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新闻故事

  艺术战利品
  艰难返乡路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如何让艺术战利品完璧归赵,已成为牵动诸多国家民族感情和利益的敏感问题。上月,德俄两国首次互换二战中掠取的部分艺术品,但这仍不预示着这一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已有突破。
  4月29日,在圣彼得堡郊区皇村中的叶卡捷琳娜宫,德俄互换了一批二战中落入对方之手的艺术品。出席这次隆重仪式的,有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德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国务部长?曼。德国把一纳粹军官从该宫琥珀厅中窃走的一块壁面镶嵌和一个精致的柜子交给了俄国,俄国则向对方正式移交了101幅原属不来梅艺术博物馆的铜版画。这件事在欧洲燃起了重新收回被掠艺术珍品的希望。但是,这次互换仅仅是一个个例,并不预示着这个拖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国际重大问题的解决已出现突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一个时期,到底有多少艺术珍品流落他乡?前年,在华盛顿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两位美国历史学家佩特罗普鲁斯和尼古拉斯披露了这样一组数字:仅东、西欧,就有65万件艺术品被劫掠,至今仍有约11万件下落不明;如果按当今价格计算,这些艺术珍品的价值在10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他们指出,这是有史以来发生在欧洲的最大劫掠行为。希特勒的法西斯德国在其所到之处劫掠过一次,而当德国战败后,战胜国尤其是苏联便成为德国从欧洲各地劫掠的这批艺术品的主人,并连同部分原属德国的艺术品一道作为战利品运回了国,这其中不乏某些军人私下的劫掠行为。1989年,原苏联军官巴尔金在德国公开承认,1945年他在不来梅近郊“没收”了原属艺术博物馆而散失民间的362幅铜版画,外加16世纪德国画家丢勒和18世纪西班牙画家戈雅的各一幅油画珍品,后藏于莫斯科建筑博物馆内。
  在冷战时期,这些艺术品重返故里的问题根本无从谈起,苏联不仅将其秘不示人,甚至否认藏有某些珍品,如19世纪轰动一时的“特洛伊珍宝”。冷战结束后,重新清理二战遗留问题的浪潮席卷欧洲,尤其是当年纳粹暴政的受害者,强烈要求收回他们的收藏。世界犹太人大会代表强调,这等于是“释放最后一批战俘”。1998年12月,46个国家的代表云集华盛顿讨论这一问题。美国博物馆馆长协会提出一个方案,包括12项原则和方针,中心精神是寻找被劫掠艺术品的原合法主人。该方案要求各公共和私人博物馆重新审查来源可疑的收藏品;立即无条件公开所有档案文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交流信息;对有争议的艺术品的归属问题建立仲裁制度,等等。
  一些国家先后通过立法或判例推动艺术品物归原主。例如,英国最高法院判决原属德国哥达博物馆的一幅二战中被掠名画不得拍卖,声明追踪艺术战利品永不失法律追诉期。奥地利也通过了类似法律。1997年,当战后存于阿塞拜疆巴库博物馆、原属不来梅艺术博物馆的12幅名画悄然出现在纽约时,被美国检察部门没收。法国开列出现存于各博物馆的2000件来源可疑的艺术品名单,并为此专设一计算机数据库,以方便查寻原主。阿塞拜疆总统于1999年底将拉斐尔和贝尔尼的两幅作品交还原主人不来梅博物馆。1997年,德国《明镜》周刊总编辑奥斯特查到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琥珀厅两件文物的线索,借助经济界的财力将其收购,并予以修复,交还俄国。
  对于这个问题,原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却持另一种态度。1990年至1992年间,俄罗斯同德国签署多项条约,许诺要交还当年从德国带回的艺术品。1991年叶利钦访德时,曾打算把巴尔金提到的艺术品作为“礼物”还给德国。但此后俄议会通过决议,声称二战中一切作为战利品的艺术品都是国家财产,致使其诺言未能兑现。1999年俄宪法法院进一步判决,战利艺术品是对德国罪行的补偿。俄强调,苏联在二战中受害最重、牺牲最大、贡献最多,有权占有敌方的艺术品进行“自我补偿”。今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另一次国际会议上,俄罗斯艺术史家科斯洛夫介绍说,在战后盟国管制委员会中,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战争损失本是相当同情的,在对其战争赔偿方面几乎取得一致意见,但拒绝将占有的艺术战利品纳入赔偿范围,甚至拒不透露其数量。科斯洛夫尖锐地指出,把他人的艺术品作为战利品据为己有,是以“犯法行为去惩罚犯法行为”。
  近年来,俄罗斯也出现了呼吁归还艺术战利品的呼声。巴尔金不仅主动承认当年的劫掠行为,而且力主归还这些艺术品。1993年,将上述101幅铜版画窃为己有的匿名老兵,主动将之归还给德国驻俄使馆,但直到今年4月这批文物才获准出境,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然而,当年“缴获”的其它艺术战利品,仍原封未动地收藏在俄各博物馆。此外,还包括现作为独立国家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在二战期间转移到俄罗斯地区的艺术品:基辅著名的米哈伊尔大教堂的壁饰现在俄罗斯的诺夫戈罗德,1936年制成的爱沙尼亚总统礼仪用金项饰现存克里姆林宫武器陈列馆。
  尽管当前要求履行国际法义务,让艺术战利品物归原主的呼声日高,但其返乡之路仍然十分艰难。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精明的消费者
  陈敢清 文并摄影
