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发现”风景
  ——读《风吹凯旋门》
吴福辉
  我认识钟桂松,是在八十年代之初。政治家见过两三次面就互称“老朋友”那算不得数,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如果有近二十年的交往,友谊也就不薄了。我们是君子之交。那时他在地方上孜孜矻矻研究茅盾,我在北京茅盾故居住着,碰头碰脑都是与茅盾有关的事。他很容易被记住,因为他是从茅盾故里浙江桐乡走出来的茅盾研究者。平实,可亲,有根基。从里到外,从研究学问到做人,皆当得起平实、可亲、有根基这几个字。少年时代的茅盾,故乡和茅盾,新发现的茅盾作文,人间茅盾,茅盾传,这些书一本一本貌不惊人地出版了,字字留下了他四处踏访调查的足迹,以及每日从机关下班回到宿舍继续挑灯夜读的身影。他很不容易。但是他经由茅盾说出的是真正他能说的话,是别的再高明的研究者说不出的话。
  之后,他负责管理一个重要的宣传部门,责任日见大起来。可他见了面还是谈他正在写的东西,不时地一本本出书。
  有的人有才无德,有的人有德无才,才德兼备者少,能搞研究又能做事者少而又少。桂松就是这样的人。我提出他的学术研究者兼文化领导者的双重身份,是为说明他这本散文集子的基本背景。了解了这点背景材料,读他的散文就不会隔膜了。
  比如他散文中有那样多的游记,游记是那样短,简直是超短型的,就因为他的旅游多半是工作访问所致。他到的地方不少,外国的美、德、法、意、日,中国的东北、西北、台湾等等,均属出访,急急匆匆地赶路。要批评他的游记不用费力,他所游的地方都是最有名的,也是最大路货的,不易写巧。可实际上,这是很难的。现代人大部分在进行的是一种大众旅游,是被旅行团、代表团成批制造出的一种现代旅行趣味。你怎能写出《小石潭记》,写出《屐痕处处》来?不过就因了作者还是个研究者,他仍然在安排好的、匠心十足的旅行中作出自己的围,说出自己的话。他能避开“通常”,发现“变异”。像卢森堡二次访游所遇的阴沉风大的天气,阿里山没见到的日出;不写赌城拉斯韦加斯之赌而写它的夜景,不写日本的交通繁忙而写交通宁静;他发现了圣马力诺的晚霞和欧洲的红叶,他发现了海南兴隆的云彩与张家界黄狮寨的雨丝。风景的“发现”,是一切游记的灵魂,桂松显然懂得其中的三昧。他有一个主题,是到“现代景物”中寻找传统的意味,而到“古典景物”里偏偏寻觅同现代有机融合的成分。我看他写大阪海游馆的教育性、长白山天池的神圣蓝洁、海南通什的黄昏之美,因为我也去过那里,觉得他写来是有思索的,是有品味的,只是文笔似乎还可再放开些而已。
  至于集子中另一部分序跋和读后笔记类的散文,研究者的个性就更鲜明了。他写茅盾、陈学昭、丰子恺、钱君匋诸位,能将自己静谧亲切的文字风格,同他的研究对象充分合一。这些前辈都是他的同乡,他有写他们传记的长期准备,所以可以娓娓道来,敬仰中带着温馨。特别是几篇写茅盾故乡乌镇的,研究性和亲情性结合完美。我也有幸数次领略过乌镇水乡的旖旎风光,但能如此传达出街直墙高,铜环铁门,排门内三尺柜台上的零食玻璃瓶的闪光造成的“镇”的诗意氛围,童年回忆之真切,就决不是局外人能体察到个中一二的了。这些文字自然不是篇篇皆好,同样是写乌镇,用了别人的论题“不设墙的茅盾文学博物馆”(不能说这个题目不高明),但个人缺少悟性,也就写来平平。反过来,像从乡间的理发议论到“美在自然”,像提出“邻居是个幼儿园多好”这一命题,因为都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启迪进而酝酿成文的,所散发出的人文精神便分外浓郁,几百字的短文,却议论风生,文情并茂了。
  (《风吹凯旋门》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 武市红 高 屹主编
  本书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有关研究人员多人撰写。全书约三十万字,翔实论述了邓小平同志与大西南建设、西藏和平解放、天安门事件、平反冤假错案、真理标准讨论、设立经济特区、863计划、香港问题等共和国多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密切关系和他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作用。本书有助于广大党史、国史研究者和干部群众在新形势下,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同时也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共和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领略一代伟人的风采。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三联新书
  《金翼》 林耀华著
