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百年敦煌的启示
  ●敦煌体现了兼收并蓄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新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全世界
  ●多元文明的交融,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本报记者 杨雪梅
  有人假如想要了解自己的渺小,并不需要仰视繁星密布的无垠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的千年中存在过、繁荣过的古文化就足够了。敦煌文化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曾经有多次机会可以去敦煌,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能够成行。每一次的失之交臂,撩起的只是又一次的企盼。当我终于有机会在阳光灿烂的午后,随着一扇扇开启的门,走进一座座艺术的圣殿,感受那越过岁月的隔阂飘到我们身边的远古的气息,才切切实实地明白人类的历史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过去的力量一直存留着,积累着,代代相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千年前,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敦煌便是其中一扇最宽阔的大门,它“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中原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过敦煌,向西而去,传布于世界;同时,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逆向而来,与中国文化在此汇合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一开始就是几种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这决定了敦煌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敦煌学必然是世界性的。
  敦煌以中华文化为主体,集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于一身,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独一无二
  敦煌壁画被誉为“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来源于印度的艰涩的佛教经典在这里变成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如果不是这些保存完好的壁画,谁会相信古代希腊和印度的艺术会在中国西北的洞窟中被移植、被嫁接?在参观敦煌壁画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敦煌虽然是几种文化碰撞的产物,却又不是各种文化的简单混合。它一直有一个主体,那就是中华文化。早在50年代,常书鸿就提出佛教对敦煌艺术的影响是“流”而非“源”。从莫高窟壁画的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渐次中国化的奇妙过程。
  以大家熟悉的敦煌飞天为例,在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统计有4500余身。世界文明的古国都曾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背长翅膀的安琪儿,印度有双翼天使。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关于羽人的描述,臂长羽毛,飞腾于空。飞天的故乡在印度,而敦煌的飞天却是中国艺术家的天才创作,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飞天。在北凉北魏等早期石窟中,飞天身材粗短,上体半裸,大嘴大耳,直鼻大眼,戴着印度式五珠宝冠,很明显受印度飞天和西域飞天的影响。但从西魏到隋代,敦煌飞天就多了中国道教羽人的形象,中原的审美取向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在唐朝,敦煌飞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摆脱了印度西域飞天的影响,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单单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便可凌空翱翔,那变化无穷的飞扬之美,自由舒展的轻盈之态已经是完全中国化了。
  在敦煌近千年的历史中曾经生活过鲜卑、吐蕃、党项、回鹘、蒙古等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曾给敦煌带来一片崭新的风景,注入新的活力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吐蕃人为敦煌的壁画增添了日月神、如意轮观音;党项人给敦煌增添了神秘的西夏文字和美不胜收的龙凤藻井;蒙古人统治敦煌的时代,为敦煌的窟顶添加了充满异族风情的曼陀罗;敦煌的藏传密宗文化至今仍是一个谜……但对敦煌文化影响最深的还是唐代文化。文化繁荣总在政治经济就绪之后,当大唐把它的权力范围一直扩展到遥远的中亚,中原的汉文化便全方位地统治并改造了莫高窟的佛陀世界,所以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都是在大唐完成的。
  多元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恰恰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唐朝的社会思想统治主要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上,但对于道教和佛教都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尊道或尊佛,或三位一体,这种多元性直接反映在敦煌文化中。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也和胡琴、琵琶、羌笛一道,成为唐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斗酒相逢须醉倒”、“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不也正是“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之后的结果?
