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文艺广角

  荷花奖作为全国性舞蹈专业评奖,今年将舞剧创作列为奖评对象,是否意味着中国舞台将再现《宝莲灯》、《丝路花雨》的辉煌?
  今年荷花奖有何不一样
  本报记者 刘 琼
  1998年举办首届“荷花奖”,评奖涌现出的一批代表当代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和新舞蹈(暂定名)创作和表演一流水平的舞蹈新作品和舞坛新人,仿佛给式微的中国舞蹈注入一剂强心针。评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公正性,自此也获得首肯。
  因为有第一届不错的成绩做底,人们不由得对将于今年秋季在宁波举办的第二届“荷花奖”寄予了更多想法:评奖不是目的,通过评奖,舞蹈将给中国文艺传递怎样的信息?
  有必要对诗神特别关注
  2月份,组委会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公告,指出参评类别为舞剧和舞蹈诗的同时,花费大段篇幅强调:“舞蹈诗:(限定)以舞蹈(人体动作)为载体,具有完整的诗化的结构、诗意的舞蹈形象以及与诗的内容统一的音乐、舞美的舞蹈样式……”于是,有人认为,对舞蹈诗和“诗意”的特别关注,绝非工作程序使然,实乃舞蹈审美意识的一次反拨。
  作为舞蹈艺术的新类别,舞蹈诗的兴盛发展是近年舞坛的突出现象。大约始于《长白情》、《黄河水东流》和《土里巴人》,标示舞蹈诗、舞蹈诗剧、歌舞诗的作品渐渐多起来。什么是舞蹈诗?公告之前,组委会四次召集在京和部分外地的专家学者举行论证会,反复研讨,最终对概念作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舞蹈诗的结构首先是诗化的,注重塑造充满诗意的舞蹈形象。这一形象可以作为人物、也可以作为一种情境或精神体现。舞蹈诗的肢体语言要具有诗的品格,即鲜明凝练、韵律醇厚、内涵深远。舞蹈对诗意存在的强调和对诗意的崇尚,使技巧和音乐之外的舞蹈“思”绪浓了。有专家指出,诗意的兴盛,是对舞蹈界近年畅行的“炫技”之风的有力阻遏,也是可触可感的舞蹈灵魂回归本体的标向。
  其实,有人早就著书立言提出,抒情、写意、模拟、比喻以及舞蹈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规定了诗乃舞蹈之内质,色泽斑斓的诗的王国是舞蹈的最高境界。在走了一段不短的弯路之后,通过身躯的律动表述情的呜咽、灵的颤动和美的愉悦的舞蹈本质才被放大。认识这种转变的深层价值,也许还须假以时日。
  光有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舞剧和歌剧是衡量一个民族艺术发展水准和国民鉴赏素质的尺范。由舞剧派生而出的舞蹈诗创作日盛,舞剧自身的璀璨风光却渐减渐弱。
  从《宝莲灯》到《白毛女》、《丝路花雨》,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诞生了一些精妙绝伦的民族舞剧。舞剧发展辉煌时期,雄踞艺术之峰的舞剧,一度普及到街头巷尾。今天的舞剧创作依然十分活跃,各地都倾注很大精力和财力给予扶助。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创作总量已近百部。即便与欧美一些舞剧的“故乡”相比,这个数字也不算少。但是,喜人的数字之后是更多的不如人意。
  除少数业绩很好外,多数作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排出来,结果演了有限的几场后,就如打水漂一样,两个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毫无建树。原因当然很多,关键是缺少好的脚本。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相比,舞剧对编导的要求特别高,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完整的戏剧结构完成这一过程,舞蹈设计要紧紧围绕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进行。整个文艺界的创作现状是,能够深具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学养者越来越少,具有上述学养且深谙戏剧创作之道、钟情舞剧编导者,则少之又少。舞蹈界亟需称职的编导,舞剧尤甚。
  将舞剧列为今年荷花奖奖评对象,是不是重振舞剧创作的前奏?大家都在掂量。
  有一个好消息,截至目前,组委会已收到二十多部舞剧和十多部舞蹈诗,其中百分之九十参评作品的编导都是年轻一代。中国舞协副主席游惠海代表舞协宣布该消息时说:“人们仿佛看到了舞蹈创作的希望。”