  本书以小说形式写成,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名著。述说三十年代福建同一个村庄的两个家族,在新的商业经济冲击下的不同命运。
  《冷眼向洋》(上卷)
   资中筠 陈乐民著
  本书研究分析二十世纪百年间国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并对总的国际形势和全球化问题有所论述。上卷分析美国如何通过“拯救”资本主义而获得发展,进而成为超级大国;论述欧洲在美国的竞争下,通过不断分化与联合,怎样实现“旧大陆”的中兴。
  《走着瞧》 吕胜中著
  本书是艺术家吕胜中的出访札记、日记和演讲的结集,展示了中国现代艺术在迎击西方文化过程中的躁动与自觉。
  《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
   李中清 王 丰著
  本书从历史考索的角度,对1700至2000年间中国人口控制的传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并对马尔萨斯的有关定论提出挑战。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李开元著
  作者曾提出历史学层次模式理论,本书运用该理论,研究创建汉王朝的军事集团如何转化为新的统治阶层,提出军功受益阶层新说,立论新颖,方法独到,开出史学研究的新境界。
  《比特之城》 威廉·J·米切尔著
   范海燕 胡 泳译
  在软件对人类生存方式不断增强的今天,本书从电子会场、电子公民等角度,描绘未来信息时代的城市和建筑,系统地勾勒出数字化城市的空间、位置、建筑和生活方式。
  《忧郁的热带》
  列维—斯特劳斯著 王志明译
  作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本书记载了他在几个最原始部落里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历程,情趣盎然,寓意深远,是一部对于人类自我了解具有巨大贡献的人类学、文学大著,是人类思想的杰作。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专家荐书
  推荐人:何其莘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大学英语》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一旦选定了适合自己的教材,应该坚持学下去,不要频繁地更换教材,否则是很难学好的。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如果想进一步系统地学习,选择这套教材是不错的。这套教材是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采用得相当广泛的教材,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很适合公共课教学。
  《新编大学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这套教材也是目前大学非英语专业教学中采用得非常广泛的教材。它的特点是更注重外语教学的系统性,选材丰富而精练,使学习者在大量接触语言现象的前提下学习语言。
  《新概念英语》(1997年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这个新版本在老版本的基础上,内容作了大量更新,并根据需要增加了大量的配套书面练习。这套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严格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课文的编排和练习的编写非常严谨。
  《英语听力》(初、中、高级)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是目前国内高校广泛使用的英语听力教材,所选的材料均为八十代英国和美国的原始录音资料,内容活泼生动,录音效果很好。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今天的历史
 李世扬
