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在加长
  ——湖北农业结构调整追踪
  本报记者
  龚达发
  杜若原
  编者按:湖北省通过深入农户调查算账,找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提升第一产业的层次,促进二、三产业的巩固发展,整体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反弹琵琶,以销促产,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名牌产品,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在加固、加长;科技下乡入户,争取市场优势。湖北的实践说明,只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强化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有可为。
  新千年的春天,带给湖北5000万农民不同寻常的感觉。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在武陵山下、秦岭南麓,伴着春风细雨,人们把对丰收的祈盼,对新世纪的憧憬一起播撒在了大地上……
  困境孕育希望与机遇
  最近3年,湖北农业步入了困难时期。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宏观环境下,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成为突出矛盾。
  在诸多矛盾面前,决策者没有惊惶失措,没有怨天尤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农产品卖难,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结构性矛盾的必然反映,是农产品生产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集中体现。要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湖北农业结构怎么调整?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带着问题向农村干部、向农民问计。调整难在起步,难的是找到、找准湖北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省政府对农民的收入构成,进行了认真分析。1999年,农民的报酬收入、财产性收入比上年增加,而占农民收入60%的家庭经营收入则减少6.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减少幅度大,人均减收166.54元,降幅达7.8%。虽然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15.89元和2.46元,但终因增量太小,弥补不了第一产业的减收损失。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减收113.88元,下降7.9%;畜牧业减收40.53元,下降8.03%;渔业增收7.33元,增长13.01%;林业增收5.62元,增长18.26%。
  一番算账,找到了湖北农业的“短处”,也清楚地看到靠结构调整增收的潜力还很大。省委、省政府据此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提升第一产业的层次,促进二、三产业巩固发展,整体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从湖北实际出发,种植业是家庭经营收入大头,在调整中要挑重担,要扭转负增长的局面。
  反弹琵琶以销促产
  前几年,湖北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卖粮难、卖猪难;另一方面城里人“喝珠江水(饮料),吃广东粮(饼干)”。专家指出,制约湖北农村经济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流通不畅、市场不活是重要因素之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能只在种植面积上做“加减法”,更重要的是在转化加工和流通领域做文章。搞活了流通,就牵住了结构调整的“牛鼻子”。
  观念一变天地宽。钟祥市1999年推行“订单农业”,有50%的农民按订单进行种植养殖,60%的农产品按订单销售。订单在农民和市场间架起了一座金桥,也为产业调整提供了保障。年产10亿公斤稻谷的监利县,大搞粮食转化增值,构建、延长、拓宽和壮大粮食产业链,从过去卖粮为主到卖粮食制品为主,缓解了卖粮难。1999年全县产粮11.1亿公斤,转化6.6亿公斤,增值6.1亿元,农民人均从转化中增收210元。从监利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加快粮食转化,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大有可为。湖北省今年计划通过生物转化(养殖业)和加工转化粮食90亿公斤,占年产量的1/3。
  粮棉油的规模还要不要坚持,它到底是包袱还是财富?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的湖北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首先要直面这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省委、省政府从农村稳定和国家大局出发,提出农业结构调整不仅不能使粮棉生产萎缩,还要保护好粮棉生产能力,培育、壮大粮棉新型产业。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贾天增告诉记者,坚定发挥湖北粮棉油生产优势,这是基于现实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省委、省政府的这个决断是符合农民意愿的。湖北早稻去年退出国家保护价后,各产区提出压减面积100万亩,但实际压减面积不多,原因是早稻适合加工成米粉等副食品,市场俏销,价格也不低。起作用的还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农业部门今年的统计显示,湖北粮棉油面积总量保持稳定,经济作物尤其是名特优产品呈现大发展态势。
  把粮棉生产变成粮棉经济,把粮食转化为肉、蛋、奶,变成餐桌食品,把棉花转化成纱、布、衣,变成衣着的商品,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提高粮棉比较效益,大幅度增加收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培植龙头壮大名牌