  压题照片:舞剧《海之祭》。(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成名还须悠着点
朱国良
  在艺术圈子里,“人怕出名”之说似乎是陈词滥调。上了这条船,献身这一行,谁不热望“十年寒窗苦用功,一朝闻名天下扬”!成名成家是荣誉的事,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以苦作舟乐而为之的事。对此,不须我辈饶舌非议。
  然而,随着世风日躁,我们也看到了有些人技艺的浮夸和精神的浮薄。一些水平并不怎么样的人,神如风筝断线飞,心似战鼓咚咚擂,不愿与寂寞为伴,和诗书相亲,于墨海涵泳,向实践求教,总想走捷径,抄近路,耍聪明,使手腕,胸中并无多少笔墨却想早早加入名流行列。技艺还只是打基础阶段就想一步登上南天门,创作出传世之作,成为大家名家。
  多少事,从来急。这本是一种精神状态。但是“急在心里,忙在手里”,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辩证法。光心急不行,许多时候还得要心静才好,需要向静去索取力量。“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对于文艺而言也是这样的。只有静心修养,从前辈和名作中汲取营养,自己不断磨砺积蓄力量,在时尚的鼓噪声中,不仅拥有一种责任心和事业心,而且甘愿痴痴地守住那份为艺术献身的操守。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以智慧、思想、知识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可以容纳精神奔放的路途。
  生活中的不少事物可以给我们哲思。雄峙蓝天的高楼大厦是以一砖一石作为坚强基础的。宝剑寒锋横空出世,没有熔炉淬炼岂能削铁如泥。即使是一瞬辉煌即谢的昙花,也需要多少年的孕育。古往今来,有志者心急于心目中的目标,但往往又取心静而实践。缩短与高山的距离,只有靠前进的脚步。怀素和尚的书法,被李白赞之为“笔锋杀尽中山兔”,没有数年如一日的静学,就没有“草书天下独称步”的成就。画坛泰斗齐白石暮年谋求变法,竟闭门谢客十载,终使画艺有“龙吟虎啸,经天纬地”之妙。所有这些治学研艺的事例,无不印证着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个道理。
  心急吃不得热粥,跑马看不进《三国》。要想创作精品,名副其实地成名成家,还得心定咬得菜根香,百室还是书斋好,静心静气地去坐冷板凳,苦心苦志地去做真学问。如此,方能成正果,到达成功的彼岸。朋友,悠着点呵!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电影频道“五一”忙 原版保尔播三天
  章 珺
  鲜花五月第一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精心安排了一批中外佳片,庆祝“五一”和“五四”。随着新拍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播放,保尔·柯察金这个英雄再度贴近了我们的生活。保尔身上那种超越了时空的精神价值,再次感染激励了今天的人们。应观众的要求,电影频道将在5月1日、2日、3日的中午连续播出前苏联拍摄的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国产新片捷足先登
  观众已发现,电影频道播放国产新片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新片刚出影院,便在电影频道露脸儿。“五一”期间,电影频道将连续推出几部思想艺术水准高,情感饱满细腻的国产新片。
  5月1日19:40播出《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执导,章子怡主演,该片最近刚在柏林电影节上喜获银熊奖。电影频道专门采访了影片的主创人员张艺谋、章子怡,在影片之前播出。由赵本山主演的《男妇女主任》将在5月3日晚播出。在5月4日青年节这天,人们将再次看到感染了几代人的《英雄儿女》。为国庆五十周年拍摄的献礼片《春天的狂想》、《国歌》在5月5日、7日晚与观众见面。
  电视电影又出佳作
  电影频道投拍的电视电影因题材、风格丰富多彩,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肯定。这次将播出的几部风格各异的电视电影,讲述了几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非常民警》根据一级英模、人民的好警察史作善的生平事迹改编,吕晓禾出演史作善,郭凯敏导演。《送你一路吉祥》讲述了康巴人集资建电站改变家乡面貌的故事。《最后一个猎人》描写了大兴安岭新一代鄂温克人的生活。《烽火雁翎》再现了白洋淀游击队“雁翎队”与日本鬼子浴血决战的历史场景。
