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山区综合开发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出路。可是,这条路上还经常滋生着经营风险,农民会因开发脱贫,但弄不好也会返贫,陷入种树又砍树的怪圈……
  山区经营,怎么规避风险
  本报记者 高云才
  大别山,山峦叠翠,孕育着经济发展的生机。
  这些年,大别山区各县通过山区开发,使群众初步尝到了致富的甜头,群众认识到,增收在山,出路在山,希望也在山。回过头来看山区开发,觉得农民在开发初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入是必然的。但目前这种增收道路能走多久,很是令人担忧。
  危险的“一头沉”
  目前,大别山区经营中存在着板栗经营“一头沉”现象,这种经营格局制约着山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负面效应正在逐渐体现。
  前段时间,我来到大别山区,所见之处,沟沟岔岔,满山遍野都是板栗林。
  当地干部介绍,这里山区开发除了种植相当一部分经济林和生态保护林以外,主要就是板栗和茶叶。由于经济林投入和产出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收益见效比较快的是板栗和茶叶。由于板栗作为原始山货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因此种板栗在大别山特别红火。
  湖北省罗田县的板栗在大别山区很有名,种植面积30余万亩,年总产量达到3000多万公斤,幼林产果的潜力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河南省新县板栗的产量也不小,年产量可达到1500万公斤。这么大的产量,仅靠鲜果销售,市场消化难度大。
  事实上,板栗的价格逐年下降。80年代,板栗价格是每公斤30元左右,进入90年代,板栗的价格下跌到每公斤6—8元,去年降到5.5元。这是大别山区板栗产业面临危险境地的一个信号。而另一方面,板栗的面积和产量扩大之势一直在增强。
  山区群众怎么看板栗价格下降呢?很多村民说,问题不大,山上不种东西什么收入都没有,现在山上有板栗,说什么也能卖点钱。这不比山荒着要好吗?可见,农民对板栗价格下跌和产量大之间的关系没有什么意识,即使有,也是模糊的。
  国家林业局的专家说,从城市居民对板栗需求的情况看,现在的价格能使板栗走进千家万户;但是,随着板栗产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空间的逐渐缩小,如果在“一棵树上吊死”,板栗价格将不断走低,最终必将影响农民从事山区开发的积极性。
  农民返贫并非危言耸听
  板栗供过于求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农民局部乃至全部丧失板栗收入,使现在占农民总体收入1/3的山上林果收入锐减,因而使相当一部分经过艰苦努力才脱贫的农民很快返贫。
  如此,农民重新上山,不是种树,而是砍树。这样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由于大量的砍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二是砍树导致了现在对板栗林投入的巨大浪费,并且新的林种将随着新的林果产品的供过于求而面临着又一轮的砍伐……
  这种分析并非危言耸听。湖北省红安县林业局局长陈敦学说,这种状况80年代就发生过。当时,红安把发展山楂作为脱贫致富和山区开发的主导产业,结果满山遍野的山楂种起来了,但由于不适应市场需要,山楂被砍了;后来,发展猕猴桃,接着又发展苹果……同样的原因,它们一一被砍了。面对无情的市场,朴实的农民流下了苦涩的眼泪,但市场不相信眼泪,山区开发,需要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
  如何避免种了又砍?
  板栗市场潜伏着隐忧。怎么办呢?
  当务之急,首先要稳定大别山区现有板栗种植规模,不能再盲目扩大。其次,是适当调整现有山林产品的种植结构。
  具体操作上,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搞综合性开发,二是提高山货的加工能力,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山区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记者在红安县看到,山区开发正在向着综合性方向扭转。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指导农民搞多样化种植,套种花生、西瓜等作物,实现林果种植结构的调整。河南省新县副县长吴成才说,新县引导山民种植银杏树,发展山区药材产业,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板栗产业受到市场遏制后带来的不利影响。
  产品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围绕市场的加工。红安县通过东西合作的方式,使杭州娃哈哈集团落户大别山区,生产娃哈哈花生奶,有效地解决了山区生产的花生加工问题,提高了花生的商品率,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红安县林业局还办了佳保木材加工公司,把山民过去当柴禾烧的边脚木料加工成市场需要的家具板、装饰板,远销武汉、郑州、上海等地。新县在大别山怀抱中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制药企业——河南羚锐制药有限公司,运用大别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生产胃疼宁、银杏茶等,产品畅销全国、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区。
  应该说,大别山区花生、木材、药材诸产业的探索,为山区在市场条件下的开发开了一个好头,也可以为板栗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就是说,除了调整山林种植结构外,还要围绕市场探索板栗加工,提高商品率,争取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都有所作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调结构莫施“长官”意志
  李云超
  河南某乡5年换了三任乡长,种植业结构也经历了3次“大变革”。第一任乡长提出“人均一亩桑,致富奔小康”,可桑树还没长成,遇上市场蚕茧疲软,农民大量毁桑返耕。第二任乡长又提出“要想奔小康,家家户户种黄姜”,并采取强硬措施“逼民致富”,但因市场预测不准,结果面积扩大了,产量增加了,价格却下跌了,农民损失惨重。第三任乡长总算吸取前两任的教训,在号召“种小辣椒”之前,先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又组织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到外地考察取经,同时在资金、技术方面进行扶持,好歹总算把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使全乡小辣椒种植面积达到数千亩,可恰恰这一年天公不作美,先旱后涝,加之当地土质不适应,尽管价格一涨再涨,但因辣椒产量、质量受影响,当地不少农户还是赔的多、赚的少,农民发牢骚埋怨乡政府“净瞎折腾”!