  《风起云扬——汉书随笔》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丛书“二十五史随笔”中的《汉书》卷。作者卢敦基之所以选择《汉书》为他的对象,是因为汉代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汉语”、“汉人”等名称当然与汉朝关系紧密,而汉武帝对后世中国政治的影响,甚为久远。我在读这部随笔时,感到开始写汉高帝的部分虽不乏机智,但毕竟不够纯粹,到汉武帝时期,作者对历史好像突然沉静下来了,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了,能够细绎历史的蛛丝马迹,文章也写得沉潜有分量起来。他关于西汉的看法,有时甚至对于学历史的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比如讲到汉武帝时代的《沉命法》,作者认为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肇始。比如霍光是忠臣抑或野心家,学术界本有不同的看法,也都有可以依据的史料,根据目前的条件根本不可能判定某方为伪,作者在这里独辟蹊径,掉转头来,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出发,并与曹操相比较,判定霍光为人的品质。再比如古称中兴的汉宣帝,作者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对中兴的涵义进行了某种追问,尤为典型的是对汉宣帝时十一功臣之一的萧望之,即当时的儒生集团的总代表,作者从此人身上,看出了儒生从孔子以来的演化过程。他所强调的一点是,儒生的演化并不是从文献角度单独完成的,作为政治家的儒生对儒学影响尤大。卢敦基是这样描绘萧望之的:“他对好人玩花样,对坏人摆正经,说正派不正派,说不正派也正派,实际上,后来许多自诩为正派的读书人做官,大多是这般做派。这帮人,大用没有,大奸不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缺乏个性,庸庸碌碌,说私情他讲大局,讲大局他说私情,面目正经而可厌,态度严肃而乏味,没有张敞的能干与个性,没有张骞的奇想与执着,再无司马迁的正直与风骨,甚至也再无东方朔的诙谐与好玩。在中国庞大的官僚机器中,不断地培养和衍生着此类人物,从萧望之开始,绵绵不绝,无有尽期。”这已是读懂了一点中国的议论了。
  《风起云扬》另一点值得称道的是文笔。作者出身于中文,再念古典文献硕士,所以在对史料忠实的同时又能保持文笔的灵动。学过历史的人,看到这样的历史起初不免大吃一惊,但是仔细想想当今还就是需要这样的历史,需要这种态度认真但文笔轻快的历史。书中文章大多一两千字,叙述历史时经过剪裁,用今天的流畅语言,但又能传达出历史的氛围。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感念西藏》
 凌行正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反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西藏历史上极不平凡岁月的作品。作者以一个普通军人的角度,真实而又生动地记录了鲜为人知的往事。
  这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军旅生涯的日记写成,字里行间闪现着中国军人的风采。
  读这本书,读者也可以跟着作者的笔,浏览西藏的风光,领略西藏的风土人情。(附图片)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笔墨山水

  大气罗浮
 杨羽仪
  我游罗浮山已不下五次。前四次没有写散文,只留下一首游冲虚观的旧体诗:“冲虚古观游芳华,冷露无声湿桂花。荒村月白人尽望,岂知秋月落谁家?”虽然写出罗浮冲虚观的幽冷,却远没有得罗浮的真气。
  这回是冬日上罗浮,决意要登上罗浮主峰飞云顶。飞云顶其实是罗山的主峰,浮山主峰为上界峰,略矮于飞云顶。罗浮两峰相距咫尺,就像一对多情的男女朝夕相处,万古不离。
  从东坡亭边一条石磴路拾级而上,乘悬空缆车缓缓飞上鹰嘴崖,依次群峰峨列,或沉重或清奇或深远或壮阔,让我久久留连,不愿舍她们而去。虽然舍不得离开她们,却因渴望人们有点畏惧的飞云顶,便想“一气呵成”,直薄罗浮之巅。我即从伏虎登玉女,便上云峰到铁桥(皆峰名)。一个多钟头,不须喘大气便到了罗峰与浮山的分水坳。坳上有一户人家,专事登山服务。游人到此,可小憩,可解渴,可填肚子,还可架帐篷夜宿。这不是王维笔下的山间溪涧之地,而是磅礴罗浮的山肩。这里有山地鸡,还有“落地一滴香”(山上人家珍藏在山上埋入地窖的土酒),大喝三碗,然后飘飘然逶迤而上飞云顶。因为酒力关系,便有点像济公,左三步右四步,神魂有点不能自持,却正好乘风飘去。我不知道我们的祖师爷东坡居士“长作岭南人”后,有没有登上飞云顶,他是恋着罗浮山下的。但是,唐代的刘禹锡似乎是登上了,他的《罗浮山夜半见日》诗写道:“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人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渐高元气壮,汹涌来翼身……”似乎登山后才有这种感觉。