  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名牌产品,是湖北省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最具影响力的是诞生于洪湖岸边的“蓝田集团”。这家集农副水产品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身的大型企业集团,利用洪湖莲藕等水生资源,开发出野莲子乳、野藕汁等100多个品种,年产值超过10亿元,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建起15个水产养殖和科研示范基地,带领洪湖周围30多个乡镇10多万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蓝田模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湖北银欣集团是一家以粮食加工、经营为主要业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生产的“荆珍雪”系列免淘米、“福娃”膨化米荣获1999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随着产品销售的日益火爆,公司对优质稻的需求不断增加。银欣集团与周边部分村签订了优质稻种植合同,当年优质稻种植面积就扩大到3万亩,加工销售优质稻1500多万公斤。
  打响一个名牌,致富一方百姓,激活一方经济。孝感麻糖、米酒是湖北传统名牌产品,以这两个产品为龙头组建的孝感麻糖米酒集团网罗了省内16家企业,形成了整体竞争优势,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到25万亩,年转化粮食1亿多公斤。
  有了名牌壮名牌,没有名牌创名牌。品牌农业意识已深入人心,成为湖北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当阳市大力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力创农业精品名牌,仅向国家申报的绿色食品就有12个。荆门市民间食品“风干鸡”,以肉嫩、味香、无公害受到消费者青睐。近两年他们抓紧开发,组建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10万农户养鸡。武汉市新洲区汪集镇用一罐鸡汤带活了一镇经济。仅去年在武汉就销售150万罐汪集鸡汤,销售额达4500万元。汪集鸡汤带动汪集镇养鸡、运销、餐饮业大发展,仅去年就创税收40多万元。
  着眼当前起好步。湖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3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正在加紧、加固、加壮、加长……湖北正以前所未有的坚实步伐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压题照片:湖北龙发集团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附图片)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汉川:科技入户增创优势
  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缺信息、缺科技”成了突出问题。今年年初,汉川市组织了千人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图片展示、现场培训、科技赶集形式,把新信息、新品种、新技术直接传到农民手中。
  市政府专门聘请了省农科院三位教授就棉花、水稻、蔬菜结构调整进行了现场培训。一些乡镇高薪聘请专家以解决调整中的科技难题,如脉旺镇聘请外地专家对本镇新调整的棉套瓜模式进行技术指导;马鞍乡聘请省农科院教授为常年技术顾问,引进推广新品种10多个,推广了棉田套种新模式以及水田调整杂交荸荠等。
  汉川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往往从兴办科技示范基地起步,进而按照“一乡一品或多乡一品”的思路,重点抓好六大主导产品基地。全市重点建设的新河至脉旺40公里高标准蔬菜长廊和新北线环形蔬菜种植带,初步形成了黄花、红菜薹、日本大白菜、反季辣椒等万亩以上特色产品基地,今年新增面积3万亩。以刁汊湖为轴心的水产养殖基地,今年养殖面积已增加到25.8万亩,重点开发河蟹、甲鱼、鳜鱼、鳝鱼等名特水产养殖。以汉江沿线为主的双百棉基地面积15万亩,积极推广立体种植模式,立体套种面积达50%以上,亩收入过千元。
  湖北农民靠什么争得市场优势?先行一步的汉川市给人以启发。省委、省政府从这里看到了科技进步在结构调整中的巨大作用,提出当前要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农科教结合,首先要抓好农业种子工程,确保种子的质量。
  湖北农业科技人才济济、实力雄厚。以油菜为例,作为全国最大的油菜基地,湖北在油菜科研与生产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尤其近几年推广“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全省油菜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但由于加工能力滞后,这一优势产业暂时还难以体现经济优势。省政府已决定加大投入,以多种方式引入资金,提升加工档次,扩大加工规模,让湖北的优质油菜真正造福农民。
  与此同时,省政府还着手解决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拟订具体措施让科技入村进户。包括进一步放活科技人才,让广大科技工作者走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发挥乡镇农业站的技术指导、服务的作用,促进科技进步;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通过3—5年的努力,使农村青壮年劳力具有相当于中专的水平或掌握几门专项技术。
  大冶市的鱼蟹捕捞。
  汉川市麻河镇莲藕包装外销。 (附图片)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头条竞赛

  拯救绿色走廊 改善生态环境
  新疆引博斯腾湖水滋润塔里木河下游
