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摄影)
专栏:

  军嫂探亲
  3月下旬,海军南沙守备部队的10位军嫂组成慰问团,从湛江登上海军“云仓”号补给船,到南沙慰问守礁官兵。
  南沙群岛距大陆1400多公里,星罗棋布的岛屿、礁滩和暗沙有200多个,十位军嫂的丈夫就驻守在其中6座珊瑚礁上。军嫂自有军嫂的苦衷:军嫂慰问团团长张香莲与现任南沙守备部队副政委陈安民结婚17年来,感触最深的是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1989年至今没有休过一次假。丈夫几次调职变动,她的工作也固定不下来。她当过垃圾工、拉线工,烧开水、看仓库、修皮鞋,几乎所有的脏活累活她都干过。军嫂成丽萍从小长在军营,对军人的理解和宽容,一直鼓舞着现任南沙守备部队副部队长的丈夫刘建强。去年刘建强为救护战友,小拇指被石头砸断成了永久性弯曲,怕她担心一直没讲。军嫂徐晓慧的丈夫姚雪华在一次紧急训练中,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飞,当场昏死过去,当时身怀六甲的徐晓慧哭成了泪人。经过连续三天三夜手术,姚雪华终于被救活了。徐晓慧说:今生今世我都忘不了部队的领导、战友、医生的大恩大德……
  补给船航行了56个小时,军嫂克服了晕船和呕吐,终于在浪花飞卷的礁岛上,看到了钢铸石雕般威武屹立的哨兵。10位军嫂先后登上了我人民海军驻守的永暑、华阳、东门、南薰、赤瓜、渚碧6个礁堡。
  南沙,圆了军嫂的探亲梦!
  南沙,因有了军嫂而更加美丽……
  ↑10位军嫂登上人民海军驻守的礁岛,向官兵们热情问候。
  ↑一心支持丈夫守礁的侯笑梅,把组织上分配的好工作主动让给了困难军嫂,自己当上了个体“老板”,赚了钱不忘子弟兵,买礼品分送给守礁官兵。
  ←军嫂张香莲、成丽萍、黄珍、承梅琴抓紧点滴时间,为士兵洗衣物。
  牛志军 蔡年迟摄影报道
  ←赵潜红千里探亲跑断了鞋带,丈夫汪阳宏在礁上用鱼钩穿线为她把鞋子缝好,丈夫的认真劲乐坏了军嫂。(附图片)


第12版(摄影)
专栏:

  回婚礼
  ——朝鲜族独特的文明风俗
  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解放街有两间泥坯房,朝鲜族夫妻张河润、金春芳在这里住了61个年头,又在这里欢度了一场朝鲜族特有的婚礼———回婚礼,回顾结婚60周年。全家26口人从北京、深圳等地赶了回来,在14口成年人中,有10名中共党员,2名人大代表,5名大学毕业生。孙子、孙女们蹦蹦跳跳地围着二老,他们在读高中、大学,都得到过二老省吃俭用攒的1000元至5000元的奖学金。儿孙们个个尊敬、孝顺二老,张罗了这场回婚礼。按各国朝鲜族的风俗,举行回婚礼的条件非常严刻,不仅要求夫妻健在,和睦相处满60年,还要子孙满堂、无一夭折,个个都要品学兼优,而且被社会认可、被政府嘉奖为模范家庭。据《中级朝鲜族语》十一课“回婚礼”记载,70年代韩国举办过一次回婚礼,男78岁,女76岁,3子3女。80年代延边举办过一次回婚礼,男78岁,女76岁,3子3女。张河润和金春芳是世界上第三例举办回婚礼,男76岁,女78岁,3子3女,若不是长女之子忙于事业,33岁尚未婚,早该四世同堂了。县政府给这泥坯房门上挂了匾——“文明健康幸福之家”。赵启明摄影报道
  ←孝顺的大儿媳悉心侍奉二位老人,欢度回婚礼这一天,早早下厨房准备丰盛的饭菜。
  ↓举行回婚礼这一天,家里格外热闹,孩子们都回来看望二老,全家人盘腿围坐,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孩子们为回婚礼兴奋、自豪,他们为二老换上民族服装,抬起二老,重温婚礼上坐轿的情景。(附图片)


第12版(摄影)
专栏:

  致摄影通讯员诸位摄影通讯员:
  人民日报的新闻照片已经实现计算机扫描录入、存档和调用。为了确保见报时图像清晰,说明准确完整,以及方便与您的联系,希望您今后按下列方式寄送照片:
  计算机扫描尺寸是A4幅面,因此请在A4纸的左上方粘贴7英寸照片。如果是横画面,在紧靠照片下方打印标题和说明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字,说明文用三号楷体字;如果是竖画幅,则紧靠照片右侧打印标题,在照片下方打印说明。署名、电话号码、邮政编码和地址用四号字依次打印。照片与文字间排列要紧凑,成组来稿的每一幅照片都要总说明文和每张照片的说明。
  衷心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人民日报摄影部


第12版(摄影)
专栏:

  污水变“神水” 愚昧又荒唐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山东省菏泽市王浩屯镇龙王冯村举办盛大庙会的日子,也是鲁西南民间流传的“龙抬头”的日子。每逢这一天,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涌向这里。
  令人不解的是,许多农民把一个漂浮着垃圾、长着杂草的废坑叫做“龙坑”,把坑内污水视为包治百病的“神水”。目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问:在大力提倡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树立文明新风的今天,这里的一些人为何仍然如此愚昧和荒唐?!(附图片)
  右图:在长着杂草、漂浮着污物的“龙坑”旁,挤满了用瓶子取水的群众。
  左上图:取到“神水”的人兴高采烈,有的用来洗手洗脸,有的带回家去,有的甚至当场饮用。
  左下图:在“龙坑”旁烧香、磕头的人不少。
  刘心中摄影报道(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