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出生人口质量事关民族未来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 郑晓瑛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了在新形势下中国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战略和工作目标。《决定》指出:“计划生育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并将“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作为未来10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和方针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制定人口问题方面的方针和政策中,一贯坚持有问题必须早发现、早解决的实事求是作风。
  社会发展需要适宜的人口环境,要有适当的人口数量,合理的人口结构,良好的人口素质。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控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短短的30年里,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实现了发达国家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的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得到基本控制,提高人口素质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人口问题。
  出生人口质量无疑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各国都将造就优秀的新一代作为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基础。我国早在70年代就将提高人口素质列为这一国策的两项主要内容之一。江泽民总书记近几年反复强调要重视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朱镕基总理也强调要注重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在稳定生育率水平的前提下,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出生人口质量,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和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的明智选择。
  人口出生质量是人口素质的自然属性基础或称物质基础。影响出生人口质量的主要有出生缺陷和非正常出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人口出生质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中国项目监测的结果表明,各类项目不同地点和时期监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25‰,如果以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均数15‰来估算,中国每年约有30万—40万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出生。随着存活的婴儿在不同年龄段不断被检测出的内脏畸形,出生缺陷率还要增加,所以,加上出生后不断被检测出的出生缺陷病例,中国实际每年发生的出生缺陷大约有50万—60万。从现有医院记录的资料来看,出生缺陷的发生病种较为复杂。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其他非正常新生儿出生。
  国际上对人口出生质量的研究非常重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总体战略,在分析了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后,在1995年提出了西太区在20世纪末及21世纪的人口健康战略思想——健康新地平线。这一设想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健康潜能。实现这一设想的重要措施是把人的生命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生命的准备阶段、生命的保护阶段和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阶段,并根据生命各阶段的健康需要实施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计划。显然,生命的准备阶段——孕产阶段是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
  我国对出生人口质量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决定》提出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缺乏对出生缺陷的病因和干预的深入研究,我国的预防、筛查、监测和防残工作网络的覆盖面和系统性较欠缺,使一些不该发生和出生的出生缺陷病残儿发生和出生,大量可逆的出生缺陷失去了治疗机会。所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全国人群水平上,建立现场监测和综合干预,这是一项提高人口出生质量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央和省级计划生育机构和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技术、服务系统和服务对象三者为基本组成要素的出生缺陷和非正常出生的监测和干预的地(市)、县(区)、乡(街道)三级多层预防网络;完善以人为中心、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出生缺陷和非正常出生的现场干预、实验室检测、临床监测和防治的技术研究、效果评估体系和质控体系。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把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推向新世纪
  国家计生委主任 张维庆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是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站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作出的战略决策。《决定》深刻分析了我国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后,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阐明了进一步解决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21世纪头10年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奋斗目标、方针政策和主要任务,明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对于推动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关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70年代,全国普遍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和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对解决人口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生育政策,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由于计划生育的因素,30年来,我国共少出生人口3.38亿,为社会和家庭节约抚养费人民币7.4万亿元。计划生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为稳定世界人口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90年代,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始终保持在更替水平或更替水平以下,说明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决定》指出,在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国的低生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超前性。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目前,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我国的生育水平却接近发达国家。再者,发达国家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经过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只用了30年。这说明,我国的低生育水平具有明显的超前性。二是不平衡性。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很大。在全国总体实现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三是不稳定性。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群众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尚未得到较好解决,加之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政策之间的距离还比较大,低生育水平面临着不小的反弹压力。四是长期性。由于人口基数比较大,受人口增长惯性的影响,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仍将以每年净增1000多万的速度增长,到下世纪中叶接近16亿峰值后才会缓慢下降。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五是复杂性。在人口数量增长的高峰以外,我国老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数量也将逐步进入高峰,各个高峰相继到来,相互振荡。同时独生子女问题、出生性别比问题、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等等问题,也增加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复杂性。