  近几年,笔者有机会到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工作与考察,空闲时漫步街头,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感触良多。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一位年轻女子在路边的冷饮摊儿买了一支冰淇淋后,用随身带的计算器算了算,确认找头无误才动口吃。无独有偶。在德国波恩的大街上,又见一位妇女和同伴从一家时装店出来,手握计算器边走边算(左图)。真是算了再动,计划消费!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郊外的风车村,我看到一辆流动售货的小汽车,走走停停,随叫随到,生意甚好(上图)。可见,人家也并非都是大商场、超市和高级餐馆才有生意。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他山石

  越南:
  师范教育新举措
  覃祥周
  一个国家要繁荣昌盛,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学校教育。过去,越南战争频繁,国家底子薄,所以至今教育事业仍较落后,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近年来,越南政府高度重视抓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越南总面积32.9万平方公里,其3/4是山地和高原。在全国7000多万人口中,除京族(越族)外,还有6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和高原地带,自然环境恶劣,文化教育相当落后。在北部的谅山、高平、广宁等贫困省份,许多地方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因而其教师数量奇缺,教学质量低。为了加速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越南着力改革师范招生制度,面向边远山区,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培养立志在乡村和山区从教的中小学教师。每年招生时,有关部门都对边远山区的民族学生实行照顾录取,适当降低分数段。通过这一措施,培养了一支本乡本土的师资队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南急需大量各类人才。但目前越南的中小学教师缺口很大,仅靠单一的专业院校培养,已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鉴此,越南采取了一所学校几种办学模式并存,多功能多层次培养师资的办法。这几年,越南北部省份都相继开办了师范中学,实行“三位一体”的办学形式,同步培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各师范中学均设有下述几个系:高等师范系,即“12+2系”,招收高中毕业生,读师范两年,毕业后到初中任教;中等师范系,即“9+3系”,招收初中毕业生,读师范3年,毕业后到小学任教;另外,还有幼儿师范系、村本系,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一校多功能的作用,尽量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合格师资,合理使用有限的办学条件和现有师资,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多出和快出教师的需求。
  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越南的师范中学注重针对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它们面向各村级小学或教学点,面向民族学生,调整教学内容,开设了一年制的师范村本系。这个系的生源主要来自山村。学生到师范学校后,第一年集中学习文学(语文)、数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课程。学满一年后,先回当地做小学教师。过一段时间后,再招回校读两年,考试合格后才发给毕业证书。学校根据村级小学或教学点的教学实际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水平,对课程设置作了调整,增加主科课时和农村实用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自实施了“师范读书——村小学任教——师范读书”这一灵活新颖的村本系办学方式后,大大缓解了山区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提高了农村的教育水平。
  越南师范教育的新举措,有些是很值得探讨和借鉴的。越南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国家,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巧取精华。其今日的师范教育既有同我国相似的地方,也有它独具的特点,尤其是它多功能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和村本系的办学经验给人以启发,或许这是今后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师范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之一。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悉尼奥运系列报道

  车水马龙聚悉尼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文并摄影
  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的交通混乱是众所周知的,那是亚城奥运组委会的滑铁卢。悉尼奥运会从人数到规模都将超过亚城奥运: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运动员及随队人员1.56万人,政府官员2500人,技术人员2500人,国际奥委会和各项目委员会官员1500人,记者1.76万人,全部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队伍10万人,再加上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这对举办者的能力与水平构成了最大挑战。亚城的覆车之鉴在前,澳州政府不敢掉以轻心,于1997年专门设立了“奥运道路与运输局”,以确保道路的畅通。其实关键是两个问题:一是确保运动员从奥运村顺畅到达外围赛场;二是每天运送数十万观众前往主赛事中心——奥运公园。那么悉尼将怎样迎接这个挑战呢?
