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网络给出版业一个惊喜
本报记者 杨 健
  电子商务的热浪铺天盖地,让本已偃旗息鼓的网上书店“死灰复燃”,且有越燃越旺之势。一个多月以来,随着席殊创立“旌旗”、科利华开通“全国购书网”、书生科技公司创办“书生之家”,加上此前已有的“当当”、“北京图书大厦”、“人民时空”等大大小小的网上书店,全国类似的站点已达近百家。
  实际上,将这些“网上书店”称作图书网站似乎更准确一些,因为它们中的很多站点,业务已经涉及出版、印刷、发行、零售的全过程。由于国内目前电子商务环境发育的不成熟,对于这些图书网站的营利模式还存在诸多疑问。在这里,姑且让我们放下这些争论和疑义,看一看网络的出现对图书出版业的深远影响。
  “网站内容的搜索技术,彻底改变了图书柜台的陈列形式”,乐友网站虽然不以图书销售为主,副总裁龚定宇依然对此津津乐道,“以前进书店,我们会发现它们大多是按图书编目的方式陈列样品的,而像三联、商务这样的大出版商,会有自己的图书专柜。同时,为了突出重点图书,店主又会将它们堆码在相对显眼的位置。这样的结果,是让购书人眼花缭乱,逛一遍下来,累得人头晕眼花。”数据库检索技术的出现,可以根据购书人的兴趣,对网站中的图书任意编排,“你敲进去‘毛泽东’三个字,所有关于毛泽东的图书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不管它是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还是人物传记。事实上,每一条检索路径都相当于对店内图书的一次重新陈列,这是以往任何书店都做不到的。”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朱永勤小姐上大学时,学的是编辑学专业。在课堂上,老师告诉她,美日等国的图书发行都能做到精确控制,某一本书一天之内在全国销售了多少,到下班的时候就能统计出来。后来去出版社搞发行的朱永勤对此羡慕不已。而随着网站的开通,各家书店将POS机与出版商的网站相连,这一点对她来说已经不再是难事。不仅如此,编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潜在读者进行沟通,以确定某一选题图书的印数,从而克服过去依靠新华书店征订来估计印数所造成的较大误差。
  网上信息通道的建立,不只是解决了征订的问题。3年前,科文公司的李国庆开始了艰苦的可供书目编制工作——靠人工的方法把各大出版社和书商的库存书目、新品书目收集起来,然后刻成光盘,卖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图书馆、书店等。从做可供书目起家,如今他已经成为当当网上书店的联合总裁,仅在他的书店里就有20多万种可供图书。而人民出版社的“人民时空”网站,更是联合了280多家出版社,把它们的最新数据和内容在网上实时更新。“发行”这个过去极难把握的“黑箱”,随着网络的普及,正一天天变得透明起来。
  “透明”就意味着“可控”。博库网站的首席执行官徐贝告诉记者,在他们的网站上,甚至可以实现“按需出版(PressOnDemand)”:如果你看上了新出版的几本中文、英文或日文图书中的某几个章节,博库会按照你喜欢的版式,为你节选、翻译、设计和出版一本完全个人化的新书。说到这里,徐贝拿起一本大字本的《西游记》告诉我们,这本从网上下载的小说,成本只有6元人民币。
  在徐贝那儿,记者还看到了一种液晶屏幕的电子书,不到1公斤的重量,可以一次存储20部长篇小说的容量。即使是那些喜欢引经据典的学究们出差,带上这样一本书,也很可以抵挡一阵了。而资料内容的录入,只需把网络联线往书上一插,就这么简单!
