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学者论坛

  保护草原,减轻沙尘暴危害
  贾幼陵 苏大学
  今春以来京津地区连续遭受两次沙尘暴7次扬沙浮尘天气的袭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沙尘暴是在强大的风力作用下,疏松裸露地表的细小沙粒物质脱离地表卷入气流而形成的风沙尘埃流,造成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灾害性天气。大风和裸露疏松地表的沙尘源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条件。
  沙尘暴的历史教训
  我国鄂尔多斯草原和科尔沁草原,年降水量300—450毫米,曾是水草丰美的著名草原,明清期间开始开垦、农耕,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草原变成如今的风沙源——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开垦草原、破坏草地植被的后果是地表裸露、疏松,沙尘暴随之愈来愈频繁。我国特大沙尘暴60年代发生8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4次,90年代发生23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大都来自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省坝上的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
  沙尘暴的沙尘源,按其面积大小主要来自植被覆盖率很低或地表覆盖浮沙的各种沙质草原与沙质荒漠;沙漠与沙地;裸露、疏松的旱作农耕地、无植被覆盖的撂荒地与轮闲地;干涸的沙质湖泊、河床、河滩;向外扩张的活化半固定沙丘;各种因开挖植被、工程施工新近产生的裸土地;大量浮沙土堆积的鼠荒地,等等。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除了全球性气候变暖,造成大风干旱等天气因素外,主要是过去沙尘源大面积增加的结果。沙尘源面积增加,则是干旱区人口增加、对土地过度利用、掠夺式开发利用,对干旱绿色植被缺少保护的结果。
  防治沙尘暴与荒漠化的指导思想
  1.按土地利用类型综合防治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针对土地沙化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综合防治。属于草地开垦、撂荒造成的沙荒地,应立即停止开垦,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封育恢复草地植被。属于樵采、滥挖、滥搂、挖金、开矿破坏植被引起的土地沙化,应立即停止破坏,采取植被恢复与再造措施。属于草地过牧引起的草地沙化,应进行草地建设,拓宽草地生态容量,提高草地载畜能力,实施以草定畜。
  2.宜采用“保护重于治理、以保护为主,治理促保护”的方针。我国沙漠化的面积太大,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全面治理。建议采取“保重于治,以保为主,以治促保”的沙漠化防治方针。保就是不破坏现在的绿色植被,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段通过治理拓宽生态环境容量,换取面上耕地的封闭、超载部分的草地家畜转移,达到育封、恢复原有植被的目的,使面上的保护得以实现。
  3.将干旱草原与荒漠植被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森林位于湿润区,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基本上不是毁林造成的。因此,要将主要以林治沙的方向转移到草原与荒漠植被的保护上来。
  4.宜将单纯种人工防护林转向恢复、重建干旱区、沙区当地乡土植被上来。治本的办法是恢复与再建干旱区绿色草原植被与荒漠植被。此外,人工防护林特别是阔叶树组成的防护林,其蒸腾量、耗水量是干旱区地带性草原植被的若干倍,受水分条件限制,在干旱区不可能大面积造林,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重建当地旱生草原植被与荒漠植被。
  另外,还应加快立法进度,在修改的《草原法》中增加罚则,制定《草地资源保护条例》。
  压题照片为甘南高山草场。(附图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目前,在粮食普遍压库、一片卖难声中,新乡的几十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其销售价格高出普通小麦10%—15%,仍然供不应求,引来许多专家学者到此探询究竟——
  这里的麦子咋俏销
  本报记者 张毅
  5月27日,河南省新乡市举办“2000年优质小麦产销洽谈会”,没成想引来了全国各地97个厂家的近200名总经理、董事长,北京的古船、上海的马来亚、山东的龙丰、广州的南方,全是各地响当当的面粉食品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冲着新乡的专用强筋小麦来的。短短两天时间,落实小麦合同意向95万吨,厂家承诺以高于保护价4%—20%的价格购买新乡的专用小麦。而新乡今年专用小麦产量只有40万吨,他们只好答应优先供应老客户。
  提起这件事儿,新乡市的领导可得意了。优质小麦的路子趟对了,可就解决全市400多万农民的大问题啦!
