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电影超市”能否赢得市场?
  赵和平
  “影院改造”是电影发行放映业几十年来的一贯政策,可谓“投入不止,改造不息”:从没冷气的变成有冷气的,从硬座的变成软座的,从单声道的变成立体声的,从单一大厅的变成另加一两个小厅的……但几乎每一步都较为被动地跟在观众需求之后,以至于有许多刚刚改造完的影院,没红火多久又开始落伍,落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改造怪圈”。
  要突破“怪圈”,首先要突破老框子。在影院改造决策中,是跟随潮流还是引导消费,将直接影响到影院的“生命周期”。
  一种不同于传统影院的新型影院——“电影超市”正在崛起。“电影超市”的特点首先是“超市化”的电影消费:随到随看,随意挑选。这就要求“电影超市”首先是个多厅影院,然后才是多功能影院。根据我国目前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电影放映业滞后于观众需求的落后状况将会来一次彻底变革,一批多厅、多功能“电影超市”会以不可抑制之势迅速而彻底地取代传统影院。今后五年,二十个厅以上的影院也许会成为发展的主流。多厅影院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成“集市”,类似于专业市场,只有成了“市”,才能聚人气,才能做到“要看电影上此一家。”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的成功更多地得益于“电影超市”这一明确的定位,十二个电影厅在当时走在了全国前例。多厅影院还是以小厅为主,一百至一百五十座的应该占到总厅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多厅影院小厅化,既能在总座位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厅数,增强“超市”功能,又能提高每个厅的上座率,增加影院的人气,营造“满座”氛围。“客满”对电影经营来说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种氛围,一块无形的招牌,能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融入群体之中的快感。看电影的奥秘就在于“能和许多人一起笑、一起哭”。二百个人挤在售票窗口绝对是一种“客满”的景象,而同样的二百个人散落在一千座的观众厅里,那种场面却会令人感到有些凄凉。所以,“电影超市”必须学会科学地营造氛围,从环境到心理,以最少的人数来达到最佳的“人头攒动”的气氛。
  “电影超市”是一个制造时尚消费的地方,必须充分尊重观众的每一个细微要求,给予观众悉心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影院配套设施完备而多样,管理水平先进而富有人情味。
  具备多厅多功能的“电影超市”,获得的将是综合效益,再加上影院抢占繁华的商业大厦,与购物、旅游等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处于商业活动的心脏地带,引起的连锁效应是巨大而诱人的。
  “电影超市”孕育着中国电影走向复苏和繁荣的希望,但最终能否赢得市场?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也许不久,中国电影市场将会接纳大量世界上最值得关注的电影节目,到时,只有“电影超市”才能担此重任,因为“电影超市”不仅提供给你看电影的机会,更让你融入到一个时代中,一种潮流中,一种新颖的时尚消费中,它不是VCD,不是电视,也不是网络,它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对它没有谁冲击它之说,它是它自己,是电影,是与消费过程和社交仪式相结合的影院电影。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歌词七大怪
  孙焕英
  今日之歌词,不少怪诞不经,其怪有七。
  第一怪:游戏任意,规则不再。歌词作为语言艺术,必须讲语法、文法和章法。名词动词,搭配合理;主语谓语,连接有序;比喻要贴切,夸张有效果。像“朝花夕拾杯中酒”、“真真情情爱不够”、“最伤最痛的结果”一类歌词,有谁能够说得清楚他们遵从的是什么游戏规则?
