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新昌 全县合力创名牌
  青山叠翠,云雾缭绕。地处浙江省东部的新昌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全县四十三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达三十八万人。在山靠山,让穷山变富山,成为山区农民迫切的愿望和奋斗的目标。
  新昌县委书记谢卫星对记者说:“山区发展农业的路子怎么走?这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作为“中国名茶之乡”,新昌茶叶的创名牌之路,引起了记者的探究和思索。
  茶叶是新昌农业的传统产业,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栽培历史。全县七百七十七个行政村,有七百二十个村、近十二万劳动力从事茶叶生产,是全国三大珠茶出口基地县之一。但一九八四年以来,国际市场多变,珠茶产销形势日趋严峻,年产值大跌,茶场亏损,茶农损失很大。面对变化了的市场,新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开发万担名茶”的发展思路,县农业局组织实施了名茶开发项目,形成了以专业村为基地,辐射带动周围茶农的生产组织形式。去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四千八百五十吨,实现茶叶总产值二点○七亿元,其中名茶产量二千三百吨,产值达一点八七亿元。
  新昌县十分重视大佛龙井茶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举办了大佛龙井茶展示会,成功地举行了首届国际茶文化节,承办了第七届国际无我茶会,吸引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数百名茶人、茶商来新昌考察、交流。去年九月,新昌大佛玉龙牌大佛龙井茶被认定为九九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我们实现了茶叶生产上的奇迹,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新昌名茶经验”。仅去年,国内就有三十多个重点产茶县市来我县考察、指导、交流。我县名茶开发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发挥资源、规模、科技、品牌、市场五大优势。”新昌县副县长程晓帆说。
  记者到了新昌西山岭顶,放眼望去,层层茶园青翠欲滴。这里是新昌县茶叶良种场,五百二十亩茶园由乌牛早、龙井四十三等四十六个良种组成,是全国茶叶良种最多的茶场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实现茶园管理机械化的茶场。在茶场加工车间,茶香扑鼻而来。四十多个电炒锅一字排开,茶农们正在翻炒新茶。场长石梦千撮了一点新茶放在掌心,对记者说:“我们场里生产的大佛龙井,绿中透黄,茶芽壮,香气高,茶色好。我们一年加工茶叶一万多公斤,还向全县提供一千万株良种茶苗,保证我们的品牌质量。”
  “创品牌难,保品牌更难。”新昌县委副书记陆熙向记者介绍了最新情况:今年一进入四月,全县开展大佛龙井保品牌宣传月活动,县妇联、农业局联合举办巾帼名茶炒制赛;各镇乡将名茶炒制、采摘、茶园管理技术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在名茶新产区开展“十万农家女新技术推广培训”活动;广泛发动妇女参与老茶园老品种改造,提高青茶的品质和产量;引导广大茶农树立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
  从新昌的名茶之路,到浙江的名牌战略,证明发展效益农业,实现了政府的宏观要求与农民的现实愿望的高度统一、名牌效应与市场效益的高度统一。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以名牌农产品为导向
  ——浙江农业结构调整追踪
   本报记者
   袁亚平 张建玲
  编者按: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10月6日在浙江嘉兴农村视察时强调指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响亮地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此,全省着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强化竞争意识,提高市场化程度,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桃花红,梨花白,茶叶绿,麦苗青,油菜花黄。在浙江农村的平原和山区,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记者穿行其间,为一派春光所陶醉。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农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农民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比较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丰富,科技、品种开发能力强。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省委书记张德江明确提出了发展效益农业一定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的要求。
  浙江省选择了一批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特别是围绕已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名牌的农产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市场份额。
  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对记者说:“在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条件下,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实际是质量、价格和品牌的竞争。因此,我省加大了农产品优质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
