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有技术,有市场,也有银行肯贷款,然而没人愿为一家私企作担保——
  中国飞艇:谁助你起飞
  张晓平
  私营企业浙江嘉兴祥林飞艇研制有限公司虽然已经具备了开发、生产高科技产品飞艇的条件和能力,却由于生产资金贷款无法落实而迟迟难以投产。为此,已经奔走呼号了两年多的业主俞祥林仍在奔走呼号:“谁来为中国飞艇的起飞真正扶一把?”
  飞艇是一种和气球相近似的浮空器。与飞机相比,具有耗能小,污染少,续航时间长,费用低廉,使用维修方便等优势,而且不需要建机场,修跑道。可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海岸巡逻、地域搜索、地质物探、旅游和广告业等。
  我国早在1978年就把研制飞艇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1989年,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即航空航天工业部605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充氦载人飞艇,获1991年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8月国家计委批准605研究所的《大型充氦飞艇研制》列入军转民国家重点项目。1996年6月,605研究所研制的FK—100型飞艇通过了航空工业总公司主持的评审,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投入生产。
  1997年下半年,俞祥林得知飞艇生产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整个亚洲也都还是空白,下决心要搞出中国第一艘商用飞艇。这时,他又遇到了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调到嘉兴市科委工作的高级工程师胡金潮,两人一拍即合,更下定了开发、生产飞艇的决心。
  从1997年10月起,他们开始对飞艇研制、开发和生产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先后走访了中国民航航空器审定中心等国家有关部门以及605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了解到在目前的情况下开发、生产飞艇是可行的。一是在国内就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二是市场前景好。目前,世界上仅有英、美、俄、德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比较成熟的飞艇。一艘飞艇的进口价高达240万美元(合人民币约2000万元),而如果自己生产,造价仅700万元。605所的载人飞艇开发成功后,国内电力、林业、地质、海洋、渔业、旅游、交通等部门来函中表明的需求量就至少在90艘以上。他们作市场调查时,就有温州、杭州、嘉兴、苏州等地的6家单位明确表示了购买意向。
  1998年6月,俞祥林投资51万元,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了私营的有限责任公司嘉兴祥林飞艇研制有限公司,并分别与605研究所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和协议:605研究所以飞艇成熟的专有技术作为技术投资,占25%,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以加工生产座舱、吊舱、操纵系统等作为实物投资,占10%。嘉兴市经济开发区也批准了这一项目的立项。然而由于生产资金贷款无法落实,这个项目至今仍然停留在纸上,迟迟难以实施。
  根据测算,开发生产充氦载人飞艇项目仅一期投入就约需1500万元。为此,近两年来,他们不断找银行,寻求信贷支持。
  尽管嘉兴市政府对这个大有希望的高科技项目十分关心支持,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多次呼吁支持这个项目,有关部门也多次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尽管从省到市到县(区)都有一定数目的高科技开发基金和高科技项目扶持资金,但他们却一无所获。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就是,嘉兴祥林飞艇公司是私营企业。有人私下里说,这样的项目要是放在国有企业,资金早就下来了,哪怕有风险失败了,肉总还是烂在国家这口锅里。而给私营企业总有点说不清的感觉。嘉兴市人民银行几次表态可以协调1000多万元的贷款,但必须有人提供担保。谁来为私企的1000多万元借贷提供担保呢?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民间投资呼唤指南
  曲宏政 麻新平
  《个人独资企业法》实施已数月,然而,并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个人投资办企业热潮。
  是老百姓不想投资,不想当老板吗?据媒体调查,在被调查者中,北京想当老板的人达50%以上,而上海则高达80%。这表明,民间正孕育着越来越高的创业热情,他们的脉搏与政府的想法是合拍的。
  问题在于,虽然有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有《个人独资企业法》的出台,但是,公众最需要的政府信息,包括政府具体的投资导向、投资渠道等等,还是缺乏。在实业投资领域,绝大多数公众还是两眼一抹黑。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经济贸易的发展,企业商机的发现,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等,都离不开及时获取准确信息。事实上,信息公开和信息自由也是世贸规则的基本要求,是各国政府改革的主导方向。
  可以说我们现在离信息时代还有相当距离,公众对政府和公共部门尚未拥有充分的公共信息的知情权,许多明明该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却偏偏作为内部规则,由相关职能部门掌握,公众在许多情况下是不知道该遵守何种规则的。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政府信息欠缺和信息不到位的问题也很严重。
  这涉及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准后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课题。政府应当把自己的主体职能从所参与的大量的微观经济活动中解放出来,而逐步转移到宏观经济调控、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方面。
  有经济学家指出,对于加入WTO,人们关注最多的通常是入世对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影响如何,实际上,目前最迫切需要研究的是政府如何适应入世后的职能转变问题。
  就启动民间投资而言,目前的情况是民间一腔热血,政府万般期待,缺的是一道桥梁、一个支点。想方设法为公众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业指南并开辟更多的投资渠道,民间资本才能源源进入微观经济领域。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上海不久前举行的高速公路网项目招商会,只发了一百张通知,却来了三百五十多家企业———