  待我登上飞云顶,顿觉罗浮不可小看。人言泰山为五岳之首,它海拔也只有一千五百多米,只凭它有“帝皇之气”,有价值连城的古文化遗址而独尊,把别的比它高峻博大的山也“一览众山小”了。泰岳之傲,令我独不“尊”它。我所以器重罗浮,喜欢飞云顶,因为她是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矗立的最高峰,却不藐视群雄,不藐视千里沃野。她虽然高峻,却有云气森然,“云来万里动,云去天一色。”(晋·黄野人诗《飞云峰》)“罗浮万岳云中起,浮岛一峰天外来。”(唐·无名仙诗《题上界三峰》)这些浮云深锁着罗浮,使之不但深藏不易露,而且荡气回肠。她博大,四百八十峰,据说峰峰有名,并非虚数,岭南秀峰终年藏绿,在飞云顶俯览,众山不但不小,而且连成一气,山之海,绿涛汹涌澎湃。这时的飞云顶,虽然是罗浮最高者,却无“独秀”之可怜。她虽然雄伟,却不像昆仑、珠峰,还没到山麓,就林木绝迹,只有可怜的小草;待到山腰,连野草也罕见了。罗浮山下林木郁葱,岂止“山下四时春”?飞云顶上有流泉,有飞瀑,有兽迹,有春花,有秋林……冬日登山,犹有春韵。
  我以为罗浮者,大气也。
  罗浮之大气,不但在高矣,峻矣,极矣,博矣,雄矣,奇矣,赫矣,壮矣,惑矣,而在于她的容纳性。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悟出大气的真谛。罗浮之大气,固然是容纳着“四百八十峰”,容纳着萧森万木,容纳着三十六泉;同时也容纳着历史上十八个寺观,容纳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学说、流派、风格、个性、经历、气质各异,却都能相继在罗浮或隐或现,或浓或淡,以至大气独成。
  我曾思索着作家需要养气,养天地之大气,蓄人间之正气。但是,这正气,这大气是什么?就有点朦胧。我在罗浮观山,渐觉有所悟。罗浮自古道佛共存,公元357年,“敦煌沙门单道开至建康,寒暑串畏;昼夜不卧,日行七百里,后入罗浮石室坐化。”此后罗浮寺院历代不衰,其中华首寺为唐玄宗敕建罗浮第一禅林“华首台”,千百年来,虽有废兴,至今依然深藏于罗浮山谷中。罗浮又是岭南道教的发祥地,秦始皇为求长生,派方士安期生到罗浮山寻找不老药;汉代朱灵芝在罗浮朱明洞设斗坛,炼丹讲学;汉代司马迁称罗浮为五岳外十大名山之首。此后东晋葛洪在麻姑峰炼丹,在冲虚观前修道,著有《抱朴子》内外篇七十卷,使罗浮成为道教圣地。明代尚书湛若水九十高龄在罗浮讲学,学子三千,“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三教九流,都在罗浮中。他们各自弘扬自己的学说,却没有唇枪舌剑,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没有唯我独尊。
  我以为罗浮之大气,她那神圣的哲学多么迷人,不像迟钝的傻瓜想象的那么严厉,而像阿波罗琴声那样美妙动听,像飘溢着蜜酒芳香的永恒的盛宴,没有任何粗犷的暴饮。这不就是有容乃大么!罗浮山是海量的,而世人常常小气,常常排斥异己,常常是容不得别人的存在,甚至妒恨别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时,我眺望着罗浮四百八十峰,她穿着金黄色的晚装,安然,坦荡,像披上了飘洒的长裙。寺院,道观,东坡亭,仙人桥,葛洪洗药池,朱明洞,以及那里一切的珍藏,都在罗浮宽阔的怀中,仰天静坐于辽阔的大地,在没有烟雾的空中闪闪发光。她何时这般壮丽?峡谷、悬崖和山峰,我何时领略这般深沉和宁静!我渐悟,对于天地创造一切的灵魂,不存在伟大,也不存在渺小,惟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老人与海
 康华平
  鲨鱼牵引着大海
  一个又一个希望
  浪花一次又一次涌向太阳
  殉情亘古的梦
  海峡那边翻飞的风衣
  模糊了童年的笑
  依稀看见
  五十年前的帆影
  驶出一双十八岁的眼睛
  两鬓如霜的渔翁
  半个世纪的渔网
  网住了一海的思念
  网不住那双玫瑰的眼睛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冥想西部
 冰 洁
  冥想西部顿生旷古的豪情
  高原在舒展秀长的襟怀
  宽阔磅礴的部落血管里
  流着一段最纯正的黄河
  他们拾不完布满露珠的沙粒
  走不尽绵羊拥抱过的大地
  他们用牦牛舞蹈和青稞
  编织更为厚实的生活
  冥想西部心灵便有一种海拔的高度
  白云探过雪山的胸脯
  一行鹰的草书风流大漠的天空
  那支流淌着奶液草汁和酒香的歌
  深入远古和现代的思想
  一束束星辰的野花仅在夜晚
  使庞大的寂静显出生动
  冥想西部奔行过苍风的丝绸之路
  早已湮没于历史的流沙
  天空中满是鸟儿迁徙的痕迹
  发光的兽骨与旭日对坐的时候
  仍保留过去的称呼
  班超和张骞的故事
  使大漠的绿洲横于天际
  点亮旅人疲惫的征程
  冥想西部谁童年的忧伤和欢乐
  常常被一辆木轮马车拖着
  信风鼓荡起飞扬的鬣鬃
  大汗淋漓的蹄声类似一场杀伐
  马背上流韵的琴声
  使王昌龄折柳的手势如一首唐诗
  滋润倔犟的种籽发芽
  决意让蓝天移入平湖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边关采风

  紧锁大怒江
 王玉芳