  名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反映了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创名牌贯穿于良种、生产技术、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
  浙江省确定了水稻、畜禽、瓜果菜、花卉园艺、名特优水产五大省级种子种苗龙头工程,建立了一批繁育基地,省财政专门安排了1500万元用以启动。全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标准检测和监督体系,着力发展农业产后加工流通业。省里重点扶持100家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种养业基地152万亩,连接基地农户40万户,带动面上农户283万户。省政府连续两年举办了浙江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去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99浙江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零售额达到660万元,签订了132个投资和贸易项目,合同总额超过12亿元。
  长在田间山头的柑橘、草莓、茶叶等,竞相亮出了名牌:“天子”、“一品红”、“绿牡丹”……从1998年浙江省首次评出20个名牌和951个优质农产品以来,带动了全省各地纷纷注册名优农产品的商标。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摆上议事日程,明确提出要以名牌产品为导向,发挥名牌效应,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潜力大的农产品著名商标。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到去年年底,全省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4815件,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浙江农民高兴地说:“牌子响,市场旺。”
  (附图片)
压题照片:嘉兴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盛建生摄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中日合资川鱼公司嘉善农场的花卉基地。 盛建生摄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嘉兴
  市场首选大上海
  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嘉兴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嘉兴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所辖县(市、区)已全部列入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和省级“小康县”。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8年10月6日视察嘉兴农村时强调指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330万嘉兴人民。
  嘉兴市委书记陈加元对记者说:“我们正在实施《嘉兴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标、科教兴农为动力,促进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现在,全市农业正在创品牌,打向国内外市场。”
  “我们嘉兴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的农业品牌已有50个,获得全国、省、市级的农业优质名牌产品和各种奖项的有100多个。”嘉兴市政府副秘书长、农经委主任汤惠民向记者作了介绍。
  作为传统的产粮区和农业大市,嘉兴也曾陷于卖粮难、卖猪难的窘境。这几年,嘉兴市每年召开一次农业产业化会议,专门研究和分析农业的发展。这样,嘉兴有了自己的定位:扬长避短,有进有退。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内地相比,生产成本高的,劳动力成本高的,嘉兴要退出来。而主要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紧紧围绕上海、杭州、苏州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品种结构。
  嘉兴市新丰镇竹林村的专业户饲养瘦肉型猪,打出了“竹林猪”的品牌,主要销往上海市场。这个村的1442户农民,养猪面达95%以上,去年养猪产值近4000万元。在竹林村的带动下,新丰镇的其他村也推广了“竹林猪”,一个镇一年出栏肉猪30万头。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银奖的凤桥镇丝毛乌骨鸡,一年有200多万只销往上海、宁波、金华等地。
  今年,嘉兴市农业接轨上海的力度加大,目标确定:全年供沪生猪达到50万头,蔬菜瓜果50万吨,家禽50万只,水产品2万吨。
  “请到桃花盛开的地方去看一看。”记者到了凤桥镇三星村,果然桃花铺天盖地,艳如云霞。这个村被嘉兴市命名为“水蜜桃专业村”,全村已有75%的土地种上了果树和花木,以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2200亩,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08元。以鲜甜风味闻名的三星水蜜桃,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嘉兴市充满自信:以优质品牌为龙头,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让嘉兴的名字更响亮,让嘉兴的农民更富裕!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新昌县茶叶良种场的茶农正在为茶树剪枝。 陈国阳摄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繁荣边界亮“窗口”
