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五月相约北京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答记者问
  “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已拉开帷幕,本报记者和中国文化报记者近日就有关问题走访了文化部部长、此次联欢活动组委会主任孙家正。
  问:举办“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背景是什么?
  答:随着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际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缩短了世界距离,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最现代化的手段,为各国民族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这种新形势下,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政府在制订文化政策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跨国界、跨地域的国际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已成为趋势,并将更加活跃。
  国际形势的发展对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从国外引进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我国与外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近年来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举办国际文化艺术主题年,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等活动,而举办“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是国际文化艺术主题年活动的继续。
  问:从对国家的文化生活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角度,您如何评价这次活动?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为了通过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从1996年起举办了“国际艺术主题年”活动,集中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高雅文化品种,先后组织了“中国国际交响乐年”、“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中国国际美术年”、“中国国际民族歌舞年”。这种活动在世界上也是首创,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文化上实行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次“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是主题年活动的延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余个艺术团体和国内十余个专业文艺团体为广大观众献上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其中包括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维也纳联合歌剧院、俄罗斯艺术团、蒙古国家全军歌舞团、塞拉利昂歌舞团等世界一流的文艺团体。在高水平的剧场演出之外,我们还将在公园、广场举办联欢活动,邀请国内外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与广大观众共同参与。同时还将举办六个艺术展览。
  问:对于活动希望达到的效果,您是如何考虑的?
  答:此次“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将集中展现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我们希望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广大观众在欣赏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通过文化艺术的桥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同时,这也是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向世界介绍和传播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和近年来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好时机。我们努力吸取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的有益成果,同时也加快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在这方面,同样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要增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问:这次活动在组织管理和市场运营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在组织管理方面,这次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主办。本次活动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旅游局共同举办,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旅游集团承办。各单位将各自拥有的资源统一使用,对所辖工作范围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各项组织管理工作,是这次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