  正因为内容的获取如此容易,大多数书商都不敢把图书的全部内容在网上公开。“书生之家”这下可以大显身手了。董事长王东临领导开发的系统,可以放心地将所有内容放到网上,别人却无法“拷贝”走。“购书前自由地浏览全书,是许多读书人的习惯,但很少有人能花十来个小时在网上坚持把一本图书读完。‘书生之家’的任务,就是为网上书店提供这种‘翻翻可以,复制不成’的服务,增加网站的吸引力。”
  有了“博库”和“书生之家”的这些技术,学术专著出书难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把作者的书稿压缩加密以后放在网站里,谁愿意掏钱买,就解密之后卖给他——无论他是订购电子版还是纸介版本。那些读者面很窄的鸿篇巨制再也不用担心“平时占库房,急时找不着”了,它的“库存”永远只有一本,而只要有一个读者,它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网络给我们的惊喜。而它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还远远不止是这些。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女作家梅洁西行考察两万里,饱蘸忧思和激情捧出——
  来自西部的女童教育报告
纪 途
  一年多以前,河北女作家梅洁踏上了西行的旅程。她就西部贫困地区女童教育这一题目,在甘肃、青海、宁夏和贵州进行了长达百余天的考察,行程两万余里,遍访贫困地区的失学女童、教师、家长、教育研究者、教育官员、国内外援助组织及志愿者数百人次。于是,有了这部饱蘸忧伤和激情的纪实报告文学,揭示了西部女童教育现状及其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她大声疾呼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20世纪遗留给21世纪的严峻课题,并试图从教育学、人类学、经济学、环境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的角度作出诠释和思辨。
  在青海省循化县查加村小学,梅洁采访了发辫上扎着蝴蝶结的撒拉族女孩韩亚娜。这位“全国十佳女童”,曾经过早地用稚嫩的肩膀帮助家里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天早上带个馒头上山捡拾发菜,晚上七八点才回来,最多能卖得5角钱。后来,村小学开设女童班,她终于走进课堂。尽管学习条件十分艰苦,3年级以下学生都是站着上课,小姑娘还是发奋读书,学习成绩夺得全班第一,跳了一级……
  在甘肃省和政县尕后庄村,过去挣10个工分才值1角钱,没有一个孩子念书识字,然而,回族妇女张赛非也、一个西路军失散战士的妻子,硬是咬紧牙关让女儿马桂香念到高中毕业。1984年她又在自家的土窑里办起小学校,女儿就是唯一的教师。4年间,母女俩向公办小学输送了139名学生。4年后,政府干脆把马桂香和她的学生一起归并到公办小学。1995年,圆顶白帽的马桂香来到北京,走上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讲坛……
  在西部不发达地区,像韩亚娜这样的失学女童的求学心、上进心,像张赛非也、马桂香母女俩的古道热肠,令女作家感奋不已。她把这种渴望与献身教育的精神,称为“庄严与神圣”的“精卫填海”。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数位专家、河北教育出版社对西部女童教育课题的选定及作家的考察、写作,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和帮助,河北教育出版社以很快的速度出版了30万字的考察研究报告《创世纪情愫——来自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报告》。作者给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描绘了两个复杂的社会怪圈:“贫困——愚昧——得不到教育或很少得到教育——破坏生存环境——更加贫困”,与这个怪圈相随或是这一怪圈里所包含的另一个怪圈,即是“女童就学难——文盲母亲素质差——贫困愚昧——多胎多育——女童就学更难”。这两个怪圈严重地制约和阻碍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贫困是中国西部女童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传统的轻视女童教育的观念没有根除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导致失学儿童中女童所占比例为2/3。作者引用了一位哲人振聋发聩的呼吁:“教育一个男孩只是教育了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孩是教育一代人。”西部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一些少年儿童特别是女童的遭遇,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读来令人心酸。但就在这块似乎被人遗忘的角落,作者展示了当地民众不为贫困掩盖的性灵之美,展示了当地政府为战胜贫困和愚昧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教师及社会各界包括国际上一些志愿者用生命与热血、理想与意志献身于女童教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解决西部女童教育的希望之光。
