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西部开发:如何珍惜发展文化
  正在涌动的西部大开发的热流,也激起了西部文艺家的情感。陕西是文化大省,西安更是西部的文化重镇,最近,十几位西安文艺名家就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问题笔谈。他们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尤其要警惕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破坏和伤害。他们呼吁,应该全面掌握、了解西部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爱惜这些文化。
  文化宝藏丰厚浑朴
  书法家杜中信:西部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上游,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有着极为深厚的积淀。仅就书画艺术而言,笔者曾去过甘肃省平凉地区的庄浪县,这个几乎是不毛之地的贫瘠山区竟有那么多书画爱好者,省吃俭用购买文房四宝和字画。秦岭北麓的八百里米粮川,富饶的土地也造就了人们不慌不忙的性格,接受新事物较慢,但对于周、秦、汉、唐以来的传统文化却热爱至深,仅长安县的一个小小的西韦村就能办一个像样的书画展。可见西部有许多文化宝藏有待开发,西部文化发展将会使西部的经济发展更为充实。
  艺术家雷达:西北民间文艺蕴藏量丰富,艺术价值高,辐射面宽广。在陕西,歌曰:“西秦泥塑放光彩,陕北腰鼓振雄风;汉水情歌唱巴岭,泾渭皮影弄秦声。”还有信天游、茅山歌、木版年画、泥彩塑、皮影、线腔以及遍布各地的民间歌舞、戏曲、绘画、泥塑、石雕、木雕、根雕、微雕、剪纸、刺绣、布玩、面花等,都可以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中,得到广泛的挖掘、整理、创新和推广。它们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西部大开发加砖添瓦。
  书法家吴三大:当今西部在经济建设方面与沿海省市相比差距甚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文学艺术传统的发扬与发展。我们殷切希望,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社会各方面能给文化建设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投资,使文化事业发展快起来。
  画家苗重安:我建议促成西北部省区文联、美协、画院的大协作,组织艺术家围绕西部开发主题,展示“西部风情”,让海内外人士了解认识中国西部。
  用文化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
  画家王西京:如何借大开发的机遇,在发展西部经济的同时,促进西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提高民众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认为加强西部文化建设,可以对人们的理想信念给以正确的引导,可以对社会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可向社会提出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可以保护和抢救西部地区悠久的传统文化遗产和资源,可以独特多姿的民族文化带动旅游业、改善人文环境,可加速西部和国际文化交流,拓展国际市场,可丰富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人民素质的提高。
  作家莫伸:西部大开发的内容很广泛,输送石油天然气是开发,种草植树是开发,修路盖房是开发……但这还只是物质的开发,还远远不够。教育、文化、艺术的大发展与经济上的大繁荣对于西部社会的全面进步来说同样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小说电影电视这一类艺术品,在唤起社会公德,营造健康舆论,以及对人们观念的熏陶和情操的改造上,都具有其它形式和品类所没有的优势,具有极大的力量。西部大开发当然首先是经济的大开发和市场的大开发,但同时,它势必形成观念和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变化!
  画家邹宗绪:西北地区从黄土高坡到戈壁荒滩,古道苍茫,触发思古之幽情,可是与时代前进的步履相比,这里是滞后的。黄土沟峁的灰黄,戈壁卵石的苍白,我想,应该被劲吹的春风染绿。我期待着描画鹅黄嫩绿的秀美山川,泼洒苍翠欲滴的绿色,来浸润人们久渴的心灵。
  改变陈旧观念与增强自省意识
  曲艺家尚爱仁:我以为,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观念既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精神力量,又包含一种强大的理性思维。在转型期,任何一种观念的更替,都会伴随着一些旧思想的消亡,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多年来,转变观念人人说,但我们的观念依然陈旧。人们似乎难以下决心经受转变观念的阵痛。然而,几十年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这个痛苦的过程,文化事业也谈不上发展和繁荣。我们要增强批判意识。近些年来,文艺评论家的批判意识削弱了,因此,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中的不良倾向,得不到及时的抨击。
  作曲家赵季平:广漠的西部拥有与其地下资源一样富足的文化宝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传统随处可见,文化俯拾即是,每每成为西部人津津乐道的美谈。但财富有时也能成为包袱,时间久了我们很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湎于往日先辈的辉煌,陷入历史的沉重,渐渐地由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蜕化为传统文化的挥霍者,一味靠透支祖先的遗产而生存,乏有鲜活的创造与创新。我以为这是西部与其他发达地区在文化观念上的一个差距,也是有待于我们着力改进的方面。我很赞同一些有识之士所提出的关于大开发并非是大开挖的观点。同样,在文化艺术方面,我们也要摒弃因循守旧,挖地掘宝,吃祖宗饭的陋习,而要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西部,以切身的感受创造新的西部文化。
  摄影家陈宝生:当今艺术界的现象使人担忧,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舆论上混乱与调侃,为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带来了许多盲目和迷惑。一些艺术家赖此安身立命,走向情感苍白的死胡同,加之报刊胡吹捧,乱评价,什么巨匠、大师、世界名人满天飞,作品失去艺术水准。作家像印刷机一样,不求质量的书一本本问世;画家不追求笔墨质量,像某些演员一样热衷于“走穴”;摄影家不是苦苦追求艺术,而是浮光掠影地简单描绘,凡作品都是“精品”,给人们以“一流名人帽子、三流水平作品”的印象。西部开发,无疑给艺术创造一个真实体验的机会。我们应当捕捉到西部精魂,寻找有生命力的艺术倾吐!
