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视点

  腾飞的科技园
  ——写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建一周年
  新华社记者 黄威 本报记者 赖仁琼
  北京的中关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去年6月,国务院对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作了批复:“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科技成果和创新知识的产业化,把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对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措施。”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继80年代设立深圳特区,90年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之后,国家跨世纪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中关村曾以电子一条街闻名。而建设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规模却扩大为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中心区规划面积约75平方公里,发展区规划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园区内有联想、四通、方正等高新技术企业6000多家,有IBM、微软等著名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和投资企业1000多家。
  一年来,中关村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去年实现技工贸收入864亿元,位居全国53个高新技术区之首。
  “巨头”企业脱胎换骨
  去年夏天,被称为中关村“巨头”企业的四通、联想、希望、大恒等相继推出产权重组改制方案,引起“裂变性”的轰动效应。
  人才济济的中关村经过近20年的奋斗,“村”里小公司好几千,为什么没有出现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企业被陈旧过时的政策束缚了手脚。近些年,中关村创业历史较长的企业都在寻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道路,期望加快自身的产业化、国际化步伐。国务院的批复,使四通、联想等一批大企业更加坚定了产权改制的信念。
  靠借款2万元起家的四通集团,在成为拥有10亿元资产、52个联营机构的大型企业之后,却一直难以解决产权归属问题。集团曾多次试图明晰产权,存量资产分配却成为拦路虎。去年以来,集团参考了国际通行的“经理融资收购法”,把经理层持股扩大到全体员工持股。由注册5100万元的职工持股会,对新建的四通投资公司拥有51%的股权。然后通过投资公司分批进行私募扩股来购买老集团现有资产和业务的方式,逐步实现产权清晰。去年初秋,四通集团成功完成了“冻结存量、界定增量”的产权改制重组。在改组中辞去集团董事长职务的沈国钧轻松地说:“过去我们是打工的,现在成了老板!”
  有人说四通的做法是“花钱买自己”。但专家们认为,四通模式可避免在沉淀资产的量化上争执不休,把重点放在新扩大部分的资产界定上,以清晰的增量来稀释不清的存量,它将为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难题提供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
  同样被誉为中关村“巨头”企业的联想集团,目前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产权改制方案。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忙于改制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关村企业顺应时代变革,正在寻找更高层次发展所需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产权改革,个人的管理、技术等智力资源实现其资本价值,中关村必将在国内首先涌现出一批以知识创造财富的企业家。
  风险投资独领风骚
  国外某杂志刊登过这样一幅漫画:在美国硅谷大街两旁的树上蹲着不少风险投资家,如果谁在街头大喊一声:“我有项目!”就会有人从树上跳下来给你投资。漫画是夸张的,但也不无道理。
  近年,国外若干家大公司集结了27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在中关村周围转悠,将选择有前景的企业下注。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IDG已向中关村10多家网络公司投资。仅专做网络保健医疗咨询的健康久久网站不久前就获得1000万美元的投入。
  中关村企业近些年纷纷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一些成功的事例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因而有人预言,不久以后,中关村的大街上也会出现描述美国硅谷的那个画面,许多企业将靠风险投资迅速成长。
  近几年,中关村许多公司开始以硅谷的方式运作。我国第一个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视美乐公司以及他们在8个月内就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的故事,便是最成功的范例。
  清华大学材料系硕士生邱虹云研制成功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引起了另外3名同学的兴趣。中关村允许学生办公司的创业环境,使原本只打算将发明卖掉的邱虹云和同学们成立了“视美乐”公司,从而将这项技术转化为产品。但要完成中试并实现规模生产,还需大量资金。幸运的是,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有限公司慧眼识珠,以风险投资方式,首期投入250万元用于产品中试。今年4月,“视美乐”的新合作伙伴青岛澳柯玛集团又向“视美乐”投入3000万,用于共同开发、生产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不久前,合作双方组建了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年产10万台投影电视的生产基地和开发中心。
