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修养应有一个自觉斗争过程
  蒋韬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之中。在社会变革、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思想领域的斗争是很复杂很激烈的。为什么在同一个大环境下,我们队伍中的许多同志奋发向前,而有的人却犹豫徘徊,极少数人甚至被时代所抛弃?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都与是否重视和加强自我修养密切关联。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修养也应有一个自觉斗争过程,每个同志都要坚持在思想领域打主动仗。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根本性质和担负的伟大使命,要求共产党人在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人们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一个自觉斗争的过程,即自觉地用科学的、正确的、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同非科学的、错误的、落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斗争,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同私心杂念作斗争,用高尚情操去同低级趣味作斗争,在自己头脑这块“阵地”上发掘一切积极因素,清除一切消极影响,保持政治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自我修养不能离开组织和群众的教育、同志的帮助、制度的监督这些外部条件,但从内因来说,这种修养应当是出于把自己贡献给党和人民,实现崇高理想的高度自觉性。没有这种自觉性,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修养。
  有了高度的自觉性,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斗争中具有最大的坦诚,真讲真做,表里如一,言行不二。对自己采取求真务实的态度,有什么问题就诚心诚意地清理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无须装扮,也无须遮掩。不因无人知晓就做“亏心”事,也不因无人知晓就不做好事,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处处取信于行,也就能时时取信于民。在学风上不作假,是加强自我修养的前提。思想政治上的“假”,比市场上的假危害更烈。市场上的假,直接毁掉的是商品。思想政治上的“假”,直接毁掉的是人,如果不加制止,就会腐蚀我们队伍的机体,动摇人们的根本信仰。
  有了高度的自觉性,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斗争中具有最大的勇气,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严格解剖自己。对缺点、错误总是主动进攻,不怕公开检查,也不怕别人批评。勇于在急流险滩中接受考验,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战斗。面对“诱惑”顶得住,听到“非议”站得稳,身临“攀比”立得正。开展思想斗争不畏缩,勇往直前,是搞好自我修养绝不可或缺的。畏缩,是意志薄弱者的顽症,等于自动放下武器,必然会丧失阵地。在烽火连天的有形战场上需要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在拒腐防变的无形战场上同样需要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有了高度的自觉性,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斗争中具有最大的毅力,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始终保持坚韧的斗志。在受到赞扬、发展顺利时不沾沾自喜,放松自我改造;在受到批评甚至遇到挫折时仍然充满热情,加强自我改造。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在日常生活中重视点滴养成,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做到改造世界观持之以恒,打持久战。这是坚持自我修养的必然要求。实践在不断地发展,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才能适应形势变化,跟上时代步伐。
  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增强自我修养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可能自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自发产生,它们只能来自科学理论的武装,来自斗争实践的锻炼。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没有斗争实践的锻炼,靠什么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又靠什么去克服和战胜各种错误思想呢?
