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进展
  罗宗强
  辽海出版社出版了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这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们的学术界有过一些时段的文学系年,但像这样规模、这样严谨和细致的编年史,却还没有过。单就这一点说,这部著作的出现,也应该看作是古代文学(至少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进展。傅先生近二十年来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是很大的。这部编年史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又一个实实在在的贡献。
  唐五代的作者,已有年谱和作品系年的是少数,多数作者的行踪与作品的系年须从头做起,可想见这部编年史工作量的巨大,晚唐、五代卷尤其如此。傅先生在自序中说,他们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现在肯下这样苦功夫的人是不多了。
  我想,这部编年史的价值,首先在于为我们较为真切的展开了唐代文学发展史的序列。我们有各种文学史,勾画过唐文学的面貌。但那是大的时段的面貌,比如说,初唐、盛唐等等。至于每个时段的较为详尽的发展过程,则就付之阙如。大的时段的面貌的描述与编年史对于历史的描述是有区别的,它注意到的是该时段的总体特征,多作横的描写,而忽略该时段内的纵的发展变化。例如,我们常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上所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为据,把开元中期看作盛唐诗的开始,说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然后分列盛唐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的成就。但是如果我们看傅先生他们的编年史,我们就会注意到,盛唐的不同段落诗坛的面貌是有差别的,如开元十五年至二十年这六年间,在诗坛上最为活跃的,是孟浩然和与他诗风相近的一批诗人。在这六年间,孟浩然与当时的主要诗人有多次的诗歌交往;他与一些地方官吏也有诗往来。他从洛阳南下越州,游剡溪,到杭州、天台,又北还襄州途中,山水名胜之地,留下了大量诗篇。他的诗歌交往十分广泛。王维、储光羲、崔国辅等人,这时也十分活跃。这就促使我们想一个问题:开元中这段时间,优游从容的诗风可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能是当时诗坛上影响较大的诗歌发展趋向。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有的诗人的诗作无法全部系年,不排除这六年中还有更为活跃的诗人。但是这部编年史使我们去思考每个时段之内诗歌发展的更为复杂的多种可能性。
  这部编年史为研究唐、五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外部因素的影响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资料。以往我们不大重视帝王爱好、政局变化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其实在中国,帝王的爱好与政局的变化对文学的发展趋向是有影响的。由于古代中国的文人多走入仕的途径,他们就与官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部编年史里,我们看到帝王的爱好与部分文人群落形成的情形;看到政局变化与士人升降如何的在诗文中反映出来。
  这部编年史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唐五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情况。我们从一个作家的年谱中,当然可以看到他在各地的行踪,但那是一种单一的感受。把整个文坛的作家群放到一起来考察,同一时段各地文学发展全貌就一目了然。这就为文学地域特色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编年史无疑的属于基础性的研究。它为其它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史料依据。有心人可以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做各种专题的研究。当然,作为一部编年史,详略分寸应如何的掌握,尚是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基础研究,我以为越详细越好,特别是一些重要作家与重要文学事件更是如此。这部编年史晚唐、五代部分做得细一点,特别是晚唐、五代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能做到现在这个样子,实属不易。相对而言,盛、中唐目前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似乎尚可作得更细一点。还有,就是政局之外,思潮与艺术(如绘画、音乐等)的重要事件似乎反映得不够。再一个问题,是系年之外,重要的文学事件、重要的段落,是不是可以作一点史的整体描述,以加强史的整体感。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天地

  好书任你挑
  ———少年儿童出版社“六一”新书见闻
  在“六一”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献给跨世纪孩子们的礼物———三百一十六种(初版一百四十一种,重版一百七十五种)图书和音像制品。
  该社出版的品德教育方面读物“新时期青少年思想修养丛书”以生动的事例或故事,用夹叙夹议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哲学、伦理学、法学、逻辑学、美学的知识,使青少年懂得做人的道理。《中华百年风云》既是历史读物又是思想品德读物,内容具体生动,图文并茂,介绍中国近代和当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诸多的事情。
