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头条竞赛

  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大城市逐步推行“电脑派位”安排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入初中,而南京市日前却出现上万名小学毕业生投考一所名校的现象——
  从“独木桥”看“零竞争”
  本报记者 顾兆农
  编者按:义务教育,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由“电脑派位”安排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入初中体现了义务教育公平优先的原则。南京上万名应届小学毕业生投考一所名校的情况说明,社会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非常强烈。本报记者的这篇报道,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在优化教育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值得关注。
  全市1/8小学毕业生投考一所名校
  6月8日下午1时30分,南京外国语学校大门口,2000年新生录取名单张榜公布!早就等在那里的众多家长拥到榜前,急切搜寻着自己子女的名字……
  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所特色学校,经历近40年的建设,声誉颇高,成为南京许多孩子尤其是家长向往的“目标”,今年被特许面向全市应届小学毕业生敞开报名,对通过英语听力测试者再加以综合素质面试,招收320名初中新生。全市8.25万名应届小学毕业生中,约有1万多人报名参加考试,上榜率只有3%左右。
  万众一心攻“外校”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有人说,这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渴望,因为南京市的其他中学,今年全部通过电脑派位来安排就近入学。我国已有不少大城市近年逐步推行了这种“小(学)升初(中)”方式。对此,南京市教委主任徐传德对记者说,就南京这样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大城市而言,当前教育机会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南京现有中学300多所,省、市重点中学仅有30多所。这些年,南京市通过“名校放大”工程、教师轮岗、教师学历本科化、校长培训计划等等,正在努力地缩小学校之间的强弱差距,淡化优劣之分。徐传德说,这些做法是积极的,也是有效的。
  但是,学生家长却等不及了,他们总想直接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他们更关心教育的结果。
  “零竞争”在架设宽阔的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康宁教授十分关注上述现象。他说,由电脑派位安排就近入学,首先体现的是给中小学生“减负”。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更关注“你是受教育者”,非义务教育才关注“你是什么样的受教育者”。因此,义务教育应该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南京市鼓楼区去年开始试行“小升初”免试入学。区教委主任纪国顺说,总体看,效果不错。这样做有两个前提:一是学校之间的质量差距不太大———该区的10多所中学全部为省、市重点中学;二是供求相适应。
  纪国顺说,从学校的角度看,电脑派位有利于办好每一所学校,有利于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有利于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核。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年龄偏小,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电脑派位”实现了小学升初中的“零竞争”,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一起,可以相互弥补。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生源相同了,择校的温度开始下降……他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不宜过早地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不管上哪所学校,教学大纲和要求是一样的。特别是今年秋季开始,将按新大纲、新教材组织教学,难度有所降低,这有利于不同学校之间的相互靠拢。
  纪主任也谈到了电脑派位带来的新问题,即学生之间的差距凸现了,给教育和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
  这个判断,记者在南京金陵中学得到了印证。以前,这所重点中学的生源都是挑来的。从去年开始,该校接受电脑“派”来的初中新生。老师明显察觉,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明显。总分200分的数学摸底考试卷,高的考了190多分,低的80来分。该校初中数学老师周晓南告诉记者,“明显地吃不了”和“严重地吃不饱”的学生都跑到他手下来了。
  金陵中学初一(一)班的张亮是被电脑“派”来的。他说,如果考这所学校,他只有60%的把握。不过,经过一年的中学生活,像他这样基础的学生,只要好好学,还是能跟上的。他的同班同学沈寅说,由于基础的差别,同学中一部分人被动力往上托,另一部分人被压力往下压。
  周晓南老师认为,学生之间、学校之间都应该竞争。实际上,竞争是回避不掉的事实。上高中、考大学,你还能搞电脑派位吗?
  一些原先基础差一些的学校,普遍欢迎电脑派位。他们觉得,这才叫公平。因为学校的好差,生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说,几年下来,如果他们培养的学生总体上还是不如那些名校,这只能表明,学校自身确实有问题。
  南京市教委主任徐传德坦陈:“电脑派位”刚刚开始采用,有亟待完善的地方,要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一“派”了之。
  题图:渴望子女通过“独木桥”的家长在雨中苦苦地等待参加考试的子女。高爱平 摄(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聚焦

  中山市一私营企业十九名外来工遭受殴打
  谁来保护他们的权益?