  在外国风险投资机构涌向中关村的同时,一批由政府牵线、企业参与的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也在北京陆续成立。今年1月,北京市政府建设科技园区的“平台”企业中关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为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风险投资机构。这家青年创业投资公司首期注册资金为8000万元,现已向留美博士蔡云创办的通信技术公司“输血”。同时,华夏银行也表示要注入4亿元人民币作为青年创业的中长期风险投资。
  青年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段永基谈起建立风险投资机构时感慨万分:“中关村建设若如过去15年那样靠技术贸易是没有出路的。新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目标应是全国的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我们要创造条件帮助青年人才创业,让中关村成为创新人才的摇篮,企业家的乐园。”
  3月上旬,国内科技“龙头”股的紫光集团,联合四川投资集团等国内多家上市公司组建了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关村第二家由大企业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它主要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投资扶植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型新技术企业,使其成长为有规模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科技企业,以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分析这一状况时说,中关村企业自发组成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在我国还是先例。这表明中关村有实力的企业已从单纯的技术成果产业化,迈向“科技加资本”的更高层次的运营。它们的实践将会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新一代企业家迅速成长
  一批年轻的高科技企业家在中关村迅速崛起,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IT行业某个技术领域的企业代表,或大型高科技集团的业务骨干。
  据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的管理人员分析,从创业时间看,中关村企业可分三代。90年代崛起的第二、三代企业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创业者大多在20至30岁之间,有着高学历背景,从事的领域都是信息、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科技农业等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呈爆炸式发展。
  有人把中关村第一代企业家称为“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他们在80年代初走进中关村办企业,在管理企业的探索中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新一代企业家则不然,他们拥有现代意识和比较新的知识结构,并以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来管理企业。
  35岁的杨宏儒是清华大学经济系博士。他1992年进入四通公司后,一直负责我国最大的高科技电工产品企业四通松下电工集团的经销工作。去年,四通集团产权改组,他出任四通投资公司总裁,成为“巨头”企业中最年轻的掌舵人。
  联想集团在今年将业务分为电脑产品与互联网电子商务两部分,并交给杨元庆和郭为两位“少帅”掌管。负责网络接入端产品开发生产的杨元庆是中国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硕士。6年前,在洋电脑围剿中关村的紧急关头,29岁的杨元庆出任联想微机部经理。几年下来,联想电脑摘取并保持了我国电脑销售市场第一的桂冠。37岁的工商管理硕士郭为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如今,他在联想主持以电子商务网络产品为主的神州数码公司。
  刚过而立之年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博士邵根伙,6年前创办了大北农公司。他和几个伙伴从开发高科技含量的农畜饲料入手,向农机、种子、农业信息等领域辐射,销售收入每年翻一番,去年产值达12亿元。现在企业已发展成有20家分公司、12个直属企业、员工千余人的大集团。邵根伙信心百倍地说,大北农最终目标是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企业。
  在业内小有名气的用友集团总裁王文京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1988年,他24岁时创建了用友财务软件公司。短短10年,用友就成为我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公司和软件龙头企业。
  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一批青年学子创办的“新生代”企业在中关村迅速崛起。坐落在清华大学学研大厦的学生创业园,去年8月刚一“开张”,就有30多家企业申请进驻。虽然最终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得以入园,但创业园孵化器的供不应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清华人文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鲁军和汽车系本科生刘颖,去年被校方批准,成为学校首批尝试休学进驻创业园的在校生。他们平均年龄仅21岁,建立的易得方舟信息技术公司,得到了上海浦东科创投资公司660万元风险资金的支持。