  湖北建设十大省际“口子镇”
  本报武汉4月15日电 记者杜若原报道:鄂秦交界处的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近两年享受到种种实惠:建设部门免费为小镇做规划,电力部门主动扶持改造农电网,县粮食局、供销社等部门共同投资,在边界上建起了漂亮的“湖北街”。类似蒋家堰这样的边界集镇,俗称“口子镇”,湖北共有158个,它们分别与江西、安徽、湖南、河南、陕西、重庆毗邻。这些边界集镇既是跨省商品集散地,又是省际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窗口”。
  为加快省际边界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湖北省政府选择10个边界镇,集中人力、财力加快建设。这10个“口子镇”包括鄂豫交界的孟楼镇、太平镇、小林镇和武胜关镇,鄂皖交界的杨柳镇,鄂赣交界的麦市镇、横石潭镇,鄂湘交界的黄山头镇等等。
  省政府决定由省建设厅等部门对口支持,选派干部到“口子镇”挂职,指导“口子镇”建设;并要求建设规划部门搞好边界城镇的规划与管理,因地制宜确定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资源开发型和旅游服务型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发展重点。同时,省政府针对“口子镇”普遍缺乏建设资金的现状,要求“口子镇”拓宽思路,以租赁、拍卖、招商生财,靠政策、机遇聚财,鼓励农民和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省政府还在资金上向“口子镇”倾斜,扶持资金随项目下达。
  目前,湖北十大“口子镇”建设已全面启动。在鄂湘交界的公安县黄山头镇,记者看到,投资近70万元的镇区道路正在建设,黄山头镇已划出8万平方米土地,规划建设民营经济小区;荆州市政府不仅将黄山头镇招商引资的政策上了因特网,还准备引资建设与湖南省接壤的19公里省际路。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靠制度落实政策 讲责任转变作风
  东营市:高新技术项目一路绿灯
  本报东营4月15日电 记者宣宇才报道:山东省东营市大胆向高新技术项目让利,同时通过执行制度落实政策,明确招商引资考核指标增加领导干部的责任心,迅速推进软环境建设,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使经济结构趋向多元。
  东营市算大账,去年底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税收上,地方收入部分全额返还高新技术项目;在收费上,属于市级的收费项目,在一定期限内全部免收,属于省级的减半征收。
  东营市对投资者承诺:“只要项目定了干,其余一切我们办。”市里设立了“一站式”审批服务大厅,项目审批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工作方式,当场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对超出市级权限的项目,指定专人到上级主管部门协助办理。利津县投资5000万元和7000万元的私营企业“金泽”和“金海”仅花18天时间就办全了一切手续,半年内实现投产。
  为了加大吸引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力度,东营市把招商引资考核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和每位领导干部头上。各级领导干部切身体会到经济建设的难度后,工作作风大变。石军市长告诉记者:“过去干活的部门少,不干活的人说得多,现在大家都比着干;为了洽谈项目完成考核指标,领导干部自觉钻研商务知识,无形中提高了素质;从去年底开始,东营市宾馆爆满,切实加强了对外开放力度。”
  软环境赢得硬发展。东营市从去年12月初开始招商引资工作,到今年2月25日的80多天里,就有233个项目安营扎寨,到位资金高达2.57亿元,安排就业3000人。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先睹为快
  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新展厅将于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图为新展厅中表现拓扑学的展品《三叶结》,高12米,直径10米。
新华社记者 于小平摄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现场目击

  谁卡了104国道的“脖子”
   本报记者 刘磊
  为创造良好交通环境,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创建“平安大道”和“畅通工程”活动。4月14日下午,采访创建“平安大道”活动的记者一行沿104国道驱车北上,在有山东“南大门”之称的南四湖韩庄闸遇到了长达500多米的堵车长龙。一位常跑这段路的司机向记者诉起苦来:“今天堵得还不算严重,有时一堵就是个把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在104国道上,就数这里是个‘卡脖子’了。”正在这里执勤的微山县交警大队民警彭旭东也告诉记者,这里堵车现象确实比较突出,最严重的一次竟然堵了两天一夜。
  堵车的“源头”是韩庄闸收费站。记者了解到,韩庄闸收费站隶属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南四湖管理处,从1993年初开始经有关部门批准收费。从他们给司机的发票上看,收取的是闸坝“维修管理费”,在山东省有关部门的一份批复文件上,也明确规定,同意该收费站延期收费是“为了保障水利工程枢纽防洪排洪顺利和交通畅通”,但记者看到的这段路却年久失修,路况极差。为此,记者询问了收费站副站长黄占军。他说,这个收费站每年收入上千万元,但近几年用来维护这段路的投入却很少,“总共只有几十万元”。
  造成韩庄“卡脖子”路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收费站往北百余米处的老运河桥,记者看到河面上并排有两座桥,旧桥的桥面很窄,是上下单车道,很容易堵塞。而不远处由航运部门兴建的新桥看起来壮观得多,但却没有建引桥,孤悬河上不能通车。