  季羡林先生认为,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敦煌是一个极其独特的文化存在,它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集于一身,并且以十分鲜明生动的形象融会贯通地表达出来,这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敦煌文化得以取得国际地位的基础。
  敦煌学只有置于整个世界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才可能更上层楼
  公元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在清理今编第十六窟的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从中出土了公元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由于这一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新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最早使用“敦煌学”这个名词的是史学大师陈寅恪,1930年他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所写的序中谈道:“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敦煌遗书)发现以来,二十余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这一名词从此沿用下来,成为约定俗成的专用名词,为全世界所通用。藏经洞的出土文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它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方面,而且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是难得的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学最初的研究范围主要就集中在藏经洞的文献上,以后才扩展到与藏经洞文献相关的问题以及敦煌石窟、敦煌文化历史等方面,成为一门博大精深、涉古通今的综合性学科。
  不幸的是,敦煌文献在发现之初,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就接踵而至,以不公正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大量文献,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陈寅恪因此而慨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世界各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重视、整理和研究,无形中又推动了敦煌学的兴起和发展,如法国、英国、日本等国一直有一大批学者钻研敦煌文献,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因而才有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根据斯坦因所获的西域敦煌艺术品整理出版的《西域美术》,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帮助很大。法国的敦煌学研究在欧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他们对于敦煌文献中少数民族文献的研究。日本的佛教是从中国传入的,敦煌也是日本文化的源头之一,因此日本的敦煌学研究曾在一个时期内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从1980年开始编纂并陆续出版的13卷本巨著《讲座敦煌》,倾全国的敦煌学专家之力而成。
  敦煌学在中国也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这100年中,前一半是四海翻腾内战频仍的时期,少数敦煌学的先驱者单枪匹马,万里孤征,靠个人的努力与牺牲,焚膏继晷,筚路蓝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人的名字我们永远也不该忘记———叶昌炽、王国维、罗振玉、刘师培、陈寅恪、刘复、向达、陈垣、郑振铎、王重民、常书鸿……是他们为后人铺平了道路。
  成立于1944年的敦煌艺术研究所,标志着中国敦煌学研究从文献整理扩展到石窟艺术研究,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也正式开始。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于1983年成立,敦煌文物研究所也改组为敦煌研究院,中国的敦煌学研究突飞猛进。现在老一辈的敦煌学家如段文杰、季羡林、宿白先生等还健在,一批中青年学者又脱颖而出。新近出版的《敦煌学大辞典》,是中国敦煌学界的全部“现役主力”术有专攻、各展其长、历时13年完成的鸿篇巨著,第一次全面地对敦煌学进行了总结。中国在敦煌文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考古、敦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明显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改革开放后,国际间学术交流明显增多,使中国学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的资料,与国外同行互通有无,在共同的起跑线上竞赛。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之后举办了6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敦煌研究院也举办了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7月29日—8月3日,两机构将在敦煌莫高窟举办“2000年敦煌学国际讨论会”,届时将有国内外敦煌学界2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一次真正的国际盛会。
  在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中,敦煌学研究范围已经从人文社科的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等领域延伸到自然科学领域,如数学、物理、天文学、造纸术、印刷术、医学、交通等学科。但敦煌学依旧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因为许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比如我们至今还没有搞清藏经洞出土文献的准确数字,许多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如敦煌的神秘文化,敦煌的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等等,这些难题只有各国学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特别是在资料共享、人才互补、协同攻关方面,中外学者还有着广阔的合作天地。
  在新的世纪,敦煌学必须置于各种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置于整个世界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大潮流中进行研究,才可能达到新的高度。“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是由敦煌学的性质所规定的。中国作为敦煌学的故乡有这样的胸襟。
  敦煌属于全世界并不是一句空话。每天清晨,刚刚8点,莫高窟便会迎来第一批游客,他们怀着朝圣般的崇敬从世界各地来到沙漠、戈壁之间,留下他们的景仰和赞叹;在敦煌研究院里,有来自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和中国学者一起工作。在敦煌参观时,我们碰到一位日本的和尚,面对莫高窟,即兴用尺八吹奏起一曲江户时代的乐曲,悠扬婉转,如泣如诉。
  只有了解了过去的千年才可能掌握未来的百年。灿烂的敦煌文化遗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体现了兼收并蓄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新。敦煌学的百年是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在世纪之交,它同日益强大的中国一样会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开阔的胸怀走向世界。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百科术语数据库走上因特网
  本报记者 孟宪励 王向东
  百万条数据,历9年时光,依托《中国大百科全书》,百科术语数据库6月21日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宣告建成。这意味着读者经过简单的用户申请手续,就可以便捷地通过因特网,在百科网站(www.ecph.com.cn)上探秘百科术语数据库了。
  当网络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部分的时候,一家网站的建成实在算不上什么新闻。但当我们多次迷惑于许多网站的流光溢彩,走进去常常又像进入一个美丽的幻影时,再面对这个似乎有点沉静、肃穆的网站,感觉是什么?一个古色古香的图书馆!一切都是干货!
  《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于1993年完成出版。在15个年头的编辑生涯中,积累了15万张术语、人名、地名、机构、事件、书刊、引文等各种资料。不说那么多的副产品,单就一套74卷的大百科码在办公室或居室里,就该是一个如何庞大的体积?