  日前,记者来到了运输局的办公室。落座后,新闻官贝克便摊开一份彩色奥运地图,各竞赛场馆的位置远近在图上一目了然。因为28项运动中有15项是在奥运公园内举行,而所有运动员又都集中住在奥运村,所以此图以奥运公园为圆心,像涟漪一样向外一圈圈扩展。从图上看,除划艇外,其他12项运动的场馆都位于距这个中心30公里以内的地段,均在半小时车程之内。进行单人划艇比赛的彭里斯湖则在40公里开外,驾车要40分钟方能到达。运动员在奥运公园内有液化天然气专车运送;记者村距此4公里,也有专车每天24小时穿梭接送。另一张奥运交通图,标示着为观众服务的13条专用车路线,从全城四面八方向奥运村辐辏。
  据估算,整个奥运会期间,要运输3100万人次,奥运公园高峰日的观众将高达50万人。因此,运输局规定,比赛期间,观众全部使用公共交通。奥运公园内修建了火车站,3.5公里的环形铁路与市区地铁线相连,火车24小时运营,每小时客运量为5万人。附近的地铁线上还分布着数个车站,奥运公车在车站和奥运公园间实行穿梭接送。此外,还开辟了从这些外围站到赛场的步行路,供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使用。
  悉尼奥运的另一大举措,是从外地调集了3800辆公共汽车。这些车将行驶在辐射全城的那13条专线上,每小时运量也达数万人。至于不住在奥运专线附近的观众,运输局也想到了。在13条专线的主要车站附近,辟出了十数处庞大的停车场,观众可驾车前来,将车停在这里,再搭乘专线车。观众只需出示赛场门票,乘坐专线车便全天免费,包括到市区观光游览与娱乐,有效时间可直到翌日清晨4时。另外,运输局还在赛场外围地区实施禁行令,只给区内的工商业主和社区居民发通行证,其他无关车辆严禁驶入与停泊。奥运专线的路边取消原有的停车泊位,以确保奥运公车线路畅通无阻。
  位于悉尼湾顶端的奥运公园,虽处于市中心,但悉尼真正的商业、政治和文化中心,位于其下游19公里处悉尼湾的蜂腰部位。这里,北枕雄浑的海湾大桥和秀雅的悉尼歌剧院,南临唐人街和中央火车站,是个五六公里长、二三公里宽的长方形,左右两侧夹于海德公园和达令港之间。这里车水马龙,高楼如堵,是个行车极困难的迷宫。但拳击、剑术、柔道、摔跤和排球又都在达令港举行,是奥运的第二大赛事中心。为缓解交通堵塞和便于游客观光采购,运输局规定,比赛期间,除位于其内的单位与居民持证可入外,其它各种公私交通工具只能开到长方形的边沿为止。这一区域内设了公车环行线,人们可从周边上车。此外,沿达令港四周,既有高架单轨游览车,也有轻便火车擦边而过,并专门为来自奥运村的运动员安排了轮渡,他们在歌剧院下船,可参加三项全能赛;在达令港下船,可参加排球、击剑等赛事。
  再有,人们还可选乘出租车。在赛场附近,设有街边临时停车处,但上下车后出租车要马上开走。这样的泊位在达令港边缘有4处。由于达令港就位于市中心一侧,人们多可步行前往。
  采访结束时,贝克告诉记者,奥运公园已举办过两次大型展览和数次国际性大赛,两年中前往观赛与游览的人数达360多万,交通运输经受住了实际检验。他热情地表示:“我们欢迎中国的运动员和游客前来参赛和观光,在悉尼的车费我们就分文不取了!”
