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教育)
专栏:

  希望老同志投身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来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王丙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党中央和党的三代领导人历来对青少年教育十分重视,有过许多重要的指示和论述。最近,江泽民同志又就教育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强调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党中央批准已经成立10年的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就是遵循这一目标进行工作的。机构和工作不断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他们无论在国家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都能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决同国内外一切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作斗争。同时还要加强形势教育,使青少年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如“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等,把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为实现国家的经济建设任务而奋斗结合起来。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绝不能忽视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的教育。这是培养人的根本,是打基础的工作,一定要抓好。
  要为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多做实事。青少年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在家庭中生活和接触社会。而在家庭环境、家族教育和社会环境、社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和薄弱环节。一些歌厅、舞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和黄色出版刊物中存在着不健康甚至淫秽的东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不良影响,身心受到毒害,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保护青少年,我们要多作调查研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对各种娱乐场所加以整顿,取缔非法活动和非法出版物,加强管理,狠狠打击引诱、唆使青少年犯罪,拐卖、残害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和团伙。同时,要做好家长工作,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为青少年多提供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和精神食粮,使他们能在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青少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老同志应该在这个工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关心、教育青少年,全社会人人有责,作为青少年的父辈、祖辈、长辈,老同志更是责无旁贷。老同志受过党的长期教育,经受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或实际工作的锻炼,知识、阅历、经验比较丰富,而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社会工作,这是他们特有的优势。老同志在青少年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为了把今后工作开展得更好,我向老同志们提出两点希望。
  第一,希望有更多的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老同志退休以后,能在自愿和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关心下一代做一点事情,并使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一种风气。这样,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的队伍就能源源不绝地得到补充,不断壮大,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收到更大的成效。
  第二,希望老同志把“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学”很好地结合起来。许多老同志深切地体会到,“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老有所为”启发了“老有所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推动了“学”;“学”又提高了“为”的质量,促进了“为”。要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必须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
  我深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广大老同志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心下一代事业一定会更加深入地开展起来。


第8版(教育)
专栏:

  沥沥爱心雨 勤浇花更红
  ——向全国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致敬
  火炬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一些贡献突出、有崇高威望的老同志和现职领导获得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荣誉称号。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的广泛传播,必将进一步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在全国的发展。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经党中央批准成立的以老同志为主体、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十年来,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影响面不断扩大,从事这一事业的老同志已达600多万人。广大老同志身退心不退,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满腔热忱地投身于青少年教育工作,尽心竭力,默默奉献,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和好评,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上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图的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盛。这种崇高的情操和思想品德,是他们一生为革命理想而献身的继续和发展,是高度政治觉悟和历史使命感的具体体现。我们向这些坚持不懈做出无私奉献的老同志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并且把它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来对待。江泽民总书记不久前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强调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应该看到,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我国青少年的总体精神面貌是很好的,他们是求知创新、奋发有为的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但是,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思想、文化上争夺青少年的斗争仍然是尖锐的,长期的。因此,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共同任务,也是老同志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我们已跨入新的千年,21世纪将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青年人大有作为的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任重道远,要有新的高度、新的起点。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抓住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主旋律教育,组织青少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结合实际,生动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提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本领。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崇高伟大的事业,要一代又一代地抓下去。我们希望更多的老同志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把它作为“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重要内容,去创造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为党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


第8版(教育)
专栏:

  二等甲级残废军人王遐方1965年离休后,把大部分精力和爱心倾注给下一代。他在全国680多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用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少年一代。图为王遐方(左)与师生们亲切交谈。季青摄


第8版(教育)
专栏: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介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关工委),于1990年2月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关工委是以组织老同志进行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工作为目的的群众性工作组织。
  中关工委由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以及有关部门、群众团体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习仲勋、彭冲,主任:王丙乾、胡绳,执行主任:王照华。


第8版(教育)
专栏:

  樟奶奶为我颁奖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学生 李邵君
  今天是我最难忘的日子———我获得了“樟盛奖学金”!
  早晨,风和日丽。我们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集会,颁发“樟盛奖学金”。周校长上台宣布了获“樟盛奖学金”的四位同学的名单。同学们用羡慕的目光望着我,他们为我让开了一条路。站在台上,全校的师生都注视着我,我的心既紧张又激动,“怦怦”直跳,不由得难为情地搓着小手。这时只听台上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真没想到樟奶奶和女儿千里迢迢从台湾回来了,她要亲自为我们颁发奖学金呢。当我看到樟奶奶已八十高龄满头银发时,我忍不住亲切地叫了一声:“樟奶奶”。樟奶奶双手捧着红包,面带笑容走到我面前,并亲切地对我说:“小娃娃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说着把奖学金递给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向她庄重地行了个队礼。我凝视着眼前的台湾奶奶,她是多慈祥啊!她没有金灿灿的项链,也不戴金戒指,衣着朴素,根本没我想象的那样富贵华丽。我多想深情地说声:“谢谢!”可我喉咙像是被什么塞住了似的。望着这位朴实平凡的奶奶,我热泪盈眶,思绪万千:樟爷爷为了帮助母校,他拿出生前的积蓄在母校设立奖学金。可是樟奶奶自己的生活却那么简朴。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懂得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可以做许多有益的事。我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更努力学习,不辜负樟奶奶的期望。
  我们围在樟奶奶的身旁,紧紧地拉着她的手。相机“咔嚓”一声,留下了我们跟台湾奶奶的合影。也留下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第8版(教育)
专栏:

  扬社区优势 关爱青少年
  上海市黄浦区关心下一代协会
  黄浦区关心下一代协会依托社区,围绕文明城区建设,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显示出老同志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黄浦区是抗战胜利以前的帝国主义租界。它本身就是近、现代史的立体教科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30余个。老同志是历史见证人,有着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身所闻的优势,运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编讲了《南京路的革命斗争史》、《外滩今昔》和《人民广场的变迁》,让年轻一代懂得过去殖民统治下的苦难和斗争史,更加热爱今日的南京路、新外滩、新广场。外滩街道关协宣讲团,自1991年成立以来,共作报告208场,听讲青少年近7万人次。
  关协老同志鼓励和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一是选派优秀团、队、班干部轮流担任居委会见习主任和助理员等。二是参与社区服务,开展为孤老办一件实事;帮助残疾人做一件好事;与特困生交一对朋友等活动。三是参与公益活动,组织学生担任居委会图书馆义务管理员、社区墙报员、护绿小使者等等。四是组织青少年文明规范宣传队,上街宣传社区文明新风、好人好事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和综合能力,也使假期生活更加愉快、有益。


第8版(教育)
专栏:

  探索中前进 创新中发展
  河南安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针对改革开放后青少年思想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市部分老同志于1984年自愿地组织起来,奉献自己的余热,从事教育青少年的工作,为国分忧,为党分忧。成立起全国第一个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这一创举得到了时任团中央书记胡锦涛同志的重视和肯定。
  十余年来,安阳市基层关工委组织已发展到7000余个,遍及广大农村、学校和城镇居委会。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科技、老村干、老工人达10万余名。我们紧紧围绕全党工作大局,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对广大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法制宣传教育。我们还树立了130名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典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90块,举办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果展”,在五县四区巡回展出一个多月,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根据“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老科技和专业人员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技知识培训、咨询服务、传帮带等活动,使部分农村青年改变了“想致富没技术、无门路”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在农村广泛开展了争创“关心下一代先进村”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已有240个村达到无犯罪、无辍学、无不孝子女,成为关心下一代先进村。


第8版(教育)
专栏:

  百岁寿星爱心永恒
  福建省宁化县百岁老人黎盛珠,最近将多年来政府发给她的革命“五老”津贴费和儿孙们给她的零花钱等积蓄一点一万元,捐给当地社下、车田等五所小学,用于学校修厕所、建厨房、造花圃,并资助了三名特困生,为二十名贫困生赠送书包和学习用品。盛老对下一代的关怀,受到乡亲们赞誉。师生们向老人赠送了“爱心永恒”锦旗。