  科技撑起晴雨伞
  新乡一直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1999年全市粮食总产319.75万吨,已连续8年创历史最高水平。然而,丰收也有丰收的烦恼,近两年,大量小麦调销不畅,价格下滑,仓库爆满,财政不堪重负。目前,新乡市小麦库存积压达200万吨,农民手中还有100多万吨的存粮。1999年,全市农民仅小麦一项减收约2亿元。
  新乡粮食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民从粮食中获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在30%以上。粮食销售问题,特别是粮食结构问题如果不解决,将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持和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结构作出调整。怎么调?靠什么?各方面经过反复论证形成共识:新乡农业优势是小麦,尽管大量小麦积压,但国内优质专用小麦的供应缺口很大,每年都需大量进口,因此,新乡小麦就要在“优质专用”上做文章。
  其实,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时候,他们已经着手考虑优质化的问题。1995年,新乡市组织专家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经过分析,新乡农业生产条件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高蛋白、高筋值的硬质小麦和适合蒸煮食品的中筋小麦。1996年,新乡的设想得到了小麦专家李振声院士等人的重视和支持。全国优质专用小麦刚刚起步,而新乡却已经捷足先登了。
  优质小麦能否保证优质优价,使农民得到实惠,关键取决于科技进步。从供种到种植、收获的全过程,新乡紧抓科技不放松,为粮食增效、农民增收撑起了晴雨伞。为了应对种子的更新换代,市、县种子部门分别建立了优质小麦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种子基地8万亩,汇聚各类小麦品种60多个。
  为了保证专用小麦的生产质量,新乡按照小麦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的要求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收、统一储藏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农民以往只知道麦子收割之后,晒干扬净就得了,哪来这么多花花道!这田是越种越细了。新乡市加大推广“绿色证书”制度,举办培训班,开讲座,每年都有130多万农村干部和农民得到培训。现在,每个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的农户都有一个“明白人”。
  1996年,新乡市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聘请了80多位专家,成立了新乡科技顾问团,科教兴农可有了主心骨。近几年,新乡农民科技组织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1999年,全市民间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到300余个,有职称的农民科技人员3500人活跃在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时下,新乡市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40%以上。
  农商联手增活力
  前景光明,农民心里塌实多了。因此,新乡的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9年,全市优质“高优503”、“豫麦34”、“陕优225”等强筋小麦发展到18万亩,今年又迅速扩展到80万亩。按当地的计划,今明两年,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将扩大到200万亩以上。
  市场行情会一成不变吗?种植规模上去以后,开始有人担心销售问题。
  往地里撒种子之前,新乡市就得盘算麦收之后的事情了。光优质强筋麦种就有60多个品种,究竟选什么品种?用户说了算。在大面积推广之前,市有关部门就把示范田里的各种小麦样品送到厂家,让人家化验对比,筛选出符合加工要求的品种,厂家要什么,咱就种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新乡已和北京、上海、郑州、广州、深圳等十几家小麦制粉企业建立了联系。市里每年还组织厂商现场考察优质专用麦的生产情况,让他们心中有底,在种植之前签订意向协议,收获季节正式签订合同。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直接把生产基地建到了农村。长垣县丁栾镇大方食品有限公司,1998年以来,与3000多农户签订了1.2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合同,全部按合同价格落实,公司与农户真正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阳县农委、科委与郑州第二面粉厂合作,从1995年开始,建了2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合作各方责权利明确,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基地小麦每年都以高出普通小麦10%—15%的价格顺利销售。如此这般,农户麦收之后,自然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了!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填充作业”
  汇新
