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
  ——杨振宁南大看雕塑
  莺飞草绿的4月,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迎来了一位他们仰慕已久的尊贵客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趁在南京讲学之机,杨振宁博士专程参观了由著名青年雕塑家吴为山教授领衔的南大雕塑艺术研究所。早在1997年,经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介绍,杨振宁与吴为山相识。当时,杨先生看了吴为山的作品集后就写下了“吴为山的雕塑极有创建性”。尔后,他们互有书信来往,涉及科学与艺术。
  吴为山现为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是近年崭露头角的青年雕塑家,他的中国历史人物雕像系列早已享誉艺坛,具有国际影响,被誉为“为时代造像者”。
  此次在雕塑所,杨振宁细细品味了文化大师鲁迅的雕像后认为,这尊雕像很好,刻画出了鲁迅的傲骨;当他看到一尊极为意象的人物塑像,立即指出这是弗洛伊德,显然,他慧眼看出了这位研究人类“无意识”的心理学大师的神骸,也神会了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在场的人为这位科学大师的艺术穿透力所震撼。吴为山更是有“足已”之感,他深情地介绍着得意之作《她从远古走来》,这是一件表现原始自然力、赞歌生殖崇拜的一件力作,写意性很强。杨振宁意兴浓浓地问吴为山:“这是不是有点红山文化的味道?”“是的。我常常被那古代文化的光影所迷恋。”
  杨振宁教授仿佛进入了艺术的深远空间,辜鸿铭、黄宾虹、高二适、林散之……也许件件作品勾起了他对美与物理学的联想。他看到了挂在研究所显要位置的荷兰女王塑像照片,对蒋树声校长说:“这件作品神了!”他读懂了这位脸上挂着微笑的女王,更读懂了以神介入而妙造自然的中国青年雕塑家的文化背景。蒋树声校长介绍说:“吴为山曾应荷兰政府的邀请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去年女王访华期间主动提出要见吴为山,他们相见于古城苏州。”参观快结束时,杨振宁深思熟虑后,拿起笔稳健地写下:“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他告诉在场的人:“吴为山显然是一个艺术天才。吴先生能吸收各种文化的精粹,在做雕像时又把握每个人的精神特征,在似与不似之间用艺术的方法表现出来,品位很高。这和科学家的创新有相似之处。”
  杨先生七十八岁高龄了,神思敏捷、风采超群,科学与人文的塑造使得他在雕像群中也充满神奇的魅力。蒋树声校长油然提出南京大学在校庆一百周年时为杨先生塑像,这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科学哲学的诗化、精神的物化。杨先生欣然答应……
  “精神这件事,在物质世界和人文世界有共同点。”杨振宁博士的这一席话久久回荡在人们耳畔。(李颖)(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影视报道少点炒作
  廖仲毛
  时下,一些媒体的影视界报道中有一种不良风气需要端正,这主要表现为客观和理性的报道少了,炒作的东西太多了。
  报纸为了争取读者,在内容安排上迎合一下读者的口味,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凡事都有一个度,离开了这个度,许多东西就会失去约束,走向庸俗甚至虚假的另一面。使严肃的影视评论变成低级趣味很浓的噱头,对观众形成误导,也容易引发报刊业的不正当竞争,一些报刊为了保住发行量,不得不制造“卖点”,对当红演员,不负责任地吹捧,对明星的个人隐私一味地炒作,一听到某个名人干了一点出格的事情时,又转而集中矛头,疯狂棒杀,报刊和报道对象经常因此而走向法庭。你打开时下的影视版面,再与过去的报纸作一个对照,就会发现,时下,关于演员们如何创作,以及他们的成才历程的报道少了,关心名人婚变等隐私、关心名人钱包和片酬的报道多了。来自直接采访的一手资料少了,捕风捉影、剪辑拼凑或反复转载的东西多了。客观的评论、理性的批评少了,对名人演出作品列清单式的罗列和吹捧多了,拿名人丑闻或不幸开涮的多了。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尚在制作排练之中,能否成功尚难预料,各种超前报道、美丽的预言早就不断充斥各种媒体,炒得大红大紫。这中间有写手们的急功近利,有制作单位的商业炒作,也与一些演员的急于成名,或者为了不断吸引公众视线而自我炒作有关。这使得影视评论失去了应有的公正和客观性,这种不良风气不利于演员的成长,对文艺事业的发展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要根除这种不良风气,关键还是要从端正办报(办刊)思想入手,加强报刊业的管理,呼唤健康的竞争。只有端正这种思想,编辑才能对稿件进行正确的取舍,那些缺少理性的评论,没有事实根据的炒作才能得到彻底根除。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看台人语
  好在不是职业演员