  本报记者 郑德刚
  编者按:发生在中山市中横灯饰厂的这起野蛮打人事件,令人震惊、气愤。打人者为什么如此有恃无恐?其中缘由值得深思。现在,犯罪嫌疑人已部分缉拿归案,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广东等沿海省份私营企业侵犯外来工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事件屡有发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地约束、监督私营企业的不良行为,强化私营企业主的守法意识,进而促使私营经济走上健康、规范的发展之路,望各地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毒打持续10余小时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中山市,以经济繁荣、环境清新而为人称道。然而谁能想到,不久前这里却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事件:19名来自四川、河南、湖北等地的外来工人,因为被老板“怀疑”拿了厂里东西而遭到连续10多个小时的毒打与凌辱。
  今年5月26日下午两点多钟,中山市公安局横栏镇分局110报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位于横栏镇环镇路的私营企业“中横灯饰厂”有10多名外来工在厂内被人殴打。公安分局局长苏国良迅即带领公安民警赶到中横灯饰厂,把10多名已经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工人解救出来并送往医院急救。
  6月7日晚,在中山市中医院一间病房里,身上缠满绷带的杜体勤仰卧在病榻上,向记者诉说着那天被殴打的情形。“他们真狠啊!”杜体勤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他们好几个人打我,警棍都打断了两根,从凌晨两点半一直打到4点半,一边打还一边命令我:不许哭!不许叫!不许动!”
  5月25日晚10时左右,中横灯饰厂厂长禤(xuan)瑞琪以“涉嫌盗窃”该厂生产材料为名,与该厂人事部的李祥辉一同纠合保安队长兼包装组长杨洪青、质检组长郑锦川等10多个打手,先后将该厂四川籍工人杜体汉、杜体勤以及来自河南、湖北等省的外来工于广林、曾云新、金代友、杨斌、李长增、李保伟、刘红华等19人带至厂房内关押,用私自购置的警棍以及铁管、桌子腿粗细的木棒对这些外来工肆意殴打、刑讯逼供。从5月25日晚10时到第二天下午2时,整个殴打、逼供过程竟持续了16个小时之久,其中两名外来工被殴至休克。26岁的杜体勤是受伤最重的一个,送到医院抢救时,已经出现肾功能衰竭症状。
  超时劳作常遭克扣
  6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中横灯饰厂。此时,在蒸笼般的厂房里,打工仔、打工妹还在紧张地忙碌着。几位来自四川、江西、湖南等省的女工告诉记者,厂里有规定,他们每天早上6点半钟就要开始干活,晚一分钟扣5元钱,中午只给30分钟吃饭时间,然后一直干到晚上7点多钟才下班,每天干活至少12个小时以上。国家规定的包括周六、周日以及除春节以外的公休日从来不许休息,也从来不给加班费。一位21岁的四川妹子四下张望,见无工头在场,才对记者说:“有时找老板、工头想请假进城买点生活用品,老板就说:‘不想干就滚,你们四川人多着呢,让你进厂是给你面子’……”说着,她伤心地哭了。
  在车间电镀生产线上正忙碌着的一位湖北籍小伙子手掌上横七竖八满是伤痕,有两处还在冒着血丝,将油污染成了紫褐色。小伙子憨笑着说:“不怕,我们这些人命贱。”他旁边的一位工友说:“比起那些女工,我们这些电镀工的收入要高一些,一般有七八百元,可我们活累人,饭量又大,也剩不下几个钱。就这样,老板还想方设法克扣我们。连很多工友交给厂里办‘暂住证’的200元钱也被老板扣下来,既不给办证,钱也不还。”
  据说中横灯饰厂投资达3000多万元,外来工有500多人,每年生产的各种灯饰远销国内外。然而谁能想到,在那一盏盏锃光瓦亮的灯饰上,竟饱含着这么多的血和泪。
  6月8日上午,记者在中山市看守所的高墙内,见到了带着手铐的厂长禤瑞琪。记者问他是否知道国家有《劳动法》和《刑法》,他只是摇头。问他们厂为何如此残害、克扣、欺压外来工,他说:“这些外来工是自愿来干活的,不愿干的可以走。”问起厂里虐待工人的情况,他说:“在这个地方,在这个行业,我们还算是好的。”此言一出,连在场的公安人员也甚感惊讶。
  外来工合法权益谁来保护?