  2.加强协作,积极配合。由四家单位联合举办这一大规模的活动,涉及面较广,筹备工作任务繁重,是否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关系到活动能否成功举办。为此,四家主办单位成立了联欢活动组委会。主任由我担任,副主任由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吉炳轩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担任,委员由文化部、北京市广电总局和国家旅游局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委会下设办公室,由四家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派人组成,负责具体筹备工作。目前看来,这种管理和运作方式是富有成效的。这次活动的另一特点是官办和民办相结合,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大部分经费则由承办单位自筹解决。
  问:这样的大型活动与国际艺术节的区别何在?以后是否把它作为一个惯例固定下来?
  答:国际艺术节通常是定期举办的形式相同的文化艺术活动。此次“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有着集广泛性、多样性于一身的突出特点。广泛性体现在参与国家的数量多,也体现在活动影响力大。多样性主要反映在形式上,包括了剧场演出、广场演出、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
  “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是文化部1996年举办的文化艺术主题年系列活动的延续。至于将来是否在某些年份将主题年活动也像这次一样集中在一个月内进行,将视实际需要而定。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借光未必生辉
  武克周
  借光生辉,即借助别人(当然是名人)的名望为自己增色,也算是一种时髦。譬如,介绍某人身份时,爱说成某大师的“入室弟子”,甚至是某历史名人多少多少代“玄孙”,至于他本人成果几何,似乎倒是无关紧要的。尤为风行的是,一部新书出版,必请名家作序作跋,至少也得求其赐题个书名什么的;一出新戏上演(映),必请权威人士座谈,或者写点先声夺人的评论,誉其为“力作”、“精品”云云。颇有点像天上的月亮,要借太阳的光似的。
  诚然,新作问世,新人出道,借助名家、权威的力量为自己撑撑腰,壮壮胆,提高点知名度,也不算多么过分。记得晋时左思写《三都赋》,“及赋成,时人未之重”,盖因左思此时乃名不见经传之辈。后来他找到大名鼎鼎的皇甫谧,请其作序,才得以一举成名,“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若不是名家推荐,当时洛阳的纸价自然是涨不起的。
  然而细细玩味,又觉得今人与古人之借光总有些差异。倘若真像当年左思的《三都赋》,确属上乘之作而“时人未之重”,不得不借助名人之光闪亮登场,倒也不必说三道四。可是,综观当今热闹非凡的书海艺苑,某些因借光生辉而大紫大红,名噪一时的这书那戏,又有几部像左思的《三都赋》,确属非同凡响之作呢?今天某些人热衷于借光,无非是在玩“包装”的把戏,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和蒙骗别人,套用企业家一句术语,意在“提高市场占有率”,所谓“功夫在文外”。怪不得近闻有人为求得某名家给自己题写一个书名,竟然不下十次登门。看似其心颇诚,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据说这本“纪实”新作,原来大部分内容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成了打假的对象。其实,真正的精品,不用说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即便在古时,有的也是会不胫而走的。当年曹雪芹著《红楼梦》,才写成八十回,故事尚未完结,便以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我于“红学”知之甚少,不过,迄今为止,还未曾听说过有哪位红学家考证出曹老先生当年曾请名人写过什么序和跋。至于“座谈会”之类,那时大约还未发明吧?可是读者却对此书爱不释手,评点称颂。杰作就是杰作,“不施粉黛亦风流”。
  还须闲话几句,倘若只是某些初出茅庐者求名心切而做出这种急功近利之事,人们毕竟还是可以包容的。倒是某些“权威”人士须留意。推重新作,提携后贤,仿皇甫谧荐左思,自然是功德无量之举,但明察秋毫,实话实说也是少不得的,且莫滥施雨露,奖誉失当。
  我在这里决不是全盘否定新人新作的价值,也无意反对求助名家评书说戏,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权威说“不”。我只想给某些醉心于借“名”出名者泼点冷水,与其东乞西借,还不如潜心修炼。因为,自己底蕴不足,手里端着“水货”,即便是倚仗名人之光而“一炮打红”,终究也会成为明日黄花。若是欺世盗名,还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此例时下不在少数,所谓“粉面遇雨,其丑自取”是也。如果真对“借光”情有独钟,倒不妨学学阳翰笙与瞿秋白等人。当年阳的《也泉》再版,曾请瞿秋白等大家作序,然而名家之序多持批评意见,作者却依然冠于书前,孰料读者反而争相传阅。信乎?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都说眼下戏剧剧场门前冷落车马稀,而北京长安大戏院却是另一番景象。从1996年至1999年,每年平均演出四百多场,创造效益近八百万元,在全国剧场业中走出一条既经营剧场又经营剧目,并参与制作剧目的独特经营之路,成为北京长安街上以经营民族艺术为主,全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营业的剧场。
  长安戏院为何能火
  本报记者 刘玉琴
  戏剧从几十年前的万紫千红到如今门庭冷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不演不赔,少演少赔也成了圈内人的一句行话。但是在戏剧演出疲软萎靡之际,长安大戏院却能花开别样,独树一帜,1999年演出四百三十一场,票房收入七百八十四万元,营造了“卖戏”也能赚钱的佳话。
  要使“长安”天天有戏演,剧场不能守株待兔,必须度身打制演出剧目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剧场有如“坐贾”,老板可以坐等剧团找上门来,你包场演出,我坐收场租费。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戏剧观众流失,剧团生产能力下降,我们又领略了演出方与剧团共同组织演出,按票房收入分成、风险共担的模式。