  百科术语数据库一期工程于1997年完成。而此次通过验收的二期工程,完全实现了数据库与因特网的对接。目前数据库已有7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全部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的全部条目,来自百科全书及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中的术语以及《中国集邮大词典》、《中国性学百科全书》、《儒学百科全书》、《能源百科全书》、《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等。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环保公益广告聚焦罗布泊
  罗布泊无人区,传说中西王母的瑶池,曾经方圆几千里内烟波浩渺、鱼虾嬉戏,胜过八百里洞庭。然而,西岸的楼兰古国在初唐神秘消失,1972年罗布泊彻底干涸,成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惨痛例证。6月27日,一个公益广告摄制组踏着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等先烈的脚步,在气候最恶劣的季节深入罗布泊中心地带,拍摄系列环保公益广告《永远的罗布泊——环保与开发》。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局和广州新动力摩托车工业公司的支持下,摄制组以罗布泊触目惊心的荒凉为素材,提醒国人在呼啸而来的西部大开发中务必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将是一次地点最危险的广告拍摄,摄制组从北京出发时人人脸上都挂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复尘)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把民族音像业“龙头”做大
  ——访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司长王涛
  本报记者 祝华新
  王涛8岁的儿子最近看了日本制作的《三国演义》光盘,父子俩经常在一块讨论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唠着唠着,王涛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关羽还有个女儿叫做关凤?不管王涛如何苦口婆心“正本清源”,可儿子就是相信那个被日本光盘走了形、变了味的三国故事,让做爸爸的哭笑不得。
  对进口卡通片《花木兰》,王涛也总怀疑好莱坞把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拍成了一个穿着中国服装的欧洲古典爱情故事,木兰对爱情的热烈和不羁是不是有点像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
  作为新闻出版署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管理司司长,王涛想得更多。国外影视音像制作公司今后将更频繁地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与我们争夺节目源,用一流的技术手段诠释的却是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民族音像业能否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不仅是一个民族产业盛衰兴亡的问题,而且关系到能否在光电磁上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音像业责任重大,音像制品要激起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加珍爱自己的国家。
  然而,民族音像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全国近300家音像出版单位中,1998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17家,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区区两家。而美国华纳—百代、环球—宝丽金等公司,年销售额都在40亿美元以上。国产音像制品虽然从9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进步,但选题趋同,缺乏高品位的精品。在音像制品盗版猖獗的情况下,正版首次发行不能迅速覆盖市场,就会给盗版留下缺口。正版发行量上不去,价格就下不来,与便宜的盗版产品相比吸引力更弱。王涛认为,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音像业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充足的资金去开发、制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源,只好采取“炒冷饭”和“拿来主义”的做法东拼西凑,前几年粗制滥造的“卡拉OK”节目的泛滥就是一例。一些音像出版社甚至靠违规“卖版号”过日子。
  音像业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落脚在一个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像图书业还有计划产品如教材的支撑,增值税也比图书业高得多。商业银行不愿意向音像公司提供项目贷款,嫌其家底不够抵押。目前,音像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音像业的中外差距与图书业相比更为严峻。王涛认为,音像管理的重点不是缩小亏损面,而是千方百计把“龙头”做大。从政策上倾斜,扶植若干有前途的音像出版公司,提高其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着力拓宽社会资金进入音像业的渠道,推动音像出版单位的资产重组,通过改革培育若干家软硬件兼营、影视录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音像出版单位。
  王涛强调说,把握和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出版界后起之秀的音像业也责无旁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培植和发展音像生产力,才能提高我国音像业的国际竞争力,舍此别无选择。
  有人担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目前音像业的市场主导产品VCD会不会很快被宽带技术所取代?王涛的看法比较低调。他分析说,在因特网上下载音像制品,即使技术障碍不复存在,也不会是全方位的。这里牵涉到人们的欣赏习惯,只要专门的阅读器存在,恐怕还会需要光盘。何况占我国70%人口的农村音像市场已经有启动的迹象,一项农民消费意愿调查表明,农民最想添置的非生活必需品就是VCD播放机。农村市场一旦打开,VCD至少还有5—10年的黄金时期。对于音像出版单位来说,无论是选择某种介质或者在电视台、因特网上播放,它的出版制作功能都是不会萎缩的,总是需要它用智慧来创作艺术产品。王涛笑着说,以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就是音像业的末日,恐怕是杞人忧天。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此书应该人人读
  ——推荐《为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蔡友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应该让它走向车间、学校、军营、机关和农户的每个炕头……
  环保这个问题讲到现在,为什么成效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尚未找到一个从人人做起的可操作形式。现在好了,吉林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清华大学刘兵教授主编的《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只要全国每位公民重视,照此书来做,持之以恒,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那就是十几亿人共同抓环保,将会取得多么巨大的成效啊!
  此书好在:
  一、容易操作。
  “双面使用纸张”,幼儿园小朋友也能做吧?“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白发老翁也不是难事吧?“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捡拾野禽蛋”、“不购买野生动物”、“不围观耍猴的”……这有困难吗?
  二、涵盖面大。
  举凡水、空气、土地、植物、动物等环保内容都给读者一一道来。让人们从衣、食、住、行、玩、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身体力行。
  三、摆事实。
  比如讲到不吃蛇时,书中告诉我们:中国每年被食之蛇不下6000吨。吃蛇风横行导致鼠类失控。要知道,全国城乡至少有老鼠30亿只,每年吃掉粮食相当于全国人口食用粮的总和!