  事件发生后,中山市公安局横栏镇分局迅速将6名打人凶手缉拿归案,并布置追捕7名在逃嫌疑人,对发生打人事件时不在现场的该厂老板吴金常进行了传唤。6月1日上午,中山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彻底清查这一事件,依法严惩打人凶手,并把这一事件作为普法教育的活教材。
  广东的私营企业中之所以屡屡发生如此丑恶的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中山市总工会副主席林耀庄介绍,目前全市有民营私营企业5600多家,雇佣的外来工有40多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一半以上,绝大部分从事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体力劳动,苦活、累活、脏活基本上都是他们在干。对这些“同是中山建设者”的外来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国家虽有《工会法》、《劳动法》等法规,但由于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没有建立工会组织,所以对私营企业主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庞大私营企业群体中,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劳工的人身权利和基本权益究竟靠什么来保护呢?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下基层别“吓”基层
  何伟
  近日去某地,约访有关领导人未能被排上日程,据说是有重要的接待任务。等候的日子里,该地忽而突击打扫环境,忽而驱赶街头小贩。街头警笛声声,车队浩荡。原来是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来了。
  谁能说这样的上级没下基层,可谁又能说他们摸到了实情?下基层本是查实情办实事,结果却变成走马观花甚至扰民。难怪基层干部怕上级领导下基层,群众更是见了警车躲着走。
  下基层,是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为什么常常变了“味”呢?细究起来,一是领导下来,事先发通知定接待方案,去哪不去哪怎么去早已被精心设计好了。二则警车一路鸣笛开道,群众避让惟恐不及,哪还敢说心里话。三则前呼后拥,层层陪同,上级想听什么,下级就汇报什么。此外,下榻的驻地有时要设岗布哨,群众谁能靠前一步,谁敢靠前一步?平时,向新闻单位说几句真话的群众,都会遭到恫吓、打击、报复,面对如此阵势,谁还那么“不识时务”呢?
  如此“下”基层,从表面上看是工作方法问题,实质是思想感情问题,是真心实意为民,还是走过场装样子?是当人民公仆还是当官做老爷?有位县委书记下乡好骑自行车,他的理由是可以缩短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你坐在轿车里,群众站在地里,能给你掏心窝窝么?”当然,这不是说国家配给的工作车不该坐,关键是要有一颗公仆心。如果真想成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下基层,可不可以取消警车警笛,可不可以谢绝层层陪同?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山西省灵石县千年古刹资寿寺18罗汉头像曾惨遭劫掠、流失海外,去年3月,台湾商人陈永泰将自己历尽艰辛、花费巨资购回的罗汉头像无偿捐赠给原寺。当人们为罗汉像身首合一犯愁的时候,一位55岁的村民自告奋勇地说:“让咱来试试。”他就是——
  乡村里的丹青妙手
  本报记者 刘伟  出山西省灵石县城,东行4公里,依山傍水的苏溪村里有个村民叫郭成保。去年8月,郭成保妙手回春,修复了遭到破坏的明代泥塑18罗汉像,名噪一时。一个村民,何来如此绝艺?还得从6年前山西省一批珍贵文物被盗、尔后完璧归赵的故事说起。
  苏溪村外的千年古刹资寿寺,建于公元870年,历代多次被毁并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正德十六年重建。寺内最珍贵者莫过元代壁画和明代16尊罗汉及2尊童子泥塑彩像(统称18罗汉)。