  作为一名军人,《女子特警队》让我找回了那种久违的心动感觉。曾几何时,一些反映军旅生活的影视作品中,职业演员塑造的多是似是而非的军人形象,他们的表演只能是照猫画虎,难以传神。而在《女子特警队》中,演员们本身就是军人,他们所要表演的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不需要模仿。在这部电视剧中,艰苦紧张的军营生活,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刚柔相济的军人情感,都被他们表演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威武刚直的强队长,争强好胜的铁红,不甘人后的杨继军,憨厚老实的耿菊花,还有鬼灵精的沙学丽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军人。他们是鲜活的,是真实可触的。他们的表演靠的不是演技,而是一种真实的再现,真情的自然流露。还有,女兵们训练场上矫健的身姿,举手投足间标准的军人动作等等,都是职业演员们所难以模仿的。这些,正是非职业演员的魅力所在。
  在此之前,非职业演员的魅力曾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得到过印证。如今,这种魅力又在《女子特警队》中再次得到展现。那些正在为物色名牌演员而一筹莫展的导演们,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北京军区陈胜
  欢迎毛阿敏重返歌坛
  近日读报获悉歌星毛阿敏重返歌坛亮相荧屏。毛阿敏是观众心中喜爱的歌手,她的演唱声音洪亮,音域宽广,声色圆润,演技优美,婀娜多姿。她为《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影视剧唱的插曲,以及《千古一帝》及综艺大观结束曲《再见……》等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在中国歌坛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年她在歌坛、荧屏销声匿迹,观众为之惋惜。如今她知错改错,我们欢迎她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盼望听到她优美的歌唱响彻神州大地,为更多的影视剧演唱插曲,给全国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江西永丰郭平德
  要创新不要东搬西套
  最近看电视剧《扬州八怪》,剧中有一个情节是“八怪”之一的黄慎在庆寿时挥毫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三个儿子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看了这个情节,如嚼了一个别人嚼过的馍。因为在另一部有关唐伯虎的电视剧中也曾看到唐伯虎“才思敏捷”地写过这首诗。而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看小人书就从解缙的故事中读到过这首诗和这种情节。无独有偶,看《宰相刘罗锅》时曾看到皇帝作过一首“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的诗,不久在另一部宫廷剧中却又看到另一位皇帝写这首诗。这种内容、情节甚至配乐重复搬用的现象在影视剧中并不鲜见,观众非但没有感到愉悦,反而大倒胃口。影视作品要创新,创新才有生命力,如果靠东搬西套来取悦观众,那只能是自寻末路。江西于都谢贵芳
  虚假的《北京女人》
  电视剧《北京女人》还没放完,就看不下去了,觉得剧中的故事情节特别假,诸如部长家的儿媳妇大学毕业却不会开车门,部长的儿子媳妇竟然下岗在家骂娘等等,多是胡编乱造,愚弄观众,浪费观众宝贵的时间。还是那句老话: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恳请编剧先生们多写些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湖北武汉 郝明松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兵哥兵妹》 拍一部轻松的“军人戏”
  “五一”前夕,在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南昌,我国第一部表现预备役部队生活的长篇电视剧《兵哥兵妹》,在南昌某预备役师开机拍摄。
  由江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江西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这部十五集电视剧,将在轻喜剧风格样式下,力求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幽默诙谐的笔触,真实地展示预备役军人平时是民、战时是兵的多彩生活,讴歌和平年代里这批特殊军人在不同岗位上履行各自职责,以及在具有高科技内容的实战演练中刻苦训练的奉献精神。
