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摄影·新闻追踪)
专栏:

  永州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永州市地处湘西南,毗邻广东、广西。永州市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建设大郊区,拓展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战略,即充分利用本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永州建成沿海大中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永州市委农村部部长左东林对记者说:“调整农业结构,不仅要根据市场调优品种、品质,还要根据本地特点,发展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
  根据沿海大中城市市场的需求,永州按照米要优、猪要瘦、果要特、蔬菜要反季的目标,淘汰品质差的传统产品,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今年,全市种植的早稻50%是优质杂交稻,其中50%以上是优质稻。针对经济作物品种结构不合理问题,大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精细菜、特色菜、反季节菜和香柚、白果、碰柑等名优特水果。目前全市种植的156万亩水果中,名优特品种占一半以上。针对养殖业品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重点抓好生猪这一养殖主体和节粮型畜禽及特种养殖。
  调整区域布局,形成一地一品的格局。永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种植传统,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全市大体确定了南部盆地重点发展烤烟、香柚、柰李和蔬菜,中部及沿边界山区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楠竹和山羊,北部盆地重点发展优质稻、瘦肉型生猪、柑桔、白果。按照这一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优质稻、瘦肉型猪、香柚、柑桔、速生丰产林、特种养殖等12大基地。
  永州市下大力气抓基地建设,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支柱产业。首先,他们抓精品基地建设,已建起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2794个,其中万亩以上的高效林果基地69个,饲养黑山羊1.5万只以上的基地乡镇6个。其次,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领导联系、扶持农村专业大户制度,通过促进大户发展,激发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带动专业村、专业片的形成。今年,全市新发展专业村989个。再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市重点培育、扶持粮食精品加工、果蔬加工、特种养殖龙头企业10个。
  永州市把依靠科技作为加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加速良种良法的推广,提升传统产业。近年,全市共引进、推广各类良种60多个,在县区建立11个高标准的畜禽良种繁育中心。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180万亩,杂交玉米38万亩,优质大豆41万亩,三元杂交猪发展到400万头,优质肉牛达到90万头,优质山羊出栏50万只,名贵鱼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扩种优质蔬菜150万亩,扩种名优瓜果20万亩。依靠科技,开发异蛇酒、绿色保健食品、纯天然洗涤用品等一系列新产品。


第12版(摄影·新闻追踪)
专栏:

  浏阳农业结构调整“五到位”
  在浏阳市柏嘉乡,记者看到,田间和农舍四周都种满了苗木、花卉。柏嘉乡副乡长李柏兴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乡5000多户农户家家户户种苗木花卉,去年,花卉苗木收入1.2亿元,户均5000元。”
  浏阳市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南面,有13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20万。副市长郑耀频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关键是要扎实工作,狠抓落实。”浏阳市做到规划、领导、政策、资金、服务“五到位”,把农业结构调整落到了实处。
  规划到位。去年,浏阳市抽调本市的农业技术人员,聘请湖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历时6个月,对全市进行考察,对结构调整的重点开发项目与布局作出具体安排:东区以发展高效林业、竹木加工、特种药材和旅游开发为重点,兼顾优质烟和反季节蔬菜、黑山羊,西区以油茶、花卉苗木基地为主,兼顾蔬菜和食品加工,通过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各具规模的区域产业。
  领导到位。浏阳市委、市政府今年将市级领导联乡包乡、市直机关联单位包单位改为联产业包产业。全市27名市级领导干部分工抓12项主导产业,市直机关抽调150名干部帮扶产业,做到“调整一个产业,明确一名领导,依托一个单位,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和制度”,全市形成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局面,从组织上保证结构调整工作的进行。
  资金到位。调整结构,要建立农产品基地,要发展二、三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浏阳市委、市政府除发动乡村和群众投资外,通过增加财政投入、项目引资和引进境外资金,增加结构调整的投入。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市财政投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不能少于1000万元。在实际操作中,财政投入的资金都大大超过1000万元。
  政策到位。浏阳市委、市政府在土地流转、税费等方面制定一整套推动、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措施。在土地流转方面,市委、市政府鼓励土地租赁经营、转包、转让、入股,加速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在税费方面,对与农业产业配套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规定在获得效益的前两年免征地方税收,后三年减半征收;对所有收费采取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一事一议的办法,有的可以推迟到项目产生效益后交纳。
  服务到位。浏阳市委、市政府加强信息、金融、农资等产前产后服务,促进结构调整。健全全市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市政府投入300万元,建起了占地10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农科教中心大楼。全市40多个乡镇都建起了农科教中心,每年培训技术骨干、经济发展带头人1万余人次,实用技术培训10万余人次。目前推广体系正在向村一级延伸。信息服务也已起步,市蔬菜信息中心开通因特网,与国内13个省、市蔬菜市场联网,同时把信息网络的触角延伸到本市的13个乡镇85个村。


第12版(摄影·新闻追踪)
专栏:

  攥紧五指出重拳
  ——湖南农业结构调整追踪
  本报记者
  吴兴华 李仲春
  编者按:“湖广熟,天下足”。湖南历来是我国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在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湖南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同时,积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把摊开的五指攥成结实的拳头,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阳春4月,映山红满山浓艳,三湘大地分外妖娆。驱车在这片春意盎然的大地上,记者看到,农业结构调整的热潮正在农村蓬勃兴起,湖南人民正在描绘一幅农业的崭新图画。
  湖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五位,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生猪居全国第二位,水产、麻类、茶叶、柑桔、油料、烤烟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后,湖南省委、省政府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省的大事来抓。副省长庞道沐告诉记者:“这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我们湖南来说,是关系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加速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是对我们湖南农业的挑战,也是湖南农业发展的极好机遇。”
  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五个方面入手,调整全省的农业结构。
  第一,以扩大优势品种生产规模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3至5年内,全省优质稻发展到3000万亩;全面完成柑桔品种改良,新增时鲜水果250万亩,时鲜蔬菜800万亩以上,花卉发展到200万亩;牛羊肉占肉类的比重由目前的4%提高到20%,优质瘦肉型猪、三元杂交猪占猪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名优特水产品占水产品的比重达60%以上。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
  第三,调整农村组织结构,发展小城镇,使全省县城区域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10%提高到15%左右,力争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35%。
  第四,调整区域结构,合理布局,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规模效益。在40个商品粮大县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稻;在洞庭湖区发展优质棉;在郴州、永州及湘西传统优质产烟区发展优质烤烟;在湘西建立柑桔、红枣和梨水果区,在湘中建立优质时鲜水果区,在湘南建立优质橙、柑、柚水果区;在湘西、湘东等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反季蔬菜基地;在湘西、湘东、湘南建立牛、羊生产基地,名特水产、水禽基地主要在洞庭湖区及大型库区。
  第五,调整劳动力结构,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力争在3至5年内,非农劳动力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0%。
  一位农业专家指出,湖南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五项措施,仿佛把摊开的五指攥成一个紧握的拳头,加大了调整的力度,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湖南省委、省政府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结构的重点问题之一,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建立基地,集中技术、人才、资金,选择部分优势企业,解决水稻、肉食、油脂、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打破部门界限、所有制界限、区域界限,扶持、发展一批有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的加工龙头企业。去年,各级粮食部门在253个乡镇建立253万亩中高档优质稻基地,与农户签订优质稻生产、收购合同,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公司加农户”、“基地连农户”的开发模式,全省以开发中高档优质稻为主的省级龙头企业由1998年的20家增加到47家,精米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相继推出了一大批口感好、营养高、包装美的名牌大米。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今年湖南的农业结构调整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全省落实优质稻2380万亩,比去年增加580万亩;发展玉米800万亩,增加170万亩;蔬菜921万亩,增加97万亩。畜牧业,增加草食动物的饲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生猪结构,同时优化生猪品质,发展三元杂交猪。发展时鲜水果,改变单一的柑桔结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对柑桔进行品种改良。
  压题照片:春临桃花江。
  长沙种苗基地。 王建平摄
  洪江竹胶板厂生产车间一角。 申福春摄(附图片)


第12版(摄影·新闻追踪)
专栏:

  新思路 新步子 新面貌
  ——改革发展中的邢钢
  在国有钢铁企业中,以率先开拓农村市场而闻名的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着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路,不断迈出新步子,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没有不活的市场,只有不活的脑筋。”邢钢对外紧扣市场,对内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全方位实行“质量、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邢钢人把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社会服务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作为新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市场的窗口,拓展出一片片区域营销的绿洲。
  邢钢紧紧抓住员工素质的提高、观念的转变,实行精细化有效管理,上质量、保服务,争取市场主动权,从而赢得了广阔的农村市场,拓展了企业的生存空间。
  邢钢自1996年以来,实现利税连续三年翻三番,其中利润由1996年507万元上升到1997年2502万元,1998年达到4008万元。1999年,邢钢的产销率100%,实现利润8014万元,上缴税金1.5亿元。
  卢希文 孟仁泉 王新敏 张雅心摄影报道
  ↑邢钢的快速发展与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紧密相连。图为邢钢总经理袁世臻(左二),党委书记秦永明(左一)在生产一线了解情况。
  ←邢钢现代化的高速线材生产线一角。
  →邢钢教培部利用现代化手段培训“复合型”人才。
  ↑邢钢注重在生产一线培养和造就人才。图为炼钢厂连铸工段长、河北省冶金行业“十佳标兵”施建强(中)正在与工友交流经验。
  →实现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是邢钢始终坚持的质量方针。图为检验员在认真工作。
  ↑“不向社会推一名下岗职工”,是邢钢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郑重承诺。几年来,近2000名下岗人员绝大多数重新走上了新的岗位。
  ↓邢钢开拓农村市场,广交农民朋友,为企业拓宽了发展空间。图为运输队为农民送货下乡。(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