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塞拉利昂
  位于非洲西部,东部、北部与几内亚接壤,南同利比里亚交界,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485公里。
  人口约500万,分属20多个部族,居民中50%以上信奉伊斯兰教,另有25%左右信奉基督教,少数人信奉拜物教。
  塞拉利昂素有“钻石王国”的美称,尤以盛产特大钻石著名。1972年,延格马地区因发现一颗重达936.9克拉的特大钻石而轰动世界。目前该国探明的黄金矿床有5处,其中仅南方省包马洪地区的储量即达2000万吨,按每吨矿砂含金0.2盎司计算,仅这一个矿,理论上可供开采的黄金储量就高达400万盎司。此外,该国的铝矾土和金红石蕴藏量亦相当丰富,其中金红石储量约1亿吨。金红石学名二氧化钛,是一种稀有矿产,从中提炼出的钛白粉是生产高级颜料的主要原料,金红石的另一种深加工产品金属钛是航空航天工业不可缺少的宝贵材料。塞拉利昂目前是仅次于南非、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的世界第四大金红石生产和出口国。
  (绘图寒放/文张静宇)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塞拉利昂 人质危机震惊世界
  本报驻西非特派记者 廖先旺
  5月伊始,西非小国塞拉利昂传出惊世消息:联合国维和部队500多名士兵被前反政府武装革命联合阵线扣为人质,并有维和士兵伤亡。经历8年内战、盛产钻石的塞拉利昂勉强过了不足一年的脆弱和平日子,又面临被内战战火吞噬的危险。尽管5月15日已有139名人质获释,但舆论认为,要完全解决塞拉利昂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塞拉利昂是一个面积仅7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13世纪曼迪人进入这一地区。15世纪葡萄牙人在此殖民,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者亦随后运来“自由”黑奴,以弗里敦(英文意为自由城)定居为起点,开始移民,最后形成现在这个首都。1896年沦为英“保护地”,1961年4月27日宣布独立。塞拉利昂的建国者曾梦想把自己的国家建成非洲的瑞士,因此连它的行政区划也像瑞士的三个语言区一样分成了三个省。
  由于人为的因素,丰富的钻石资源不仅没有给人民带来财富与安宁,反而成了连年内战的根源。
  真正使塞拉利昂出名的一是它的钻石,二是贫穷。
  塞拉利昂的钻石矿最大特点是易于开采。只要拿把铁镐或铲子在地上挖几英尺,就能挖出钻石来,而在旱季干涸的河床上,在沙砾上散步也能找到这些钻石。在塞拉利昂东部地区,一到旱季,大大小小的钻石开采点星罗棋布,“其情景犹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一般”,一名英国记者如此描述。
  但塞拉利昂的钻石像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原料产品一样,由于其交易受到发达国家原料市场大跨国公司的垄断、操纵与限制,并没有发挥出钻石应有的灿烂光辉。塞拉利昂官方公布的数字是年产近18万克拉钻石,60年代,钻石出口占其出口总值的60%以上。然而,丰富的钻石不仅没有给塞拉利昂人民带来财富、幸福与安宁,反而自90年代以来被描述成了“战争祸源”。
  自60年代独立以来,塞拉利昂的钻石贸易一直被少数跨国公司的经纪、代理所垄断,这些经纪和代理采取收买等手段,加上政府自身管理上的问题,钻石走私成为严重问题,社会两极分化,积累了许多经济社会矛盾。