  招商会缘何“爆棚”
  本报记者 高渊
  前不久,一个有点“特别”的招商会在上海悄悄举行。会前,主办者并没有大张旗鼓作宣传,只发出了100张招商通知。然而,那天竟有350多家企业代表光临,会场“爆棚”,主办者应接不暇,招商材料供不应求。
  企业界的热情是有原因的。这次招商会的全称是“上海市高速公路网项目招商信息发布会”,它“特别”就特别在,以前上海公路设施建设基本以国家投融资为主,这次却开了市政工程直接向社会招商的先河。对于上海市来说,这次招商会其实是突破了一个“投资障碍”,今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再由政府统包,而向海内外投资者开放,按国际通行惯例,谁投资就谁收费、谁得益。
  上海市政府决定把高速公路网建设列为上海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大战役”之一。根据规划,从今年到2010年,上海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由目前的91公里增加到650公里,总投资约400亿元。面对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光靠政府投资显然不行了。在这种背景下,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走向市场也许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上海市政府专门出台了9条优惠政策,规定整个高速公路网项目的招商,将采用“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完全市场化操作。此外,在税收政策、征地拆迁费用和转让条件等方面,政府都将赋予一些优惠政策。
  在招商会现场,一些私营企业和海外财团格外引人注目。上海茂盛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根山说:“我们公司是香港投资的私营企业,从1991年就进入上海市场,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公路与投资房地产相比,虽然产生效益周期长,但拥有收费权,投资回报稳定,更加保险。”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投资高速公路既能获得社会效益,又能给投资者以相应的回报。更重要的是,高速公路招商打破了一个“投资禁区”,使基础设施建设也走上了全面市场化运作的新路。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38)

“有机大麦”的启示
王慧敏
  去年秋,我在江苏金坛采访时,曾对两户农民的种粮成本构成进行过调查。
  姓张的农民种的是普通小麦,每亩平均成本大体如下:粮种19元,化肥、地膜、农药等农资83元,水电费26元,农机播种、收割费用34元。如果分摊进“三提五统”、教育集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等费用,每亩地投资不少于250元。他种的小麦平均亩产接近400公斤,按当地保护价每公斤1.14元计算,销售收入约450元。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约200元。
  姓柳的那户农民种的是从国外引进的“有机大麦”。从投入成本看,两户差不多,但收益却相去甚远。日本客商订购“有机大麦”价格是每吨2500元。扣除成本,柳姓农民的收益比姓张的每亩高出4倍多。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劳动生产率低,加之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1997年,每50公斤粮食的含税生产成本达51.93元,比加拿大高出将近5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目前的国内价格已比国际市场高出20%—50%。
  价格这样高,有人担心“入世”后国外农产品会冲击国内市场,就不是杞人忧天了。
  怎样才能将粮食成本降下来呢?专家们为此伤透了脑筋。有规模才有效益,人均就那么一点地,反复挖刨,又能挖刨出多少东西?扩大规模吧,那么多劳动力一时往哪里转移?有人提议:农业是个弱质产业,要想降低成本,首先必须有足够的投入。不错,即使发达国家也对农业给予补贴,美国及欧盟一些国家每年对农业的补贴达上千亿、甚至几千亿美元。可我们不具备高补贴的财力……
  因此,针对我国资源紧缺的状况,降低农产品成本的现实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以生物技术替代土地,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金坛柳姓农民种“有机大麦”的事例,说明了这一点。以色列农业发展的历程,也展示了这个道理。以色列的水土资源都很紧缺,但全国每年竟出口10亿多枝花卉,人均185枝。以色列的花农懂得,要在花卉行业与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荷兰竞争,必须掌握花卉生产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因此,全国现有的3000多名花农全都是农业专科学院毕业或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现代高科技在花卉生产中普遍推广,更令世人惊羡。
  反观我国的农业科技状况,实在令人担忧: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2左右;本来数量就不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4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1996年我国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6,大批农技人员流失……
  “入世”,向中国农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需求。如果你是一个县领导,假若重视科技仍停留在口头上,那即将面临的窘境就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卖难了。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科技与经济要多层次结合
  ——访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孟宪忠
  本报记者 张玉来
  ●科技并不仅仅是高科技
  ●科研成果评价要有市场导向
  ●企业应成为技术进步的投资主体
  近日,记者就如何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这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采访了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孟宪忠教授。
