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西部大开发的鼓声刚刚响起,激情洋溢的艺术家们就迈开了振奋人心的脚步——
  春雨润长安
  元也
  齐啸云、郑乾龙与工人聊天。
  迎着新千年的春雨,西部大开发的热流正在祖国四面八方奔腾涌动。艺术家们也不甘落后,纷纷赴西部采风演出,为美丽的西部自然风光歌唱,为悠久的西部历史文化挥毫,为开拓西部的建设者抒写真情篇章。应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受中宣部委托,十八位艺术家在中国文联组织下,4月7日赶到古都西安,在田野在车间在体育馆,一天三场,慰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界人士。艺术家的炽热情感和精彩表演给当地群众留下了难忘印象。
  雨中更见真情
  4月8日上午正值西安高新区科技产业新基地奠基典礼,露天大舞台搭在油绿的田野,基地所在的长安县群众和高新区的职工、省市各级领导,里三层外三层,把广阔的场地挤得水泄不通。可是就在演出开始时,一向少雨的地方却忽急忽缓,不停地落下细雨。不过,这丝毫无碍于全场的激情。演员依然身着薄薄的演出服,还是那么认真那么兴奋,刚完成台上出色的表演,又在台下和男女老少热情交流,为一本本纪念册、节目单、笔记簿签名留念,与一位位素不相识却显得十分熟悉的农民、工人、学生、警察、干部挽手合影,回答记者的一个个问题。有的老艺术家已是花甲甚至耄耋之年,却毫不在意淋湿了头发和衣衫。歌唱家吴雁泽还身兼副团长之职,他请记者把镜头和目光转向雨中的观众。原来观众越来越多,已近万人,冒着雨翘首站立,掌声拍得是那样响亮,欢声笑语是那样热烈。有不少观众和省市领导看过早场再看晚场,他们称赞大多数艺术家的确德艺双馨,尤其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更令人难忘。当孪生兄弟刘全和、刘全利湿漉漉地上下左右奔跑翻腾,表演他们的小品《摄影爱好者》时,雨声和着笑声成了悦耳的交响。人们为这两位国际大赛“金小丑”奖获得者的幽默情怀开心不已。
  和建设者一起表演
  4月8日下午,演员专门来到庆安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在机器中间腾出一块场地,或坐或站,上上下下围成一圈。艺术家此行虽是自愿报名,但争先恐后;而工人为了和艺术家相聚,宁愿晚上加班。艺术家一进场就被热烈的氛围所打动,都觉得时间太短,演得太少。田华听说这里有七位女工曾演过白毛女,就把她们全部请上来,再唱一首《北风吹》;刘秉义执意要登高而歌,与全体工人齐唱《我们工人有力量》。嘹亮的歌声穿过厂房,飞得很远很远。
  田华与殷之光相互较真
  采风演出团离开北京前,中国文联负责人高占祥专程赶到机场与每位团员话别,他还为此次西安之行连夜写就诗一首《放歌西部之春》。热烈的诗情、奔放的诗句,在田华和殷之光的朗诵中,铿锵有力,起伏有致。在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下返回的这两位老艺术家却不满足,殷之光认为田华有两句稍快,田华也以为殷之光有一句末尾音量过高。为了朗诵的高低疾缓,他们在车中争执起来,既天真又严肃,直至双方各让一步,答应都在下次登台时有所改进,才坐下休息。晚间在体育馆再次朗诵时,他们的配合果然更加默契。上午和晚间的演出,虽然有室内外之别,但演员的表演没有区别。刚拍过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片的王馥荔以一曲《家住安源》赢得一片喝彩;东方歌舞团的宋雪、陈革用异国民歌,朱明瑛用她的拿手老歌《回娘家》,一时间把观众的视野变得十分宽广;总政歌舞团的杨九红特意告诉大家,她的《眷恋》是让人们永远眷恋西部这片土地;齐啸云的京剧《铡美案》,一段包公唱,全场无不为她的功力叫绝;李金斗、李建华一上台,东西南北便朝着自己喜爱的相声艺术家纵情欢呼;戴玉强、郑咏,国际比赛获奖的声誉,使他们的二重唱《饮酒歌》为演出带来最高潮;郑乾龙和朱琳既做主持又演小品,可是观众念念不忘的是他们在电视剧里曾扮演的那些角色。
  演出结束了,慰问告一段落,观众依依不舍,聚集在外面,目送艺术家离去;艺术家被西部的热流所激荡,一再说,他们很快就会回来重聚。
齐啸云、郑乾龙与工人聊天。(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漫笔

  宽待“偏见”
  王群生
  鲁迅先生小时,因父亲久病,常与中医、中药打交道。到药铺按方抓药,他时为所需“药引子”之刁钻———如“元配公母蟋蟀一对”等所苦、所累,遂对其产生疑问与反感。此后,他留学日本攻读西医,改宗文学,益发对中医、中药积成了偏见。
  余后生晚辈,出身西医家庭,同样对中医、中药透露过疑惑。孰料,十三年前,癌症一次次朝我袭来,虽经手术、化疗,但平日更须辅以大量药物医治,其中绝大多数为中成药剂。是这中西结合的疗法和药力,才让我胜利抗争癌魔,一直挣扎存活。
  将诸如“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帽子硬扣在大师的头上,并不合适,因为鲁迅先生除对中医、中药表示过揶揄、调侃外,在呼唤“科学民主”,痛斥“封建礼教”的同时,确实努力主张“拿来主义”,且对中华的国粹国宝、民族的历史文化,更是竭力彰扬。而我,自信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粹、宣传中华的悠久历史等方面,虽没作什么突出贡献,但也是热情有加。所以我以为对某些偏见,完全不必大惊小怪,痛加挞伐,倒可以让这些怀着偏见的人漫步生活之路,逐渐醒悟。