  1991年非洲“民主化浪潮”兴起之时,塞拉利昂也通过新宪法实行多党制,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一触即发。而当邻国利比里亚战火初起烧到两国边境时,曾是军队摄影师的下士福迪·桑科趁乱成立了革命联合阵线,发起了武装叛乱,开始了长达8年的内战。内战主要是叛军争夺东部地区的钻石矿区和一些钻石交易的中心城市如马克尼、博城、科诺等。内战为争钻石,有了钻石,内战却更激烈,无休无止,因为钻石早已成为叛军购买武器的财源。
  社会矛盾的积累,大国的麻木与冷漠,跨国公司的贪婪,最终使一条小虫变成了食人的大灰狼。
  福迪·桑科现年68岁,小学毕业后即因家境贫寒加入了英国殖民军,成为一名军队摄影师,军衔至下士。后曾在刚果(金)独立之时被派去担任维和士兵。60年代末回国后,便直接投入了当时的学生运动。他曾因与一次政变有瓜葛而被关进了监狱,从监狱出来后他更加热衷于权力与“革命”,并对“农业革命”理论十分感兴趣。
  桑科大量使用未成年战士,认为只要在年轻时习惯了烧、杀,以后作战就会无所畏惧。桑科采用类似中世纪“共济会”一类的秘密组织方法,用巫术统治革命联合阵线。在接受塞拉利昂《协和报》记者采访时,他甚至声称自己不需要吃饭,因为“我是由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供养的”。桑科在城乡大量搜罗流落街头的青少年,补充自己的队伍。几年时间,他的未成年军事武装人员已达1.5万多人,而他也基本控制了塞拉利昂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大片钻石矿的开采与交易。利用钻石交易的钱,他从国外购买大量武器装备。
  8年内战使几十万塞拉利昂人逃到邻国,整个西非地区都不得安宁,他还被指控参与走私、贩毒和贩卖武器等违犯国际法的行为。但这些问题似乎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关注。
  1996年2月,塞拉利昂选出了实行多党制后的第一位总统泰詹·卡巴。卡巴上台后曾命令军队清剿革命联合阵线,没想到自己反而被对方赶到几内亚流亡。在国际社会压力之下,尤其是尼日利亚维和部队奋力推翻军人政府后,卡巴重新回国执政。不久,以贩买武器和叛变罪,将桑科关进死牢。
  1999年1月,桑科的革命联合阵线采取秘密渗透,里应外合,突然向首都弗里敦发起了所谓“不留一个活的行动”。在一周时间内便占领了弗里敦大片地区,采取了臭名昭著的断手剁臂的恐怖行动。他们断人手臂前所问的“要长袖还是要短袖”也成了恐怖名言,从而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7月,在联合国及西非国家共同体的干预下,塞拉利昂政府与革命联合阵线议和,在多哥签订了《洛美和平协议》。根据协议,桑科获得副总统职位并主管钻石开采,条件是必须放下武器。但此时的桑科已非昔日的桑科了,解决起来决非易事。而美国政府表示关注的态度似乎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从桑科的经历和革命联合阵线的发展不难发现,桑科是利用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特别是大量被抛向社会边缘的青少年壮大了自己,“他的人多数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流浪汉”;桑科还利用了大国的麻木与冷漠,得寸进尺;他利用了跨国公司的势利与贪婪,他知道即使是塞拉利昂内战不已,只要钻石仍在开采与交易,他就会要人有人、要枪有枪。在塞拉利昂内战长达8年之久以后,人们不禁要问,是谁让一只小虫子变成了食人的大灰狼?