  汽车从海拔四千多米的高黎贡山旋下,一头便扎进几百米深的怒江大峡谷。湍急翻滚的江水像冲出山的兽群在脚下奔腾咆哮,江两岸成片的甘蔗、咖啡、龙眼树却不急不躁地摇曳出亚热带的温情。依江而居的傣、白、怒、德昂、傈僳等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疏密有致地散落在青山碧水之间,古朴、典雅中透出祥和与安宁。我们顺江流而下,追寻云南公安边防武警总队几十年峥嵘岁月,令人感佩的是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诚都融入山脉,融入江河,融入日月星辰——化作和平与安定的雨露,润泽着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使边疆人民更加感到今日生活的美好与繁荣。
  保山地处滇西南边境,与缅甸山水相连,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抗战时期,我国对外联系的主要路线——滇西公路和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均经保山到德宏出境;现在的320国道又是我国陆路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交通主干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缅边贸发展迅速。为保国守疆维护边贸的日益繁盛,云南公安边防武警总队保山支队在通往320国道的三个怒江桥畔,相继建立了三个边防检查站,可见保国戍边缉毒禁私的力度之大。
  西靠高黎贡山,东倚怒山山脉,横跨怒江天堑的东风桥,据说是国内第一座斜拉桥,从桥身的陈旧和建筑格局我看出了桥的历史。这桥为腾冲、盈江、梁河等边境县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连接国道通往内地的要道。驻地官兵是东风公安边防检查站,他们自七十年代起就日夜守护在这山高水深的地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守桥护桥缉毒禁私的任务却没有变。全站官兵深深懂得,在这个并不完全美妙的世界上,只要毒品一天不绝,就影响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安定与繁荣。战士们说:“宁可多流一身汗,也不放走一克毒。”每年都有几十万克毒品在这里被查获。走在桥上,觉得步子沉甸甸的,似乎这桥身布满的锈迹斑痕都是官兵们的热血与汗水所凝成。官兵们以青春年华书写东风桥的历史,真不愧“边防优秀儿女”的称号。
  与东风桥相比,曼海桥属于新桥了。它是1995年建的钢索斜拉桥,气势恢宏、壮观,像一道闪电飞跨江面,为这古老的峡谷增添了现代的气息。路边身着民族服饰的老乡摆满了人参果、缅桃、山竹等热带水果和各种山货,桥上各种客货车往来频繁,战士们顶着太阳,汗流浃背地在例行检查。站领导告诉我,曼海边防检查站虽是二线站,但全体官兵始终不渝地日夜坚守桥旁,不给走私贩毒和内潜外逃的犯罪分子一丝可乘之机。建站六年来,战功赫赫,共查获海洛因六十多万克,鸦片一万多克,各种贩毒运输工具二十多辆,抓获犯罪嫌疑人一百多名。走进宽敞、明亮的检查站,战士们在认真仔细地为来往出入境人员办理手续,旁边还为出入境人员备有休息室,里面有水和药箱等服务设施。墙上挂着两次获得省地两级政府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牌匾。被称为“边关一枝梅”的魏梅检查员因外出有事,我没有采访到。听说,魏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研究《边防检查学》、《犯罪心理学》、《缉毒侦查》等书籍并结合实际写出了大量心得体会,以女性顽强的韧性和耐力在实践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仅四年时间就查获海洛因三万多克,鸦片一千多克,抓获犯罪嫌疑人十二人,缴获运毒工具一辆,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两次。我很佩服这些来自城里的十八九岁的女兵,一个个清瘦的脸庞被太阳晒得黝黑,高档化妆品的芬芳,尽显风姿的飘逸花裙,炫目耀眼的紫光灯晕,都被这一眼望不到边的峡谷山影,清寂的河流所淹没。她们整天面对的是那些携毒藏枪为发大财铤而走险闯关的走私犯,可她们从未因身材细弱而畏惧。面对险恶与清寂,她们以忠诚、自信和坚毅熔铸生命的辉煌,在这空谷山川中喷发出万紫千红,使这千里边关显示出极致之美。
  日影西斜时离开曼海,我们继续在山道盘旋,傍晚到了怒江北岸红旗桥公安边防检查站。暮色中,远远地我就望见一个红红的五角星悬挂桥头,可见这桥曾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我从桥头的碑文得知,红旗桥的前身叫惠通桥,是由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赞助于1935年建成。1938年为接受国际援助抗日,该桥改建抢修通车。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为阻止日军东进,炸断惠通桥,凭借怒江天险,拒敌于怒江以西。1944年9月松山战役结束,再修该桥成为中国军队反攻的起点和战时物资运输枢纽。难怪这里的土地这么赤红,这里的山崖这么英雄般的悲壮而凝重!