  文艺读物方面有少儿文学作家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全传》和它的姊妹篇《女生贾梅全传》,这两部小说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当代中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另一位著名儿童文字作家郑春华的长篇系列小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全集》向读者介绍一对快乐、幽默的父子形象。儿童普及版《唐诗三百首》和《唐宋词一百首》以其独特的策划和结构成为学习唐诗、唐宋词的上佳选本。“少年大侦探系列”、“灯笼裤少年丛书”使你大开眼界。
  “一辈子用得着,几代人忘不了”。《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最近荣获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为了进一步打击盗版,现在该书采用防伪标志,书中附正版保证书、加密抽奖卡,从而确保图书质量。
  学生“减负”后,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该社提供了学生素质教育丛书:少年厨师、集邮、收藏、魔术师和儿童制作、编织、面具、纸偶、剪贴等一批自己动手做活动用书,还有《趣味英语天天谈》、《中学生英语阅读听力丛书》、《写一手好字》、《快乐作文步步高》等辅导用书,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少年儿童出版社为零至六岁儿童准备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低幼读物和音像制品。(朱鹤年)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天地

  三联新书
  《标靶》
  黄文著
  新华社战地摄影女记者黄文,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全程跟踪拍摄了数千张照片。于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她精选出一百二十张照片,并附录了详实的科索沃大事记和个人采访日志,编辑出版了这册具有回顾和反思意义的个人摄影集《标靶》。它全面地展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后一场战争”的各个侧面与来龙去脉。
  《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
  林梅村著
  著者针对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各门学科的前沿问题,充分运用中外考古学的最新发现,把实地考察、语文学研究和各种文献资料的考证综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古代欧亚大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使传统的西北史地之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全书三十万字,附八十余幅彩色、黑白图片。
  《走进分析哲学》
  王路著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从认识论中心向语言哲学中心的大转折导致了分析哲学的产生并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主流。作者通过对分析哲学诸家学说发展流变的考察,揭示了现代逻辑知识的多少与深浅对哲学研究的影响,对中国哲学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余虹著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在“中西比较诗学”理论框架中进行。作者对此提出质疑,并从观念和方法论上反省了这一失误的学理根源和文化背景,力图为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另辟新途。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专家荐书

  专家荐书
  推荐人:萧绪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专家,多年来从事摄影创作及摄影研究和教学工作。
  《A·亚当斯论摄影》
  A·亚当斯著
  谢汉俊编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该书收集了美国著名摄影大师A·亚当斯对摄影艺术的精典论述,见解独到,并结合了自己的拍摄经验,对摄影的特性进行了探讨。比较适合于初学摄影的人阅读。
  《摄影与社会》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本书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摄影大师必须是能够运用照相机记录和反映社会的人,本书从这一角度切入,对摄影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揭示,帮助专业摄影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领悟摄影的真谛。
  《摄影艺术与摄影流派》
  (英)兰福德著
  宋铁军马驰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要讲述了摄影的基本技巧,深入浅出。并对摄影的流派做了全面的介绍,使读者在轻松掌握摄影技能的同时,还对整个摄影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摄影知识,提高摄影技能。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天地

  长篇报告文学
  《走进哈工大》出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八十周年校庆之际,一部全景式多角度描述该校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走进哈工大》(刘贵贤著)由昆仑出版社出版。
  《走进哈工大》所写的几十个人物,或是历史上对于学校建设起过重要作用的校领导人,或是目前仍活跃于学校的教学或科研带头人,或是虽已走出校门却仍对母校一往情深的创业者,他们既是哈工大几十年里数万名师生员工的优秀代表,又是他们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