  自身经济困难重重,白盔无奈撤军,发达大国既不出钱又不出人,蓝盔难敌无盔。
  联合国蓝盔军根据联合国决议于今年初开始进驻塞拉利昂,接替原来的以尼日利亚军人为主的西非白盔军(即头带白盔的西非维和部队),监督塞拉利昂有关各方执行联合国决议和《洛美和平协议》的情况。蓝盔军最终部署数量应是1.1万名,但仅部署了8700名左右,就遭到塞拉利昂革命联合阵线的进攻。由于联合国军来自多个国家,缺乏协调,又没有专门的情报系统得到叛军内部情况,因此两眼一抹黑。几天时间就被抓扣500多人,甚至几天后人质被扣在何方也无人知道。面对国内外的压力,革命联合阵线发言人辩解说“没有扣留人质”。桑科的特别助理马萨科伊还揶揄说“蓝盔军也许迷了路”。在接受BBC记者的一次采访中,福迪·桑科还警告联合国不要向革命联合阵线已占领的地区增派力量。
  塞拉利昂地处西非,因此,任何持久的解决方案都不可能绕开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在联合国接手之前,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维和部队白盔军在尼日利亚军队的主导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将流亡国外的卡巴总统接回国内恢复了合法地位,而且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与联合国共同主持促使各方达成了《洛美和平协议》。另外,地区性组织由于对当地情况熟悉,文化背景相似,具有解决问题的许多优势。此次人质危机发生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5月9日委托利比里亚总统泰勒担任传话人,敦促联阵释放人质。5月15日,已有139名人质获释,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再次发挥了联合国和其它大国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在最终解决塞拉利昂问题并派遣部队维护持久和平的问题上,由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多数成员国每年的外债利息负担就占其财政预算支出的一半以上,单独负担维和任务显然力不从心,因此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9国在阿布贾会议上要求某些大国如果不出人,那么就请出钱。据说,以尼日利亚为首的西非维和部队在塞拉利昂一年多时间,几千万美元的经费都由尼日利亚垫付。但在塞拉利昂问题上,向来爱管闲事的美国一直不热情,除因在索马里的干预失败后一直对黑非洲心有余悸的原因外,主要是认为美国在非洲并没有重大的战略利益需要它来兴师动众。
  英国统治塞拉利昂达174年,塞拉利昂不久前还是英联邦成员国,塞拉利昂政府军有许多是在英国培训的。在西方国家中,英国在塞拉利昂的侨民是最多的,两国的传统关系促使英国不能像美国那样袖手旁观。此次英国由开始的短暂犹豫到作出反应并派出一支航空母舰编队也有它自己的考虑,在英联邦成员国津巴布韦刚发生老战士占领农场事件不久,又在一个前英联邦成员国发生扣留人质的事件,这不能不令英国政府感到担忧。在美国政府明确表示不管的情况下,英国再不管,就只能由西非国家或联合国维和部队来管。英国不出人,要想解决问题仍然得出钱。因此,在先派出一支250人的伞兵部队试探虚实后,紧接着便派出一支舰队。但英国至今虽已将全部兵力增加到了2800人,却一直保持低姿态,而不愿站在最前列,始终表示以保护和撤离侨民为主要目标。英国这一谨慎态度反映了它其实也怕掉进陷阱的不安心态,作为一个前宗主国,担心弄不好会撩起塞拉利昂人的反殖情结,反而把事情弄糟。而英国及其它外国侨民多数都生活在首都弗里敦,保证弗里敦的安全是首要目标。事实说明一个基本问题:联合国蓝盔军在塞拉利昂的行动受到革命联合阵线这帮无盔军的挑战,联合国以及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在非洲的外交行动面临着新的考验。
  塞拉利昂问题已将国际社会带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何解决,仍需要塞拉利昂有关各方、联合国安理会及主要大国的通力合作。从程序上来说,基本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属技术性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到底给予革命联合阵线什么样的法律地位,相应这一地位国际社会应该做什么;二是由谁来进行具体操作,谁出钱;第二个层次是解决持久和平问题,不解决塞拉利昂国内的经济社会矛盾,不解决钻石开采、贸易及其利益分配这一特殊问题,不解决众多青年人的失学、失业问题,塞拉利昂仍难有持久和平。另外,如何处理革命联合阵线与其盟友利比里亚和布基纳法索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第一层次文武手段皆可用,甚至要兼用,但最后解决问题可能还是要以《洛美和平协议》为基础,因为目前除塞拉利昂政府对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较积极外,其它各方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或者说还不明朗。而解决第二层次的问题就必需国际合作与协调,甚至可能要对当今世界现存的政治经济体系动动手术了。
  革命联合阵线首领桑科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冷漠的背后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曾强
