瓦。也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北京从此告别拉闸限电的历史。西部的电力由空中走廊东送已经成为首都用电的生命线。北京去年销售电力282亿千瓦时,其中一半左右是从山西、内蒙古、冀北通过500千伏线路输送的。今后北京的电源会继续依靠“西电东送”,首都的用电状况将得到根本改观。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小资料

  水电开发与西电东送
  全国水能资源可开发容量3.78亿千瓦,年发电量为1.92万亿千瓦时,大部分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大体上可以分南、北、中三条通道分别送往东部地区,形成从南到北三条“西电东送”的大通道。
  ●南部“西电东送”大通道主要是将南盘江、红水河干流、澜沧江干流和乌江干流梯级电站开发出来东送华南地区,形成粤、桂、滇、黔四省(区)和港澳地区的南方电网。目前西南地区东送广东的电力通道已基本形成,到今年底电网的输电能力将达到350万—400万千瓦。力争到2010年左右,使西南地区东送广东的电力达到800万千瓦左右。
  ●中部“西电东送”大通道主要是将长江干支流的水电站开发出来送往华东地区,形成连接川渝、华中和华东的中部电网。目前中部“西电东送”通道正在建设,随着三峡工程的投产,中部“西电东送”的通道将逐渐形成,并开始大规模电力东送。力争到2020年使中部“西电东送”电力达到2000万千瓦。
  ●北部“西电东送”大通道主要是将黄河上游丰富的水电和山西蒙西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和山东省,形成西北、华北和山东的北部电网。目前黄河上游水电送电华北的通道尚未形成,但蒙西和山西坑口火电送电京津唐地区通道已经形成,送电容量已达到250万千瓦。力争到2015年,使黄河上游水电送电京津唐地区的能力达到400万—500万千瓦。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12家陶瓷企业质疑“准入证”
  以禁止假冒伪劣为目的的建筑陶瓷“准入证”制度如今却遭到了正规企业的反对。近日广东佛山市12家卫生陶瓷和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联合向主管部门呼吁,取消一些大中城市产品“准入证”制度。
  据了解,从前年年初以来,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陶瓷必须领取所在市建委颁发的产品“准用证”才能获得被使用的资格。起初,陶瓷企业对这一制度表示支持,因为近些年来,一大批假冒伪劣的建筑材料在市场肆虐,为杜绝这类产品,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企业普遍感到这种作法弊远大于利。
  产品每到一市办理产品“准入证”时,都需经当地的质检机关检验,而每个城市的检验标准却不统一,随意性很大,有的产品符合行业标准却被判为不合格。与此同时,所有的产品证书都要参加年审,换言之,企业要为自己进入各个城市的每种产品每年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应付这些验证手续。而且一些城市的检验单位还经常要求企业派车接送,并对企业收取较高的费用。据了解,目前深圳、青岛、厦门、济南、长沙等城市都建立了这种制度,对此企业感到十分忧虑。 (张红)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三峡大坝雄姿初现
  今年上半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混凝土浇筑二百九十多万立方米,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和保质保量均衡生产的既定目标,三峡大坝雄姿初步显露。图为建设中的左岸电站厂房坝段。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