  该剧编剧张光烈。八一厂导演宁海强和江西电视台导演张仁川联合执导。资深导演张仁川曾执导了《蔷薇雨》、《京九情》等电视佳作。宁海强曾拍摄《弹道无痕》、《大漠丰碑》、《昆仑女神》,在军事题材影视创作中颇有建树。这位年轻的导演表示,阳刚是军事题材不可或缺的气度,当初他拍摄《弹道无痕》就是要张扬这种已被淡忘了的军人的阳刚之美。如今荧屏上已有了《突出重围》等作品,“阳刚”回到了军人身上,因此他又想在此基础上追求一点新意,以诙谐幽默的艺术氛围表现预备役军人的生活,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意识到人人都有保家卫国的义务。宁海强表示该剧主要靠作者多次到预备役部队体验生活,捕捉到的生活细节构成喜剧因素。
  该剧由金莉莉、宫晓萱、刘之冰、冯国庆、张海燕、刘亚津、唐汤民等参加演出。
  据悉,这部凝重中见风趣的浪漫喜剧,今年国庆节可望与全国观众见面。(西文)(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艺坛星踪

  孙浩要做好人
  从《中华民谣》、《阳光天堂》到《燕子飞了秋风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歌,同时也让我们熟悉、认识并喜爱了那个歌风稳重、台风洒脱的青年歌手孙浩。
  新歌《巍巍大中华》是孙浩词曲唱的“三合一”作品,阿罗担任编曲,歌曲全部采用交响乐队伴奏,3/4拍的曲调,使这首歌听起来大器、稳重,有很强烈的现场感。值得一提的是这虽是歌唱祖国的歌,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歌词从小的着眼点开始,用四个排笔开头,去引出对中华民族博大、古老、历史渊源,对祖国山河壮美、秀丽的爱。对这首倾尽心血的力作,孙浩只说他想用这首作品做个总结,对以往唱法的总结,也希望这首歌是歌唱生涯中的新起点。
  孙浩奉行的准则是:明星是大家给你的帽子,何必被它压得喘不过气呢?丢开一切,做好人,唱好歌。歌坛十载给了他很多风浪,也给了他很多亲情、友情和关爱,他只想用歌去回报社会,回报每个关爱过他的人……(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金鹰电视节征集节徽、节歌
  荟萃1999至2000年度中国电视艺术最新创作成果、表彰我国优秀电视艺术工作者的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将于今年11月在长沙举行。电视艺术节组委会现开始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节徽、节歌、吉祥物创作设计稿。应征作品既要体现欢乐祥和的气息,又要构思新颖且兼顾电视艺术的特点。投稿截止日期为6月30日。最终被认定采用的作品创作者将获得由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金,并应邀参加艺术节有关活动。
  (文一)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夏天,我们一起跳舞
  1999年7月,“Heineken节拍99夏季音乐节”中,数万名中外观众在北京日坛公园连续三个酷热的夜晚,听音乐、饮啤酒、畅饮狂欢,使京城百姓第一次体会到了夏日露天音乐文化广场的无穷魅力。其实,伴随着夏天的临近,全球的露天音乐节都在蓬勃地律动,它们带动起来的是早已超出纯音乐范围的休闲时尚,她让你在真正的自然环境中尽情娱乐你的身心。
  今年的5月13日—14日,“Heineken节拍”又将在日坛公园的太阳祭坛上奏响。
  本次荷兰喜力啤酒公司赞助的“Heineken节拍2000夏季音乐节”活动仍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邀请,北京朝阳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北京伊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办。来自于中国、英国、比利时、尼日利亚和古巴的六支优秀乐队将在日坛公园的太阳祭坛上献艺。每晚三支乐队奉献三场精彩演出,届时,来自亚非拉欧世界四大洲的音乐家将济济一台,满足人们不同的音乐渴望。
  优美的音乐,舒适的环境,加上北京初夏宜人的气息,本次音乐节必将成为北京2000年文化消闲活动中引人注目的亮点。(京东)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难舍真情》呼唤真爱
  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的观念也处在不停变换之中,“离婚了么”一时间成了某些人流行的问候语。然而在心底里人们都在呼唤真情,呼唤爱。因此,一部《牵手》的播出,竟引起了大江南北那么多人的关注。眼下,正在播出的中央电视台和大连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电视剧《难舍真情》,将使人们对婚姻和爱情责任产生另一种思考。
  《难舍真情》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欢聚散的故事交织而成,一喜一悲,娓娓道来。
  出租车司机长乐是个乐天的热心肠,但在妻子厉平面前他总有几分自卑,为博得厉平的尊重,他撒谎为自己贴金,最终被厉平揭破……;作家汤开元(赵有亮饰)人过中年,依然风度翩翩。但丈夫的魅力竟成了妻子侯淑贤(曹翠芬饰)猜忌的理由,终于二人离婚,汤开元被赶出家门,病倒在地下旅馆。年轻的文学青年麦小文(王琳饰)对汤开元倾慕已久,将汤开元接回家中,从此两人过着诗酒相伴的浪漫生活。好景不长,由于小女儿高考中压力过大精神失常,又将汤开元和前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汤开元面临着抉择。