  而这两条路对长安戏院来说都仍显不够。长安戏院总经理赵洪涛分析说,长安剧场每年要上交物业管理费、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支付四十多位员工的工资劳保费等七百万元。这意味着长安戏院每年要有七百万元以上的收入才能保持正常运转,而剧场可用来经营的仅有一个舞台和七百九十七个座位的观众厅,全部费用只有靠演出的票房收入来筹集。这逼着我们转变剧场的经营理念。
  根据市场调查和演出环境,长安戏院为自己确立了“让长安天天有戏演”的经营目标,并将经营思路确定为:以旅游剧目为龙头,同时面向京城平民百姓;在主演京剧的基础上,兼演其他剧种。他们说,北京每年有国外游客三百多万,国内游客六百多万,这么大的旅游市场,哪怕有千分之一的人能被吸引到长安看戏,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于是,剧场首先开发旅游剧目,自己投资一百万元,与北京戏校、北京京剧院、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联手度身制作了一批旅游京剧《白蛇传奇》、《铸剑》、《碧波金鳞》等,这些剧目从推向演出市场至今已演出八百多场,成为剧场的主打戏,剧场也由此掌握了全年演出档期的主动权。戏院从1996年开张至今,观众已达三十五万人次,实现了长安天天有戏演的目标。长安的知名度也随之持续走高。剧场转变观念,依托自身优势,步入艺术生产领域,度身制作剧目,这在全国同行业还不多见。
  你想演还要我相中,精心追求品牌品位,剧场剧团彼此两心相许
  “想看戏去长安”,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时尚。长安在打好旅游剧目强牌的同时,同样重视京城平民百姓这一庞大的观众群。首都戏迷观众如今不知“长安”者可谓不多。各地戏剧院团进京演出的首选目标之一也是长安戏院。
  但是想进长安演出的剧目,长安都要先期派人去试看剧目,进行市场调研,够品位的才能走进长安。“你的剧目质量必须与我们剧场的信誉相匹配,否则给多少场租费也不能接。”另一方面,剧场的经营者也主动走出去,选调好戏进京。专家说,在长安演出的剧目,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都力争达到和谐统一。
  近几年来,长安已演出过一大批惹人瞩目的剧目,如京剧《骆驼祥子》、《宝莲灯》、《杨门女将》,越剧《红楼梦》、《西厢记》、《孔乙己》,黄梅戏《秋千架》、《徽州女人》、《女驸马》,昆剧《牡丹亭》,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居里夫人》等,戏剧名家李世济、李维康、于魁智、梅葆玖、茅威涛、马兰、韩再芬、姜文、丁嘉莉等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
  今年五一期间,经过精细的市场预测,长安又主动出击,以一种全包的方式将安庆黄梅戏剧团请进北京,举办了为期五天的“黄梅戏艺术周”。剧团八十多人的吃住费用全由剧场承担,剧场并付给剧团每场演出费一点六万元。这一举措在全国的剧场业中尚属首创,但确是文化产业中的智者求胜之举。由于宣传到位,结果戏未开演,票已售出九成。
  从经营剧场到经营剧目,再到成为准制作人,长安不断出招、不断飞跃
  2000年春节是新千年的第一个春节。长安率先打出“贺岁京剧”的大旗,使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在新春期间闪亮登场,成为首都文化界的新热点。在这出戏的策划与制作中,长安戏院的身份又发生了变化。它在《宰》剧创意之初,就介入了该剧的策划与实施。这出戏一改往日国家投资,政府包办,一院独揽的生产方式,采取了“准制作人”的全新运作方式,由长安戏院与北京京剧院等联合组本、组剧,实现创作、生产、演出的一条龙操作。三十二场的演出、一百五十万元的良好业绩,是长安主动参与艺术生产,向市场经济迈步的一次重要尝试和突破,显示了剧场在联结艺术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纽带作用和动力作用。
  长安所有举措都是围绕着如何吸引观众进行的。现代观众尤其是中青年观众的审美趣味是长安戏院时刻关注的焦点。为培养观众,扩大影响,长安戏院还频频出招,开办少儿京剧专场;开通“文化直通车”,以最低的价位把难以进城的京郊戏迷们接进长安;精心策划慰问下岗职工、拆迁户、公安干警及欢送新兵演出,组织“长安之友”京剧茶社,让八十万师生走进长安等,使得长安声誉鹊起,在获得经济效益之际,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骆驼祥子》剧照
  《秋千架》剧照
  《孔乙己》剧照
《居里夫人》剧照(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历代服饰艺术》
  凝聚两位老人四十年心血
  刘钧
  几十年前,沈从文先生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向学生陈娟娟手把手地传授中国服装服饰的印染、织绣、纹样……由此将陈娟娟领进了服饰艺术的门槛。几十年后,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国丝绸织绣专家、考古学者的陈娟娟与中央工艺美院教授、服饰专家黄能馥集四十余年研究心血,于近日联合推出了《中国历代服饰艺术》一书。
  这本书拿起来感觉沉甸甸的。这不光是四十万字、两千多幅图片构成的分量,更是两位老人金子般心灵的剖现。陈娟娟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瘫痪;黄能馥体力虚弱,视力极差,只有凑在灯下才能写字。两位老人摒去浮躁,淡泊名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赤子情怀倾其所有,联袂完成这部巨著,将我国七千年来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首饰纹样、首饰配饰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演变和艺术成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成为继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之后,集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之大成的又一力作。
  这部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服饰艺术》中的文字、图片,字字幅幅皆来之不易。作者四十年的学术积淀,奥地利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悉尼动力博物馆、国内多家博物馆与研究机构的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使这本书在内容美与形式美、传统美与现代美之间达到了和谐。一位外国服饰专家在黄能馥先生家里看到这部书后,惊讶作者竟然写出了这么漂亮的书。