  如此清澈明亮的目光,使作家相信:“教育一个女孩就是教育一代人。” 解海龙摄(附图片)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中国社科院学者广为搜集有关台湾的历代爱国诗文,呈上一部两岸中国人的心灵史——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本报记者 祝华新
  红日升于盈盈一水间,明月挂在繁星天幕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些重量级的学者近日编辑出版《台湾爱国文鉴》和《台湾爱国诗鉴》,两本书别具匠心的封面设计,撩动着华夏子孙的似水柔情和天空般深远的思虑。
  去年夏秋之交,李登辉的分裂行为升级,公然将两岸关系歪曲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社科院文学所的饱学深思之士忧愤交集,慨然提议编写台湾爱国诗文集。起名“诗鉴”、“文鉴”,这个“鉴”字就是希望以海峡两岸古今中国人的笔墨为明镜,照亮台湾与祖国血脉相通的史迹和心迹,戳穿“台独”势力和“两国论”的荒谬性。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所里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在社科院学术交流委员会的支持下,翻阅了大量的古代诗文总集、别集、正史、野史、笔记、台湾省通志、县志,以及许多现代报刊书籍,同时向台湾和大陆诸地致函搜集资料,并对有关诗文及作者的背景详加考证、作出诠释。在今年3月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的前一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呈上北京出版社赶印出的这两部新书。
  百篇《台湾爱国文鉴》起于三国,300首《台湾爱国诗鉴》起于唐代,跨越千年时空和海峡两岸,都是那割舍不断、冲淡不了的乡情和亲情,是一股捍卫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的干云豪气:
  “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这般掷地有声,是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时给荷兰总督的劝降书。
  “一时千载,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如此铮铮铁骨,是《马关条约》后日本重兵压境时,台湾守军刘永福和众多热血男儿守土拒倭的盟誓。另一位义军将领丘逢甲浴血奋战月余,终于寡不敌众,兵败黯然内渡,离岛前还把一颗不死的雄心留给了后人:“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
  如果说上个世纪末台湾的抗日锤炼了诗文的豪放气度,那么,本世纪下半叶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与祖国大陆的隔海相望而不能相通,则使文人墨客以及文武官员、普通民众都染上了一层忧时伤世的婉约色彩:
  陕西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83岁那年春天,明知来日无多、归根无望,在台北写下了一篇让所有中国人动容的日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两本书的主编、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分析说,它融合了《楚辞》的句式和意象,北朝乐府《敕勒歌》的情调,以及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时空体验,成就了一曲以生死相许、请天地作证的爱国思乡绝唱。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祖国大陆作家的宝岛咏叹。女诗人舒婷在厦门这边遥望台北的骑楼街,悄声吟道:“外婆每夜窗前的祈祷,被星空和海浪拒绝,梦已不圆,各照半边月……”
  随着两岸交流的拓展,诗文的心态也走向从容,突出表现在那些互访观感。台湾诗人路卫1993年到郑州旅游,听说当地饮水全由黄河引进,特意取水一瓶携回,在返台的飞机上忍不住抚瓶赋诗:“千里寻你,万日盼你,尽管只是小小的一瓶,但已足够滋润,他乡龟裂的心田。”北京作家高洪波的散文《台北的招牌》,则分明是一种暌违已久却依然同文同根的喜出望外:台北的牛肉面馆名为“风马牛肉面”,取“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卖床的商店叫做“道德名家床”,更有补充条幅“睡的代言人,梦的继承者”;咖啡店的纸杯上印有两行广告语“品味每一杯人生故事,思想也是一种喜悦”。种种商业化的包装,洋溢着只有龙的传人才能体会的机智、幽默和情趣,他乡遇故知的亲切使人暂时忘却“梦已不圆,各照半边月”的伤痛。
  有人感叹,《台湾爱国文鉴》和《台湾爱国诗鉴》是两岸中国人的心灵史。诚哉斯言!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文化事件回望
  杭州重修雷峰塔
  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后,曾受到鲁迅的欢呼。初建于宋代的雷峰塔,传说是法海和尚弹压白娘子的法物,在“五四”那代人眼里,完全是专制社会、封建道德的化身,与“孔家店”一样是理应打翻在地的。今年,杭州人却大张旗鼓地筹备重建雷峰塔,10个设计方案和模型正在接受社会各界的评判。到明年底,游客就可以领略到“雷峰夕照”的情致了。这不仅维护了“西湖十景”的风貌完整,也是一个令人感奋的信号: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国人的心态与“五四”的峻切相比,变得更加从容、大度。
