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从大豆市场传来的消息让人坐不住。过去国产大豆年出口量达百万吨,而现在国内商家却舍近求远进口洋大豆,去年进口量高达400多万吨。国产大豆滞销,农民收入降低……
  土大豆咋不敌洋大豆?
  本报记者 高云才
  不当第一,当第四?
  我国大豆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现在却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从世界产量第一的位置滑落到第四。“土大豆”不敌“洋大豆”,产量规模上的大踏步落伍,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大豆辉煌的过去的确令人骄傲。从周朝到秦汉,大豆就已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作物。明清时代,大豆的种植遍及东北、华南、西北等地。20世纪初,中国大豆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与茶、丝齐名,同为三大出口名产。到30年代,我国大豆产量达到1130万吨,总产量与出口量占世界的90%以上。
  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的局限,后来大豆被当做“低产作物”,播种面积大幅下降,产量骤减。直到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努力和政策调整,从1993年开始我国大豆产量出现回升势头,近年来产量达到1400万吨。
  从60年代开始,大豆的营养价值和其他保健功能逐步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各国都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大豆生产,世界大豆产量猛增。美国在60—70年代把大豆种植面积从几百万亩增加到4.4亿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4%以上。现在美国大豆年产量达到7000多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巴西、阿根廷后来居上,分别列世界第二、三位。我国大豆产量从世界第一退居第四,从传统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大国变为大豆及其产品进口国。
  随着世界大豆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成本的降低,大豆价格开始下降。过去国际市场上大豆价格大多在每吨200美元,现在降到170美元;而国内大豆价格却高于国际价格,洋大豆开始大量涌进中国。
  混合豆,市场消化不良
  “土大豆”不敌“洋大豆”,质量是核心问题。专家认为,混种混收造成质量低下,是国产大豆难敌洋大豆的根本原因。
  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是大豆角逐市场的主要品质指标。据了解,我国目前主栽大豆中的一些优良品种,其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甚至比洋大豆高出一截。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现有的“垦农14”等20余个品种,油分含量比洋大豆高1%—2%。但市场上销售的国产大豆经检测,其油分含量比洋大豆还是低不少。
  什么原因呢?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助理调研员曾令清分析,现在我国大豆引种和种植基本由一家一户分散完成。混种的情况比较普遍,即使用的可能是某一项指标出众的良种,但不论高油还是高蛋白,秋后统统混合收进仓库。由于大豆油分和蛋白指标成反比,混收时往大堆里一掺,结果变得既不高油也不高蛋白,在市场竞争中就失去了质量优势。
  据悉,东北农业大学育出的“东农42”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46%,是国际公认的“蛋白王”,曾畅销日本。可现在收购时却成了混合豆,平均蛋白含量大大降低,导致日本客商要求退货。辽宁许多油脂加工企业宁愿去加拿大、阿根廷等国采购,也不愿收购近邻黑龙江的大豆……
  我国大豆以这样的质量去闯市场,当然要引起市场消化不良。因此,过去我国大豆年出口量曾达百余万吨,如今却每年进口300多万吨,去年进口突破400万吨,就不是什么怪事了。
  怎么解决混种混收的问题呢?专品种种植是一种解决混合豆的有效手段。去年,黑龙江农垦852农场专品种种植了4万多亩俏销国际市场的小粒豆和大粒豆,秋后出口卖价每公斤3.5元,是混合豆的两倍。场长彭铁林介绍情况时说,农场先与外贸公司签订合同,再与村屯、农户层层签订合同,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指导生产,较好地解决了分散生产与标准化要求间的矛盾。
  曾令清告诉记者,提高大豆质量,还要解决市场急需品种的优育问题,做好品种的科研、筛选、扩繁和推广工作。在种植观念上,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兼用型”指标观念。因为,榨油要求油分含量高,豆制品要求蛋白质含量高;要根据市场需求,分类种植,专品供应。追求“兼用型”的结果,只能顾此失彼,造成市场梗阻。
  国产大豆,重振雄风应有时
  现在,是不是我们曾赖以自豪的大豆产业从此就萎靡不振了呢?显然不是。
  首先,国际市场需求强劲,为中国大豆重振雄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科技界对大豆中的异黄酮等抗营养因子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发现了大豆中的多种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可以防治由于营养过剩而引起的富贵病后,大豆身价陡增,成为全球性健康食品。
  美国在鼓励大豆种植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大豆蛋白生产,如脱脂大豆粉、浓缩大豆蛋白等。现在,美国仅添加大豆蛋白的食品就达2500多种。90年代,大豆食品在美国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成为美国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日本在进口大豆约500万吨的条件下,形成大规模的大豆加工产业。阿根廷1997年出口豆油200万吨,占世界出口量的第一位,因而大豆在该国被称为“奇迹作物”。