  中国旅游出版社钦佩两位作者渊博的学识和宽厚的人品。在先后编辑出版了两人的《中国服装史》、《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等书之后,又以极大的魄力历时五年出版了这本具有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的著作。在这春光漫溢,水碧草青的季节里,《中国历代服饰艺术》已然叩响了图书市场的大门,这是对两位老人最好的慰藉。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谈谈不良文化

  东方尔,福建武夷山市人,编辑———
  从图书看文化媚俗
  “文化”是一门学问,至少对于吾等平头小百姓来说那应是一门必须花精力、花时间才能弄明白的学问,可是近年来兴许是被遍及各行各业的不正之风所传染,有些文化却在“媚俗”中没落。
  比如说“书”,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所在,是文化中的尖端文化。可是现代的许多文化人却很乐意也很高兴地把书变成“美女作家笔下的欲望宣泄”、“东编西抄的抽屉文学”、“胡编滥造的词条堆砌”、“自我隐私大曝光”……百姓们一走进书店,触目之处,看到的多是“谈恋爱须知”、“词令大全”、“老狐狸处世谋略”、“冰屋下的呐喊”等等具有尖锐震撼力、诱惑力的“名书”。真让百姓们几疑自己走进了垃圾处理场。
  实话说,许多年来文化的媚俗与文化的浅薄已经遭到了众人的口诛笔伐。不知缘何,文化人代代相传的誓死与庸俗血战到底的勇气和胆略,到了我们这代人的笔下,却变成了无聊与低俗。
  一些文化没落成没有思想、没有艺术、没有生命的“货色”,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在一些文化的媚俗喧嚣中,有用一亿元爆炒一本书的文化;有让别人代写了几本书,没有写过一篇哲学论文却被“文化”成“一代哲学家”、“一代文豪”、“一代天骄”的明星、名嘴。如此等等的文化,只能使那些向来一听说文化就肃然起敬的百姓们,对着这些文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是不知哪一方面、哪一点点像文化?!
  文化的功夫在炮制,文化的水平是爆炒,文化的功能是赚钞票,文化的目的是制造没文化的人,这是文化吗?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革命历史题材图书并未过时
  花山文艺出版社和《名家》杂志日前请老作家杨益言、管桦、李心田来石家庄签名售书,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热销场面。共售出《江竹筠的故事》、《小英雄雨来》、《闪闪的红星》等图书和杂志五千余册。三天的签名售书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名读者,他们来自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农村。有些年轻的父母领着几岁的孩子来请作家为所购书签名。他们说,今天是孩子的生日,我们想给孩子送一份有意义的礼物。虽然孩子现在还小,暂时不能阅读,但他们长大了一定能理解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和三位作家爷爷的期望。此次活动,充分显示了革命历史题材图书强大的生命力和老一辈作家广泛的号召力,证明“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英雄典籍”没有过时。(陈新)(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广播民族乐团向西部开拓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5月12日在兰州军区体育馆演出了一台“西部之光”民族交响音乐会,场面热烈,观众大饱耳福眼福。
  广播民族乐团自今年初从维也纳金色大厅载誉归来后便频频巡演各地。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流中,他们又瞄准西部文化市场,向西部开拓,丰富西部人民的文化生活。兰州是他们演出的第一站。由甘肃省消费者协会、农垦啤酒股份公司、条山酒业有限公司支持的这次活动在兰州演奏两场。(陈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西南联大启示录》开拍
  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影视艺术中心策划的以“西南联大”为历史背景的电视专题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及广大联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经长期准备运作,现已开机。
  西南联大,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为大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联大师生在民族垂危的紧要关头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正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至今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和魅力。专题片将忠实、艺术地再现这段历史,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鼓舞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芳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五个一工程’获奖文艺作品评论征文”获奖篇目
一等奖(2名)
款款心曲颂祖国 徐锡宜 1999年10月15日
写时代风貌 绘改革大潮 艾 斐 1999年11月26日
二等奖(6名)
广播剧:题材上的新跨越 李京盛 2000年1月22日
乘着歌声的翅膀 劲 松 1999年11月12日
戏曲现代戏的自我超越 林毓熙 2000年1月29日
挽历史风云绘时代画卷 薛若琳 1999年12月3日
让观众喜闻乐见 梁光弟 1999年10月22日
内涵深刻的戏剧冲突 路 侃 1999年12月4日
三等奖(7名)
从小说到戏曲的转型 廖 奔 2000年1月15日
塑造当代军人形象 马维干 1999年12月10日
讴歌新的时代 刘钦明 2000年1月22日
展现军旅戏剧风采 吴 然 1999年10月22日
影视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祥 洲 祥 建 1999年12月24日
现实主义的硕果 刘文斌 2000年2月19日
童心童趣写真情 肖 艳 1999年11月19日
中宣部文艺局 人民日报文艺部 江苏连云港市委宣传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