  海外影片精彩纷呈
  “五一”期间播出的外国电影既有久演不衰的经典名片,又有制作精良的大片。
  法国影片《茶花女》将在5月1日21:30播出。5月2日同一时间播出美国惊险片《勇敢人的游戏》。5月3日21:30播出的日本片《妈妈的成绩单》,讲述了发生在普通家庭里的平常故事,因为将家庭成员间的微妙的感情冲突表现得细致入微,别有一番风味。著名影星伊莎贝尔·阿佳妮主演的《耳光》,是一部爱情喜剧片,将在5月5日播出。
  5月6日播出的《影子武士》由日美合拍,黑泽明执导,本片获第三十三届戛纳电影节(1980年)金棕榈奖,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简·方达主演的《克鲁特》是一部侦探片,她因该片赢得第四十四届(1971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在5月7日的《影人1+1》栏目中还将播出简·方达主演的另外一部著名影片《冒险女郎》。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北京台播放《永不瞑目》
  新婚前夜,刑警欧庆春的未婚夫因缉毒牺牲。欧庆春悲愤地投入爱人未竟的事业,并用爱人的眼角膜使法律系学生肖童重见光明。一场错综复杂的缉毒斗争在爱与恨的交织中展开。由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永不瞑目》近期在北京电视台播出。陆毅、苏瑾、尤勇饰剧中主要角色。
(西 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我国首次举办国标舞“世界杯”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青岛市政府主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国际标准舞‘世界杯’大赛”,定于6月17日至18日在青岛市举办。
  届时,除各省市(包括授勋的)国标舞选手外,英国、美国、德国、荷兰、新西兰、俄罗斯、丹麦、奥地利、意大利、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门、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好手也将前来参赛。评审员除中国的国际评审员外,有WD&DSC世界国际标准舞总会的会长、副会长,有英国授勋的爵士包比女士,有前WD&DSC的会长罗宾肖特先生,以及英国黑池大赛的一些著名评审员。国标舞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迅速,目前,我国一些专业舞蹈院校已开设了国标舞专业,也多次在国外的比赛中屡屡取得好成绩。据悉,举办这样大规模、高级别的比赛,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沈宣)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艺坛星踪

  袁艺:土家族飞出金凤凰
  袁艺是第一个学美声的土家姑娘,第一个拍电影、上电视的土家姑娘,第一个影、视、歌三栖的土家姑娘,更是江总书记接见的第一位土家姑娘。
  西洋音乐不能与民族音乐接轨,是失去听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方面,殷秀梅闯出了自己的路子,然而殷秀梅毕竟是殷秀梅,袁艺不能成为她的第二,需要探索自己的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她正在开始用土家山寨天赋的精纯嗓音去寻找与听众的契合点。
  前不久,袁艺和中国唱片总公司的音乐制作人、作曲家等数名创作人员特意回到鄂西的山山水水之间,采风整理出了不少土家风情歌曲,并出版了土家族第一张个人音乐专辑。细细听来,这些土家族歌曲不同于一般民歌,歌中除了民歌惯用的叠、叹、回复,旋律明快、风格明朗外,又有些悠长、高昂。(江 熙)(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看台人语
  一部华丽的辞章
  电视剧《大明宫词》可谓美轮美奂。它的电视语言是前所未有的精彩和富于哲思。制作者融会了韵文和散文的章法,呈献给观众的是一部华丽的辞章。“自古华山一条路”。《大明宫词》的播映指出了华山新路。电视剧的制作包括电影,以往最爱强调的是剧情编排和制作手法,而没有充分地重视和描摹影视语言。龚自珍曾说:“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从《大明宫词》的强健词锋,可看出曾“冰天跃马行”。(云南马龙 阮兴之)