第8版(教育)
专栏:

  古稀老人盖凤岐自办图书室
  年逾古稀的原辽宁省朝阳市法院离休干部盖凤岐,用自己多年积蓄四万元,在家乡白塔子镇建起了一百一十平方米的图书室,又陆续投资三万元购买了政治、经济、科普知识等书籍两万余册,供青少年阅读。盖凤岐还为二道营子、郭台子小学建图书室,赠送图书五千余册。
  盖凤岐自办的图书室,从早到晚只要有人看书,他和老伴都热情接待,免费服务,现已接待读者五千多人次。


第8版(教育)
专栏:

  高玉宝情系无肠儿
  《半夜鸡叫》的作者高玉宝专程看望无肠儿童的消息在浙江省温岭市不胫而走。这是高玉宝前不久应邀到这里为中小学生作革命传统报告时发生的事。
  无肠儿童孙永昌今年十岁,因肠坏死切除了全部小肠和部分大肠,主要靠静脉输入营养物质而生存。小永昌面对困难不退缩,坚持上学,学习刻苦,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高玉宝勉励他好好学习,拿出五百元赠给他,并在他的红领巾上题写了“立志成才”四个字。


第8版(教育)
专栏:

  辽化关协工作有成效
  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的老同志,为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主动担任革命传统报告员,开办家长学校和青工心理咨询室,组织开展双休日夏令营等活动。以雷锋纪念馆、“九一八”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为阵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第8版(教育)
专栏:

  一个老政法的爱心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朱学礼,退休后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几年来担任院关工委副主任。为了帮教失足青少年,对“两劳释放人员”进行接茬教育,他骑自行车深入几十个村镇、学校进行摸底、调查研究,行程达七千公里,发现问题和帮教不落实,就及时向党、政有关部门和县关工委提出建议和对策,促使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他还亲自上门帮教几十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婚姻、致富门路等,对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最近,他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
  (本版稿件均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火炬》杂志供稿。)


第8版(教育)
专栏:

  红军林中吐心声
  ——记老红军陈春林
  李四树 耿木
  去年5月底的一天早上,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头戴绿军帽,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向“红军林”顶峰走去。他后面紧跟着十多个人。
  登上山顶,老人举目四望,抚摸着碗口般粗、已经成材的树木,高兴得眉开眼笑,仿佛年轻了许多。他转身对站在身旁的亲属说:“记住,我死之后,就把我的骨灰撒在这片林子里,让我做个永生的护林员。”继而,他又握住党支书陈炳良的手,语重心长地说:“20多年来,我用有生之年开荒栽树,成就了这座青山。现在我郑重地宣布:这片林子交给你们,作为发展山村教育事业的一笔基金。我担心自己不知哪一天突然倒下去,来不及说这句话……”
  那掷地有声的语言,催人泪下,刻骨铭心。在场的人无不对这位老人更加肃然起敬:陈老啊,过去打江山,你出生入死,在所不辞;今天搞建设,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位老人就是全国“双优”先进工作者,江总书记接见过的红军老战士陈春林。
  陈春林17岁投身革命,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他舍身忘死,英勇善战,成了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1976年,他向组织上递交了一份特殊的“请战书”,恳求解甲归田,甘做农民。于是,他从新疆南疆军区副政委的位子上退下来,回到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田垅村。在山乡田野里,他开始了“第二次长征”。
  23年来,陈春林带领父老乡亲劈山筑坝,科学种田,多种经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特别是他把荒山僻壤改造成“绿色银行”的事,更使人有口皆碑。
  在离田垅村水库不远的地方,高山连绵,荆棘丛生,乱石遍地,经常有野兽出没。他每天荷锄,从东山到西坡,从日出干到日落,手上的血泡一次次染红了锄头把,磨起的茧花足有铜钱厚;他曾几次从山坡上跌下来,又添了新伤;有时腰部枪伤发作,疼痛难忍,便系上一根特制的“双腰带”,支撑住几乎瘫痪的腰肢……的的确确,陈春林是在拼命,他的口袋里时常备有急救药,从栽下第一棵松杉到满山绿化,总面积达700多亩。这里的群众都把这片林子叫做“红军林”。
  一次,陈春林在林子里锄草,再次昏倒了,经检查确诊,他得了晚期癌症。
  乡亲们震惊了,乡亲们流泪了!
  去年春上,陈春林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他对自己身患绝症置之度外,而把那片林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苍天有眼,病魔没有把这位倔强的老人带走。当身体稍微好转时,他就心急火燎般赶回家。
  陈春林回到村里,立即邀集党支部成员和亲属,径直朝“红军林”走去。他在捐赠仪式上,深情地吐露了自己思虑已久的心声。


