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盟国家加强科研合作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综合本社驻巴黎和维也纳记者报道:欧盟15日通过关于建立“欧洲科研与创新区”的决议案,强调通过加强科研合作来提高欧盟的科技竞争能力。
  这项决议案是在欧盟科研部长会议上通过的,标志着欧盟朝实现科研一体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决议案特别强调要集中欧盟的科学资源、鼓励各成员国之间研究人员的自由流动,草案还建议制订评价各成员国研究水平的方法和标准,促进国家间大型科研项目的信息交流。
  今年3月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将欧盟发展成世界范围内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建立共同的科研区就是其实施的全面战略的一部分。为加强彼此间科研合作,欧盟各国科研部长还计划建立一个高速网,将各成员国的科研计划联网。另外,欧盟还准备在2001年年底前制订全欧盟范围的专利法。
  在本次欧盟科研部长会议期间,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事务的委员菲利普·比斯坎还表示,希望欧盟能够绘制出一个各成员国“科研机构明晰图”,统计和标明各国最尖端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特长,以便让其他成员国共享其研究优势。据称,有关绘制这一明晰图的具体方法将在今年年底前研究确定。
  此外,欧盟科研部长们在会上还讨论了法国提出的组建欧洲科学院和欧洲科技信息传播局的建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服务残疾人
  第六届国际残疾人用品展览6月14日至17日在巴黎举行,350家生产残疾人用品的公司、企业参展。
  上图为美国强生集团在演示最新研制的“无障碍自动轮椅”。这种新型轮椅采用四轮驱动,可在沙子和坑洼地上行驶和自行上下楼梯。
  新华社记者 李根兴摄
  最近美国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日用品,受到残疾人消费者的欢迎。
  左图为专供盲人学习用的地球仪,它在受到触摸时会发出声音,介绍被触摸到的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岩 摄(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发扬传统,努力开创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新局面
  中日友好协会会长 宋健
  千年之禧,世纪之交迎来了日中友好协会50华诞。我首先向平山郁夫会长和日中友协各位朋友致以热烈祝贺,并向长期以来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而辛勤奋斗的日中友协和广大日本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比邻而居,是大自然把我们两个国家的人民安排成近邻,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我们分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两国人民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为创造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近代,中日之间经历了一段不幸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使两国人民都受到了巨大创伤,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几乎完全断绝。从本世纪50年代始,中日两国有远见卓识的老一代政治家和各界正义之士,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建立睦邻关系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呕心沥血,矢志奋斗,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才使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得以恢复,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70年代以来,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又取得了全面发展,达到了2000年中日交流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广度和深度。1998年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同小渊首相共同建立了两国致力于持久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确定了两国关系跨世纪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了中日经济互补合作的范围,把越来越多的潜在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中日双边贸易去年已达到661亿美元,日本连续7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帮助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也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人员往来迅速增加,去年达到了180万人次,极大推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两国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十分活跃,缔结了友好城市203对,位居中国对外友城结好之首。