  乡政府的本意也是好的,但关键是没有把适应性调整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所谓适应性调整即科学预测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选择;所谓发展战略就是壮大规模、形成产业化格局。另外,前后任领导决策也缺乏连续性,一任班子一本“经”,一提起结构调整,便采取行政手段搞一刀切,结果造成不良后果。
  时下,不少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往往容易犯长官意志的通病,动辄强行大面积推广没有经过引种实验的项目或良种,造成大面积减产减收,不能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结构调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调整的过程中,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始终存在。各级政府部门在结构调整上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真正解决好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民的产品能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切忌盲目蛮干、心血来潮,更忌为了“出政绩”而朝令夕改,逆“市”而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面对农民“三问” 政府忙着服务
  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已全面展开,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提出“三问”: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江苏海安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加强“三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政策服务。左图为县乡农机干部在王垛乡向农民发放科技资料的场面。下图为南莫镇干部在指导农民新品种农药的配制方法。
  杨一秋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威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这几年棉麦落价、收入减少使农民放弃“搞农业生产”的传统做法,开始“经营农业项目”,路子越走越宽了……
  外商青睐威县农业
  杨立群 江宝梅
  河北威县的农业近两年受到外商青睐。前不久,几位日商与高公庄乡的东科农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由东科公司提供大棚和劳动力,日商提供最新的“玉葱”新品种和栽培技术,并包销产品。第一年试种30亩,现在播上的种子已经出土。这是外商和港台客商在威县签订的第七个农业方面的合资合作项目。
  威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这几年棉麦供过于求,价格下滑,每位农民每年减少收入100至200元。收入的减少,迫使有种地自主权的农民突破“搞农业生产”的传统观念,跨入“经营农业项目”的新领域。
  县里为鼓励农民和中外客商投资农业项目,从信息、项目审批、资金、技术、销售、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各种形式的农工贸公司除搞好各种服务之外,为农业项目产品开辟国内外市场,按订单上项目,上规模,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盲动。
  农民经营的农业项目产品都是名、新、优、特的绿色环保产品,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接轨,与国际市场接轨,售价比传统农产品高三到五成,甚至1倍或几倍。县林业局请北京农大培育的三倍体毛白杨,生长快,木质纤维细腻,售价比普通杨木高30%—50%,去年,县招商局发布这一项目后,一位台商投资700万美元建了个白杨木公司,加工成板材出口。随后一位日商投资200万美元,建了个纸浆加工厂,用白杨木纸浆制作特用高级纸张。两个工厂年消耗白杨木10万立方米。全县原有的1万亩苗圃、13万亩林网远远不够用,目前县林业局正在组织农民增建5万亩苗圃、30万亩片林。
  近几年,威县参与办农业项目的农户达到6万家,占全县农户40%,吸纳劳力9万名,占全县劳力总数35%。光投资5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就有458个,总投资9.8亿元。
  贵在经营
  作为一个内陆的偏僻县份,威县也能争取到不少的农业项目,说明那里农民的观念确实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埋头搞生产的农民,而是学会了经营。
  搞农业生产,努力增加产量,适应的是过去那种“吃不太饱”的短缺经济。如今,各种农副产品都比以前丰富了,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得考虑能否卖出去、卖个好价钱的问题。眼光既要看到家门口的地摊,也要盯住城里的超市以至国际市场。我们要重生产,更重经营。在经营这条长长的链条中,生产仅仅是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如加工、销售、服务等等,甚至处于比生产更重要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对今天农业的认识。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喜见标志中华鲟
  十万中华鲟放流见成效
  本报讯 3月17日下午,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北村渔民陈福顺,驾驶浙岭渔6358号渔船在东经121度53分,北纬28度18分海域进行流刺网生产时,捕到一条标志中华鲟。