  1993年12月26日深夜,几名盗贼将资寿寺三大士殿内的18罗汉头像锯下,悉数掠走。尔后潜至广州,倒卖给文物贩子。3年后,台湾商人陈永泰购得由香港贩至台湾的16尊罗汉像,旋即又从日本将另两尊童子像以巨资购回。陈永泰从资料中得知,这18罗汉像乃山西资寿寺珍贵文物,即致信上海市台办,说他“身为炎黄子孙,看到中华文化之宝贵文物被如此破坏,并流落海外,备感心痛”,并在《捐献志愿书》中表明,愿意无偿捐赠原寺。
  1999年3月30日,失落海外6年多的18罗汉头像回到了资寿寺。正当大家为罗汉像身首合一犯愁的时候,苏溪村55岁的村民郭成保自告奋勇地说:“让咱来试试。”
  梳着背头、外貌文静,颇似教师的郭成保后来告诉记者:“省里的文物专家考核了我,问了许多泥塑文物如何保护的问题,咱提出了周密的方案。结果,他们接受了。”
  郭成保爱好绘画和雕塑,自学成材,“文革”中,跟随下放到灵石蹲“牛棚”的著名版画家力群学习,提高了技艺。让他修复18罗汉头像,确在情理之中。
  郭成保回忆道,他六七岁时,总爱到同院的民间艺人马三成家玩耍,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画画和捏泥人。马三成70来岁时,重病不起。一日,他把郭成保叫到床边,喘着气说:“孩子,你跟了我这些年,算是咱徒弟了。这几本画谱,还有这些颜料,是祖宗传下来的,可不能丢了。我没用上,也许你有用着的一天呢。”马三成传下的几十匣颜料,是清道光二十二年资寿寺大规模修复时的丹青好手曹经义传下的。资寿寺三大士殿的18罗汉恰就是这年修复的。
  郭成保毛遂自荐修复18罗汉,就因为他手头有师傅传下的正宗颜料。按他的说法,“没有金刚钻,咋揽瓷器活?”在郭成保家做客时,他拿出一个古旧木匣给记者看,匣里有许多绫和纸的小包,上面毛笔字写着石青、赭石、藤黄、大蓝、二黄等字样。
  6月2日,记者来到资寿寺。经4个多月的修复,18罗汉像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丝毫看不出曾遭遇过身首异处的劫难。去年9月,陈永泰专程到资寿寺参拜,赞叹说“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在大殿上,郭成保将个中奥秘一一道来:“泥像身首相连的木柱,我们做了杀虫和锋钢连接处理。为了合适的胎泥,我们四处寻找泉水下千年澄泥。最讲究的是泥像着色,使用师传道光年间的石色颜料,咱自个炮制配方,行九矾十八染之法……”
  18罗汉像复原了,郭成保也由此成名。号称“中华第一院”的王家大院请他塑了16尊蜡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恢复古县衙,请他去帮助塑韩信、萧何和张良像。江西弋阳南岩寺,也请他复原了身首分异的35尊唐代石雕佛像。
  现在,郭成保带了5个徒弟。当年师傅马三成让他口诵心记,默记下祖传专用于泥塑的72个配方、108道工序。郭成保说,“我最终要选一个聪慧的弟子,按传统把这些绝艺传下去。”
  郭成保和他的助手在修复罗汉头像。(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杭州启动“市民林”
  本报记者 袁亚平
  “来吧,‘我种一棵树,子孙一片荫’!让我们孕育绿色,呵护家园!”5月29日,《杭州日报》下午版头条刊出这条绿色的消息——杭州“市民林工程”全面启动。
  顿时,杭州市民争相阅读,纷纷询问,大众热线电话响个不停。
  杭州市区绿化面积为5600多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3.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8平方米。但生活在这座绿色城市里的市民们没有躺在绿荫下睡大觉,而是投身于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
  杭州市城区绿化办等单位发起的“市民林工程”,其基地坐落在钱塘江畔江滨大道一带,绿化面积约20万平方米,首批推出银杏、樟树、桂花、榉树、杜英、石楠、雪松、金钱松、鹅掌楸等21种名贵树种,供市民认育,认育费每棵100元至300元。市民可以在规划的乔木中认育自己钟爱的树,终身享有这棵绿树的冠名权。
  “让我们共同孕育绿色生命———杭州市民林报名活动”的横幅,在夏日的阳光里格外醒目。6月3日,杭州市民林报名第一天。记者在武林广场的市民林认育登记处看到,报名者络绎不绝,填写自己喜爱的树种认育登记表,交纳认育费用,领取市民林纪念卡。
  第一个到场的是离休干部郁林,她在凌晨4时就来了,叫醒了还在睡觉的门卫。她掏了200元认育一棵樟树。她说:“樟树是南方珍贵的树种,又是杭州市树。樟树散发芳香,寿命长。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造福子孙后代嘛!”