  国家大剧院开工
  40年代的一位作家忽发奇想:在北平的市中心建一座音乐厅!现在,一个更加令人振奋的蓝图正在化为现实。4月1日,国家大剧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动工兴建,3年后交付使用。它将包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小剧场等,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座席超过6000个。近年来,各地都陆续建成一批标志性的文化工程,国家大剧院无疑是它们中的“皇冠”。它将与天安门广场北面的故宫一道,成为一古一今两座文化重地。皇皇八百年古都,泱泱五千年文明,有了这样的标志性建筑才能相称。
  数字图书馆工程启动
  记得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外国人虽然惊叹于中国藏书的丰富,却怀疑我们的图书馆现代化的能力。当时,中国人就不服气:在这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并不落后。上海图书馆新馆开了个好头,国家图书馆已能提供1000G存储量的网上信息。本月,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启动,将大举开发网上中文信息资源库群。这是要把中国文化放到因特网上来运转和传承,是一件堪与当年编纂《四库全书》比肩的壮举。
  北京发掘老山汉墓
  4年前,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发现与山顶洞人同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就让世人大吃一惊。目前,北京又在发掘老山汉墓,有迹象表明它的主人是2000多年前西汉某一位燕王或王后。由于它未被盗掘,专家对其将出土的文物比北京大葆台汉王墓寄予更高的期望。这不禁使人沉思:我们的脚下还埋藏着多少秘密?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文化创新之路
  ——读《罗工柳艺术对话录》
潘 峰
  以对话录的方式来谈艺术家的创作与理论,在学术界并不鲜见,影响几代人的《歌德对话录》以及《苏格拉底如是说》等经典学术著作,就是以这种文体传承知识的范例。我国当代执油画界牛耳的一代宗师罗工柳老,既是一位在创作实践上取得非凡成就的版画家、油画家,又是一个胸有博大经纶、理论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山西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罗工柳艺术对话录》,正是从这两方面展现了罗工柳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罗工柳是中国现代油画大家,以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地道战》、《整风运动》而确立了他在油画界的地位。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救亡与艺术、东方与西方、诗书画这三个问题上摸索,寻找处理这些矛盾的结合点。救亡与艺术的矛盾解放前最突出,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文革”前最尖锐,诗书画的融合是他“文革”后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对话录中,罗老从“谈路”、“谈土”、“谈洋”、“谈变”、“谈识”、“谈异”、“谈胆”、“谈意”、“谈气”和“谈法”这十个方面,纵谈自己对于这三大问题的艺术见解。这其中,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构成了罗工柳艺术思想体系的核心。30年代,罗先生受鲁迅倡导的木刻运动的影响从事木刻创作,后又逐渐向油画进军,并吸收西方油画的优点,揉进自己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风格。漫长的实践中,罗工柳更深地理解了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内涵。木刻自东欧传入中国后,迅速遇到了如何为中国民众接受的问题。因为木刻突出明暗和光影,刻法以阴刻为主,其艺术效果无法适合中国民众的审美习惯。早在30年代末,罗工柳就有意识吸收民间年画水印套色的有利因素,及篆刻艺术中的阳刻手法,将木刻改为用线条表现,以阳刻为主。在题材上,他大胆突破限制,将“参军”、“支前”、“织布”等民间活动纳入表现范围,深入农村,表现农民,以乡土生活气息构成了突出美学风格的巨大艺术浪潮,有力地拓展了木刻艺术的题材内容。从这方面说,罗工柳正是纯粹的中国木刻艺术的创立者。
  在《对话录》中,罗工柳认为关于艺术的民族性要注意两方面:其一是在内容上坚持自己的民族性特征,其二是从艺术形式上保持民族特色。以自身论之,罗工柳从四个方面汲取营养:民间艺术、中国文人画传统、中国古代壁画、中国书法艺术。罗老谈艺,特别重“变”,在“谈变”一章中,他谈到艺术一定要向前发展,在新旧世纪之交,“变”的更重要的根据是大的文化环境——新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正在兴起的大环境。
  聆听智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文化创新之门。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
  北大举办“科学与人性”文化节