  (周文)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天地

  “21世纪国防教育丛书”简介
  彭光谦
  “21世纪国防教育丛书”(陶克、郑祖辉主编),一套八本:《中国有多大(领土篇)》、《台湾何时能“回家”(统一篇)》、《中国人民怎样站起来(历史篇)》、《明天世界太平吗(形势篇)》、《中国能赢得未来战争吗(军队篇)》、《战争缘何起(战争篇)》、《未来战场谁主宰(武器篇)》、《四两何能拨千斤(谋略篇)》。
  众所周知,当今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局部战争、武装冲突连绵不断。人们求和平的善良愿望,更多地必须靠强国防、保安全来完成。这些,都要求我们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去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也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热情。近年来宣传出版部门推出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21世纪国防教育丛书”可以说是其中出类拔萃的新作。八本书的作者,都是军队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或教育机关的年轻人,都具有硕士或博士的高学历,思考问题的着眼点、落脚点都是高层次的。这套丛书着眼于全国的青少年学生和部队的青年军人,大量运用故事性的素材,使整个丛书文字生动活泼,语言轻松明快。这套丛书的体例是新颖的,涵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方面,既整体配套,又自成体系。
  搞好国防教育工作,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功业。河南文心出版社推出的这套丛书,为新世纪初叶的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套好教材。(附图片)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金台文论

  文艺评论与“人”的建设
  张德祥
  文艺评论某种程度的衰颓与冷落,使人想到它的命运。商品经济的规律就是这样,消费决定生产。评论有什么用?谁需要评论?不批评,作家不是照样创作吗?电视剧不是照样拍摄吗?读者和观众不是照样消费吗?但是,不能不承认,在评论衰微或缺席的情况下,文艺的生产和消费常常出现误区。迎合低级趣味的庸俗观念大行其道,而真正美的东西反而被淹没。实际上,评论是生产和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对创作的高层次要求、对作品的阐释、解读、评析及对文化消费者的引导作用。铺天盖地、良莠不一的作品被生产出来,消费者的盲目性也是客观存在的。这说明评论的加强是必要的。暂时处于劣势的东西不见得都是失去了价值的东西,同样,繁盛起来的东西也未必都有价值,君不见,环境污染、沙尘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那么,要加强文艺评论的建设,首先要恢复对于评论的信心,恢复对于“道理”的信心,实际上也就是恢复对于人的信心。所谓对“人”的信心,就是对人的尊严、人格的信心,对于人的良知的信心,相信人能够变得更美好一些、更善良一些,更崇高一些。文艺学当然是“结构学”、“语言学”、“文体学”、“符号学”,但那句老话似乎更能道出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学”。如果说创作是人的塑造,是通过描写人来塑造人,那么,评论也应当是塑造人,是通过美学的理论来塑造人,来发掘和显示人性中真正能使人变得高尚一些、优美一些的优秀品质。如果说,文艺评论不能没有标准,那么,这标准就是历史的美学的标准,也是人的标准。历史是人创造的,美也是人创造的,人是历史和美的主体,人是历史和美的推动者。
  坦率地说,这些年来文艺评论的衰退乏力,虽然有种种客观原因,但原因之一即是文学评论的“失神”———丢失了人的精神。这就如同丢了“灵魂”一样,难免要随波逐流,不能真正守住“人学”的立场,反而变成了商品的附庸,变成了作品的广告而“炒”出一片噪音,离开人“本”而陷入“文本”“形式”的研究,在一叶障目下的细枝末节中条分缕析、支离破碎。近年来的文艺创作相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比较活跃,各种各样的正说或戏说,各种各样的人物粉墨登场,人物形象的内涵较过去复杂了许多,文艺现象也复杂了许多,客观上为文艺评论提供了存在的广阔空间,但文艺评论却从整体上失去了对复杂现象的把握能力,失去了对各种各样的“新的人物”的把握能力,甚至被作品中的种种“庸人”、“小人”、“坏人”的沾沾自喜与自我得意所迷惑。
  我以为当前文艺评论的前沿不在于追逐各种时髦话语的潮流,而在于面对当前中国的文艺创作,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站在“人”的立场上,确立“人”的价值,从事“人学”建设。评论家应当成为美学家、思想家、“人学”家。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还需要进化,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应当成为“人往高处走”的一种精神助力,成为人上进的精神灯火。高尔基曾经这样说:“人在很多方面还是野兽,而同时人———在文化上———还是一个少年,因此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于自己的创造力的信心。”因此,对于“人”的信心,就是对于人走向高尚、实现人创造美好价值的信心。如果人丧失了对公平、正义、高尚、真诚、善良的信心,也就必然丧失了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反而沦入精神的泥淖。人性的进化与社会的进步只能是人类追求美好而不断努力的结果。精神是人的灵魂,精神的健康才能使人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在于“改变”世界,使世界变得更为美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毛泽东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改造主观世界。我们今天强调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要富而思进,强调了人的自我建设的重要性。如果说经济需要建设、社会需要建设,那么,关键还在于人的建设。