  “大自然哺育了人类,当我们成年了,应该回报大自然。”今年18岁的程婵把认育市民林当作成人纪念。
  杭州人对认育市民林十分踊跃。有90多岁的老人在家打电话认育的,有不少市民为在外地甚至国外工作求学的子女认育的,还有好多市民是为尚未出世的孩子认育的。到6月9日中午12时,已有1802棵树被认育。
  为把“市民林工程”办好,主办单位把募集的资金在杭州市商业银行开列账户,专款专用于被市民认育的乔木树种的特殊开支。用在哪里,效果如何,将定期在媒体上公开。
  现在,杭州市民林所在的钱江绿荫带已由8家施工单位中标。隆隆机声响起,翻土,清理石块,进种植土,埋设喷灌管线,整理地形。6月下旬将落实苗木的种植,绿荫带成活率要保证在95%以上,未成活的树最迟在明年春季前换好,并保证存活。
  杭州市副市长叶德范说,市民林工程将对加快杭州的美化、绿化步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全市种绿、护绿、管绿工作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巨大的情感支持。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铸造新的灵魂
  ——山东省济宁监狱改造罪犯记事
  本报记者 段心强
  在静悄悄的微山湖畔,坐落着一所现代文明监狱——山东省济宁监狱。这所监狱现已成功地改造了6000名罪犯,连续8年杜绝了逃跑、凶杀事故。
  以医生的身份研究出拯救罪犯灵魂的良方: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冲刷他们心灵上沉淀的污垢。
  1984年,在“严打”斗争中,济宁市在微山湖畔的菜园村建成济宁监狱。监狱管理者在带领犯人劳动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劳动的重要。胶南市的刘亮,从小养成好吃懒做恶习,多次盗窃,两次被捕入狱。家庭对他重新做人失去信心,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1995年调到济宁监狱后,管教人员带他投身劳动,找他谈心。他在劳动中一有好的表现就当众表扬,使他切身感到劳动光荣;他受伤后千方百计为他疗伤,使他感到大家对劳动的尊重。监狱还邀请他父母探监,老人为他的进步从内心发出的喜悦也使他感到劳动的重要。从此,他抢着干脏活、重活,同时刻苦钻研巷修技术,成为一名技术骨干,被评为犯人技师,后因多次受奖而被减刑三年。
  以教师的身份探索出矫正罪犯心理的好办法:用文化科学知识清除长期积存的愚昧和无知。
  兖州市饮食服务公司原团支部书记范广新文化水平低,不懂法,因对违纪青年非法拘禁,并动私刑拷打,而被判刑入狱。监狱组织他学习了中学的全部课程。接着,根据他的特长,把他编到绘画班学习。请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的教授给他们讲课,请济宁地区的画家带他们实习,给他们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作实践。范广新的绘画才能很快得以发挥,他画的微山湖惟妙惟肖,他画的人物栩栩如生,许多幅画被日本、香港、台湾的客商买去收藏。
  以家长的身份给罪犯传授谋生路子:用发家致富的实用技术取代不正当的生存手段。
  嘉祥县红运乡孙楼村孙洪军,游手好闲,四处诈骗,被判刑6年。在对他改造会诊中,监狱管理者认为,要给他开辟一条新路,否则,他出狱后没新路可走,就很容易走老路。为此,有针对地让他参加了养殖培训班。他一边认真听课,同时自费订阅报刊,认真钻研养殖技术,积极捕捉有关信息。1994年,他提前两年出狱,办起了种兔养殖场,当年获利10万多元。他还带领全村人养兔致富,免费传授技术。1999年春节前夕,嘉祥县委、县政府把孙洪军家评为“科技致富示范户”。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白族金花喜洋妞
  地处滇西的大理市,素有“高原明珠”之美誉。近年来,大理市把旅游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从基础设施到旅游服务进行大力改善。如今,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去年,该市共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14.6亿元。图为白族金花们簇拥在外国小游客身边。李维江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