  我们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遵照江泽民同志关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为着党的事业、肩上的重任而“自重”,为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自省”,为着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而“自警”,为着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而“自励”,在自我修养中下真功夫,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9版(理论)
专栏: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时代要求
  王正伟
  现在,活跃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的广大青年干部,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希望所在。但毋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也有一些青年干部工作标准不高,热情衰退。青年干部身负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只有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努力工作,才能健康成长,更好地完成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任。良好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这是青年干部成就事业的基础。现在,一些青年干部心浮气躁,耐不住寂寞,静不下心来,不是扎扎实实地做一些事情,而是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做官”的思想越来越浓,做事的思想越来越淡。这种不良作风,危害极大。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用花架子摆出来的。青年干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带头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为人民谋利益为目标去创造政绩;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去谋求发展。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面对成功与挫折,能否做到宠辱不惊,这既是衡量一个青年干部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考察青年干部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重要环节。有的青年干部一旦取得点成绩,便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自命不凡。而一旦遇到挫折,则一蹶不振,愁眉不展。这是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的表现。青年干部必须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敢于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摔打和磨炼自己;以寻常心处事待人,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培养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始终以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拼搏。
  克己自律的良好品格。当前,社会纷繁复杂,诱惑颇多。青年干部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防止不健康的东西从微小之处在思想防线上打开缺口。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处处“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抗得住歪理,顶得住诱惑,不慕虚荣,不谋私利。同时,青年干部还要大度谦和。大度谦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为人为政的品格。职务再高,都是人民的公仆;再有才气,不能傲气;再有本领,不能自负。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青年干部自恃知识、年龄的优势而目空一切,容不得不同意见,容不得与自己性格不一致的人,结果既破坏了同志间的团结,又影响了大局。青年干部必须学会大度,学会谦和,不为个人恩怨所左右,从善如流。要像邓小平讲的那样:眼界要非常宽广,胸襟要非常宽阔。这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度量和情操。
  勤勉敬业的责任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前进途中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有些青年干部之所以精神不振作,工作不认真,主要是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因此,青年干部尤其是青年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都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首先,要强化职务责任意识。党和人民赋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的领导职务,实际上也就赋予了相应的责任。青年干部要认识到这一责任,把自己的一切融合到党和人民事业的长河中,爱岗敬业,爱民为民,如此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无怨无悔。其次,要强化时代责任感。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使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与形势、任务的要求相适应。再次,要强化历史责任意识。在拥有权力的时候,勿忘自己的历史责任;在使用权力的时候,勿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决策办事情,应该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开拓进取的创新观念。相对而言,青年干部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快。但应该看到,也有少数青年干部缺乏闯劲,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工作仅仅满足于上传下达,照抄照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碰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去克服,而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其结果既贻误了事业和工作,又妨碍了自己的锻炼成长。邓小平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青年干部应当做具有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闯将”,敢想敢说敢干,敢为天下先,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工作,不抱残守缺,不随波逐流,努力做到分析形势有新视野,研究情况有新见解,部署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


第9版(理论)
专栏:

  把党的群众路线化为自觉行动
  王玖
  江泽民同志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长达近八十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当前正处于世纪之交,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仍存在许多艰难险阻。面对新的、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党要经受住考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像战争年代那样,紧密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与他们一道,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共同战胜各种困难,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需要指出,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个问题上,有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着认识不清、处理不好的问题,已经丢掉或部分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甚至严重脱离群众。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的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年轻同志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相对来讲,这些年轻领导干部对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还不那么熟悉,对于依靠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体会得还不那么深刻,对于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在行动上还不那么自觉。因此,要下大力气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再教育,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自觉行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只有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条,才能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干部是为他们服务的,也才能使干部在办实事过程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增长才干。
