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教育)
专栏:青少年教育大家谈

  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教育之魂
  黄百炼
  不管社会的改革和开放如何深化和扩大,不管形势发展要求学校实现怎样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管理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的学校,一个基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始终不容偏颇和动摇的,那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统帅”和“灵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始终都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和保障,看成是抓好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类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摇篮,更应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统帅其他各项教育工作的观念。
  只有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统帅其他教育工作的观念,才能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指导学校工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学校仍存在轻德育重智育的错误倾向,忽视了思想政治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作为学校工作者,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统帅的观念。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职责所要求的。
  只有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统帅其他教育工作的观念,才能形成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导向。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无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动力,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热情的高度,更深刻、更广泛地形成学生学习的物质和精神动力。如果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以个人升迁、家庭脱困、职业选择等方面为动力,其学习的潜能是不可能充分发挥的。
  只有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统帅其他教育工作的观念,才能使学生在全面提高素质的过程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正确接受社会的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在于它能使学生站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高度,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用良好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纪律意识和健康心理去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各种复杂关系,在合适的岗位上,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前提下,实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要求。
  当然,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统帅的观念,还必须注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止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出现,更不能出现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一切教育工作的情况。


第4版(教育)
专栏:

  科学与艺术联姻
  ——浅析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院合并
  涂露芳
  一个是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一个是我国艺术设计家的摇篮。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让一些人心存疑问,理工类学科与艺术类学科相去甚远,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何必把这两所院校强扭到一起?但富有远见的学者则额手称庆,认为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盛举。
  1999年11月20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两校在学科上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央工艺美院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建院43年来,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画家和学者,如陈叔亮、张仃、雷圭元、庞薰琹、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等。从50年代开始,工艺美院先后参加了十大建筑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的室内装饰设计和壁画雕塑创作设计,承担了国家多项大型庆典活动和展览的艺术设计,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共青团团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设计等。更重要的是,工艺美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这对清华大学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培养科学和艺术紧密结合的优秀人才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工艺美院的工业设计、室内装饰、环境艺术、绘画、雕塑等学科与清华的土木、建筑、机械制造、汽车工程等专业密切相关,双方合作可以提高教学、科研与产业化水平。清华大学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现代化也将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实际上,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系统,能在信息整理、分析、模拟变体、绘图、评价等各个方面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有利于设计者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离不开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同时还需广泛运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信息化高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形势下,艺术设计教育到底该如何发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明旨教授一语破的:“我们决不能停留于手工业时代,必须跳出传统工艺美术的狭隘视野,长远地考虑未来,尤其要注重信息设计的研究。因此,与实力强大的理工院校的联合是必然选择。”
  科学与艺术原本就是不分离的。中国古代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瓷器、漆器都是艺术与科技高度融合的结晶。19世纪后半期,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但早期工业产品的粗制滥造让人们深恶痛绝,艺术与科技的统一逐渐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艺术只有走向大众,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科技的发展为艺术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艺术则为科学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赋予技术以灵魂。21世纪是设计的新世纪,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人们需要设计成果推动、创造美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对高素质的设计家而言,科学与艺术就像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能使设计家获得无穷的创造力。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正是涉足科学与艺术的两极而不断取得成功。
  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清华大学来说,工艺美院的并入是向创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本世纪初,清华大学在人文学科方面曾璀璨一时,陈寅恪、王国维、闻一多、朱自清、胡适、冯友兰、曹禺等大批杰出的人文学者聚集于此,奠定了清华园钟灵毓秀的底蕴。现在,清华在恢复人文学科传统的同时,又第一次吸纳了艺术类学科。工艺美院良好的艺术熏染与清华灿烂的人文传统、严谨的学风逐渐交融,将促进清华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更多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
  工艺美院的工业设计系和清华的汽车工程系对两校合并备感兴奋。他们此前已经开始在汽车设计与实践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工业设计系的柳冠中教授还被聘为汽车系的兼职教授,为清华学生讲授艺术设计课程。合并后,清华开始招收汽车造型和车身设计专业方面的本科生,两系正鼎力合作,推动这一新学科的建设发展。
  两校合并的优势互补当然不仅限于汽车设计方面,它对中国工业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将产生重要影响。柳冠中教授指出,面对入世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促进工业体系由加工型向开发型转变,否则将无法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清华与工艺美院的合并,可以使清华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美院先进的工业设计思路以及艺术优势充分结合,把我国工业设计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第4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立世德为首
  田建国
  今天,我们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确立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标志着我国在教育思想上有一个大突破、大提高、大飞跃,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正在兴起。
  德育核心地位的确立,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教育价值的定位,要定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将促使我们必须将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特别是要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人文素质等方面的教育。笔者认为,德育应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做人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等。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具有高屋建瓴的清醒、国家民族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理想信念是我们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同样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航标和动力。当前,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理想信念教育,主要解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
  做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客体的关系。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我们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部分毕业生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东西,而忽略了做人的根本,过分重视功利的东西,而忽略了情感和理想。用人单位一致提出,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难免做坏事。办学以人为本,做人以德为本,要成才,先成人。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能力不足,责任可补。中国历史上强调做君子,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才是圣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对理想、信念、责任的升华。
  在国际化社会里,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的学者之间的合作。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
  知识经济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人们崇尚的是个人奋斗的“单打”式的发展策略,知识经济则鼓励合作与交换的“网络”式的发展策略。我们处在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的时代,更加强调与人相容,合作共处。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很难有大作为。重大科技成果的获得者,往往是团体冠军,在集体中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自己在科学上有成果是一种享受,但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
  物质贫困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精神贫困。只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人生足迹才会落地有声,才会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奋斗精神教育主要指好强的个性,竞争的意识,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追求。比如特困生的“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问题。资助特困生,不仅是资助几个钱,更重要的是弘扬一种刻苦学习、发愤读书、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苦难是一所学校。吃苦的经历是一笔取之不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物质贫困可以促使一个人发奋图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并可以创造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人文素质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较专业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古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求有新的中国文化精神和理念来推动人的现代化。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对青少年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
  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基础的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都要由人文社会科学来解决。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自然科学最终只能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智慧是知识与判断的综合,为了取得智慧,理工科学生必须要有人文科学的协助。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没有评述她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要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合璧,促使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基石,而自卑则是人生第一大敌。天生我辈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
  心理素质属于人的自然属性,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都是一种基础性因素,都是一种物质基础。当代人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是,自高不能得志,自卑不能自拔。因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而失去生活愿望和信心,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出现轻生和自毁的行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行为放荡。据调查,高校20%的在校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主要是学习心理负担过重、人际交往障碍、青春期烦恼和升学就业中的困惑等心理问题。因此,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第4版(教育)
专栏:

  研究高校素质教育的力作
  ——读《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论》
  黄美来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从事高校教育30年,后虽离开高校,但深知“应试教育”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高校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近日,我粗略地读了马志忠、郭晓君教授合著的《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论》,获益匪浅。这是一部全面论述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力作。该书作者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深入而鲜明地回答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该书在介绍国内外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情况和态势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素质、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素质教育必然性和必要性,分析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客观规律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作者还在该书中具体探讨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环境、机制、途径、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等,使全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从而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研究不仅起步晚,而且多偏重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的研究则显得薄弱。《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论》一书的出版,是对这一重大课题研究探索的既是可贵的又是初步的成果。


第4版(教育)
专栏:

  知识经济给教育带来什么
  ——读《创新:新世纪教育的使命》
  韦禾
  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它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教育在知识的生产、传递、学习和应用方面,在培养创新人才从而使知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是否作好了准备?
  《创新: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一书,就是立足于对上述问题的理论探索和现实思考,力求为中国新世纪的教育寻找一条适应时代潮流和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根据各自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在书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和描述了中国教育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需求与发展趋势所应采取的对策和策略,为中国的教育创新和跨世纪的教育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视野,因而极具启示意义。书中围绕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教育,讨论了有关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教师培训与学生培养、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涉及了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的诸多方面。他们的共识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只有创新,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
  本书不仅时代感强,观点多元,而且也充溢着作为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的强烈使命感和人文关怀。作者们认为,没有教育的勃兴就没有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更不可能有“人”的真正自由的发展,这已为历史和现实所一再证明。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4版(教育)
专栏:

  株洲电力机车厂第一子弟小学正确把握减轻负担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该校率先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少年儿童足球俱乐部,在株洲市最先推行“鼓励式”评语和音乐教学应用线谱教材,去年举行了首届“启明星”科技节,近几年先后有26名学生在国家、省市艺体类竞赛上获奖。图为该校学生在风筝比赛中开心地放飞自制的风筝。杜文胜 摄


第4版(教育)
专栏:

  为了后代的创造性
  本报记者 袁亚平
  澳门圣心女中校长快步上前,急切地恳求:“张先生,拜托您了!明天离澳前请再给我们全校老师讲一次,哪怕一小时也行!不请您再讲一次,我们会后悔失去这个机会的。”
  被称为“张先生”的,是全国著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家、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张天孝。他应澳门基金会邀请,专程来指导达豪、圣心两校的“现代小学数学”实验。他独特的教学思想,精辟的学术报告,使恪守日程的东道主为挽留他而打破了惯例。面对真诚的渴求,他应允了。
  在澳门讲学,只是张天孝无数次讲学中的一次。他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他编写的全套《现代小学数学》教材,被定为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
  数学教育的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以“普遍的高标准”取代传统的数学教育目标。
  “数学上的高标准,是指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不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张天孝说。
  30年来,张天孝先后进行了“计算教学改革”、“应用题教学改革”、“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三个专题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探索,出版专著、教材、教育读物100余本,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省、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7项。
  记得在1984年8月20日,张天孝从北京回到杭州。他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邀请,参加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协作领导小组,由他编写《现代小学数学》第一册,并在他所在区的四所省、市、区实验小学开展先行试验。他一下火车,顾不上回家,就直奔学校资料室、办公室。他伏案疾书,桌边放的只是一些干面包、方便面。整整十天,从早到晚,手中的笔没有停过。最后一页稿纸写完时,他累倒了,一头栽进梦乡。而《现代小学数学》第一册书稿,静静地、完整地躺在他的身边。这是迸发数学天才的十天啊!
  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聘请张天孝担任《现代小学数学》教材的副主编。他具体执笔编写的《现代小学数学》教材1至10册,竟达150多万字!
  《现代小学数学》全套教材及其配套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已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1998—2002年重点资助项目“儿童认知的发展和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促进”课题研究的实验材料。
  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才能真正进入千万个课堂,影响千万个学生。今天,这套教材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澳门等地的8000多个教学班使用。
  “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善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劳动者,问题解决是学习的最高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学习的根本目的。”年过六旬的张天孝,保持着教改实践者的激情,科学研究者的清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