  本报乌鲁木齐5月27日电 记者李忱报道:记者近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了解到,为挽救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而逐渐消失的绿色走廊,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引博斯腾湖水注入塔里木河,以恢复绿色走廊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塔里木河下游生长着一条重要的条状植被带,被称为绿色走廊,对防风、固沙、维护生态环境和保护其中的218国道起着重要作用。20多年来,由于塔河上、中游开荒失控和大量用水,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逐年减少,严重威胁到绿色走廊的生存。塔河流域的胡杨林面积由70年代的24.6万亩减少到90年代的10.1万亩,天然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风沙肆虐,库鲁克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呈合龙态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塔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依据近年博斯腾湖蓄水充沛,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孔雀河灌区、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的生产用水情况,做出了向塔河输水的决定。目前有关部门已就输水工作达成具体协议:巴州自4月30日至6月20日从博斯腾湖扬水站扬水1.5亿立方米,通过孔雀河库塔干渠向塔里木河下游输送;农二师从5月14日起从大西海子水库泄水1亿立方米。预计可适度恢复大西海子水库至喀尔达依110公里流域的地下水位,改善胡杨林等植被的生长条件,初步达到拯救塔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目的。
  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卓庚新介绍,此次输水需投入220万元,自治区已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输水和维修河道。目前博湖扬水站4台抽水机24小时全负荷工作,以日平均240万立方米的流量输水。为使输水顺利到达塔河下游,现已投入19台拖拉机用于疏浚河道、堵口、固堤,已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
  “此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只是起到抢救绿色走廊的应急作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樊自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从根本上拯救绿色走廊,一是要加快塔河干流的整治步伐,保证向塔河下游的输水量;二是要具体落实《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流域内各用水单位要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协议》;三是退耕还林还草,大量种植适宜这里水土生长的红柳和甘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墨玉县实施水土综合开发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垦荒地1.5万亩
  本报新疆和田5月27日电 记者江南报道: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实施水土综合开发,一年多来投入劳力129万人次、机械2万余小时,新垦荒地1.5万余亩,其中7400亩已经种植利用。
  5月24日,在沙漠边缘水土综合开发区之一的墨玉县玉北开发区,记者看到,远处的沙丘望不到边,近处田里紫花苜蓿绿意浓浓,边上是经防渗处理的引水渠和机井,这些农田就是墨玉人向沙漠“要”来的。种植苜蓿有固沙、肥田等多种作用,它本身还是牛羊极好的饲料,经济利用价值高。有的田里还间种了核桃树,立体开发,几年之后核桃成果将为农民带来每亩3000元以上的收入。
  自1998年8月以来,玉北开发区完成投资2290万元,采取引洪冲沙、畜力拉运、机械平整多种办法,平整大小沙丘数百个,人机配合移动土方1700余万立方米,引水3200余万立方米,开发区渠系配套、道路建设也已初具规模。整个开发区计划开发荒地4.5万亩,陆续建设防护林、经济林。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北面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气候干旱,四季多风沙,防风固沙急需保护、扩大绿洲。同时这里人均土地不足1.6亩,有计划地开荒、增地也是当地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和田地委据此提出“增地、打井、办电”的发展战略目标,争取到2005年增地140万亩,人均土地达到2.5亩。现在,全地区规划万亩以上的水土开发区已有12个。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面向市场 科学调整
  黑龙江垦区优质粮播种面积逾九成
  本报哈尔滨5月27日电 记者董伟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企业——拥有3000万亩耕地的黑龙江垦区,大幅度调整种植结构,今年的优质粮播种面积已逾90%,有订单的播种面积逾80%。
  黑龙江垦区的耕地大多在北纬45度—50度之间,按生态分布主要有春小麦、大豆、早熟水稻、玉米、油菜、甜菜等品种,垦区今年确定了调整3个方向:一、调优,发展优质品种;二、调专,满足加工企业的需要;三、调早,尽力规避积温少的种植风险。这样做是为了实现3个保证:保证优质粮的遗传品质,保证粮食的加工品质,保证商品粮的品质。
  今春,黑龙江垦区的粮豆播种面积2500万亩,比去年减少200万亩。减少的部分用于播种经济作物和造林种草。主要作物的优质品种播种情况是:优质春小麦的播种面积从去年的74%调整到今年的87%,早熟水稻的优质面积从去年的96%调整到今年的98%,低含水、硬粒的早熟玉米播种面积达到80%,优质大豆的面积达到100%。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广泛宣传促销 完善旅游布局
  孔孟之乡济宁笑迎八方宾客
  本报山东济宁5月27日电 山东省济宁市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的条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建设,使旅游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9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旅游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3.8倍,创历史最高水平。
