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下月话题:“谈谈不良文化”
  在这一期有关流行歌曲的话题里,我们收到大量读者来信,畅谈他们对流行歌曲的看法。他们的文章尖锐犀利,切实指出了流行歌曲创作、演唱、传播中的一些问题。感谢这些读者对我们的话题的参与。我们下一期的本月话题将要转为“谈谈不良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不良文化,对此应如何分辨?怎样避免和矫正不良文化对优秀文化氛围的侵蚀?如何增强我们对不良文化的警惕和自觉?欢迎广大读者参与我们的讨论。文章要短小精悍、观点鲜明、言之有物。
——编 者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风月无边》讲述李渔的故事
  4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京上演历史话剧《风月无边》。该剧讲述三百多年前著名文人李渔的故事。这是剧中的李渔(濮存昕饰)和袁姨(龚丽君饰)。  (杨 飞)(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我看当前流行歌曲⑥

  吴会斌,河北人,干部——
  原创别“远创”
  近几年,不少原创歌曲以清新健康、贴近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视角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诸如《常回家看看》、《走进新时代》、《你是谁》等歌曲被广泛传唱。这些歌曲的成功之处在于摆脱了以往原创歌曲空洞的说教、固定的程式和呆板的歌词等一些弱点,于朴实无华中表达真理、流露真情。遗憾的是,仍有不少原创歌曲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成功的因素,高高在上,远离听众,凭自己的主观感受设想大众的意愿,以貌似空灵、冷峻的格调,采取使人不明所以的词汇表达着依稀难辨的内容。虽然请出了所谓的巨星,加以豪华隆重的包装,展开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却只是一些港台歌曲的翻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加强引导 提高评奖水平
   闻 平
  最近,本报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对当前文艺评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这些意见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文艺评奖十分活跃,权威性奖项的设置和评选,是对作家、艺术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充分肯定,对推出作品,推出人才,激励广大文艺家的热情,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精品战略,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中央有关部门主办的全国性文艺评奖有七十多个。严肃认真的评奖,是繁荣文艺创作,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的。一些引起轰动、广为传诵的文艺作品,大多在各类评奖中脱颖而出。事实证明,科学公正的评奖,对文艺繁荣功不可没。
  文艺领域广阔。多年来,文艺评奖不断规范和加强,对各类文艺,进行鉴别、评选,将大量优秀作品推荐给社会,推动了文艺繁荣发展、生气勃勃的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1996年发出的《关于加强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工作的通知》后,文艺评奖有章可循,评奖工作逐渐步入正常。
  然而,不能不看到在当前文艺评奖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奖项设立随意,名目繁多,重复设奖,缺少科学性;二是评奖当中走后门、跑关系、说情风时有所闻,严重地影响了评奖的公正性;三是评奖的质量不高,标准掌握不严,名不副实,叫人难以信服;四是有些领导把评奖同自己的政绩相联系,为评奖而评奖,为评奖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还有的动辄冠以“全国”、“世界”之名,甚至擅自设奖违反了有关规定,误导视听……凡此种种,都与文艺评奖的宗旨相违背。评奖是为了检验成果,鼓励优秀,展示成绩,是为了促进创作,推出人才,繁荣文艺。作为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尊重文艺家创造性的劳动,力求质量第一是唯一的标准,而不是其他。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宣传文化工作能不能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一大批好的精神产品。没有优秀作品就没有导向。优秀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对精神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文艺创作责任重大,文艺评奖在推动优秀作品的创作中,有着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提高评奖工作的水平,加强对评奖的管理,引导评奖工作的正确进行,对于文艺队伍的健康成长,对于提高广大读者、观众的鉴赏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今后,为了推出优秀作品,鼓励先进,各类文艺评奖还会继续,而对那些孜孜于名利、利用评奖获取个人资本的行为,要进行批评和揭露。净化文艺领域,加强对评奖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将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南国大案》惊险逼真