涂露芳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北京大学芍园多功能厅被学生挤得水泄不通。伴随着阵阵掌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赵南元教授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国盛教授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围绕科学的有限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人文是否高于科学等问题,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互为补充,又时相碰撞,幽默、机智的辩论引得听众一次次开怀大笑。北大“科学与人性”哲学文化节由此拉开序幕。
  70多年前,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在全国知识界引发了一场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辩论,反映出当时人文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尖锐对立,在现代中国思想演进史上留下重要痕迹。今天真是巧合,北大、清华的学者又站到了同一个讲台上,再次切磋科技与人文的复杂关系。
  对话结束时,吴教授坦言:由于不同知识背景造成的各种误解,科学与人性的对话还存在困难。近几十年来,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物质文明得到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但也对人类自身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构成极大挑战。这促使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反思科学这把“双刃剑”。北大举办此次文化节,就是要倡导大学生更多地关怀自然、关怀自身,平衡增进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把对科学与人性的反思引向社会。
  北大校长许智宏出席开幕式,文化节将持续到5月中旬。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古运河上护桥人
  浙江嘉兴农民叶桂林10年来风餐露宿,在京杭大运河的一叶小船上义务守护着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长虹古桥,防止来往船只冲撞。
新华社记者 谭 进摄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新《婚姻法》保障青年人权
  画册图片:1951年新《婚姻法》的实施,大张旗鼓保护自由恋爱,使红旗下的青年男女真切地体会到新中国“解放”的含义。图为当时十分普遍的“新事新办”场面。(附图片)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50年《人民画报》编成《图说共和国》
  遍览大事 小事 趣味事  会晤伟人 名人 普通人
  近日喜得《图说共和国》这本大型精美画册,连连翻阅了三遍,情不自禁地要向朋友们推荐。从卷首的开国大典,到新中国五十华诞的旷世庆典,多少次重大变革,多少项光辉成就,多少位英雄模范,多少个凡人趣事,还有多少处壮美河山……引起我心潮逐浪,浮想联翩。
  《图说共和国》由人民画报社编辑,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创刊于1950年的《人民画报》,一直在忠实地为年轻的共和国写真。即使是在“十年动乱”的非常岁月里,省市级的各家画报都曾被迫停刊,唯有《人民画报》“乱云飞渡仍从容”,一期紧跟一期地照常出刊。非常岁月里的非常幸运,使得画报的许多照片都是独家拍摄,也奠定了《图说共和国》在社会上同类图书中的独特优势。该画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多角度的回望台,使我们遍览了不同时期的大事、小事、趣味事,会晤了不同岗位的伟人、名人、普通人。
  画册分为三卷。卷一“祖国新生,艰巨探索,我们走在大路上”,反映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历程;卷二“乱云飞渡,生死较量,历史车轮不可挡”,回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曲折;卷三“伟大转折,特色道路,二十一世纪不是梦”,浓彩描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每卷则按不同领域,诸如经济建设、政治变革、国际关系、科学文化、名人趣事等分章编纂。
  不难看出,编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真实再现历史,没有回避像“文革”那样惨痛的历史悲剧。画册也没有拘泥于当年的文字说明。有不少过去的事实,随着时代潮流的冲刷,人们的认识已不同于以往,也需要加以新的诠释。比如,围歼麻雀的大战,当年被作为“除四害”的壮举,而今看来则是有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闹剧了。有些知名人物,如今的情况如何?书中也做了不少后续信息的补充。
  全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为画册题词说:“色彩斑斓的岁月,生动形象的历史”。想必这是读者的共同心声。
  (何 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