  开发的前提是珍爱和维护
  音乐家贺艺:我们常常讨论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创新问题,其实,没有传统的基础,任何创新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商业的冲击。其结果可能有两种,一是急功近利,不顾一切,甚至是破坏性地发展,对文化遗产造成极大的损坏;二是有前瞻性的开发,对文化遗产实行严格的管理和保护,使它们得以完好无损。毫无疑问,如果是前者,我们虽然发展了经济,却丢失了用经济无法换取的文化艺术遗产,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如果是后者,则利国利民,会得到子孙后代的赞扬。
  书法家石宪章:西部大开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文物为基础的旅游业在西部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文物从总体上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类型,主要产生社会效益,潜在、间接产生着经济效益,所以文物事业的发展应该以国家投资为主。在西部开发中,政府应将文物事业的发展纳入发展计划。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文物的保存。周秦汉唐在陕西的都城遗址,应结合环境规划,保护、研究、利用,使这些遗址的文化内涵能更快、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打通大明宫遗址前的御道是当务之急,应集中力量修建大明宫遗址公园,否则这份宝贵的遗产将会被当地宅基蚕食殆尽。实事求是地讲,每一次经济开发的浪潮,由于对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缺少统一规划,会或多或少地造成了损失,所以在这次大开发中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珍贵的文化遗产既不可再生,也不可替代。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杨艳芳,河南新乡人,干部——
  不良广告泛滥
  现在的广告真是不得了。一是多,到处都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广告,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二是乱,除了电视、广播、报刊上比较规范的广告外,另有无穷无尽的广告候着你,而这些广告特别地乱。先前还只是张贴在电线杆、厕所、楼道,白纸黑字外带红十字,瞧着都恶心。而现在则变本加厉,骑车走在街上,“嚓”地一张广告便被塞在车架上,走一趟下来,少不了三五张的广告。其实,光是这样也就算了,关键是内容,大约真是应了那句古话“饱暖思淫欲”吧,这些广告多半都是宣传性保健用品的,而且对其功能极尽渲染,还配上所谓的事例,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实在是不堪入目。走在街上不得清静,回到家里也未必能消停,门缝里也塞着广告迎接着你呢。进得屋里,嗬,有自己的信,拆开一看,没准儿又是广告,还神秘兮兮地保证给你“保密邮购”呢。实在需要整顿一下广告市场了。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温进群,沈阳人,干部——
  如此“车厢文化”
  旅途中为乘客播放一些音像节目,对消除、减轻旅客的寂寞、疲乏当然有益,但笔者了解,也有一些公交车置文明服务于不顾,竟毫无顾忌地在车厢内营造一种粗俗下流、格调低劣的“黄色车厢文化”。前不久,笔者在由沈阳开往铁岭的一公交车上,发现车厢中正播映色情、凶杀录像片。面对床上那男女赤裸裸的做爱镜头,我旁座的年轻姑娘只好以手掩面,而坐于前座的一对年轻父母,面对孩子那好奇观望的目光,连连以手遮盖孩子的视线。不晓事的孩子立即哇哇大哭起来。见此情景,在笔者与另外两名乘客的强烈要求下,该车司乘人员才不得不换上另一盘泳装歌星演唱录像带。小小车厢,也不能轻视,也可能成为一种不良文化的传播渠道。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金介华,河北任丘人,职员——
  盗版书误人