六是高关联性。我国的人口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制约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离开人口问题去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其他问题是不可能的。这些情况表明,我国虽然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但并不意味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减轻了,更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可有可无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必须坚决克服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在一些干部中存在的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率的回升,甚至会出现补偿性的生育高峰,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做好未来10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国家计生委将和国家计委一起着力抓好“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行动计划”的制定,将和卫生部协调制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管理条例”,将加快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五”规划,按照中央《决定》和江泽民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家立法进程。通过这些措施,把中央《决定》精神深化、细化、量化、实化,为新世纪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附图片)
  北京少年儿童表演计生文艺节目。张杰摄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稳定低生育水平任重道远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王瑞璞
  我们通常称我国地大物博。此话不错。地大者,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物博者,我国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几乎应有尽有。但用众多人口一除,我国的地也不大、物也不博。就人均占有资源而论,我国是地小物薄。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将长期制约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我们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成绩卓著。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对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产生了松动情绪和对人口问题严重性缺乏深刻认识的盲目乐观情绪。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和就业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各类资源有效结合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人也是一种资源,成人之后就是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结合,就形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结合得是否有效和合理,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有的是固定的,国土面积就是一个绝对数。耕地也基本是绝对数,即使扩大,也不可能超过国土面积。有的是可再生的,保护得好是可永续利用的。有的是不可再生的,用多少就减少多少,直至完全枯竭。所谓失业,就是劳动者没有与之相结合的自然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资源十分有限,而人口过多,这是造成我国大量失业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有两个突出特点:消费性和时效性。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游离于社会生产活动之外,但照样要消费。我国法定劳动力从18岁始,男到60岁、女到55岁。如在这个期间得不到利用,就过期作废。失业即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这种浪费是无可挽回的。解决就业,要转变观念,广开门路。但从长远说来关键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加强人口科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邬沧萍
  《决定》提出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直接目的,是在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时,达到人口零增长,届时“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接近16亿)开始缓慢下降”。
  人口零增长简单说来就是人口排除了人口迁移因素,出生的人数等于死亡人数(或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出生人数、出生率、死亡率、死亡人数比较容易取得。但它们受年龄结构影响,而且死亡人数和死亡率也是一个变量,所以出生率或出生人数不是一个理想的指标用来长期观察监测是否达到零增长。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观察监测、预测达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及其可能达到的峰值,应是人口的终身生育率,但它又会遇到观察期长的困难,不具现实意义,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普遍用总和生育率来观察,这里对二者可能存在的差异就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否则达到的时间和人口总数就会有出入。这是贯彻稳定低生育水平《决定》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的。
  正确掌握稳定低生育水平与达到零增长和人口峰值之间的关系,就要研究人口惯性增长,即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后的人口增长势能(通俗地说就像滑翔),它取决于:(1)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死亡率率先下降与出生率下降的“时间差”。(2)人口转变过程形成的人口转变增长(死亡率低于出生率形成的人口增长)的峰度、规模和增长的时间。(3)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的时间和速度以及已达到低于更替水平的程度。(4)死亡率或人的寿命。此外,出生性别比也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地说,生育率下降滞后于死亡率下降的时间愈久,转变过程的人口总量增长就愈多,人口增长持续的时间就愈长,因而达到更替水平的时间愈晚,达到零增长时间相应就愈长,人口峰值也愈高。反之亦然。
  为了全面贯彻《决定》,必须加强对人口统计科学的研究,深入研究有关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为此首先要千方百计弄准我国总和生育率究竟是多少,这是最关键的工作,可行的办法是把人口普查的结果和抽样调查、深入群众的典型调查和大量个案调查相结合,不能靠单一的渠道。其次,研究我国总和生育率的更替水平的值,即人口达到简单再生产或使净再生产率为1时究竟多少才符合我国实际。如果比真实的水平定高了,虽然较容易达到更替水平,但按此标准人口还要继续增长,达不到人口零增长的目的。如果比真实水平定低了,虽然可以早点实现零增长,人口总数也少一点,但这样就会要求过高过急,使得人口达到巅峰后迅速减少,也不是《决定》的精神。现在大多数人都按过去西方70年代前后的情况把总和生育率等于2.2作为更替水平,其后由于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又定为2.1左右。现在人类进入长寿时代,看来2.1也是偏高了,但是我国确实存在出生性别比偏高,因而真实的更替水平不大可能低于2.1。再次,要认真研究稳定的低生育应在什么水平上。本来生育率高低的界定,不同人口、不同时空是不同的,我国稳定是指稳定在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的水平上下,还要考虑到各地法规规定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并不要求独生的规定。
  加强人口统计工作是《决定》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理论指导实际,加强人口统计学的学习和开展研究工作是贯彻《决定》的当务之急。
(附图片)
  以宣传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为主题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全国广泛深入地开展,受到群众的欢迎。图为湖南省衡阳市谭子山镇计生干部向群众讲解计生知识。郑杨川摄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征集“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标志启事
  多年来,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志。随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频繁,有必要确定一个统一的、能代表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形象的标志。为此,国家计生委特向全社会征集“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标志的设计稿。
  设计要求:1.内涵丰富,能反映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行业特征;应体现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的宗旨。2.既要有民族气息,又要有强烈的时代感,简洁明快,形象直观,容易为国内外人士接受。3.要求用绿色作背景,以象征生命的活力。