  第二怪:思维混乱,胡言一派。比如,在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的晚会大餐中,有两道歌曲大菜,一曰《今宵久久》,一曰《龙禧千年》。不必再看内容了,只见歌名,就让人们如坠雾中。
  第三怪:古今杂交,文白两败。一些歌词玩家,本来对文言、对古典诗词是半瓶子醋,偏要晃荡着向外倒,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卖弄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来显示自己学识丰富一样可笑,什么“殇情暗徘徊”、什么“唯苦良心在”、什么“天降仇敌忾”,不文不白。
  第四怪:二律背反,又里又外。如电视剧《胡雪岩》,胡本来是一个妻妾成群的商海巨贾,而歌词中的形象却是一个淡泊、宁静的隐士,被描绘成“夙愿扁舟寒江钓,风掠须发白”似的飘逸。
  第五怪:大话廉价,侃讪贱卖。中年人还都记得,一九五八年有一个“新民歌运动”,以及那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所谓“民歌”。今日词坛,似有魂兮归来之势。
  第六怪:逃避现实,自恋自爱。躲开改革开放的大潮,钻进死寂的港湾,伤春悲秋,无病呻吟。此类歌词,可谓“小女人鼻涕散文”的姊妹艺术。
  第七怪:还需要指出的是,“文革”虽过,遗风尚在。“文革”中歌词异化,一是非形象化,概念化,歌词成了教义;二是非格律化即散文化,如所谓“语录歌”。今日词界,仍有这些遗痕。比如今天的爱情歌曲,很多歌词根本无形象可言,这实际是一种“新概念化”。今天,爱情歌曲多了,而像《教我如何不想她》、《要打鬼子顾不了她》这样具有鲜明形象的歌词却少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诸多文学体裁,都曾有过兴衰,惟独歌词,一直兴旺发达。可以说,我们语言的开始和文学的发端,便是歌词。歌词,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中国歌词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是其他任何国家所罕见的。难道这条长河,到了我们这一代,要遭到污染变臭,甚至干涸断流的厄运吗?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爱尔兰舞之魂首都上演
  在一个混合着百老汇风格和凯尔特舞蹈风格的庆典中,一群由爱尔兰舞蹈冠军组成的舞者带领观众进入梦幻般的旅程。拉丁舞有力的节奏,地中海弗拉明戈舞鲜明的戏剧效果,传递着难以抑止的激情。融爱尔兰的古典与神秘,百老汇的现代与动感的表演风格为一体的爱尔兰舞之魂歌舞团,在世界上拥有无数痴迷观众,多次在欧美等国突破票房记录。出生于英国利兹的制作人大卫·金更是被誉为优秀的新派制作天才之一。6月23日至25日,应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邀请,该团在北京世纪剧院为首都观众献上三场精彩的演出。
  被称作一列载着舞者的高速列车的舞之魂歌舞团,还拥有自己的出色歌手。蓝色天使恩雅的清丽,摇滚组合U2的神秘与迷幻,歌手们将这些年轻人耳熟能详的乐团的风采展现得维妙维肖。这次演出得到了安徽沙河酿酒集团的支持。
  (晓杜)(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信箱

  有奖收视不妥
  编辑同志:
  眼下,打开电视,铺天盖地的有奖收视令人眼花缭乱。奖品种类丰富而诱人,从电视机、VCD、空调、摩托车到商品房、轿车等,而获得这些奖品可能只须坐在家中收看节目时拨一下电话号码。
  是什么样的环境给有奖收视以滋生的土壤?加密电视、有线电视,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央、省、区、县级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令观众不知所措。为争夺收视率,空前繁荣的荧屏后面演绎出一场场刀光剑影的无声战争,有奖收视诞生并迅速弥漫了整个荧屏,由原来的综艺、游戏节目发展到电视剧。
  电视台不惜代价出巨资奖励观众,其目的就是提高收视率,从而占有广告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润。而人们的趋利心理,又使得这一“吆喝”引来趋之若鹜的“买酒”人。报载江苏有线台每星期五黄金时间播出的拳头产品《非常周末》,短短几分钟内,竟有数百名观众拨打热线,致使电话爆断。观众关注的不再是审美,而是能否获奖。有奖收视严格来讲其实就是一种赌博行为。
  有奖收视表面上似乎给荧屏带来了繁华与喧闹。如果说一些综艺节目还能有普及知识的作用的话,那么一些诸如“××在剧中一共讲了几次沪话”纯是吃饱了撑的。有奖收视很可能会使一些劳动观念不强,抱有侥幸、梦幻心理的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坐在电视机前,轻轻拨动电话,天上就能掉下馅饼,从而“守”电视、“待”大奖。有奖收视问题不少,一方面用奖来“宠”观众,什么电视剧都搞个有奖欣赏,会不会导致无奖不看并非杞人忧天;而另一方面电视台不能兑现诺言的诉讼案也接二连三。一些电视台很可能因此而把品位不高、粗制滥造的电视产品推销给观众,败坏文化环境,因此收视还是别有奖的好。 江西 李志龙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青艺推出日奈名剧《女仆》
  七月二日,中国青艺剧场将上演法国著名荒诞派作家让·日奈的代表作《女仆》。
  该剧导演林荫宇曾执导过尤奈斯库的《椅子》、品特的《情人》等脍炙人口的剧作。
  《女仆》中的角色全部由男演员反串。李晔曾出演《第十二夜》的安德鲁骑士、《钦差大臣》中迂腐的督学。侯岩松、焦刚、张昊曾在音乐剧《美女与野兽》里扮演野兽(王子)、蜡烛和小丑。(大庆)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韩国艺术家郭薰作品展举行
  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和荣宝斋主办,天津丰韩实业有限公司协办的《装置/沉思韩国艺术家郭薰作品展》近日在北京荣宝斋举行。郭薰先生是韩国著名艺术家。他以其极富艺术造诣的线的颤动和形的朦胧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十分美好的梦幻般的境界。二十余年间,他一直活跃在韩国乃至欧美广阔的艺术舞台上。(建武)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北京电影学院举办毕业作业回顾展