  书,当然属于文化范围内的消费品,可是,现在的盗版书实在是太多了。走上街头,常见到好几个书摊铺开在地上。蹲着看选着买和好奇翻阅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看来生意不错利润不低,很有“兴旺发达”之势。
  “盗版书的最大缺点是错字多,可是便宜,买来当资料用是可以的。”有人这么说。我试过,行不通。买了本唐诗、宋词、元曲的选集,略略一翻,从几首非常熟悉的诗词,都有错字。这样的书,谁敢从中撷取引用?如果要另找正版书校正,那么,这本书是一点价值都没有的。倘家长买来给子女作参考书,那也万万不可,它们会误人子弟。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李敏,太原人,职工——
  声讯台里有“杂音”
  由于声讯台收费太高和多家竞争,已经危机四伏。于是有些声讯台为了刺激消费,牟取经济利益,竟走入歧途,色情热线纷纷出笼,为拨打热线的顾客大讲色情故事,充满淫言秽语,极尽挑逗之能事。在警惕各种不良文化倾向时,别忘了这样一种传播渠道。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随笔

  舞剧也能叫座
  赵国政
  不求舞剧故事之离奇,但求舞剧本体之风发;不仅仅满足于领导说好,专家说好,更着意于群众喜欢,群众爱看;从而使舞剧这门艺术亲近观众,赢得观众,走进市场,这也许正是以陈维亚为首的舞剧《大梦敦煌》创作群体的共识和努力方向。兰州歌舞剧院在北京上演的这部新作,场场爆满,掌声不断,连彩排都座无虚席,翘首以待的观众既求票不得,又久久不肯离去,可以说是一种近年来少见的景象。
  就目前的状况讲,剧本主题思想个个占优,但大都满足于用舞蹈堆砌故事,阐明某个思想,而在体现舞剧美质的编舞上却令人失望。我们知道,剧本为体,人物为核,情是经络,个性独具是它的立身之道,这一切都无一例外地涵盖在独创、鲜活、精致、深刻、既牵情动腑又让人美不胜收的舞蹈语言及舞蹈场面之中。从这一意义说,舞的生命力在某种程度上即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君不见《天鹅湖》的剧情既不复杂也不离奇,三言两语即可道尽;《红色娘子军》若不是舞的动人,也不能与电影分庭抗礼。当下的中国舞剧所缺的恰恰正是这个。因而数量尽管多,能在演出市场上一逞雄风者却实在太少。
  据统计,仅近五年间问世的舞剧、舞蹈诗就不下百部,产量之高举世无双,要说应该是很繁荣了,但观众不多,市场冷落。院团辛辛苦苦生产,作品纷纷扬扬获奖,就是引燃不起观众的观赏热情。费时费力耗资巨大的制作演不了多少场,就血本无归地付诸东流了。
  不好看的原因,除作者能力不够、观众意识不强等因素外,还有个难以启齿的隐性问题,那就是把获奖作为追逐目标,因为一旦获奖,政绩、功利即在其中。持此种态度进行创作,必然是急功近利,专恃机巧,只求速成,浅尝辄止,不肯下真功夫。往往是获奖之日便是封箱之时。这种现象恐怕还不止于舞剧领域,其他艺术门类也时有所见。
  设奖、评奖,尤其国家级的奖项是一种严肃的行为,目的在于激励创作,使优秀之作誉有所归,最终着眼的是繁荣文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优秀作品。如果只求评奖不求观众,或者只讲奖项不讲艺术质量,这样的作品就不可能是好作品,这样的评奖也不会有什么意义。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陈俊华歌飞大西部
  李依实
  平壤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已经举办了十八届了,陈俊华在第十八届夺得了银奖。那个做工精致的银色奖杯为她的歌唱生涯又添上了新喜。在陈俊华心中有一个更大的喜悦藏在深处,当她人在平壤的时候,她的音乐片《歌飞大西部》正在中央电视台音乐戏曲频道以“每周一歌”的方式播出,一向甜美、圆润、纯朴的歌喉这一次焕发出新的张力。为了大西北,歌声也豪迈。
  别看陈俊华身段小巧,模样俊俏,人可是地道的西北人。陕南那片土地,是她成长的故土;陕北,也是她情之所系,多次到延安,唱到激情处,都眼含泪水。所以对于开发大西北的壮举,陈俊华忍不住欣喜若狂。她觉得无论从个人情感上还是从事业发展的角度,都应该珍惜这个机会。
  韩伟、张俊以迅速写就《歌飞大西部》歌词,赵季平在一天之内完成了谱曲,第三天《歌飞大西部》就开始拍摄。站在高高的“沙丘”之巅,陈俊华任风吹,任沙打,在4月的寒风中着一袭纱衣,高唱“西部的太阳升起啦,西部的胸怀敞开啦”,一气呵成,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事后陈俊华想:天呐,这么干有点太苦啦!可是,等她看完了样片,又想:别说是冻一天,死一回也值呀!