  虽然每天1万多辆的车流量已经让旧桥不堪重负,但记者却奇怪地发现尚未完工的新桥上并没有施工的队伍,似乎已经停工了。记者问河边的老百姓,这桥是从哪年开始修的。一位妇女指着她身边的孩子说:“我生这孩子时,桥就开始建了。现在孩子已经3岁了,但桥还没建好。”
  104国道这不到1公里的路段牵涉到水利、航运、交通等多个部门,多年来一直是104国道上出了名的“卡脖子”路段。采访中,许多司机都向记者呼吁,现在各地都在创建“平安大道,实施“畅通工程”,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韩庄“卡脖子”路段这个老大难问题,让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更加畅通。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包头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出新招
  私人投资盖公厕 一年建成百余座
  本报呼和浩特4月15日电 记者孟辉报道:公共厕所一般由政府部门出资兴建,然而在内蒙古包头市,去年市政府没花1分钱,就融资1224万多元建了110座公厕,超过包头市50年所建公厕的总和,缓解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厕难”问题。
  1998年底,包头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百座公厕,可缺乏建设资金,怎么办?包头市政府确定了以土地和优惠政策作为投入,吸引社会力量融资建设公厕的决策。市政府对公厕投资者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土地无偿使用、土地使用期限30年、免收13种行政性费用、减免各种地方性税费。据估算,实施各种优惠后,公厕每平方米造价可降低近300元。此外,除公厕主体,投资者还可以修建较公厕面积(80平方米以上)2倍的附属建筑物,允许从事经营活动,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包头市关于融资建公厕的办法出台后,不少投资者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建公厕。包头市城建、环卫单位采取了招商建、占地单位自建、开发商统建三种方式,1999年就建成了110座公厕并投入使用。
  包头市要求公厕设计高标准、高质量,以此作为提高城市品位的一个方面。经过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包头新建公厕充分体现了“红瓦、白墙、绿地”的建筑风格。新建公厕绝大部分都装有冲洗设备、洗手池、盥洗镜等。
  据悉,包头今年还将融资兴建50座公厕,并对原有厕所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湘鄂为西藏山南培养人才
  本报拉萨4月15日电 记者王建新报道:日前,来自西藏山南地区各行业的38名干部奔赴湖北计划干部管理学院学习。至此,湖北、湖南两省帮助山南地区培养培训人才的“双千”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计划从今年到2004年,由两省共同出资1000万元,为山南地区培养培训1000名左右各类建设人才。
  根据协议,今后5年中,湖北、湖南两省将为山南培训企业管理、农牧科技、建筑工程等各类建设人才。两省培养培训的方式主要包括:每年各推荐一所大中专院校,从山南当地各招收在职干部30人,进行学历培训;每年从山南地区各定向招收3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到两省的一些大中专院校学习深造;每年各从山南地区挑选20名乡镇干部和基层农牧科技人员,到本省的农牧业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职业技术培训;每年各挑选10名山南地区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到两省有关部门挂职锻炼5个月。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吉林对乡镇“走读官”提出要求
  要在基层干 家得往下搬
  本报长春4月15日电 记者张玉来报道:日前,吉林省委领导同志向那些在农村乡镇任职、把家安在县城的乡镇长和党委书记们发出郑重宣告,若要继续留任现职,即在年内把家搬至任职乡镇。
  农民群众将家居县城,周一上午来乡镇上班,周五下午返回城里的乡镇干部称为“走读官”。省委副书记苏荣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走读官”现象的蔓延,损害了党群关系和政府形象,助长了作风飘浮、脱离农民群众的倾向。在年内基本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为妥善解决“走读官”问题,吉林省委针对“走读官”搬家涉及的家属工作调转、子女上学与住房等问题将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哈市老太深明大义 不远千里带子投案
  本报汕头4月15日电 记者侯伟生报道: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近日带着8年前犯案的小儿子,从几千公里之外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来到广东省汕头市金园派出所投案自首。此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送子投案的郭老太是哈尔滨市太平区人。1992年12月,郭老太正在读中学的小儿子刘洋在社会青年李大铉、薛乃山的怂恿下,瞒着家人来到汕头。1992年12月23日晚10时多,刘洋与李、薛在汕头市区抢劫一位侨胞,李、薛先后被抓获归案,而刘一直在逃。
  今年春节,郭老太知道小儿子干了坏事之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送子归案。从哈尔滨到汕头路途遥远,来回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郭老太一家经济收入少,但为了送子投案,他们筹集了七八千元作为路费,由郭老太和大儿子带着刘洋来到汕头投案。
  郭老太在汕头对新闻单位说:我虽然是个普通退休工人,但我知道国有国法。希望通过我送子投案这件事,使广大在逃人员明白,只有投案自首才是唯一的出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