  在中关村“新生代”企业者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左右,他们所经营的企业年人均销售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景安评价说,大学生创业园日渐火爆是一个可喜的信号。它不仅为科技园区的母体增加了一个个颇具活力的细胞,而且为中国教育找到了与经济接轨的有效突破口。希望三五年后,中关村也能够出现一批小“盖茨”,清华、北大也成为硅谷“发动机”的“斯坦福”。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中关村地区的发展,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多次亲临视察。去年2月和今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两次视察中关村并发表重要讲话:“要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以利带动和开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已经明确:到2010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6000亿元,年均递增20%。到那时,这里将建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产生一批世界级的企业集团和上万个附加值高、效益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国家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压题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今日中关村已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研究水平高、市场规模大、厂商数量多、人才资源密集、电子配套设施齐全的地区。(附图片)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

  千里彝寨造新村
  ——四川凉山形象扶贫工程纪实
  王光全
  创建象征农村文明进步的卫生新村,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并非难事。而在四川凉山这块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地区,就不那么简单了。可就在这块异常贫困的土地上,近年来掀起了一场卫生新村建设,当地人叫形象扶贫工程。这一特殊工程使彝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解放前的大小凉山完全处于奴隶社会。这里山高谷深,地形险阻,交通不便,长期与世隔绝。解放后虽然进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飞跃,但由于经济落后,观念陈旧,而且卫生状况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相当一部分人住在海拔3000多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听天由命,苦熬生存。在开展形象扶贫前的1992年,全州79.6万户农牧民有30多万户住在低矮、潮湿、窄小、昏暗的破旧土坯瓦板房和茅草房里。人畜混居一室,门前一堆粪,环境卫生非常差,疾病发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很高。有20多万户仍处于无床、无灶、无厕所的传统生活状态,缺衣少被,常年打赤脚。有40多万人、11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绝大多数农户靠松脂、煤油灯照明。
  严峻的现实牵动了各级领导的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州委、州政府下决心要彻底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他们召开了专门会议,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及其办事机构,把治贫、治愚、治脏融为一体的文明卫生新村建设作为形象扶贫工程正式提上州委、州政府的议事日程。一场移风易俗、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扶贫攻坚战在千里凉山打响了。
  为了保证形象扶贫工程的顺利实施,党中央、国务院从1997年开始,每年投入专项基金3000万元,四川省政府、凉山州政府也投入了配套资金。州、县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地在做好宣传发动、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成片推进的方法,并落实责任、帮扶到人。州委、州政府领导带头,各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副州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承担联系一个乡,帮一个村,包3户贫困户的责任,全州12个贫困县有4000多名国家干部进驻乡村工作组,进行帮扶指导。
  在喜德县贺波乡跃进村,县委县政府派出的工作组从帮助更新观念,破除陈规陋习入手,在这里搞宣传,树典型,倡新风一举成功。群众从试点户的变化中亲身感受到形象扶贫造新村的好处,自觉改善居住形象,当年就有58户农家改造了破旧危房,改善了农舍环境,使村容村貌为之一新。在此基础上,县里投资9万元,村民自筹4万元,在21个点上共建成村道1166条,院坝1100个,改造破旧危房200户,使1138户农舍环境得到改善。几年来,全县46个机关单位参加了联乡驻村工作组,210名干部下派驻乡,860名干部驻村入户,这些干部自带被褥碗筷,自购饭票,与乡镇干部一起为贫困户出点子,找路子,扶志又解贫。在建国50周年大庆时,全县已有19744户贫困农户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彝家村寨面貌一新。像喜德县这样的扶贫新村在凉山的金阳、昭觉、普格等县随处可见。
  在新村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高寒山区的农牧民,特别是居住在海拔3500多米高寒山上的彝族村民。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仅有的农作物土豆,荞子产量极低,人的生存条件极差,要活下去就要放火烧山,刀耕火种,毁一片森林,种一片懒庄稼。煮饭、取暖也靠毁林砍树。不仅生活原始,而且生态被严重破坏,致使洪水暴发,水土流失,垮山、塌方随处可见。自然、生态的恶性循环是新村建设的一大障碍,是长期扶贫而长期不能脱贫的根本原因。然而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资金缺口大,而且要改变高山群众的习俗和观念难,工作很难开展。