  ■美国的冷漠与其以密切同非洲国家关系为核心的新非洲政策形成强烈反差。
  ■“抽身”但“不撒手”,美国在非洲寻找维和替身。
  ■惟利是图是美国新非洲政策的实质。
  西非小国塞拉利昂的人质危机最近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焦点。然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塞拉利昂局势骤然紧张后,经常打着“人道主义”旗号到处插手的美国却表现得异常冷漠和势利: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要求其迅速派遣快速反应部队协助维和的请求充耳不闻,只是即刻出兵保护部分本国侨民撤离;即使后来不得已同意派飞机帮助联合国运送孟加拉国的维和士兵,要价却远远高于普通商业航班的费用,令联合国无法接受。
  克林顿政府对塞拉利昂危机的冷淡态度,与其制定的以密切同非洲国家关系为核心的新非洲政策形成强烈反差,其根源何在,很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冷战期间,美国与前苏联对非洲进行过激烈的战略争夺,但双方在那里并无直接的军事较量,打的主要是代理人战争。冷战结束后,非洲对美国的战略价值急剧下跌,一度遭美国的冷落。
  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急剧动荡的政局逐步走向稳定,经济出现持续增长的好势头,其潜在的战略价值开始显现。从1995年底起,克林顿政府根据非洲形势变化以及美国的全球战略考虑,重新审视了非洲的战略价值及美国在非洲的战略利益,并着手制定新的非洲政策。1997年6月,克林顿提出“美—非新伙伴关系计划”,要求与非洲国家建立面向21世纪的密切的“新型伙伴关系”,这标志着美国新的非洲政策正式出台。
  对非洲进行重新战略定位后,美国虽明显提高了对非洲的重视,但是在美国全球战略大棋局上,非洲的从属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目前,美国在非洲强调更多的,则是经济方面的利益。首先,美国非常看重非洲的市场潜力,对目前自己仅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场7%的份额甚为不满,急欲开拓这个“最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其次,美国在非洲的投资回报率极高,是其海外投资平均回报率的3倍;第三,美国从非洲大量进口石油,进口量约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4%;最后,美国对非洲重要战略矿产资源的依赖也非常严重。
  促使非洲国家实现“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维护人权”等,是美国在非洲追逐的政治利益。为了实现这一政治战略目标,美国以扩大贸易、增加投资、减免债务等“优惠的经济条件”为诱饵,强迫非洲国家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非洲国家进行“塑造”。
  近年来,非洲总体局势虽不断趋于稳定,但局部战乱却时有发生,对美国在非洲的利益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出兵索马里维和失败后,美国不愿再直接卷入非洲的内部冲突,但又不打算放弃参与解决非洲地区冲突的主导权,更不希望非洲政局急剧动荡影响其在非洲的各种利益。目前,在非洲和平与安全问题上,美国采取的是“抽身”但“不撒手”的策略。具体的作法有三:首先是通过《危机反应计划》寻找“替身”,即由美国提供资金、装备、技术指导等,帮助非洲国家培训维和部队。1997年该计划正式实施以来,美国已为6个非洲国家总共培训了4200名维和士兵。其次是通过主持召开有关国际会议讨论解决非洲的安全问题。今年1月美国借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的机会,在安理会大搞“非洲月”,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最后是派特使进行斡旋。塞拉利昂危机爆发后,克林顿也赶忙把美国黑人民权领袖杰西·杰克逊派去进行调解。
  当然,美国不希望塞拉利昂事态闹得无法收拾,但在本国利益没有受到直接威胁的情况下绝不会贸然出兵,情愿在联合国主导下的维和行动中充当配角和分担费用。因此,当尼日利亚提出愿意再次出兵塞拉利昂时,美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表示愿意予以支持。在美国看来,尼日利亚是其在非洲最佳的维和“替身”之一。由此可见,在决定是否介入非洲事务及介入的程度上,自身利益是美国作出选择的唯一标准。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贫困:动荡温床
  黄泽全
  为了尽早结束塞拉利昂持续多年的战乱,联合国派出维和部队监督实施去年7月在多哥首都洛美签署的塞和平协议,本是一件好事,但始料未及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却不断遭到前反政府武装革命联合阵线的袭击,不仅造成维和人员伤亡,而且近来有500多名维和人员被扣为人质,令世界为之震惊。
  就在国际社会为解决塞拉利昂人质危机苦苦寻求对策之际,在经过近一年的相对平静之后,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边界地区于本月12日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进一步加剧了非洲之角地区的危险局势;曾是盟国的乌干达和卢旺达近来反目为仇,关系急剧恶化,双方正在边境地区大量屯兵,一场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如果将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塞拉利昂的人质危机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非洲大陆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动荡因素。