  记者:从现实情况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好。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孟宪忠:忽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是一个多层次的全面结合,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说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就想到高新技术,想到一定要引进国外技术,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与经济结合的科技不仅仅是高科技。科技是多层次的,经济对科技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应该是多层次的全面结合。换言之,高新技术也好,中间技术也好,应用技术也好,日常技术也好,都应贯彻到各种生产、应用领域里,让一切商品都有科技附加值。毫无疑问,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最具标志性的结合,最能显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威力。但是必须看到,即使在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例也是有限的。这些国家追求的和得益的是科技与经济的多层次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固然回报丰厚,但同时它还是一种需要高投入、风险大、成功率较低的产业。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对于企业来讲,关键是为自己定位,认清自己的产业是哪种层次的产业,需要实现哪种需求与技术的结合。如果两眼只盯着高新技术,无异于放弃了许多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领域,放弃了许多领域的市场。
  记者: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温州的灯具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都是一些一般技术,却做成了触摸感应灯、声控灯、仿真风景壁灯,占领了60%的国内市场。关键在于要有市场感觉,科技感觉才有用武之地,科技与经济多层次全面结合,一定要立足市场。
  孟宪忠:对。我们没有处理好科研水平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关系,尚未建立一个新的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正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往不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把科研水平导向视为科研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导向。大学评职称、科研评奖都以科研水平为标准,忽视了市场需求这一导向,我们的科学研究出现许多怪事:只有部委纵向的课题才能参加评奖定职,与企业横向开展的科学研究备受冷遇,一些成果通过鉴定之时就是束之高阁之日。我国每年约有5万多项科研成果,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10%左右!
  必须意识到,市场导向不等于科研水平低。市场导向的成功还可以为科研积累资金、技术,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世界著名企业———宝洁公司有9000多位科学家在分布全球的17个研究中心任职。这些科学家以市场导向与科学导向相统一的取向,为宝洁公司创造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产品:第一种针对大洗衣量的合成洗衣粉,第一种含氟化物的牙膏,第一种抛弃式纸尿裤,第一种有效去除头皮屑的洗发精……美国与世界决没有因为这些科学家研究的只是关涉人们的洗洗涮涮、口腔卫生而小视他们的贡献。
  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是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好的第三个主要原因。
  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的主体,首先体现在企业是一个国家科研开发经费投资的主体。比如,目前美国科研与开发费用的70%以上来自企业。国际著名公司的发展历程表明,企业研究开发资金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若低于1%,企业将难以生存,若为2%只能勉强维持,只有达到5%才会具有竞争力。世界500强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都高达5%至10%,且比重呈逐年上升之势。企业只有成为科研开发的投资主体,才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相比之下,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一般占销售额的0.39%,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导向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从政策导向上说,应尽快制订科研水平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统一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在支持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引导、激励企业尽快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在发展高新技术时应鼓励重在引进软件,重在消化吸收,同时鼓励其他各个层次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从措施上说,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把科技创新作为高级经济因素,给予相应的回报,出台激励全民族技术创新的奖励机制。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愿孩子们平安
  下图:六一前夕,辽宁省锦州铁路公安处沟帮子派出所到沈(阳)山(海关)沿线辖区的二十一个乡村小学对孩子们进行生动直观的铁路安全教育。 高山水 许峰摄影报道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两路靠太近 安全令人忧
  左图:一○七国道一千八百零四公里处的二百米路段与京广铁路相距最窄处不到一米,且系陡坡。这里既无安全墩,又无警示牌。自一○七国道改道硬化以来,已多次发生汽车冲向铁道的恶性事故。 邓春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