  新乡的麦子为什么俏销?因为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他们做了一道精彩的“填充作业”题。
  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市场对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需求量分别是20%、60%和20%。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内能够达到标准的优质专用面粉数量很少,做面包的强筋小麦要依赖进口。泱泱农业大国,竟然长期吃不到用自己小麦做的面包!我们丧失了多大的市场?我们粮食生产的空间又有多么大?!于是,像新乡等一些地方,组织人力、财力,着手调整粮食结构,提高小麦的品质,努力填充这个质量的空间。
  填充粮食质量的空间,最需要的是立足于科技的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化的加工业对农业生产的要求更加标准化、专业化。比如,面包厂家往往根据产品的需要,对小麦的面筋值提出较高的标准;而生产馒头的厂家甚至又会提出截然不同的标准。怎么办?你要想占领市场,必须成为大田里的“魔术师”,能根据需要调整麦粒里各种成分的含量。这样一来,我们又需要填充了,从小麦制种到田间栽培,需要新的科技,需要农民素质的提高、生产观念的更新。填充质量的空间实际上就是填充科技的空间。
  我们还有很多空间要填充: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需要逐渐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调整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流通机制,等等。正是在这些空间里,孕育着我国农业发展新的飞跃。
  这些填充题做好了,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我国农业在国际化、市场化潮流中的应变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我们的任务决不是对不同作物品种的播种面积进行简单的增减,而是要促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指导农业生产的方法,提升到现代化的水平。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批发市场成了“大学堂”
  农业银行山东省莘县支行发放贷款510多万元,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蔬菜、香瓜、双孢菇等20余个批发市场。市场内还设置了技术指导室、流动蔬菜“医院”,为农民讲技术、看菜病,成了老百姓比优质品种、学技术能耐的好去处,目前带动全县各类冬暖式大棚14万个。
  图①:大娘高兴地说:“卖着菜,学能耐,政府啥都给咱老百姓想着了!”
  图②:日成交20余万公斤的十八里铺镇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医生”在为菜农讲用药剂量。
  宪举英健 摄影报道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石桥镇农机站进军IT产业
  本报讯 重庆市石桥镇农机站日前与北京中关村仪科惠光公司合作,成立了重庆中港实业有限公司,联手推出了“中港农业商务网”。
  由石桥农机站发展起来的重庆中港实业有限公司,响应“西部开发,信息先行”的号召,实施经营方针向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转移,确立了以基础产业为依托,以信息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公司经营方针,成立了信息产业分公司。
  据总经理李林文介绍,“中港农业商务网”开设了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业供求、政策法规、职能部门、招商引资等专栏,为农民和基层服务组织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等信息。(夏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情系老区群众
  冉茂华 魏建
  重庆市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乡,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据1998年统计,南腰界乡7个村有特困村1个,建卡贫困户114户,贫困人口2445人,占总农业人口的14.6%,人畜饮水困难,是名副其实的“老、少、边、山、穷”区。
  黔江军事部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帮助革命老区南腰界乡脱贫致富的责任。
  黔江军事部官兵们在南腰界乡走家串户收集第一手资料时,看到老区人那破烂不堪的房屋和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忍不住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军事部司令员李恩科和政治部主任邓仕科了解到南木村村民冉启由“两月不知肉味”,连买盐的钱都没有时,立即掏出500元送到他的手中,并坚持每月从工资里扣出一部分钱,用于资助急需用钱的特困户。从山区农村来的士兵张军,把自己微薄的津贴也捐了出来。官兵们纷纷慷慨解囊,从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收入中省出钱来,送到特困户家中。在整个扶贫过程中,官兵们仅私人捐款便达13000元,还有大量的棉被、衣服等物品。
  捐钱捐物的扶贫只能治标不治本,要彻底改变贫困区的面貌,还必须赋予村民致富的手段。这才是长远之计。