  在“简化房屋装修”一节里,提醒我们,千万不可花钱买来满屋“健康杀手”:新装修的房屋中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如石棉、油漆、家具黏合剂、海绵绝缘材料等,含有大量有毒物,刺激眼睛、呼吸道、皮肤,引起过敏,肝脏受损,甚至导致癌症。
  四、每一篇配一幅有趣小图,像看“小人书”一样来劲儿。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走进社区是乐园
  郭泉真摄影报道
  日前开放的北京朝阳区朝外社区健身园,位于雅宝路南侧,为老人、小孩和中青年分别提供了相应的锻炼器材,以及网球场、篮球场、草坪等。瞧,这老的、小的练得多开心。
  过去习惯于机关大院生活的京城人,日益感觉到社区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菩萨(第四十五窟) 盛唐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气质如金
  周韶华
  关广富是半路冲入艺术圈的。他的特点就是一切表现手段都服从于整体运动节奏与生命心灵节奏的合拍,不论画马、画牛还是画虎,都有一种爆发力、冲击力,都以气势取胜。看了新近出版的《关广富画集》,不能不认可其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气质如金”。
  绘画是画家胸臆的自然流露,无不打上作者心智、性格、气质、生活体验的烙印。作为新时期文化情境中的关广富,在其生活历程中,艰巨的任务,重大的决策,历史的思考,现实的把握……凡此种种,无时无刻不在积淀着他的心理素质。这种难得的生活储备,为他的艺术的生发酿成了优越的准备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画家的艺术气质是他人生气质的文化形态。关广富关注现实,始终保持着充沛的创造力和活跃的想象力。他不仅描绘所看,更是描绘所感。他不计较一笔一点之得失,重神忘形,忽略艺术的细微末节,落笔在求畅达抒怀的时代感,骨劲气猛的刚性美。我们只要看着那苍凉带有野性的牦牛、轩昂狂放的奔马、伯乐的眼神、老农的喜悦及花鸟的依恋,就不难想象画家人生气质和心理素质对艺术气质的生发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
  关广富构图狂放不羁,用笔简约粗粝,着色单纯热烈,变形稚拙挖神,这些气质在他写意牦牛时,可见一斑。但见他屏气落墨,几笔单线,一抹横涂,一条牦牛跃然纸上,蹄声萦耳,破画欲出!画家用笔简约却孤诣独到,挑灯看剑,志在凝炼“简单有效”的艺术造形,强化视觉冲击力。这种艺术的“简单”体现出的不仅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更是一种豪气。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如果能把我们这个繁复的世界(包括心理世界)概括得越简练,就会越肯定,拓展出越大的思维空间。
  在新时期,有许多老同志在花甲之年移情丹青,是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关广富画集》的出版则是其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它为我们提交了一份可供研究的成果报告。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古诗词诵读精华》——
  《千家诗》的现代版
  书架上为少年儿童编选的古诗词读本不少,但在选目、注释和装帧设计上并不是都适合孩子,有的甚至靠粗制滥造来牟利。教育部组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教育专家,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性和教学规律,精心编选出一套5本《古诗词诵读精华》,近日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以古代脍炙人口的《千家诗》为蓝本,结合时代特点,选录从先秦到晚清的古典诗词曲400首,对有关词语、典故、人名和地名加以注释,对作品大意和文学意蕴作了解说。编排由浅入深,是它的突出特点。第一册每一首诗都配有拼音和插图,后面各册也对一些生字、难字注音,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诗配画。
  教育部长陈至立为该书作序,国家总督学柳斌担任该书主编。一些专家认为,这是追溯《三字经》、《千家诗》以来的蒙学传统,为当代孩子献上的又一份精品启蒙读物。 (天沛)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中国山水画全集》——
  仁者和智者的选择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寄情山水是中国文人乃至贩夫走卒千年不变的人生乐趣。古代山水画家乐此不疲,主要不是为了博取功名,只是“愉悦性情”而已。即使是在市井繁华、万家笙歌的宋代仍不脱隐逸之气。无论是风雨归舟、深堂琴趣,还是寒江独钓、云关雪栈,都显得气象萧疏。个中因缘大概也与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有关。
  西苑出版社新近推出《中国山水画全集》,曾委派数十位专家踏访海内外博物馆和民间私藏,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收集、鉴别、斟选工作,历时8年编辑而成。3卷精装本辑录历代400余位山水画家的750幅稀世珍品。每幅作品不仅标明作者、设色、尺寸、馆藏,还请艺术鉴赏专家分析主题、内涵、意境、技法、布局,以及画家当时的处境、心情和观察力。如此设计使这套大型画册成为中华民族人生意趣的集中展示,为龙的传人提供了一顿滋味悠长的精神自助餐。 (宋连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