  一部根据广东省近年发生的真实案件改编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南国大案》,日前摄制完成。这是广东省公安厅继电视剧《英雄无悔》、电影《红杜鹃白手套》等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佳作。这部作品以精选出的十个典型重案作为剧作原型,拍摄期间共动用近千名公安干警参演,前后历时近三年。在前不久的香港国际电影电视展览会上,引起片商们的极大兴趣。该片由徐燕燕执导。香港演员陈法蓉扮演剧中的女一号、重案组组长区雁,王志文、尤勇等也加盟。(沈 钧)(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大梦敦煌》将为西部文化添彩
  正当西部大开发的热流滚滚涌动时,一出来自西部的新舞剧《大梦敦煌》将于4月24日开始在北京中国剧院连演四场。
  由兰州歌舞剧院演出的这出舞剧以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为背景,在莫高窟前、月牙泉旁,讲述了青年画师莫高和西域大将军之女月牙之间的爱情故事。
  1998年10月,兰州歌舞剧院就从北京聘请专家筹划这部作品。他们分别五次赴敦煌体验,并采访学者,研究资料,六易其稿,去年10月创作出脚本,今年2月全面投入排练。陈维亚导演,张千一作曲,赵大鸣编剧,刘晶扮演月牙,刘震演莫高。《大梦敦煌》还将于6月在鸣沙山下和莫高窟前实景演出。(冯 雪)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历史文化名城也要“打假”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周干峙、郑孝燮、罗哲文、吴良镛等著名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专家,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对的严峻形势表示忧虑,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也要“保真打假”。
  专家们认为,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必须加强惩戒力度,追究责任;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保护意识;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改善群众生活居住条件人为地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建设应贯彻新区建设与旧区保护“分而治之”的原则,对历史街区应强调整治与改善,不能用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方式“剃光头”。
(王 军)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艺争鸣录

  苍白生硬的翻译腔
   徐 涟
  当并州农民武攸嗣以大段独白倾诉他对太平公主的爱情,说出“百合花的品格”这样的词语,调侃的锣声还能让人把他当成一个小丑而一笑置之;而当一个江湖骗子薛怀义满口“浓浓爱意”,就不免让人大倒胃口而无可奈何;而当张易之与武则天对峙较量等待最后结局的时候,一番权力与欲望的剖析仅仅归于“妓女与政客”的陈词滥调,观众的忍耐与失望也就达到了极点。
  一部以女性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武则天及其宫廷斗争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然而,与编剧“有意追求语言的仪式化与诗化,追求语言的高贵和高尚”的意愿相违,随处可见的冗长乏味的对白、毫无新意的议论、无病呻吟的抒情,让人联想到的竟是法国宫廷令人可笑的假发和装腔作势的虚伪。如果说长期充斥影视屏幕的语言不避俚俗,不忌荤腥,有低俗的倾向;一味粗糙乏味,片面追求平民化与市俗化,有媚俗的倾向,那么,这一次的刻意做作就成为一种明显的恶俗,在故作深沉的外表下其实没有说出任何东西。
  也许是这些年的“戏说”让观众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历史剧对于古人的任意想象已经让观众习以为常。然而以艺术的方式重回古代,不是因为今天的观众关注一两千年前古人的自然物质状态,而是因为古人与今人共同面对的同样问题。因而任何一部古代题材影视作品的戏说可以选择他们怎么说,是白话还是古文,是中文还是洋文,但重要的是他们说出了什么。语言的力量首先来自其内在的深刻含义。“是生还是死”决不是哈姆雷特玩弄词藻的哗众取宠,而是对人的生存的深刻发问,是对于古人、今人以及未来一切人的发问。恰恰相反,在《大明宫词》里,对于权力、欲望、爱情所作的所有论断,无论哪个小人物都要说出的大段台词,无论什么场合都要抒发的情感失去了真实性和深刻性,因为没有内容而苍白无力,也就无法真正进入观众的情感深处。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大明宫词》中无处不在的翻译腔。这里且不去说戏剧与影视作品不同的艺术特性与表达方式。据编剧自己介绍,他是先以英语构思,再翻译、还原为中文,因而就吸收了“中西语言的优长”。于是,身着古代装束的人们背诵着那些长而拗口的句子,一个个面无表情,以至于扮演张易之和薛绍的赵文瑄因为台词的怪腔怪调而无法入戏。语言与剧中人物分离、与时代分离,也与现代的中国观众分离。中西文优长的结合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吗?真的就没有中国人自己的语言方式了吗?且不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的恢宏、华丽、优美而有震撼力,就是在与西文的借鉴比较中就有多少真正的语言大师!把两种语言的优长结合起来,决不是这种半通不通的翻译腔。这种西化不是诗意,所谓的语言高贵与高尚更无从谈起。
  如果说《大明宫词》的尝试所具有的意义,那就是尖锐地暴露了我们的影视作品中的语言问题。除了低俗、媚俗与恶俗之外,还需要真正有意义有文采的对白,需要属于我们民族的优美语言,它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也代表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毕竟,“语言是存在的家”。(附图片)《大明宫词》:
  诗化的语言?