  该渔民称当时该鱼还活着,背上有银质标志牌,上标有“长江所”、“070”及一个电话号码。18日下午,陈福顺根据标牌上的电话号码打通了长江所的电话,但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和该渔民不识何鱼,未能在电话中讲清是条标志鱼,以致丧失处理该鱼的最佳时机。随后将此鱼拿到市场出卖,被当地工商所、派出所两个部门查获。将鱼送交当地一个养殖户暂养,一天一夜后死亡。遗憾的是,标志牌几经周折已被遗失。几位当事人只记得标志牌号码为070,经核实,该鱼为全国人大和农业部于1999年12月28日在湖北宜昌组织的10万中华鲟放流活动中放流的大规格中华鲟(此鱼由长江水产研究所提供),它经历了两个半月时间,游程约2250公里。
  该鱼现由温岭市渔政站冷冻保存,经冷冻后称重,体重为1.6公斤,全长82.6厘米。(柳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龙腾大海
  ——沛县引导农民闯市场纪实
  王锋 明超 凡琦
  当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摆上议事日程的时候,江苏沛县县委、县政府认识到:此次调整不能再是单纯粮经面积比例这一量的调整,而应坚定不移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种、养品种质量为方向,实现“市场农业”质的飞跃。
  培育流通体系
  怎样才能使农民挣脱小农经济的束缚,跨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沛县县委、县政府在建设好城乡10多个大型农贸、批发市场等硬件设施的同时,走出三招妙棋:
  第一招:成立党员农副产品销售协会,在市场和农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协会以行政村为单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分别担任会长、副会长,有销售经验和门路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会计员、信息员,下设信息、销售、财务、服务4个小组。目前,全县共有这类销售协会410个、会员2400多人,在外地建立销售点100多个。该组织已经成为农民闯市场的领路人。
  第二招: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使他们成为农副产品生产的组织者。崔寨乡阎楼村青年农民周峰1995年从事鸡蛋营销,现在平均每天外销鸡蛋1500多箱。像周峰这样的经纪人,阎楼村有10多户,该村因此形成了年产值2500多万元的蛋鸡养殖规模。
  第三招:加入全国菜篮子市场信息网,使农副产品的生产经营直接与全国大市场接轨。县信息中心与28个乡镇(场)全部实现了微机联网,每天下午将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农副产品的需求信息、价格行情进行筛选、整理,发往各乡镇,由乡镇信息员当即分送各生产、运销户;每天上午,乡镇信息员将采集到的本地农副产品的品种、价格发给县信息中心,再由县信息中心发送到农业部。
  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市场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重要的载体,它的发展、壮大必须以适应市场为前提。为此,沛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信息服务作为龙头企业建设的先决条件。鼋汁狗肉是沛县的传统食品,多年来一直是小规模、小批量生产。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小组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到该产品市场潜力很大,决定把狗肉生产作为一项新的重要产业大力扶持。徐州汉邦食品有限公司原是沛城镇一家家庭作坊式私营企业。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星火计划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机遇,帮助他们争取到了国家专项贷款,建成综合科研楼,上马了软包装肉制品生产线,使该厂跻身于徐州市私营企业50强行列。
  特种蔬菜生产是沛县的一大特色,仅西南片种植面积就达10万多亩。以农副产品加工出口为主业的沛县罐头厂,在河口、孟庄等8个乡镇建起芦笋、牛蒡、山药、青刀豆、肉质黄桃基地,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引导农民种植。
  农民在市场中成熟
  沛县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走过了一个由迷茫、无奈到适应、自信的过程。牛蒡,这种以出口外销为主的蔬菜,落户在沛县西南片8万多亩土地上。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制约,1997年牛蒡价格跌入谷底。潮落必有潮涨时。农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1998年牛蒡卖出每公斤14元的天价,挺过来的农户亩均效益在2万元以上。
  适应了市场调节功能的农民,还表现出对科学技术的强烈渴求。随着果树面积的不断扩大,市场上果品品质的竞争日趋激烈。河口乡焦庄村农民韦邦助独辟蹊径,嫁接成功抗病性强、成熟期早、色泽口感俱佳的自育苹果品种“725”,7月底采摘上市,供不应求。现在,这种苹果全村已扩种到400多亩。如今,太空椒、樱桃番茄、美国黑提葡萄、日本网纹甜瓜、波尔山羊、三元杂交猪等一大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养殖新品种已在沛县农村大面积、大范围推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

 年过五十的孙世尧,这半辈子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始终如一地做这种不太起眼的小瓶盖,没有掉进盲目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泥潭……
  干一行 专一行
  罗文锦
  一由孙世尧一手拉扯起来的山东烟台丽鹏公司,说大,固定资产还不到一个亿,员工也才1000多人,可是论实力,在包装界却少有能比:它是全国最大的铝防伪盖板集散地和铝防伪盖生产基地,还是全国最大的铝板涂料印刷基地——在酒瓶盖生产企业中属于地地道道的“龙头老大”。