  重任在肩,使命在身,再难也得上。党委、政府决心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高寒山区贫困户逐步迁往有开发潜力的低山区,重建新村。美姑县委、县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高寒山区特困农户的生活环境,专门成立了移民开发领导小组,从农、林、牧、城建、国土等9个部门抽调22个人组成工作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移民安置勘测工作,制定了《美姑县移民开发规划》和《拉木阿觉重点移民区规划》,确定了海拔2500米以上,相对高差400米以上的子威、瓦古等9个乡,67个村,4225户,2.2万人为移民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经过3年苦干,移民扶贫开发结出丰硕果实,走进该县美女峰下的拉木阿觉重点移民区,昔日杂草丛生的乱石滩上,一幢幢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拔地而起,袅袅炊烟随风飘荡,溜筒河水从村边潺潺流过,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这样的移民新村,在凉山布拖、盐源、木里等县还有很多。
  凉山的形象扶贫,路还很长,凉山人决心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建设一个地富人美、蓬勃发展的新凉山。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备忘录⑥

  艾思奇——人民哲学家
  一九三五年,《大众哲学》的出版使艾思奇家喻户晓。《大众哲学》,顾名思义,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被千万普通民众所接受。它在新中国成立前曾遭到一些文人的攻击和国民党当局的查禁。它是人们喜爱的一本书,自出版始共印行三十二版。四十年代去过延安的人都会描述“在延安,毛泽东讲辩证法,朱德讲游击战,艾思奇讲大众哲学……”《大众哲学》在黑暗的旧中国启发了千万颗苦闷彷徨的心,许多青年在它的影响下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
  艾思奇(一九一○至一九六六),中国现代蒙古族哲学家,一九二四年只身赴香港寻找政治流亡中的父亲。这一时期,受父亲影响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一九二七年春,赴日留学,开始接触各种文版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回国后于一九三四年二月,在《新中华》杂志发表《从新哲学所见的人生观》一文,首次用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阐述了人生观。一九三七年四月,艾思奇写的《哲学与生活》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一九四○年二月,担任延安《中国文化》杂志主编,毛泽东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民主主义论》就是首先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
  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主要从事党的理论教育工作,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今日民族

  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乡是花腰傣聚居地。在昆明国际旅游节期间,不少国内外游客到这里旅游,感受民风民俗。当地的花腰傣妇女将自己精心制作的民族工艺品挂出来销售,生意很红火。
  图为出售民族工艺品的“小卜少”。(注:“小卜少”为傣语,少女的意思。)
  刘汉俊 摄影报道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

  “回族班长”誉警营
  李民锁 张向东
  在父老乡亲的眼里,他是一名果敢精干的回族青年;在部队首长的眼里,他是一名素质过硬的优秀班长。现为武警北京指挥学校99级大专学员的代军,1993年从河北青县入伍至今,扎根警营,献身国防,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回族班长”。
  出生于一个正统的回族家庭,从小就向往警营生活的代军,克服了新兵训练时的种种困难,以各项考核全优的成绩被分配到武警驻京某劳改农场七中队,这时的他已经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班长。面对“夏天蚊子咬,冬天老冻脚”的生活条件,代军以本民族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学习、训练样样出色,1995年4月被选送参加预提班长培训。而这时,一份加急电报传来噩耗:“祖母去世,速归!”按照回族的习俗,作为长孙的代军必须回去奔丧。但想到部队首长寄予的厚望,想到入伍前祖母对自己的嘱托,这位坚强的回族青年将电报偷偷揣在怀里,打起背包,奔赴训练基地。
  经过两年的摔打,代军毛遂自荐,成为中队一个无人愿带的后进班的班长。面对严峻考验,他不急不躁,决心用实际行动教育、感化班里的每位同志。战士王勇波患重感冒,代军背着他跑到5公里外的卫生队治疗,并且买来水果和营养品,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他。这件事对全班战士的思想触动很大,在代军的感召下,这个后进班走出了低谷。代军团结全班同志,积极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班里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先进。他由于带兵有方,被上级评为“尊干爱兵”先进个人。“回族班长”的名号在警营流传开来。
  1998年初,为了适应劳改农场特殊任务的需要,代军受命负责组建“处突小分队”。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人员、高强度的训练科目和日益临近的考核时间,他凭借当兵5年的丰富经验,制定了严格、科学的训练计划,并且自己以身作则,与大家一起摸爬滚打。一次,他组织小分队进行投掷催泪弹训练,一名队员投弹时不慎将他的小腿砸伤。为了不影响部队的情绪,代军忍着剧痛继续组织训练,可这时他的小腿已经肿得有碗口大小……
  当兵6年,代军先后荣立一次集体三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并被武警北京总队评为“特优班长”。
  1999年9月,他考上了武警北京指挥学校,然而,直到现在“回族班长”的名号还在警营流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