  近年来,济宁市通过连续举办十六届国际孔子文化节以及其他一系列节庆活动,吸引大批海内外宾朋慕名而来旅游观光,有的还在这里投资兴业。1999年,济宁市接待国外游客7.05万人次,国内游客680万人次,旅游收入28.1亿元。今年,济宁市旅游部门瞄准假日商机,及早行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开拓国内客源市场。4月份,市政府领导带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旅游说明会;旅游部门参加了石家庄、大连旅游交易会,拍摄“走进孔孟之乡”旅游专题电视节目,宣传济宁的旅游整体形象;各旅行社、旅游企业内引外联,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同时,全市科学规划,完善旅游布局,初步形成4个不同风格的旅游区:以曲阜、邹城为中心的孔孟文化旅游区,以济宁城区为中心的运河文化民俗旅游区,以微山湖为中心的游乐和水上度假、回归自然旅游区,以水泊梁山为中心的水浒文化旅游区。它们构成了“东文西武,南水北山”的旅游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今年“五一”期间,仅曲阜就接待游客23万人,充分显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钱志新 孙爱民)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天津红桥公安分局改革勤务制度
  派出所领导到值班室带班
  本报天津5月27日电 从4月上旬起,天津市公安局红桥分局推出勤务改革的“前台带班”制度。此举改变了延续多年的公安基层勤务体制,使派出所的领导从后台办公室值班到前台值班室带班,公安基层领导与群众直接沟通。
  “前台带班”制度规定,当日24小时带班的所领导佩戴胸卡,作为第一责任人,解决、处理疑难紧急情况,在所内检查、巡视,接待群众来访,并要认真填写工作日志,做好交接班登记,对空岗和不负责任者,予以追究。经过一个多月的运作,红桥分局各基层派出所反映:群众来所办事等候的时间短了,民警处置各种报警案件的时间快了,传达请示的环节少了,办事效率提高了。日前,咸阳北路派出所民警在处理一起伤害案件时,受害人父母到所找办案民警询问案件进展情况,由于对公安工作程序不甚了解,加之孩子被打而心情焦急,因此对民警办案进度不满意,此时带班所长马上对受害人父母进行解释,耐心介绍办案程序和进展情况,得到受害人父母的理解。
  (陈杰 刘洪静 陈荣喜)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鄂托克前旗鼓励外来投资商治理沙漠
  3万多亩不毛之地重现生机
  本报呼和浩特5月27日电 记者刘亮明报道:如今,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北部的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一片片绿洲、一个个绿色庄园迫使沙漠一步步退却。这是该旗全面实施绿色产业工程,采取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结果。北京、安徽等地的外来投资商已在这里投入近400多万元,从事规模养殖、科学种树种草等,达到了绿化沙漠的效果。目前有3万多亩从前的不毛之地得到治理。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谁治沙,谁受益;谁投资,谁得利”为原则,鼓励外来商投资治理沙漠。其优惠政策包括:包产到户30年不变,可继承转让;3年免征农业税,简便一切手续等。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退休干部、70岁的奇林花,带领一批老干部,投入近300多万元,在这里3个地段安营扎寨,打井上电,种植了大片沙打旺、沙棘等,3年来,硬是在荒漠中营造了一方绿洲,创利20多万元。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大寨胡窝村读书会成为农民致富好帮手
  本报讯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乡胡窝村“农民读书会”,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退休教师李洪一创办的这个读书会,现有藏书2.5万多册,有中国古典名著,有科普读物,有爱国主义丛书,还有十几种报纸,它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科技兴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读了《养兔手册》,村民石乃昌办起小型现代化养兔场,两年纯收入1.64万元。读了《绿色之光》,村民石万荣认真学习推广书中介绍的寿光种植大棚蔬菜的先进技术,两年收入2.8万元。读了《枣树丰产栽培技术问答》,村民石玉武晚上学习,白天试验,承包的近百株枣树长势喜人。
  读书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这个村已连续7年成为无刑事案件、无超计划生育、无赌博行为、无封建迷信的“四无村”,1997年被山西省教委确定为“山西省德育基地”。 (任秀萍)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奖掖佳子弟 造就摘星人
  潮汕地区2410名青少年获星河奖
  本报汕头5月27日电 记者侯伟生报道:一贯热心支持潮汕星河奖事业的香港知名人士林百欣先生,最近又带头认捐1000万元,用于建设潮汕星河馆。
  潮汕星河奖设立于1990年,以奖励在品德、学业、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潮汕优秀青少年,鼓励引导青少年沿着有德、有识、有为的方向发展。不久前,潮汕三市又有190名青少年荣获第十届潮汕星河奖。至此,潮汕星河奖设立10年来,先后共奖掖了2410名潮汕佳子弟。
  潮汕星河奖自设立以来,得到了海内外潮籍乡亲的鼎力支持,使星河奖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截至去年底,星河奖基金结余累计已达3392万元。10年来,潮汕星河奖共发出奖金509.35万元。
  星河奖还于1995年设立了旨在资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圆满完成高校学业的星河奖获奖者大学生助学金。该奖每年申请一次,评定一次。5年来共发放助学金51.3万元,有169人(次)获得资助。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中国第一书法之乡名有所属 江苏昆山市正仪镇获此殊荣
  本报讯 日前,江苏省昆山市正仪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第一书法之乡”。正仪镇自1996年被命名为江苏省“书法之乡”以来,又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开展书法活动的硬件设施,还多次举办了大型群众性书法活动,普及了业余书法教育。目前,全镇3万多人口中书法爱好者达6000多人,250余人在全国和国际书法大赛中获奖。(陈杏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