  黔江军事部帮扶的秀山县塘坳乡同样是一个老区。1998年初,军事部为16户特困户捐款用于发展种、养业。但是有的特困户将钱拿去还债;有的将钱拿去“改善生活”;更有甚者用钱买了一副棺材!这让官兵们认识到“治贫先治愚,扶贫要扶志”。于是,一项以提高村民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儿的“智力扶贫工程”在南腰界乡悄然启动。
  1999年3月24日,“南腰界致富夜校”正式上课。夜校开设了电器维修、畜牧养殖、医疗卫生、汽车驾驶等技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为老区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和专业养殖户,拓宽致富门路,拉动老区市场经济的发展。饶素平政委亲自任政治教员,为老区人民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农村政策。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致富夜校”发生:村民冉云飞,每天坚持翻三座山,步行10多里路到夜校学习养殖技术,按照科学方法办起了养鸡场,年收入5600多元,一年就脱了贫……夜校开办不到一年,就为老区培养了2000多名技术骨干和养殖专业户,使大批特困户脱掉贫困的帽子。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科技热线架起农民致富桥
  吕俊峰 潘书民
  莱州,中国江北唯一进入“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的县级市。这里有一部家喻户晓的“2211111”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帮助过1000多农户。
  热线电话是市农业局在1999年8月26日正式开通的。全市为热线值班室大开绿灯。他们选调粮油、果业、蔬菜等行业技术骨干成立了8个专家组,当年拨款30万元,配备专车及通讯设备,今年初又投资建立了“计算机信息中心”。
  热线24小时全天候接受咨询,白天从上午8时到下午6时由专家值班,夜间由录音电话自动接收,第二天按所留电话给予解答,70%以上的问题在电话中就得以解决。同时,由于市、镇两级服务网的长短互补及现场察看、会诊等机制的建立,使以往需要一周才能查清的问题,现在两天之内即可顺利解决。
  热线背后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智囊网络”,联通了中国农业信息网,并与全国各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咨询服务关系,疑难问题可随时得到国内最权威的解答,并及时掌握国际最新科技动态;以热线总值班室为指挥中心,设立了与8个专家组相连的分理电话,还特邀李登海、杨学宋、邱广基等莱州“科技大王”组成“热线志愿服务队”,为农民解答难题,提供帮助。今年,莱州市已通过电视台播出有关农业科技专题节目12个,组织技术培训班4次,使农民得到了更加及时、准确的服务。
  热线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无偿的,农民所支付的仅是电话问询费。越来越多的农民把热线当成了寻找致富项目的靠山。目前,莱州市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30多万亩,使全市65%的农户受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甘蔗种到了黄河北  “祖籍”南方的甘蔗可到北方扎根吗?答案是肯定的。河南省新乡市华丰果蔗研究所创始人鲁彪研制的“南蔗北移”技术,日前通过了河南省科委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
  河南省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对鲁彪种植的甘蔗抽样调查表明,平均亩产可达1.3万公斤,含糖量逾14.8%,达到海南、两广地区最高水平,证明其适合北方地区的光照、土壤、气候,经济效益可观,有推广价值。
  鲁彪选用南方黑蔗与菲律宾果蔗杂交,采取提纯复壮的育种办法,于1992年至1994年在南阳地区进行试验培育,成功地培育出了“新丰888”这一适宜北方地区生长的甘蔗新品种。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目前丰收在望。
  (赵树杰 李彦彬)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沙资源开发成产业
  本报讯 河南省辉县市对全市范围内的河沙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有序开采,取沙造田,使河沙资源变为一项富市富民的重要产业,同时扩大了可耕地面积,有效地遏制了土地沙漠化的势头。
  辉县市背依太行山,沙区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一半。针对乱采滥挖沙资源的情况,辉县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加强沙资源管理的一系列规定,对沙资源的开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不少农民和农村靠开采沙资源脱贫致富。河沙开采统一规划以后,该市每年河沙开采量达150万立方米,吸纳了3万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河沙开采、运输、管理,沙区46个村庄已有40个成为小康村。1999年沙资源为市、乡、村、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刘金城 马增富 李兰英)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废品工程”
  陕西省周至县两年前耗资上百万元在二曲镇镇丰村修建的喷灌试验工程由于脱离当地实际,几乎成了摆设,闲置在地头,当地百姓称其为“废品工程”。图为被泥沙、石头等杂物堵塞的喷灌出水口。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