  平心而论,迄今为止许多非洲国家经济困难,政局动荡不安,甚至爆发冲突,西方大国是脱不开干系的。长期的西方殖民统治造成非洲国家经济单一畸形发展,加上西方跨国公司不顾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疯狂地掠夺非洲国家的丰富资源,从而造成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几十年之后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状态,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48个最不发达国家有33个在非洲就是有力的说明。民族经济困难,财富分配不均,百姓穷困潦倒,赤贫现象严重,必然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埋下祸根。
  不错,西方发达国家一再宣传他们要与非洲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一再承诺要积极参与非洲事务,维护非洲和平,支持非洲发展。但人们只要将去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的行动以及近期美国处理古巴男孩埃连事件的态度,同他们在塞拉利昂发生人质危机后的反应进行对比,便不难得出清楚的结论: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实质上对非洲采取的是一种冷漠的态度。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11日在一篇题为《被遗弃的非洲》文章里说:“从经济角度讲,发达世界早已把非洲遗弃,使它处于新的全球化时代之外;从安全角度讲,美国和欧洲只有有限的能力救助非洲。”可见,就连西方舆论也承认这一点。
  非洲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持稳定;而稳定的政治局势,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西方发达国家真心帮助非洲,就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减免非洲国家的债务,增加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使非洲国家逐步摆脱贫困。不然,即使今天解决了塞拉利昂的危机,明天其他的非洲国家又会出现新的危机。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左图上方、图中和右图上方英文分别为“佛罗里达”、“埃连”、“埃塞俄比亚”。原载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塞拉利昂武装冲突大事记
  1991年前陆军下士福戴·桑科创建革命联合阵线,武装反对文职总统约瑟夫·莫莫。
  1992年上尉瓦伦丁·施特拉塞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莫莫。
  1996年施特拉塞的副手朱利叶斯·马达·比奥推翻了施特拉塞的统治,承诺举行多党选举。律师哈吉·艾哈迈德·泰詹·卡巴在2月份的选举中获胜,但遭到反政府武装的反对。卡巴在11月份与桑科的反政府武装签订了和平协议。
  1997年和平协议被撕毁。桑科在出访尼日利亚期间遭到软禁。5月,心怀不满的军人颠覆了卡巴政权。桑科的革命联合阵线发动政变,推举约翰尼·保罗·科罗马为新的军事统治者,卡巴流亡几内亚。联合国安理会在燃料和军火等方面对军人集团实施禁运,并实施旅游禁令。
  1998年2月,以尼日利亚为首的西非维持和平部队把军人集团和叛军联盟从首都弗里敦赶了出去,3月10日,卡巴重任总统。桑科被从尼日利亚引渡到弗里敦,10月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他提出上诉。
  1999年1月,反政府武装同盟袭击弗里敦,差点攻下这座城市。西非维持和平部队和效忠于卡巴的民兵组织击退了叛军。大约5000人在战火中丧生。
  7月7日,卡巴和桑科在多哥的洛美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反政府武装分子在政府中获得席位。
  8月,忠于前军事统治者科罗马的战士把40多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西非维和人员、记者以及救援工作人员劫为人质。后来所有的人都安全获释。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同意把由6000人组成的维和部队派到塞拉利昂。
  12月7日,印度维和人员的第一支小分队抵达这里,其中包括联合国塞拉利昂维和部队指挥官维贾伊·库马尔·杰特利少将。
  2000年2月7日,安理会决定加强联合国塞拉利昂维和部队的力量,把人数从6000人增至1.1万人。
  5月1日,革命联合阵线与联合国部队发生冲突,500多名维和人员被劫为人质。
  5月2日,西非维持和平部队完成撤军任务。
  5月9日,英国开始疏散侨民。(升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