(附图片)
  形若毛毛虫的奥运村火车站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闻风踏青
  本报驻埃及记者 朱梦魁
  埃及的地理位置虽靠近赤道,但冬春两季有迹象分明的更迭交替。一到4月下旬,飞沙扬尘的“五旬风”,吹散残冬的浮云后便悄然敛迹。一时间,和风送爽,芳菲初绽。值此新春时令,埃及人要过传统的“闻风节”,举家出户,远足踏青,把内心的愿望和企盼赋予吉祥的春风。
  “闻风”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是“嗅微风”,让人们不失时机地投身于自然,在天地之间感受大好春光,所以,“闻风节”也叫“惠风节”和“春节”。
  “闻风节”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传说是慈善神战胜凶恶神的日子。经过约5000年的历史演变,人们在“闻风节”里祈祝人间祥和太平、春光永驻的习俗历久不衰,成为埃及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闻风节”一般是在埃及科普特历的8月27日,相当于公历的4月22日前后。古埃及人认为,“闻风节”这天,是昼夜等长的日子,而且胡夫大金字塔能在夜间依稀可见。更重要的是,浩荡的惠风带来了新生的音讯,大自然以此为开端,将出现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景象。在崇拜太阳神的古埃及,人们相信“闻风节”的太阳也是新的。为此,人们要在这一天日出前起身去迎接新的太阳,并等到黄昏时目送落日余晖的隐没。“闻风节”这天,人们要把自己融入自然,既分享、也挽留承载希望的春光。
  就像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传统饭食一样,“闻风节”餐桌上的食物也颇有说道。相传在古埃及,过“闻风节”时不生火,与中国的“寒食节”有些类似。由于远古时期埃及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以至对食物也赋予神奇的象征意义,对彩蛋、腌鱼、大葱、莴笋和霍姆斯豆也就有了世代相传的说法。
  古埃及王朝的法老和学者认为,宇宙原是蛋形的,后来分成天地两半,鸡蛋也因此被说成是吉祥和生命的象征,“闻风节”前,埃及人煮制彩蛋,用好看的色彩将各式各样的图案和祝愿绘制蛋上。然后把蛋拴成串,或摆在窗台上,或挂在门前的树枝上,让彩蛋承接太阳的祥光和恩泽。主要靠渔猎为生的古埃及人崇拜尼罗河,视尼罗河水为生命之水,认为被尼罗河水养育的鱼类也有灵气。为此,腌制的咸鱼也成了吉祥的食物。至于大葱的功效就更神乎其神了。传说,在古埃及第六王朝时期,是葱籽儿做成的药枕,使着了魔的独生王子起死回生,于是,大葱被视为除病驱邪之物。说到莴笋,自古以来,埃及人相信多食莴笋可增强生育能力,有利于人类的繁衍。至于新鲜的霍姆斯豆,埃及人说其状酷似神鹰之头,且能治小儿春季常见病。另有说法则带有诗意和文采,说霍姆斯豆荚是春天脚上的铃铛,每当惠风时节,能听到霍姆斯植株闻风起舞,沙沙作响,预报春讯。
  现在的埃及人过“闻风节”依旧隆重热闹,主要的纪念活动有园林踏青和河上泛舟。节日时,埃及全国各地的公园和娱乐场所免费开放,开罗的30多个公园和尼罗河段要接待百万游客。这天一大早,不少人家都带上传统的节日食品,到公园占一席之地,他们要在外面野餐,感受一整天惠风拂面的快意。有汽车的家庭也有远游的,到亚历山大、塞得港的地中海之滨,或是南西奈的沙姆·沙伊赫的红海沙滩消闲一天。但更多的还是在就近的园林踏青,乘游轮在尼罗河上闻风。过节这天,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拥挤而又喜悦的人们载歌载舞,男女老少个个满面春风。欢天喜地的孩子们,在闪耀新绿的草地上追逐嬉戏,有的小姑娘头上戴着花环,或脖子上挂着茉莉花串。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似乎也弥漫着春的气息和春的希冀。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美国的社区共管制
  朱英
  多数美国市民都喜欢居住于远离繁华都市的小城区。那里不但自然环境优美、人身安全、房价便宜,而且社区上下相处气氛平和。
  在这些社区,区长负责制定和实施大政方针。每个社区的领导机构,由一名区长和5位议员组成,每届任期4年,均由居民推荐和选举产生。负责执行管理任务的各部门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考核招聘的。这些人一般都比较精明能干,且有丰富的办事经验,当然,他们的月薪也是比较高的。区长和议员则是兼职的,月薪只有600美元,他们平时都有各自的职业,只是在召开议会或决定社区大事时才到社区来。但无论是区长还是议员,其工作责任都是管事不管人。美国社区的干部工作都很卖力,否则下届选举时,居民就不会再投他的票。
  在社区内,讨论决定社区重大事务的议会联席会议是公开的,居民可以旁听和发言。议会要举行这类会议时,往往都事先通过当地媒体宣布消息。如果居民认为会议重要,他们便会积极作准备,以便开会发言时做到有的放矢。开会时间均安排在晚间,因此,居民的参与率高,即便因故不能到场的,也可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收看或收听到,还可通过电话或网络表述意见。由于社区管理民主,议会厅的旁听席上,常常座无虚席,居民们踊跃发言,态度诚恳,对社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管理方式,被居民称赞为“社区共管制”。
  一次,我有幸列席了一个社区的联席会,会议讨论是否将社区内一块60平方米的草坪租给外地一家马戏团作演出场地。这一天,许多居民都特地赶来旁听,并建议议会拒绝租赁,他们的意见是:保护环境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其意义远远超过了租赁收入的代价。结果,议会根据居民的合理建议,否决了这项计划。我听了很受感动。这里的居民不但参政议政能力强,环保意识也令人钦佩。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小棒球队员 陈林摄于美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