  该剧编剧高满堂近年来在电视界声誉鹊起,两年内六获“飞天奖”,擅于将故事编得跌宕起伏。为了这部《难舍真情》,他多次到婚姻登记处体验生活,心中孕育三年,力求出新,最终决定不刻意煽情,不放大痛苦,不指责评说谁,打磨掉一切戏剧痕迹,让一切还原于真实自然,从而让荧屏显现出生活的质感。
  该剧出自大连电视台年轻导演曾晓欣之手,他认为剧本为二度创作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他带领的又是一个由善于想象的年轻人组成的创作集体。在创作中,已被剧本深深打动的这群年轻人,决意将此剧拍成一部现代意识强烈、节奏明快同时细节生动、表演细腻,吸引人不停地看下去的好作品。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该剧每集片头不一样,每集片头只有一分钟,却用四十二个镜头讲出了一个小故事,创作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的遭遇。人生短短的几十载一忽儿就过去了,很多时候由于误解和偏见使人们隔膜,彼此猜疑。看电视剧时总是替剧中人物着急,其实离真实情况只有一层纸,一捅就透,然而却因缺乏沟通和信任失去了机会。希望《难舍真情》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巴人)
  《牵手》之后再谈感情
  婚姻又成荧屏话题(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心意卡

  静悄悄
  张俊以
  静悄悄
  静悄悄
  是什么这样静悄悄
  是小花
  是小草
  是外婆嘴角的微笑
  我趴在外婆背上望月亮
  多美好
  多美好
  静悄悄
  静悄悄
  是什么这样静悄悄
  是小河
  是小桥
  是外婆哼唱的歌谣
  我趴在外婆背上数星星
  睡着了
  睡着了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我看蒋恺演“屈原”
  刘冠雄
  “屈原”这个名字,在中国人民心中,是一座神,是忠贞正义、气节的化身。扮演“屈原”,对每一个成熟的男演员,既是巨大的诱惑和挑战,也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事。
  抗战时期,郭沫若为了唤起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他特有的诗人激情写出了话剧《屈原》。当时是由几位大艺术家担纲演出,金山扮演屈原,白杨演南后,张瑞芳演婵娟,他们的演出在大后方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七十年代末,香港资深老艺术家鲍方在电影中扮演的另一个“屈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湖南电广传媒节目分公司拍摄二十集的大型电视剧《屈原》,许还山等老艺术家纷纷请缨,但导演执意要找一个青年演员,选择了影视新秀———蒋恺。蒋恺,大连话剧团的青年演员,这几年来主演了电影《黑眼睛》、电视剧《澳门的故事》。这样一位眉目清秀的青年演员要来演绎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他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吗?
  我就是抱着这样的一丝疑虑来看这部长片的。片子从屈原家乡的一个祭神活动开始,蒋恺的表演是从自然、平和的状态进入的,他没有着意去雕琢和强调某些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人感到亲和力有余,而“刚”气不足,缺少年轻气盛和傲才恃物的气魄。
  然而在他出使齐国回来已进入中年,事业上感情上遭受过重大的挫折,演员的表演反而比年轻时更有力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节奏变化得当。内心积淀的张力逐步迸发出来,表演的力度随着屈原内心的痛苦和激愤而越来越强烈。演员已与角色合而为一,表演能收能放。屈原对楚怀王上万民折进行“尸谏”,是考验演员的一场戏,也是蒋恺表演最为成功的一段。演员巨大的激情如火山喷发一般宣泄出来了,在近景与全景的交替中,演员在全景中运用了形体的力量,利用手臂的张力将屈原誓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推向极致!
  屈原被逐,他悲愤地写下了《天问》,感叹楚国无可挽回的命运。屈原从此进入老年。蒋恺这阶段较好地掌握了人物失意和逐渐衰弱的感觉,在这里,蒋恺没有刻意去做龙钟状,而是强调人物的生命力。当他得知国破的消息后,在表演中达到了最后一个亮点。他披着满头白发,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大全景中,又一次利用形体配合,一气呵成朗诵了一段口语化的《雷电颂》,造成了最后一次灵魂的震撼!
  作为一个青年演员,蒋恺既朴实又充满激情地完成了屈原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形象创造,创作路子是正确和坚实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