  目前,世界大豆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的产值。农业部市场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过去有很好的基础,现在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隐藏着诸多商机。
  其次,在提高大豆质量、稳步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同时,还要把大豆加工业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尽管以豆腐为代表的中国式传统豆制品的生产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我国豆制品技术发展缓慢,“手拉风箱烧豆浆,石头压榨做豆腐”的操作方式延续了千百年。
  近年来,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我国豆制品加工业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操作方式,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豆制品自动、半自动生产流水线已达1000余条。但是,目前我国大豆加工食品无论品种、数量还是质量都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据悉,90年代,世界分离蛋白产量达到70多万吨,美国占了30多万吨,而我国只有3万吨。
  形势逼人。我国大豆产业的现状已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轻工业局组织实施了国家大豆行动计划。相关大豆产业研讨会已举办多次,提升大豆产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13)

  要多向农民做细致的工作
  董金声
  笔者经常下乡,深切地感受到一些农民对基层干部和政府有关部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意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方法简单。一些农村干部习惯于采取计划经济时代的强制措施,不管农民想没想通,硬要农民接受这接受那。农民不接受,轻则吓唬,重则处罚。
  失信于民。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使农民尽快按照自己的意图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轻率地做出种种承诺,什么免费提供苗种、减免税费、实行收购保护价、提供全程服务等等。结果到头来,苗种钱照要,税费照收,价格下跌不保,服务不管,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动机不纯。有些地方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真心帮助农民致富,而纯粹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为了向上级交差,不管这种产业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怎样,不管各村各户的具体情况,统统搞一刀切。这种形式主义的结果,吃亏的是农民,农民哪能不反感?
  引导失误。有些地方政府引导农民种这养那,事前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信息不灵,判断不准,步人后尘,完全是瞎指挥,结果做出的决策往往是错误的,屡屡让农民受害,农民当然不愿听你的。
  依我看来,要消除农民的逆反心理,首先农村干部要改进工作方法,多给农民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其次是要取信于民,向农民承诺的事情要坚决做到,哪怕政府的利益受到损害,也要兑现。三是农村干部要加强学习,多做调查研究,尽量减少决策失误。只有这样,农民才会积极响应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号召,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加快奔小康的步伐。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安县委宣传部)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13)

  结构调整别忘了配套
  刘奎祚
  最近到农村采访,各地调整热火朝天。一些乡镇领导如数家珍地介绍,他们乡压缩了多少面积大田作物,改栽优质水果;将多少粮田改种大棚蔬菜。然而,在谈到如何搞好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调整时,不少乡镇则一片茫然。他们的解释是,光忙于种植业的调整了,还没来得及想加工业的调整呢。笔者认为,这种重种植业调整,忽视加工业调整的做法是一种“瘸拐李”式的调整,亟待纠正。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含种植业的调整,又包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调整,缺一不可,必须双管齐下。如果我们仍然只抓种植业的调整,而忽视加工业的相应调整,即使你种植业调整得再好,产量再高,没有加工业与之配套,也会出现“肠梗阻”,或只能出售初级产品,丰产同样不能增收,这就失去了调整的真实含义。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把加工业的调整摆到同种植业调整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与之配套,用种植业的调整带动加工业的调整,用加工业的调整促进种植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普兰店日报社)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今年以来,河南虞城县界沟镇把烟叶生产引向管理科学化、种植区域化。全镇5000亩烟田里推广了地膜双覆盖技术,可使烟叶亩均增产20%。图为该镇韩南村烟农在管理烟田。
  金辉 李永摄影报道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城乡居民呼唤“放心菜”编辑同志:
  时下,一些菜农因片面追求生产数量,大剂量使用农药,超标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质量急剧下降,蔬菜中有机磷残留量日渐增多,怎能让人放心?