  丽鹏公司的前身是牟平冲压模具厂。1984年,模具厂成功试验出铝质扭断式防盗瓶盖,自此与瓶盖结下了不解之缘。1985年,牟平模具厂与烟台包装器材厂合作进行瓶盖自动化生产,效益成倍上升,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时,企业开始面临第一次发展抉择,是乘势扩大瓶盖生产能力,还是向另一些很能赚钱的领域进军?公司董事长孙世尧没有被形势冲昏头脑,谨慎决定,集中精力形成瓶盖生产优势。
  几年后的事实证明,这一决策蕴藏着极大的市场智慧。1986年,牟平模具厂迁往皱革庄村,所有产品全是防伪瓶盖。这种看似单一的产品结构,却使当时整体实力并不太强的模具厂形成了同类企业很难抗衡的专业生产能力。1992年,模具厂以小而专的优势得到大厂认可,更名为“外资烟台包装器材实业公司牟平分公司”,又上了一个台阶。
  1998年,丽鹏公司已成为包装界的一支劲旅。现如今,北京的红星御二锅头,新疆的伊利特曲,四川的全兴大曲等名酒佳酿都相中了丽鹏的盖子。小小瓶盖“盖”到了大江南北。1999年,公司经批准改为“山东丽鹏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并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其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0%。
  二专业化经营,并不意味着只搞“单打一”。
  早在瓶盖厂起步不久,丽鹏公司同时建起与瓶盖生产相配套的印铁涂料厂。在他看来,没有真正的实力而去搞所谓多元化生产,只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最终将企业拖垮。但专业化生产达到一定程度,要想扩大规模以保持领先,必须向关联产业渗透,否则就难以掌握主动。印铁涂料厂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理念。它不仅使瓶盖生产自成一体,还为丽鹏公司带来了新的业务。
  1992年,丽鹏公司已具备一定实力,孙世尧决定在专业领域乘胜扩张。为了保证瓶盖铝板的供应,并充分利用瓶盖下脚料,丽鹏公司毅然上马铝板厂,并创出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的成绩。到1994年,公司年可产铝板1000多吨。铝板的出厂,使瓶盖下脚料得到二次利用,为印铁厂提供了原料,还揽回了外界大量的下脚料。这一年,丽鹏公司纳税120万元,成为牟平区私营企业纳税第一名。
  就这样,几年之中,丽鹏公司稳扎稳打,坚持在包装市场创优势,由单一瓶盖生产衍生到印铁、涂料、铝板、模具、铝塑等相关行业,形成颇具实力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三曾有记者问丽鹏公司董事长孙世尧,如果公司当初以多元化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的话,现在的成就是不是会更大?孙世尧回答:不会。因为多元化需要的是实力,这种实力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和信息等等,而这种实力直到目前仍然是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所不具备的。头脑发热、盲目跟风或者想天上掉馅饼,都不是做企业的人应有的品质,小企业把产品做精做专,做到同行业第一,就是最大的发展。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柳河农田水利建设见实效
  本报讯 地处长白山腹地的吉林省柳河县为改变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本着互惠互利,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多方筹措资金,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功能不全,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柳河县1999年吸纳社会资金800多万元,兴修小型水库4座,新增库容240多万立方米,小流域综合治理20平方公里。(张玉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邱县创办农田企业调结构
  本报讯 河北省邱县通过创办农田企业,走出了一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邱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人均耕地3亩,长期以种植粮棉为主,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去年,该县创办了10家农田企业,以其高科技、高效益的特色,对全县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新马头镇绿野有限责任公司是该镇与中青农业发展中心和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联合创办的农田企业,采取公司当龙头、农户是工厂、订单生产销售的运作方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李天增  白增安)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公安县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本报讯 进入3月,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水月村便热闹起来,先有农技部门来传授农业科技,指导结构调整,接着是文化部门送科技和爱国影片进村,还有共青团员来为村民义务修理电器。司法部门的法制讲座、农业部门送优质种子上门、卫生部门为村民义务防病治病等活动都已排出了进村的日程。这是公安县开展“农民思想教育月”活动的一个缩影。
  该县将思想教育与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优质种子等服务农村经济的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找准致富的路子。(唐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