  何必大书男宠
  《大明宫词》所表现的内容我不敢苟同。两位男宠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导演竟用浓墨重彩来刻画两位男宠令人不解,难道说这样的人物也值得大书而特书吗?文艺作品应该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应该宣扬一些真、善、美的东西。生为男儿身,在古代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丈夫理应有所作为。费尽心机入宫去做男宠,这种人生的目标值得提倡吗?这种庸俗的享乐主义,值得我们去欣赏吗?恳请我们的“艺术家”不要玷污了自己的形象,更不要玷污了社会。
  (河北滦县 刘建华)
  流行歌词文理不通
  一首好歌离不开词的生动。看看那些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不仅曲调优美,歌词也琅琅上口。像《小草》、《弯弯的月亮》、《春天的故事》等。而如今,求怪异、求新潮竟成了创作的一种时尚,文理不通且不说,有的纯粹是“前言不搭后语”。说实话,有的歌词,我揣摸半天,也没能弄明白到底表达了什么。在我的印象中,去年的《懂你》、今年的《常回家看看》等歌是值得细细推敲的,但不少歌曲陷入了无病呻吟、故作高深的误区。流行音乐不流行,与此有很大关系。倘若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恐怕流行音乐的“知音”会愈来愈少。
  (河北邢台 杨志芳)
  “两江总督”管不到浙江
  不论是去年播放的《雍正王朝》,还是今年播放《康熙微服私访记》,都把清朝地方官中人人垂涎的两江总督,当作管辖江苏和浙江的总督。其实这犯了一个历史性错误。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的。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不是江苏、浙江的“两江”。虽说《康》剧不是历史正剧,但把“两江”理解为“江苏、浙江”,纯属常识性错误。(江苏南京 姜智厚)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心意卡

  树叶船
  张俊以
  一只蚂蚁
  落在了树叶上
  树叶飘落了
  下边是蔚蓝的海洋
  于是
  世界上有了一条最小的船
  上面坐着一位最小的水手
  开始了生命的远航
  大海很静很静
  我担心会翻起风浪
  海面很清很清
  我担心渔民撒网
  树叶船
  深情地飘走了
  水手走进了
  甜甜的梦乡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全部现场直播
  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近日将在中央电视台拉开帷幕。本届大奖赛分专业组和业余组进行,每组又分团体和个人单项赛两种方式,演唱分成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分设金奖一名、银奖二名、铜奖三名。歌手的参赛内容除歌曲现场演唱外,同时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此外,本届大赛还新增设“观众最喜爱歌手奖”。本届大赛决赛、“观众最喜爱歌手奖”、颁奖晚会共二十六场,全部现场直播。(肖 轩)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花山一叶

  《澳门历史新说》简编澳门通史
  《澳门历史新说》一书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之时,出版社就策划、组织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牵头,联络研究澳门历史的中外学者共同参与,编写一本澳门通史。两年来,参加写作的十七位人员,在迎澳门回归最紧张最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撰写书稿,并于近日推出。
  全书按通史体例介绍澳门历史的发展过程,共十六章六百五十万九千字。由长期从事澳门历史和澳门问题研究的邓开颂、黄鸿钊、吴志良、陆晓敏主编。
  作者围绕着澳门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政治事件、宗教文化等,描摩了澳门的沧桑历史,文字简约厚重,举证周到公正,逻辑严整明晰,是一部有关澳门的信史。(冀 文)(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