  “放心菜”涉及千家万户的身心健康,甚至可以说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体质,绝对不能忽视。特吁请有关部门加大对市场蔬菜的检测力度。
  江西赣县 陈建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为科技下乡进一言
  魏永刚
  前几天,我们村里的三个农民专门到北京来学农业技术,于是聊起了科技下乡的事。他们说,科技下乡没有到过咱村里。跑十多里路去乡里赶科技大集,领到的又往往是一时用不上的资料。这让我想起从报纸和电视上经常看到的那种轰轰烈烈的科技下乡场面。今天,家庭经营是农村经济的“细胞”,而农户的经营项目又各不相同。东家栽西瓜,西家种芝麻,他们对科技的需求也千差万别。那种轰轰烈烈的科技下乡到底能不能真正“下”进农民的心里呢?我认为,科技下乡还得进村入户。
  现在,许多部门给农民送科技喜欢送到乡镇所在地的大村子里,往往是选择农村的集日,摆一张桌子,搞一下咨询。有些地方的科技下乡活动是“外甥哭妗子,想起来一阵子”,热热闹闹到乡下走一走,发一发资料完事。这样的科技下乡看重的只是一种形式,追求的是“宣传效应”,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打实的益处似乎并不重要。科技下乡要进村入户,思想上首先得打消这种“向上看”的念头,多为农民想想。
  和在乡镇搞一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相比,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要艰苦得多。和发资料、搞咨询相比,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也要费心得多。只有真正想着农民,才会仔细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才会动脑筋去满足农民,也才能带着科技知识进村入户。
  科技下乡进村入户,关键还得靠一种合理的机制。现在许多科技下乡活动实际上是单位组织一群科技人员集体到乡下去义务服务。这种形式虽然不向农民收费,不增加农民负担,但对科技人员没有具体的硬约束,使得有些人不关心所带的科技成果是否合农民的胃口。要让科技真正进村入户,就得把农民和科技人员“绑”在一起,使农民的利益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这种“捆绑”不能是“生拉硬扯”,而需要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机制。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引导农民和科技人员“联姻结亲”,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把科技人员和农民连在一起,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的农民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科技的重要,农业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科技的“呵护”。如果说农户是农村经营的主体,那么,科技就是这个“主体”须臾不可或缺的“血液”。农民和科技人员之间的一种合理的市场机制是“血液”流向“主体”的“血管”。有了这样一条“血管”,才能保证农民源源不断地得到新鲜“血液”的滋养。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国有南通农场苗禽孵化场,自改为分组承包、承包到人、定额上缴的机制后,企业效益稳步上升,产品销往江、浙、沪等十多个省市。图为该场工作人员用电话通知客户做好接雏准备工作。 葛克平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安丘农业打“国际牌”
  于利民
  人均4分农产品出口基地
  1995年开始,山东安丘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就明确提出不背粮食和计划指标包袱,什么有市场种什么,迈出了结构调整的第一步。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安丘又把结构调整的目光盯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大量引进繁育国内外农业优新品种,积极扩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安丘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就这样越来越壮大。到1999年底,全市出口创汇基地面积发展到40万亩,占全市经济作物的50%,如果平均到90万农村人口,人均4分多地。别小看这4分创汇基地,去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其中近半数来自创汇农业。
  37家企业有农产品进出口权
  得天独厚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吸引着多形式、多功能、多性质的龙头加工企业在安丘大地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到去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42家,每年加工农产品165万吨。
  作为提高企业出口创汇能力的远见之举,这个市不搞“唯成分论”,先后帮助37家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28家企业办成了合资合作项目,打通了安丘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
  41种名牌农产品注册了商标
  “安蜜”牌安丘蜜桃、“白芬子”牌大蒜、“辉渠”牌大葱、“书院”牌樱桃……安丘农业牌子响,全市目前已有41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18种蔬菜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在第二次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中,安丘及5处乡镇分别被命名为中国蜜桃之乡、中国姜蒜之乡、中国芦笋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樱桃之乡和中国淡水养殖之乡。