  历史证明,保持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两国人民及长远后代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对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的保障。在当前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关系到下世纪两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和以江泽民主席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支持和鼓励两国民间的友好往来。邓小平曾强调指出,“要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他还说,“对极少数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如果说中日友好过去主要着眼于建立两国间的恒久和平,防止不幸的历史重演,那么,下世纪则应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下,两国人民加强团结,携手共建,共同繁荣,永远友好,以对亚洲和世界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中日友好归根到底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的传统优势。战后中日关系发展进程中著称的“以民促官”对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邦交正常化后,官民的共同努力又使中日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近年来两国民间交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不久前,在日本运输大臣二阶俊博和日中友协会长平山郁夫的倡议和组织下,5000多名日本全国各界代表和中方人士欢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地举行了中日文化观光交流2000大会。江泽民主席、胡锦涛副主席、钱其琛副总理和唐家璇外长出席大会,森喜朗首相发来了书面贺词。此次访华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中日两国交流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是中日交流史上的创举,是新时期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范例,也是落实两国领导人所达成共识的胜举,将永远载入中日友好史册。
  扩大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加深相互理解、消除隔阂、沟通国民感情、增加信任的重要途径。中国各界热切希望进一步发展民间往来,扩大民间交流,尤其要推动两国青少年的友好交流,努力培养中日友好事业的接班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催旧人”。青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两国人民能长期友好下去主要靠青年。我们将举办各种创意新颖、青年人乐于参加的活动,为两国青年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两国人民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继承和发扬中日友好事业先驱们的优良传统,把握时代潮流,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新贡献。
  展望21世纪,我们对中日友好的光辉前景充满信心。我相信,在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一定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一定能成为致力于亚洲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好朋友、好伙伴,为两国人民及后代造福。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海湾国家“引凤还巢”
  林皎明
  海湾地区产油国的富足是举世公认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湾资本却不在海湾。据迪拜金融机构最新调查,海湾产油国在西方银行里的私人存款约达8000亿美元之多。如果按沙特阿拉伯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1460亿美元计算,8000亿美元约是沙特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足见其数额之大。海湾经济界人士对此十分感慨和无奈:海湾国家要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需上千亿美元资金,而如此巨额存款却眼睁睁看着派不上用场。
  海湾私人资本多年来一直流向西方。据悉,海湾产油国185位富豪(或家族)或投资人,在西方银行里拥有7180亿美元的存款或证券。约1.5万名阿拉伯中小企业家在西方银行存款780亿美元。这意味着海湾产油国的绝大部分石油美元存放在西方金库里,对西方社会的资金流动、贷款及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而海湾社会所能享受的收益却十分有限。如何争取更多的私人海外资本回流,是目前海湾国家政界和金融界正在探讨的课题。
  毋庸置疑,海湾国家私人资本过去几年来的大量外流,与这一地区的经济结构及金融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经济界人士介绍,与西方相比,海湾国家在金融安全、资金运作、投资渠道和投资回报等诸多方面存在差距,富商们往往宁肯将资金闲置于西方银行,也不投资于本国。不过,近年来,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海湾国家金融机构的信誉及运作水平有明显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资金运作手段的现代化,使各国金融业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私人存款越来越多地分流到各国银行。据说,久负盛名的瑞士银行所能吸纳的私人存款也不足全球市场总额的5%。迪拜金融界人士认为,只要不断完善海湾地区的金融服务业,加强海湾投资咨询业的发展力度,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吸引本国资本回流。
  影响私人资本回流的根本因素,还是海湾国家的经济状况。在经历了1998年油价滑坡之后,海湾各产油国的财政收入目前已有大幅回升,资本市场重新活跃,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平均恢复到4.5%左右。海湾各大银行资产去年实现净增10%的“飞跃”,这是令业内人士欣喜的一面。与此同时,海湾各国的投资机遇也在不断增多。继沙特、科威特等国之后,阿联酋证券市场开张营业,开始吸纳本地资本入市。海湾各国兴办高科技产业,来势不小。迪拜酋长国决定兴建“电子商贸城”、设立“网上政府”等信息产业项目,令不少私人资本动心。海湾国家“引凤还巢”的一系列措施还包括启动旅游业,将家族产业改制为控股集团公司等。目前,市场已有私人资本回流的征兆。可以相信,海湾资本大笔回流之日,必将是这一地区经济再次起飞之时。