第8版(教育)
专栏:

  长白山下夕阳红
  ——记吉林省关工委主任张李明
  林友 春成
  张李明,这位在革命工作岗位上奋斗了50多年的老党员,离休之后立即踏上新征途,把自己的情和爱奉献给下一代,孜孜不倦地谱写着新的篇章。
  事不为不成。为离不开人。从1990年12月25日建立吉林省关心下一代组织以来的10年里,作为省关工委主任的张李明,一直致力于关工委的队伍建设,动员更多的老同志参加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他主张一要抓各级关工委领导班子的建设,二要抓关工委的各类工作基本队伍。现在,全省已有10多万老同志分别担任报告员、校外辅导员、帮教员、家长学校教员、故事员、科技指导员、理论辅导员、教材编写员、板报员、执法监督员等“十大员”,形成了一支适应关心下一代需要的工作队伍。
  这些年来,许多老同志离退休后,走出家门,热心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张李明说,这种精神值得称赞,我们关工委要为他们鼓掌叫好。他把老同志的先进思想和事迹概括成三条,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献出余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不断开拓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互学竞进的精神(在教育青少年的具体实践中取长补短共同前进)。张李明一有机会就宣传这三条,希望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张李明是酷爱工作的人,也是肯于学习的人。他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老同志有长期革命工作经历,有很多经验,但在今天的新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课题,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步伐。这些年来,他以身作则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和党中央关于青少年工作的方针指导开展工作。几年前他的视力已不大好,他还阅读了邓小平著作26篇,写下两万多字的学习笔记。把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是他的座右铭。


第8版(教育)
专栏:

  化作春泥育桃李
  ——记老河口市关工委副主任张宏庆
  季梅
  老河口市关工委高级农艺师张宏庆,自从担任湖北省老河口市关工委副主任10年来,为农村青年学科技、奔小康,培养一代新农民,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群众的赞誉。
  王甫洲是由汉江的游沙冲积而成的沙洲。洲上的农民很贫穷,过去,全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3元。当张宏庆了解到这种情况时,心情非常沉重。他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有责任带领洲上的青年,用现代农业科技改变沙洲的穷面貌。”他组织洲上的25名高中毕业生,成立了青年科技小组,办起了85亩梨树试验田。实验期间,不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往返30里路程,亲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有时还吃住在洲上。85亩试验田第二年就开始挂果,收入4.3万元。随后,他又组织十几名青年,在全洲4个村进行大面积推广,当年建成梨园1730亩,第二年就收获13万多公斤,总收入25.6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2500元。截至1997年,全市梨园面积已达1万多亩。
  一次,张宏庆偶然听说,老河口解放前曾有过一种味美果大的“仙桃”,现在再也没见过了。于是他就留意到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还真在洪山嘴青年农民杨遂胜家找到了一株。此后,无论寒冬酷暑,他每周都要到小杨那里对桃树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登记。经过近一年的观察,他记录了近万个数据,掌握了这种桃子的生长规律。嫁接成活的12棵桃树,次年7月收获60多公斤桃子。一个在老河口沉睡了五十几年的桃树优良品种,终于被发现和培育出来了。经过推广,青年农民纷纷栽种。目前,全市栽种5000多亩,平均每亩产值4000多元,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农民致富的摇钱树,有力地支持了青年学科技奔小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