  北京电影学院历届毕业生毕业作业回顾展于六月八日至十月二十六日举行。学院在库存影片中精心挑选了各系近十几年的毕业生拍摄的毕业作业中较有代表性的短故事片。回顾展采取影片放映同邀请主创人员——毕业校友来院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在院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据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张会军介绍,举办这样的活动,旨在追溯当代中国电影人成长的源头,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毕业生当时的价值观和文化水准,自然地呈现二十年来电影理论、电影思维、电影技术技巧的发展脉络。(杜英姿)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天地一瞬》征稿启事
  《大地周刊》创办两年多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天地一瞬》栏目,收到大量读者来稿。他们寄来的照片或磅礴大气,或温润甜美,不拘一格。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让重大的历史事件乃至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瞬间凝固,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支持这一栏目。来稿请寄人民日报《大地周刊》收。
  ——编者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路润学,河北井陉,干部——
  旅游的低俗倾向
  旅游文化借“假日经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消费方式。但事实上不少游客归来后,觉得大失所望,原因是景点文化的低俗导向大大降低了旅游的格调。
  首先是没文化。许多景点游客如云,倒也是真山真水,但游客得不到导游有关领悟山水文化内涵的启发,更无法解读景观中的人文精神。
  其次是低俗文化对游客的渗透。不少景点的设置和导游词,或粗制滥造,或避重就轻甚至颠倒历史,或重景物轻文物、重传说轻史实,大大淡化了景和物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有的景点对鬼神文化不能以历史的或宗教的审视定位,更不能揭示“名义上凌驾于人世的鬼神乃是制造鬼神的人的奴仆”这一民俗文化的内涵,而是津津乐道于用神秘的鬼神世界占领人们的心灵空间,以换来更多的“香火”。还有的打着“旅游文化”招牌而不在“文化”上做文章。如以民俗为特色的景点复制愚昧落后和丑陋,完全不去填充地域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深厚而博大的内涵,更不去挖掘“人种的进步乃是文化的进步”的真谛。再如以陵墓为特色的景点不去展示“创造文明”的伟人,不去借以提升生存境界,而是宣扬传播封建的腐朽文化信息。
  旅游景点的导游与商家勾结蒙人宰客,算命先生星罗棋布,不时为无辜的游客心理上蒙上一层可怖的暗影。诸如此类的旅游人文资源的低俗化,使得人们找到了本不该有的“心理寄托”,淡化了理想教育。更有甚者,我们的干部拜倒在神佛脚下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假日文化”繁荣了经济却降低了人文素质;这样的旅游文化促成了一时“繁荣”却埋下了不可估量的隐患。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谈谈不良文化⑦

  张通,湖北丹江口,教师——
  “涂鸦文化”
  旅游中一个最令文物保护部门头痛的问题,就是一些想青史留名的人到处题写“到此一游”之类的“大作”。这些人水平有限,想故作风雅,但又怕在“创作”中被发现,于是匆匆草就,形同涂鸦,姑且称作“涂鸦文化”。
  “涂鸦文化”不仅有碍观瞻,而且使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遭到破坏。虽然《文物保护法》已颁布实施多年,但这种肆意破坏、践踏文物的现象仍屡禁不止,某些游人对此依然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可以说这些人的文化素质尚未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
  为了使泛滥的“涂鸦文化”得以控制,不少旅游景点不得已用栏杆围起来,或用“铁将军”锁住,但这样影响了游人与景点的感情交流,减少了景点的魅力。这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如果我们游人都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文物古迹,坚决杜绝“涂鸦文化”,那当是文物古迹之大幸。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谈谈不良文化⑦

  孙振,河北保定,职工——
  “野”广告
  如果广告也能算是一种文化,那么“野”广告一定算是文化中的害群之马:粗俗的语言、刺激性描写,或贴于电线杆、墙壁上,或于路边见人就塞上一张,抑或干脆别在人家门上、塞进人家信箱里。其内容纵是成年人看了也会脸红心跳,更何况读者也许会是懵懵懂懂的青少年呢!由此,还是及早铲除为妙。
  治顽疾需下猛药,清理“野”广告也非得花一番大力气才行。一是顺藤摸瓜,抓出“野”广告的始作俑者,吊销执照,重罚其款,对由之造成的社会危害不妨追究刑事责任,以儆效尤;二是铲草除根,对不讲原则,私自印刷“野”广告的单位和个人,罚款、整顿、查封、登报,多管齐下;三是齐抓共管,设置举报电话,接听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全方位对“野”广告围追堵截,使之真正成为过街老鼠,无路可逃。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天地一瞬

夏日 谢广荣 摄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西部热土(歌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