第7版(国际)
专栏:

  网络“黑客”神通广大 再次“光顾”美国在线
  据新华社华盛顿6月17日电 (记者吴伟农)美国在线公司的计算机网络本周遭黑客入侵。黑客窃取了该公司部分用户的名址和信用卡号等资料。
  美国在线于16日晚些时候公布了这一消息。黑客使用的手法是先将一个带有“特洛伊木马”附件的电子邮件发给美国在线职员。在收件人打开附件时,其计算机就与发件人的计算机相联,黑客由此可得到一部分美国在线用户的资料。
  据“观察家”网站一名管理员透露,约10天前数十人曾在该网站聊天室里讨论过如何入侵美国在线。一聊天者说他有此本事。当别人表示怀疑之后,他还提供了详细的指示。15日,有人在“观察家”网站上张贴了美国在线用户资料失窃的消息,并说大约有500个用户的记录被窃。美国在线这才开始进行调查,但公司拒绝透露失窃用户的数字,只是称“很有限”。此前,美国在线曾遭“爱虫”袭击。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中友好协会创立五十周年寄语
  日中友好协会会长 平山郁夫
  日中友好协会创立于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不久,今年迎来50岁生日。从始创至1972年日中实现邦交正常化之前的20余年间,在东西冷战格局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日中友好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高度评价。在日中间的交往处在困难的日子里,开辟了日中友好之路的前辈们的功绩,令人永远难忘。
  日中友好往来的历史长达2000余年,但真正的交流始于538年佛教传入日本之后。派遣遣唐使开始于630年,结束于834年。据史书记载,在这200年间,共有18批遣唐使访华。使节团的规模从250人至500人,由2艘至4艘平底木质帆船组成船队,因而在无风时需要众多水手。
  即便如此,遣唐使的旅程仍然充满了危险。途中因遭遇风暴造成船毁人亡,或是罹患疾病而客死他乡,据说能够平安回国的人只有一半左右。正是通过这种舍生忘死的求学,才把先进的唐朝文化带回我国,从而创造了灿烂的奈良文化。我们不应忘记在这背后曾经牺牲了无数宝贵的生命。
  假设在世界史上曾有过“文化奥运会”的话,一般说来,无论哪个国家都是只得过一次“金牌”。然而,中国却例外地当过两次“金牌”得主。第一次是汉民族通过长时间的努力独自创造了汉文化。第二次则是唐文化。获得文化“金牌”的条件必须是具有独创性的,因为同一文化的不断重复必然产生质的衰退。
  到了唐朝,在原有汉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融汇了佛教文化以及印度、波斯、中亚、希腊等国际文化,构筑了新的复合文化。这一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意义的文化创造,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奈良正仓院的皇室藏品中,就收藏着当年从中国、印度、波斯、中亚等传来的精美的银器、玻璃器皿、陶器、乐器、染织品、木制工艺品等。因此奈良文化的内涵也是寓于世界的。从上述可知,日本在奈良时代能够学习到最为鼎盛的唐文化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应该由衷感谢。
  今年5月20日,我作为运输大臣二阶俊博为特别顾问的日中文化观光交流使节团的团长访问了中国。使节团从来自北海道到冲绳县的日本全国各地5100人组成。其中包括有主要县的知事,市、町、村长,各航空公司负责人、旅行社负责人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全体成员欢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如此众多的日本人云集一堂,不仅是史无前例,也是日中交流史上的空前壮举。
  为此,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副总理钱其琛、外长唐家璇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盛会。运输大臣二阶、驻华大使谷野和我也一起在主席台上就座。在举行了纪念仪式后,还举办了盛大的宴会。
  奈良时代的遣唐使在200年间共派遣了5000人左右。此次相同的人数于同一时间,而且只用了短短数小时就从日本各地汇集到北京。人们共同缅怀遣唐使,感受着历史的浪漫。宴会上人们欢歌笑语,大家不约而同地放声唱起了日本的“四季歌”,会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充满着欢乐与友谊的大盛会。
  日中友好协会从今年5月29日起,被认定为外务省管辖的社团法人,为此本协会的社会责任与国际责任也更加重大了。
  在长达2000年的日中交往的历史中,我深为发生过日中战争那一段不幸的历史感到痛心。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事实,吸取历史教训,开辟崭新的未来。
  近年来,日中友好协会通过开展保存和修复南京城墙活动,呼吁日中两国人民以此医治至今仍然残留在心灵里的创伤。这一号召得到了广泛响应,许多日本青年也来到中国访问。“百闻不如一见”,我衷心希望更多的肩负着下一世纪的年轻人访问中国,加深彼此交流,使日中友好的基础更加牢固。
  为此,5月20日的5000人访华给日中两国关系带来如同5月晴空般的清爽、明朗的气氛。
  21世纪即将到来。我祝愿为了日中之间建立起世世代代坚如磐石的友好关系,让我们排除障碍,掀起日中友好运动的新高潮。


第7版(国际)
专栏:

  最近几天来,智利圣地亚哥暴雨成灾,降水量已超过100毫米,街道普遍积水,给市民工作、生活造成很大困难。图为一些志愿者在圣地亚哥用三轮车运送上班的市民通过被雨水淹没的市区街道。
新华社记者 杨建华 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风暴过后话振兴
  ——记第六届“亚洲未来”国际交流会议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 管克江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距今已有3年。经历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亚洲各国如今情况怎么样了呢?6月8日至9日,来自亚洲10余个国家的国家首脑、政府部长和经济学家聚会东京,在第六届“亚洲未来”国际交流会议上畅谈亚洲经济的现状与未来。
  会议发表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数据显示,亚洲各国已经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走上了经济振兴的道路。
  经济专家分析说,亚洲国家从经济全面滑坡到全面恢复,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这首先应归功于各国政府适宜的经济政策,一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幅调整利率,有力支持了经济的回升。其次,引入外国资金技术,推动了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了企业良好治理的水平。强劲的全球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的上升最终促使了亚洲经济迅速恢复。
  经济全球化、亚洲发展和中国的作用是大会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演讲时说,经济全球化是无法改变的世界经济潮流。亚洲各国应正视挑战,趋利避害,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入WTO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也将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达到一个新水平,为各国投资者提供更广泛的市场和机会,同时中国也会按照WTO的规则完善现有经济法规,改善国内的经济结构。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呼吁西方国家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他用中国50多年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国家。中国的发展为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机会。他说,中国用于竞争的方法不是军备的增加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不是威胁”。
  谈到亚洲未来的发展时,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提到了目前的信息技术热,认为世界进入了以普遍使用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亚洲各国需要在一个与几年前不同的新环境中重振经济。赵启正说,我们不仅要防止因信息技术的落后而拉大亚洲各国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也要防止亚洲经济在复苏后不久又因同样原因而降低发展速度。抵御今后金融危机的最好办法是推动亚洲高科技产业尤其是相关研发力量的成长。
  亚洲各大网络公司都认为互联网络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世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日本首相森喜朗说,日本政府将采取多项措施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西方八国集团首脑将在今年冲绳峰会上,把信息时代发展新经济的问题作为重要议题。
  为期两天的会议充满了激情洋溢的演讲和深谋远虑的建议。与会的亚洲各国代表发出共同的心声: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亚洲将再次振兴。(本报东京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亲历农奴制度 庄园劳作一生
  巴西一百二十九岁寿星去世
  被誉为“巴西人祖母”的巴西老寿星玛利亚·卡尔莫14日由于器官衰竭并发症在医院病逝,终年129岁。卡尔莫1871年出生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南部的一个庄园中,在农奴制度下生活了17年。老人一生都在庄园里劳作,后来就在庄园主人家中度过晚年。她生前最喜欢炫耀的就是她的农奴解放证书,经常从柜子中拿出来给客人看。近3年来,由于体内器官出血,她一直卧床,处于半植物人状态。(据新华社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夏日防晒 切忌极端
  以色列海法拉班医院的骨科主任伊什—什罗莫最近说,一些爱美的妇女在夏天为了防晒,想尽各种办法遮盖自己的手臂、头颈和腿部,以减少皮肤暴露,但这同时也可能会带来骨质疏松的隐患。
  据研究发现,75%的坐骨骨折患者体内缺乏维生素D。对身披袍子、头戴面纱的沙特妇女的研究表明,由于她们长期接触不到阳光,罹患骨质疏松的比例也相对要高些,甚至一些青年妇女也不例外。(据新华社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南欧小城六月飞雪
  本报贝尔格莱德6月18日电 记者谢戎彬报道:据此间的《政治报》消息,南斯拉夫平原小城科帕奥尼克17日竟飘起了雪花,几百名当地居民亲眼目睹了这一奇观。
  最近几天,科帕奥尼克的温度一直在15摄氏度以上,但17日中午,小城的温度骤降到0摄氏度以下,接着天空就飘起了大片的雪花,这一情景令当地的居民惊奇不已,纷纷上街观看。没过多久,太阳从云层中钻出,雪也停了,但0摄氏度低温却一直持续到18日上午。气象学家说,南欧地区6月份下雪堪称奇观。


第7版(国际)
专栏:

  西班牙罕见晶洞 世界最大
  据新华社伦敦6月17日电 (记者王艳红)西班牙地质学家最近宣布,他们在西班牙东南部阿尔梅里亚省发现一个能容纳10个人的巨大晶洞,有可能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晶洞。
  据此间媒体报道,这个晶洞实质上是一个地下岩洞,内壁遍布石膏晶体。晶洞长8米,宽1.8米,高1.7米。晶洞里生长着大量纯净透明的石膏晶体,晶体平均长度为半米,最长的有两米。
  该晶洞是由当地矿工于去年12月份在一个废旧的银矿里发现的。西班牙政府科研委员会的地质学家近日在西班牙当地报纸上公布了有关资料和照片。研究人员检索了大量资料,尚未发现世界上有如此大的晶洞。普通晶洞结构一般只有手掌大小。
  地质学家初步判断,这个晶洞形成于约500万—600万年前。当时地中海海水严重蒸发,含盐量越来越高的海水渗入这个位于海岸边的地下岩洞,最终形成了这个巨大的晶洞。


第7版(国际)
专栏:

  冰岛南部强烈地震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6月17日电 (记者吴平)冰岛南部地区17日发生强烈地震,但目前还未传出人员伤亡的消息。
  根据冰岛地震机构的测量,这次地震震级为里氏5.5级到6级。但美国地震机构测量到的震级为里氏6.6级。据冰岛电台报道,地震震中在冰岛南部海德拉镇附近地区。冰岛全国都有震感。
  冰岛电台报道说,除震中地区为数不多的道路和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外,这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