  评选办法:国家计生委将组织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进行评选。对中选作品的设计者将奖励10000元并颁发证书;另设佳作奖10名,分别奖励设计者1000元并颁发证书。
  投稿办法:参评设计稿请于2000年6月30日前寄到国家计生委宣教司新闻处(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4号,邮政编码:100088)。请设计者务必写清楚自己的姓名、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营造良好人口环境
  北京市计生委党组书记、副主任 邓行舟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久前,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市计生委的工作汇报,按照《决定》的精神,认真讨论了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多年来,北京市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营造了较好的人口舆论环境;坚持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坚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业之本。
  由于多年来连续完成人口计划,生育率降到了较低水平,少数领导干部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产生了盲目乐观和松劲情绪,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从工作上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从人口发展趋势看,未来几十年,我们将迎来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数量、老龄人口数量三大高峰,一些实际问题难以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尖锐。
  二、提高人口素质的工作有待加强。计划生育服务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的需求,特别是农村服务网络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而技术力量相对不足。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任务繁重。根据《决定》的要求,市、区县两级,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宏观调控体系、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环境(包括社会保障、利益导向机制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工作机制。
  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在以下重点工作上下功夫: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调控体系,建立行政、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市和区县两级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宣传、教育、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要落实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使这方面工作全面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要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倾斜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切实加大对外来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一○研究所研究员 于景元
  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已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既不是无所作为,但也不能为所欲为。在实践上,如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这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我国来说就更为严峻。这当中关键是人口问题。正如《决定》中指出的,“人口过多仍是我国的首要问题”。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是其核心,这是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对于一个临近13亿人口的大国,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技水平也不很高,环境污染又很严重,究竟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对策和相关配套的政策,在实践上如何去实施,这都是很迫切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决定》抓住了人口这个重要问题,提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和措施。从这个意义说,《决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践,它的成功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实现人口“零增长”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宏规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我国今后几十年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由国家发展的要求和人口过多是中国最重要最基本的国情决定的。我们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人口过多仍然是我国继续发展的最大困难之一。因此稳住低生育水平对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主要目标应是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使人口增长静止下来。而要使人口增长静止下来,必须首先把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近年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学者提出,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人口、环境、资源三道门槛,迈上三个台阶,其中首要的就是跨越人口门槛,迈上人口增长率为零的台阶。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一个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实现。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我国生育水平下降的动因既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有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作用,因此目前得到的低生育水平是不巩固的。第二,我国人口再生产虽然已经达到“三低”,但这种人口转变是不完全、不彻底的,还只是初步的。第三,中国实现人口增长为零的目标,既是长期的人口发展过程,更是长期艰苦工作的过程。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应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本要求,是21世纪的任务,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第8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划时代的标志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研究员 萧振禹
  人口刚刚处于低生育水平并不意味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80年代初,人口学家曾告诫:调整一个合理的人口结构要70年到100年。我们刚刚走完了第一步——更替生育水平。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尽管保持现在的生育水平我国人口发展也要到2040年才会静止下来,人口数量多和素质有待提高仍是困扰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面对人口增长下降后的独生子女、劳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人口地域分布等等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容量在16亿人左右,这在客观上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高限。选择在21世纪中叶实现人口零增长是最适宜的。人口零增长时期的出现既非越早越好,更非越晚越好。必须根据人口数量、结构和发展趋势来加以判断。正如《决定》指出的,“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根据我国的人口状况,今后25年是历史和到2050年社会总抚养比最低时期,平均55%,比1982年以前和到2040年—2050年低20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未达到高峰,劳动年龄人口8—9亿人,劳动力尚未老化,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黄金”时期。这对我国社会发展程度不高、市场经济不成熟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治理人口带来的问题是极为有利的。目前我国人口比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还多9000万人,人口赖以生存的耕地、社会财富与他们相比相差甚远。相对于我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目标,未来人口的任何增长都显得没有必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