  办好大多数人受益的事。为群众办实事,必须坚持整体受益原则和整体承受原则,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保证大多数人能够受益。作决策要吃透“三头”(吃透上头、吃透下头、吃透外头),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到上级精神实际化,外地经验本地化,群众创造理论化。一切改革方案的实施,都要着眼于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万一眼前利益要暂时受到损失,也必须有利于长远利益。只要符合这个要求,就要排除一切阻力,克服一切困难,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同时,要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注意大多数人的心态,积极稳妥地推进,争取办一件成一件。
  办好治本的事。确保社会可持续稳定,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群众关注较多的问题往往是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领导干部的责任,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放眼全局看问题,抓住核心和重点,精心研究,探索规律,制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办好雪中送炭的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尤其是市、县两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下力量抓好群众急切盼望解决的问题,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在农村,广大农民最渴望的就是致富。各级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不论抓什么工作,都要把带领农民发展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城市,要每年抓住几个市民最关注的问题,努力加以解决,并形成制度。当前,尤其要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努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为政之道在于安民。一切真正关心群众的领导干部,都要急人之难,救急当先。
  办好力所能及的事。为人民办实事,必须依据主客观条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当前,人民群众生活中确实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但是为条件所限,只有那么些钱、那么些物,决定了我们在一个时期只能集中力量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果项目列得过多,把财力、物力撒了芝麻盐,或者把目标定得过了头,搞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到头来什么事情也难以办成办好,想办多反而办得少,群众也会有意见。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就会理解我们、支持我们。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调整农业结构是一项长期任务
  王韩民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为了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而且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是一项长期任务。这是因为:
  首先,这次调整农业结构与以往相比有不同特点。一是提出的背景不同。八十年代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全国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孕育而成的,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提出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应从广度上、深度上调整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二是运用的手段不同。以往结构调整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而这次结构调整是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以往结构调整主要解决温饱问题,而这次结构调整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从根本上保护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其次,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一次战略性调整,需要较长的过程。一是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需要一个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二亿多人口中有近九亿在农村。就我国城市化水平而言,虽已从五十年代初的百分之十几提高到目前的百分之三十多,但从世界范围看,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我国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我国一些地方农业生产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来讲农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现有耕地中仍有2/3是中低产田,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等还比较低,农业生态环境还不理想。只有通过调整结构,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教兴农步伐,不断改善农业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新体制还需要有一个过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要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还需要实现各种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土地经营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调整农业结构虽是一项长期任务,但这丝毫不能成为当前我们放松努力的理由,相反还须抓紧进行。从当前来看,尤须注意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育与引进相结合,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抓住粮食供应充裕的机遇,加快畜牧业发展,逐步实现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产品加工,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有利于开拓市场,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四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五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调整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这对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专论(6)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新探索
  ——潍坊市“民心工程”的实施及其启示
  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专论(6)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把这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近几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大力推行“民心工程”,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初步探索出一种改善干部作风、密切同群众联系的良好工作机制,为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摸索出一条新路子。
  “民心工程”是一种力图改善干部作风、密切同群众联系的工作机制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党的宗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还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淡化,办事推诿扯皮,作风简单粗暴,个别人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走上犯罪道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导致群众越级上访现象不断出现。仅1997年12月一个月,潍坊市就有二十九起越级到省上访事件,居山东省第二位。在这些上访案件中,70%以上反映的是干群关系问题或由干部作风引起的问题。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恰在这时,中共潍坊市委发现了该市寒亭区朱里镇的典型。这个镇自1995年底起开展了一场“摸实情,送温暖,办实事,解难题”活动,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镇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提高,没有一起上访案件,全镇出现了社会稳定、百业兴旺的良好局面。于是,潍坊市委紧紧抓住这个典型,从1998年3月起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一个涉及各行各业的“民心工程”。