  人的心灵中有一盏由真善美点亮的明灯,点亮灯,人的心灵空间就极为广阔,人生目标、价值和意义就会明朗醒目,人就会走向高尚和美好;熄灭它,人则会在难以自拔的狭隘中、隐晦不明的黑暗中沉沦。文艺评论作为一种“人学”,无疑应当在“人”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当在宏阔的历史和现实社会背景下凸现出“人”的精神。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

  准备经典
  张学昕
  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学所产生的巨大而超常的“轰动效应”相比,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纯文学”被认为是走向了“低谷”。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我们回顾和反思这种现象的来龙去脉,便会得出较为客观、宽容的理解:倘若文学始终处于正常的发展状态,便不会因郁积太久而出现这种高峰状态;今天的文学,正在沿着一条更为朴素、内在的道路向前发展,它的辉煌和成就,已不再需要所谓的“轰动”和“爆炸”来获得。
  与其强调、追逐文学某种程度的“轰动”,还不如倡导一种踏实写作,写作那种既关注现实人生,又重视精神高扬、灵魂提升和社会历史关怀的文本佳构,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文本;与其在商业化潮流中迷醉、媚俗乱了方寸而自我沉沦,不如“以笔为旗”进行踏实的写作实践。一方面,经济的逼近并不能使真正的思考力萎缩,世俗不是洪水猛兽,媚俗才是可怕的文化倾斜;另一方面,文学也绝非仅仅是圈内人的语言文字游戏,它还要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震撼人们的心灵。
  当代中国作家在新世纪的选择和追求应是以良好的心态、放松的身心、踏实的生活、真诚的体验和厚实的积累以及创造的渴望,一如既往去准备经典的诞生。
  任何一个时代都期待它的文学有“大师”级的作家和“经典”作品的出现,这也许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但我们的时代需要与这一时代相应的大师和经典对文学的又一次照耀。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当代的作家们是否已经放弃了写作经典的愿望和追求?抑或他们正在孜孜不倦、心态平和地默默书写着未来可能成为经典的华章?谁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文学大师和经典?时间老人会告诉我们这一切。
  当前,已出版有若干选本试图遴选二十世纪文学的经典文本。对这些选本,我们可以视之为当代人眼中的经典。因为这些选择毕竟还属对文本的近距离审视和观照,仍是以当今生活和审美价值指向为参照坐标,并未经历时空维度的衡量,仅就时间而言,真正经典的界定恐怕也需要经历相当历史时段的筛选和甄别,它不仅能成为我们民族记忆的闪亮化石,而且能为世界不同民族所珍爱。试想,无论在法兰西、丹麦、英国还是中国,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为什么会在巴尔扎克、雨果、安徒生、莎士比亚、鲁迅的故居或塑像前驻足徘徊、久久不肯离去?这是因为人们在这些大师们的经典中饱受了文学精神的丰厚滋养,他们在执著地追踪着大师们的踪迹,感受着经典迷人的气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类文化精神的启迪、传播和弘扬。经典中有卓越的心灵细节,富于哲理、诗性的文字流淌,有情感与形式的完美与和谐,它串连、沟通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灵。
  面对时间老人,面对文学的本性,我们切实而不乏雄心壮志的说法是:让我们准备经典。
  我们怎样准备经典?我们怎样以我们的经典与世界文学对话,或者说,成为全世界文学经典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文学创造经典文本的时代已经结束,大众参与的文学的产业化、商业化、网络化的泛文本时代正大步走来,文学已成为写作者生存的基本能力和谋生的主要基础。对此,作家们不必感到焦虑。普遍性的文学参与性活动正说明了文学本身的魅力所在。市场的法则似乎只关系到能否使文学形成“热点”或“卖点”,图像化、数字化的迅捷照例无法取代文学为人们所提供的无边的想象性空间。由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本质性关注和希望,人们总是渴望探索或感受现实生存状态以外的可能性存在状态。另外,现代物质生活的迅猛变化给人带来的心灵孤寂和困惑更需要文学艺术的缓解和弥补,所以,文学的使命依然是摆脱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和局限,兢兢业业地准备经典。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作家要摆脱掉眼下所谓“世俗化写作”给文学带来的浮躁,摆正自己的写作心态。无论是专业作家还是“自由撰稿人”,都要抵制住眼下的诱惑,真正担当起作为一个作家的真诚使命,握紧自己手中善于表达思想的笔,像鲁迅先生那样,以巨大的个人性穿透、包容、把握时代精神和现状,达到时代性和个人性的高度一致。同时,当代作家还要摆脱桎梏写作的实用主义泥淖,进入审美创造。正如有人所说的,要“认同塞万提斯、狄德罗的幸福的无所事事”,也就是说,文学不仅要进行与时代相关的“宏大叙事”,而且要有极具个人性的心灵表达。换言之,进入“准备经典”状态,既需要时代的包容给作家提供宽松、平静的文化、文学环境,另一方面,作家也要恰当地处理好创作心态和时代的关系,作家应坚决拒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甘于寂寞、潜心以求。
  人所共知,文学史上大师的文学经典并不是轰动效应的产物,相反,往往是暴风雨中的宁静独思,飘摇动荡中的寂寞倾诉。我们的写作也不必去追求“激情岁月”中的“喧哗与骚动”。既要有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又不能为世俗所束缚,“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有超然的人间情怀和品性,又有社会、历史、人生的内在深刻与凝重,艺术与人生、历史与现实才能够浑然天成。