  还是语言的败笔?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正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的巨幅卷轴画《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深深吸引了各界观众。这一藏族艺术的当代杰作被誉为“今日西部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彩绘藏文化
   华 杰
  许许多多的人涌向中国革命博物馆,他们被一幅一千五百多平方米、一千多公斤的长长画卷所感染,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说《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是当代藏艺术的杰作,并不仅仅因为它是鸿篇巨制,还在于它惊绝,它精美,它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彩绘大观的创作委员会主任宗者拉杰是这幅巨作的最初倡议者,也是整个创作制作过程的总设计和总策划。他沉稳平静,在北京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上连话都没说,只是微笑地望着记者,记下大家的问题。宗者拉杰年近五十,生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乡牙雄村,少时求学在文都寺,钻研绘画。1980年他到黄南州热贡艺术馆工作,画艺———尤其是藏族传统艺术唐卡的技艺———日臻娴熟。八十年代末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发扬光大唐卡艺术,用唐卡长卷描绘藏历史、藏文化的悠久深远灿烂。在这一思想的驱动下,他搜集素材,积累资料,研读史册,终于形成了一条创作思路。
  直至1996年,宗者拉杰才感到条件成熟,开始把他的想法付诸实际操作。这样宏大的惊世之作是独木难支的,最初他聘请了几十位画师,后来多达三百余人,来自青海、甘肃、四川、西藏、云南,有藏、土、蒙、汉,都是十分优秀的民间艺人。他们组成创作委员会,得到了政府的热情支持,不过有许多困难仍是他始料未及的。
  宗者拉杰靠自己的微薄收入和积蓄启动了这一浩大工程,然而以后每小时多达四百元的费用是他根本不可能支撑的。他四处告贷,八方奔走,终于从农业银行贷到一笔资金,赖此苦苦维持多年。这样包罗万象的巨作必须要有充分的资料准备。为此,他组成考察团屡赴各地藏区,行程十万公里,所经之处海拔多在四千米以上,还常受冷遇,但他们坚韧不拔,采集了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
  当你站在彩绘大观的长卷前面,你不能不折服,这真是绘画史上的惊人之笔,是藏族艺术的珍宝。这既是藏族卷轴画唐卡的今日辉煌,又远比一般唐卡更美观、更秀丽、更鲜艳。因为绘画原料全部取自矿物宝石和珍贵植物;因为绘画技法博采众长,容纳很多艺术手笔,仅藏画流派中就吸收了曼唐派、钦孜派、希岗派、噶玛噶折派等;其中绘制唐卡图案七百多幅,不同的堆绣图案三千多种;画面最密处每平方寸有二千四百八十笔,一平方米就绘有三百多人物或者三十间宫房,不少地方由毫笔完成,非放大镜不能认清。
  彩绘大观画卷浩博广大,三百余高手费时四年,若一人之力,估计需五百年;如果仔细欣赏,大概一月时间也不够用。画内囊括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生活各个方面,像藏族传说里的世界形成、藏族起源、历代藏王行止、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传承,还有量理学、工巧明、医学、天文学、文艺、民间故事,等等。这是一扇藏文化的大门,由此进入,可以全面领略我国藏民族的历史世界。
  彩绘大观已经在青海展出,如今又来到北京,宗者拉杰和创作委员会还期望去各地巡展,让更多的人欣赏这一藏族绘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他们也盼望能建永久性的展览大厅或馆舍,永远收藏并展示《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附图片)
  上图为宗者拉杰。下图为彩绘大观的绘制场面。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穿越枯海访楼兰
  新华社记者 张鸿墀 刘 枫
  在著名的楼兰遗址发现一百周年之际,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走进罗布泊——楼兰历史文化考察队”,从新疆库尔勒市向东,沿孔雀河故道进入罗布泊,拜访楼兰遗址之后,又由北向南穿越罗布泊湖盆,到达湖盆南岸的米兰,再沿塔里木河道向西返回库尔勒,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的综合考察。
  古楼兰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被摧毁的文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疆古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炳华说,“过去,这里水草丰美,物阜民丰,商贾络绎不绝。二十世纪区区几十年间,这里竟变成了真正的不毛之地。造成生态变迁的决定性因素,正是人类活动本身。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过度的樵采、垦耕,进一步造成维系绿洲生存水源的枯竭。最后,人类葬送了自己辛苦开发的家园。”
  罗布泊地势低洼,是塔里木盆地的聚水中心,面积曾达两万平方公里以上。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这里有水面积为二千五百七十平方公里;至1962年,经航测得到的二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水面为六百六十平方公里;1972年,罗布泊里竟滴水无存。湖盆区变成了白茫茫的盐壳地,湖滨植物枯死,主要水源河塔里木河与孔雀河的下游成了风沙肆虐的场所。
  五十年来,孔雀河上游依次修建了十多个拦河大坝,将孔雀河水引入农垦灌区;塔里木河上则新修了二百零六座水库。1962年,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的大西海子水库变成塔里木河的尾闾,致使塔里木河缩短一百八十公里。
  在楼兰遗址中,用做房梁、地基的胡杨木直径多在半米以上,足见在两千年以前,这里的胡杨林何其繁茂。在汉代,大量的屯田开发使胡杨林遭到灭顶之灾。尽管当时的楼兰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凡砍伐树木者将被罚没牛羊,但终未能逃脱生态恶化的结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镰研究员说,“新疆的生态环境原本十分脆弱。这样一个干旱的内陆区域里,水源是极为有限的,上游开荒,下游就不得不撂荒,而且一旦破坏就丧失了恢复的可能。这样的开发不仅徒劳无益,还贻害无穷。”
  今天人们纪念楼兰,不只是为百年前一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而激动,为楼兰曾在丝路谱写的文明史篇而骄傲,如今新疆的片片绿洲、座座城市的繁荣已远胜于昔日楼兰。重要的是,楼兰和罗布泊讲述的盛衰史,正是在告诫今人,保护生存空间,不要让这些体现着现代文明的城市变成新的楼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