  “民心工程”从提出到实施再到不断深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被动接受到自觉行动的过程。最初,“民心工程”的内容是送温暖、办实事、解难题,以后发展到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发挥部门和行业优势,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原则,依法行政,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艰苦奋斗,廉洁勤政,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最后归结为:真心实意爱民,发展经济富民,强化服务便民,廉洁勤政为民,稳定社会安民。其中,爱民是前提,富民是核心,为民是根本。
  “民心工程”作为统揽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它是一种工作思路,旨在使各个机关、每位干部在履行职责时头脑里有根“民心”的弦,并尽可能地落实到行动之中;它是一种工作方式,旨在倡导一种站在老百姓角度想问题、办事情的风气,找回那种被不少人遗忘、淡漠了的“人民公仆”的感觉;它是一种工作标准,党员干部称职不称职、工作干得好不好,都要拿到“民心”这杆秤上去衡量。一句话,“民心工程”是力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摆正、理顺党组织及其党员、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同广大人民群众关系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机制。
  “民心工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制度,贯穿于每个部门和干部的实际行动之中
  “民心工程”的任务分为环环紧扣、逐步深入的三个层次。首先是针对群众信访案件多的状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意见大、要求迫切的问题,稳定民心。当地的一份民意调查表明,当前人民群众对各级党政机关最不满意的是公款吃喝、公费旅游、滥配通讯工具等歪风。因此,潍坊市自上而下进行整顿治理,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加大惩处力度。为减轻农民负担,他们废止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分流一批干部,清退一批临时工,使机关公务接待费用逐年减少。其次是针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加大服务力度,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赢得民心。公安、税务、自来水等“窗口”部门是开展“民心工程”的重点,它们相继推出了社会承诺、马上就办、一站式服务等公开、快捷、优质的服务制度。城建、商业、环保、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了让群众“买放心货、吃放心肉、喝放心水、走放心路、住放心楼”活动。其他部门和单位也都推出了各自的便民之举。第三是针对人民群众对致富的迫切要求,以富民强市为目标,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凝聚民心。潍坊市把富民作为“民心工程”的核心,制定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同时,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每年都办几件实事,让老百姓看到实效,得到实惠。
  “民心工程”作为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抓好各项工作、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的制度创新,不仅有系统的内容,还确立了科学的实施方法。在工作方式上,着力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摸清民意,了解下情。“民心工程”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经常到基层调查摸底,始终关注工程的进展情况,随时根据群众要求和实际情况作出决策,不断将工程引向深入。市人大、政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一系列视察活动,收到意见几千条。市直部门采取自我揭短、开门纳谏、上门征求意见等形式,找准自身存在的上百个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并付诸实施。
  狠抓干部素质和作风建设。干部素质是群众评议党政机关的焦点,干部作风是党政机关形象的体现,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干部,干部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民心工程”的质量。为了推进“民心工程”的实施,潍坊市在深入开展党员干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党的同时,还严厉查处各类干部犯罪案件,惩处了一批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
  创立规范,完善机制。在实施“民心工程”的过程中,他们注重把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机制。市里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总责任人的“民心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健全了检查督导机制,发动群众对实施情况进行评议监督。各部门各单位也都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程序,使工程始终处于有领导、有制度、有检查、有监督的有序运行之中。
  “民心工程”的实施,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强化服务功能等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为检验工程的实施效果,当地搞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有98.6%的群众认为开展这项工程很有必要,87%的群众认为工程开展得比较好、效果明显;第二次前者为98%,后者为99.8%。这说明,群众对这一工程心理上是认同的,对它的效果是认可的。正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在批示中所说:“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既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又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感情问题、党性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潍坊市开展的‘民心工程’在本质上同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光荣传统完全一致,比较好地解决了正确对待群众这个根本问题。”
  “民心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民心工程”的实施体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为核心,把工程建设与发展生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机统一起来。“民心工程”突出一个“民”字,事事处处围绕着群众的心愿和需求转。“民心工程”顺着民心民意走,自然也就把着力点放在了抓经济建设上。工程之所以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这是首要原因。二是突出一个“干”字。他们一开始就提出了“不提徒有虚名的大口号,不定不切实际的大指标,不搞劳民伤财的大呼隆”的工作方针,注重出实招,办实事,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三是不用搞运动、搞活动的思路搞“民心工程”,力戒形式主义。“民心工程”不是应一时之需,办一时之事,而是一项浸润在日常工作中的长期任务;“民心工程”不提额外的要求,紧密结合干部的本职工作,把工程的总体要求内化为每位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并通过行动体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政机关为民办事永无止境,“民心工程”永不收工。
  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以做人的工作为突出标志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准群众脉搏,体现群众意愿,做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制度创新。人民群众评价一个部门、一名干部,主要看其能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民心工程”着眼点虽高,而落脚点很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顺应形势的需要,又紧贴老百姓的心理。表面看来,都是些平平常常的小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业。事实上,平凡、平常、平实,正是“民心工程”的可爱之处、感人之处、不一般之处。正如老百姓常讲的:说到不如做到,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说一年不如干一天,关键在于“做”。应该做的、过去做过的、大家都在做的,做得更好;没有明文规定的、过去未想到的、别人还未行动的,只要群众拥护,就尝试着去做。正是通过一些鲜活的小事,老百姓看到了真情,感到了温暖,从而使“民心工程”牢牢地扎下了根。“民心工程”的实施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起到了“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作用。(振海 执笔志慧 旭英 参与调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