  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似乎嗅到战争的血腥。江涛怒吼着,振奋起一个不屈的民族,一个重新崛起的滇西高原。滔滔怒江水作证,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解放后,惠通桥历经修葺对滇西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走过六十多载的惠通桥已伤痕累累,现在便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成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离此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新桥,更名为红旗桥。这地处320国道昆畹段,是施甸与龙陵交界的必经之路。
  如今检查站的官兵不仅守桥护桥,还在辖区内以怒江天险设防,以桥梁为主要通道设卡阻截那些贩毒贩枪违法犯罪分子。站长刘奎向我走来,这位四川籍的老边防在这呆了好几年了。他指着桥对我说,当年我军为祖国解放从这里走过,而今我们为保卫祖国的安定与繁荣,决不让一克毒、一个罪犯从这桥上溜走,全体官兵几十年如一日二十四小时上岗,我军当年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一直是全站官兵守边保国的精神力量……
  说到这里,他的眼里绽放出执著的目光,暮色中他佩戴的警徽特别明亮,与桥上的红旗辉映,为这黛绿色的峡谷又添一道耀眼的红光。这时晚风送来一阵阵清香,奔腾了一天的怒江水也平静多了,像云中抛出一幅白缎在山谷舞动。点点浪花像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眼似乎要告诉我什么。其实,我明白了,这三个边防站日夜守卫的三桥就像三把巨锁链紧紧地锁住怒江口,锁住国门,是为毒犯设置的三道鬼门关。我们年青的边防战士以满腔热血和青春的脊梁筑起一道道缉毒、禁私的城墙,决不让那些破坏国计民生、繁荣与发展的各类犯罪分子踏进一步。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世纪难题的破解——社会改革开放新论》 李恒瑞主编
  作者从中国及世界的时代环境出发,立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把改革开放不只视为一个主观政策问题,而更看作一个时代特征问题,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理论问题加以提升和研究。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日军性奴隶——中国“慰安妇”真相》 苏智良著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慰安妇”问题的专著。本书作者、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致力于研究这一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重要课题,从大量史料中挑选出“南京大屠杀与慰安妇制度”、“日军全面实施慰安妇制度”、“中国是慰安妇制度的最大受害国”、“军事性奴隶的结局”等重要内容分别加以阐述,并佐以图片,图文互证,使日军强征中国“慰安妇”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以上图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6版(文学之页·读书天地)
专栏:

  《兰波作品全集》 王以培译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兰波作品全集中译本,不仅收入了兰波的诗作,还收入了兰波的日记和书信,为国内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更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兰波的文本。读者在评赏诗人那犹如缤纷幻影的诗作的同时,还将看到放弃文学之后的另一个兰波:孤独、贫困、奔波于丛林大漠之中,索然无味地生活,忍受热带瘴疠所致疾病的折磨,直至死去。
  (东方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