  其次,作家的写作不必非以张扬的表现形态和表达形式引起现实广泛的关注,也不必刻意追求文体形式的新奇诡异,而是以思想的穿透力量、诗意的宏阔特性产生内在力量。有生命力的文本必定是古典与现代、外来与民族和谐统一的文体。既不会是文体、语体的分裂,也不是自足性的封闭。
  近年文学界大力倡导的“跨文体写作”“凸凹文本”,讲究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传统体裁的形式融合。作家采取对生活“直接、寓言化”表达而超越写实的层面,对人类命运、社会生活、生存状态作形而上的思考,这种种努力都是文学对于选择合适表达的文体所进行的尝试,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们都有助益。在文学的表现形态上,既应有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式的写实,也要有卡夫卡、普鲁斯特的寓言,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可或缺的,经典就是在这多种表现形态共生的基础上产生的。
  经典写作的审美向度,不仅仅是专注于话语形式的突破,还在于作品精神内涵的开拓,复杂的思想不一定非要复杂的形式来表达,但却需要独特的形式来承载和完成。“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作家应以他严谨的劳动,探求人类心灵并对其进行卓越的艺术表达,而创造“有意味形式”,这个艰苦努力的过程就是创造经典的过程,而经典文本也将给后世文学、后世文化留下创造的痕迹。
  维吉尼亚·伍尔芙对她同时代人的艺术这样描述:看起来,当代作家们干脆放弃写作经典的希望倒是明智的。对于他们的写作,时间老人像一位老练的教师,指出其中的墨渍、涂抹和删改之处。未来的杰作就是在这些练习本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还是先不要去追问和苛求我们的时代能否产生经典,我们只要做我们该做的就行了。
  经典是一个时代文学大师的精神遗嘱,也许,在后代读者的阐释中会遭遇到接受的尴尬,但真正的经典毕竟是对一个时代人的灵魂的真诚言说,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都会在对经典大师的重读中领悟历史和人生,在经典所散发出的古典美与现代美交织的汉语光芒中获得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应的力量和智慧。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文艺评论

  文艺信息
  ●长篇小说《幻化》座谈会在京召开以三位省委书记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幻化》,经过张俊彪的辛勤笔耕,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日前,一批专家学者在京围绕这部长达一百四十六万字的作品举行了座谈。小说共分《尘世间》、《日环食》和《生与死》三部分,全书以先后担任省委书记及军内重要职务的主要人物霍士斌、何人杰、黎可夫的人生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沧桑巨变。与会者认为,描绘如此漫长而壮阔的世纪人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出三位党政军高级干部的形象,并通过他们纷繁多变的生命轨迹,演绎出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交织成重叠交错的时空和境遇,从而形成一种审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和命运的多维的艺术视点,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文艺)
  ●山东电视剧近作研讨会召开日前,山东电视剧近作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广电局、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办了该活动。与会专家对山东近期创作的五部电视剧《一个人的背影》、《天边有个威海卫》、《兵谣》、《村主任李四平》、《孙子》进行了观摩,其中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巨制,有轻松诙谐的,也有古朴凝重的,它们以各自的特色反映出山东电视剧的总体风格,专家、学者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专家学者还对山东电视剧艺术的今后发展指出了方向。(李九红)
  ●长诗《伟人周恩来》研讨会举行“纪念周总理诞生一百零二周年暨周而复长诗《伟人周恩来》研讨会”,最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周而复的《伟人周恩来》是四大部头、计六万四千行的长诗。作品歌颂了世纪伟人周恩来一生的丰功伟绩。这部巨著视野开阔、结构宏大、史料翔实,再现了中国纷纭复杂的发展史和国际风云变幻,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叶挺、陈毅、邓颖超和蒋介石、李宗仁、张学良、张治中、宋美龄等人物形象。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无锡优妮姿纺织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傅溪鹏)
  ●全国林业文联(文协)暨文化宣传会议召开全国林业文联(文协)暨文化宣传会议日前在广西贺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林业文联(文协)的数十位会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生态资源的文学转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对“生态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周霄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