  安丘的农业名牌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而不是自己封的。为了叫响牌子,提高科技含量,安丘人没少下功夫。
  近几年,他们先后从日本、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葱、茄子、紫苏、西亚芹、白萝卜等30多个优良蔬菜品种,并由引进品种的加工企业从国外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生产,保证产品品质符合国际市场需求。该市先后投资900多万元从国外引进200多台套加工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档次。目前,安丘农业已经形成品种和技术从国外引进、产品全部返销国际市场的“两头在外”格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他,充满创业冲动
  ——记中国永鼎集团董事长顾云奎
  本报记者 杨晴初
  从外表上看,顾云奎绝对是个朴实的农民,浓眉大眼,方脸黑皮肤,讲话细声慢语,没有豪言壮语。当他同1000多名职工走在一起时,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熟悉顾云奎的人却深知:他是个充满激情、充满创业冲动的硬汉子。
  21年前,当改革的春风开始吹进江南水乡时,顾云奎坐不住了,凭着2万元贷款,领着13个农民兄弟,在两间破瓦房里办起了一家“小不点儿”的塑料厂,产品是塑料袋和眼药水瓶。投产当年就创造产值85万元。其后,企业产值、利税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递增。企业多次换牌,从吴江电线二厂到苏州通信电缆总厂,再到江苏永鼎电缆集团,1995年又升级为国家一级大型企业。从乡到镇到县到市到国家,一级级走过来,顾云奎脸上的皱纹多了,心胸却越来越开阔了。
  顾云奎出身农民,但他却比一般农民具有更强烈得多的创业冲动。他坚信,发展是硬道理。他不信,外国人造得出来的东西中国人造不出来。
  作为一家乡镇企业,劳动力密集是顺势,可触到技术就头疼,而顾云奎偏要逆水而上。1985年,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决定转产电缆,下决心攻下技术关。他一面派人到大城市取经,一面进行车间设备改造。当年就以实打实的质量通过了省级鉴定。1988年,顾云奎喜洋洋地从北京领回了专业技术生产许可证。
  如今,顾云奎已是中国通信电缆、光缆行业的排头兵———永鼎集团董事长。7年前,当他决定要上光缆生产线时,在职工动员大会上讲:“我们在忙乎通信电缆,国外早在搞光缆了。‘八五’期间国家需要光缆8万芯公里,而国有大厂年产能力仅为1万芯公里,这么大的缺口谁来填?我们应该作点贡献。”当时,关心他的人都为他的“大话”捏了一把汗。没想到,事情真让他干成了。
  什么是光缆?就是以光导纤维取代铜丝而制成的通信线缆,它的通信能力是铜芯电缆的几百倍,一根比头发还细的光导纤维可以传输7680路电话,科学家还在开发出更先进的光纤、光缆。信息高速公路非光缆不可。
  我国的光缆产业还处于稚嫩阶段,到1991年底,全世界已敷设的光缆总长度达3250万公里,而1992年底,我国的光缆长度仅为1.4万公里。电信事业亟待大发展,对生产电讯产品的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可是高科技产品,乡镇企业搞得成吗?顾云奎非常自信:企业已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亚于国有大厂,加上还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支持,能行!创业就像爬坡,有的人攀上一定高度后,累了、满足了、停步了。顾云奎的性格深处,却有着一股不断超越的韧劲。从投资5000万元的光缆生产线投产那一天起,顾云奎心里就明白:一扇新的大门打开了,一个新的台阶跨上去了,一场更严峻的考验和更激烈的竞争也将接踵而至。
  和过去多次成功一样,光缆生产的难关很快被他和同事们攻下了。到目前为止,永鼎集团已开发出包括通信电缆、光缆、数字化设备专用电缆等100多种、1200多个规格的产品,还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制造25公里无接头长跨距带状光缆的企业。永鼎研制出的全介质自承式光缆和层绞式光缆,通过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电力公司的鉴定,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
  顾云奎文化不高,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当资本经营这个新东西刚刚见诸报端的时候,顾云奎就注意到这里有大文章。1995年5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永鼎视察,勉励顾云奎继续前进。这一天,他夜不能眠,思虑再三,一个新的发展计划形成了。在征得领导班子同意后,他很快联合上海市内电话发展总公司、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3家作为发起人,采取定向募集方式成立了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运营3年,总资产从4.5亿元增长到6.5亿元。1997年9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永鼎光缆”作为全国通信电缆、光缆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上网发行了,3500万A股,募集资金达到2.3996亿元。股票上市的最初4小时,即创下了申购资金总额1059亿元的纪录,为全国700多家上市公司之最。国内同行羡慕永鼎抱了个“金娃娃”。永鼎用这笔资金引进了国内第一条年产60万芯公里的带状光缆生产线,目前已正常投入生产,一个20多人的车间,年产值达7亿—8亿元。
  靠了天时、地利、人和,凭着顾云奎自身强烈的创业冲动,他办成了自己想办的事:永鼎发展壮大了,成为拥有10个分厂、8个经营公司、5个三资企业、3个控股企业(其中一个系投资浦东的跨行业企业)、1个海外企业,总资产达20亿元的国家一级大型企业。顾云奎有自己的目标:稳稳站在中国光缆业最前沿的位置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