  《歌飞大西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后,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还将在各音乐媒介中播放,这肯定将是陈俊华的代表作。1987年考入东方歌舞团的陈俊华在十三岁时已穿上了军装,在荒漠上开始了“文艺生活”。陈俊华现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优秀青年演员民族声乐、器乐研究生班”学习,为了保证学习的质量,她适量放弃了一些演出的机会。但是,系统的学习为她准备了奋飞的翅膀,人们将会看到陈俊华为我们带来的新气象。(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梅花”将绽放西安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活动将于5月25日至27日在西安举行,三十九名获奖演员将云集古城。
  与往年相比,这届梅花奖的评选活动有两个新特点:一是参评的演员成倍增加;二是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成为角逐梅花奖的生力军,因此,获奖演员的名额包括二度梅得主的数量为历年之最。梅花奖得主及全体来宾将参加仿古入城式;专家和评委将与获奖演员座谈,举行颁奖晚会。(刘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发展正版音像市场
  在济南爱书人音像电子配送超市开业之际,全国发展正版音像市场研讨会近日在山东济南召开。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有关领导和全国一百多家音像出版经营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就如何遵守市场规则、怎样有效抵制打击盗版,推动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入WTO以后音像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会议由中国音像协会主办、山东爱书人音像图书有限公司承办,山东科技文化教育发展中心、山东三辰影库音像发行中心协办。会议还就音像电子超市、配送中心、连锁店等经营方式对发展正版音像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达成共识。(木土)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华正气龙”活动热气腾腾
  由文天祥后人文伙泰、文元衍(遥远)发起并倡导的“中华正气龙”爱国工程系列活动,继去年12月1日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举行的“读正气书,做正气人”的誓师大会后,又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华正气社,开展“扬中华正气,做世纪栋梁”的讨论,北京电台《人生热线》栏目还举办了“扬正气、庆回归、话衷肠”现场直播。在2000年到来之际,又有中华正气研讨会、中华正气报告会、“中华正气龙”中国跨世纪投资环境研讨会、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华正气龙”永久收藏仪式、“中华正气龙”艺术研讨会、“中华正气龙”点睛剪彩世纪盛典、“中华正气龙”赠送澳门同胞、“中华正气龙”赠送武警总部春节拥军、中国足球“龙之队”评选等一系列举动。北京五十六中金帆合唱团演唱的《我们是中华正气龙》在演出后也得到音乐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首童声合唱作品催人奋进。(付玉)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音乐和舞蹈的大课堂
  广东杰盛唱片有限公司为传播民族文化,积累资料,从1999年着手拍摄《音乐课堂》、《舞蹈课堂》VCD序列片,经一年多的努力,终于面世,由华盛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音乐课堂》是面向艺术爱好者和少年儿童的基础知识图声教学片,介绍了各种中西乐器的演奏法、声乐技巧的要领、电声乐器的使用和指挥法基础知识。《舞蹈课堂》展示了芭蕾舞和民族舞的训练方法。《音乐课堂》和《舞蹈课堂》是一种配套式的教材,把学习和欣赏结为一体,通俗易懂,生动清晰。
  这批教学片中的表演由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中央各文艺团体的演奏家、教育家、舞蹈家共同担负,组织和审定由作曲家石夫负责。(廖江)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远去的村庄》讲顺德故事
  广东顺德业余艺术团这两天正在首都剧场演出话剧《远去的村庄》,讲述一个致富思源的故事,一段富而思进的历史。顺丰人区树生、何莲好、许三妹等创办乡镇企业美龙公司,尽管困难重重,但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终于成功。首都观众和专家对一个业余剧团的创作和演出能具有这样好的效果,非常感动,认为这是富裕地区精神文明提升的表现。(王琴)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用时装表演诠释汽车,这对我们来说是件新奇事。最近,在北京丽泽桥附近的奥迪展示厅举行的展示会上,三十套时装与几款奥迪车相呼应,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名模特身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创作的时装,每次以三类不同风格,极具个性地表现一款车的外观与内在性能。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纵横

  为环保征歌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和音乐周报社联合举办的“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绿色环保歌曲征集活动已经启动。征集启事和推荐歌词在音乐周报刊登的第二天,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傅庚辰就为第一首歌词《关怀地球》谱曲。如今,应征作品源源不断。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廖晓义是活动的总策划,她曾多次登上国际环保论坛。
  (陈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