  据此为例,依此类推,或延伸到别的一些领域,人们面对一切“相对稳定”或“绝对运动”的事物,肯定也会产生些偏见。美术、音乐、诗歌,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的发展长河中,受众大多习惯于其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缓流中,继承、渐变、演进;而二十世纪一百年来,这些艺术则分别在野兽、荒诞、未来、立体、波普……等流派的万花筒中,光怪陆离、花样百出,确实使一些人激动万分;却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也许美术、音乐界情况好些,总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主流并驾齐驱。然而诗歌,尤其是近二十年中国诗坛的“当代诗歌”,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离中华数千年的民谣俚曲、传统诗词相去十万八千里;同“五四”以来开创的白话新诗相比,也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不少读者斥之为曲高和寡,无韵无律,晦涩朦胧。有人如此挖苦当今诗坛:“写诗的比读诗的人多,写诗想让人读懂的少。”我,曾经大写其诗,可自打从诗行中落荒而逃后,也对当今诗歌大大失敬了。
  其实我这个偏见,随着当今诗歌的发展,很可能会自行适时修正。
  可不,凡是世界上的道理,都是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印证、螺旋推进中逐渐形成的,舍此别无他法。所以,无论直面世上任何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角度,开始时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形成各异的观点,得出不同的认识,但依照自然的发展态势、运行规律,最终也会各有变化。因此我想,对一些正常的“偏见”,切莫以偏见待之。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我看当前流行歌曲⑤

  夏昕,湖南人,干部——
  “三不懂”
  我很喜欢音乐,也喜欢流行歌曲。但不知是水平太低还是思想太顽固,对流行歌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百思不解。
  一是读不懂歌词。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不知所云,譬如“可恨今晚还在习惯,梦她月亮十点半,冷风可贪”之类的歌词,语法全无,更谈不上意境。有的歌词则通俗得太白了,听是听懂了,但就是弄不明白“坐在马桶上拉得真舒服”之类的语言竟然能写成歌词?
  二是听不懂歌曲。旋律优美当是歌曲的生命所在,然而有些歌曲或是平淡无奇,给人感觉像在喝白开水;或是整个歌曲自始至终就乱哄哄的,像农村的阿婶在煮一锅猪潲。
  三是弄不懂歌手。娱乐圈内“演优则歌”、“主持优则歌”、“小品优则歌”。无论你是鸭公嗓音也罢,五音不全也罢,只要出了名,就可以当流行歌手,反正唱流行歌曲就像搭公共汽车,谁都可以开演唱会出专辑。
  如此种种,流行歌曲能“流行”得下去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老北京:新世纪的沉思
  方可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开发与旧城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再次纷纷发出“保护北京旧城”的呼吁,提出就北京一万六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而言,六十二点五平方公里的北京旧城(其中故宫等文物以及河湖水面占去约三分之一)实属弹丸之地,但当前旧城保护的形势却相当严峻。因此,在进一步明确旧城价值和保护意义的同时,需要更为积极地从城市规划建设战略上,而不仅仅从战术上保护旧城。这对于北京旧城保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
  “北京旧城”,指的是目前二环以内的地区,是在元朝大都城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历经元、明、清三朝近八百年的都城建设而逐渐形成的,是唯一完整地在地面上留存到今天的中国古代都城,有“世界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之美誉。
  目前,北京正在向国际性城市迈进。从北京的世界历史地位来看,北京一直是众人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历史文化是北京创建国际性城市的基本条件,更是特色与优势之所在。如果说巴黎因拥有卢浮宫等大量完整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成为西方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国际文化中心,那么北京理应将旧城保护得更好,努力成为东方文化和历史积淀最丰富的另一个国际文化中心。
  过去几十年“建设性破坏”,北京旧城已经遭受了很大损失,但其大部分(特别是核心部分)目前仍然保存得比较完好,原有的城市空间特色依然清晰可见。1998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来北京考察时,曾建议北京市政府应妥善保护旧城,并且争取将核心部分(皇城)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各种知识型、服务型、文化型产业的价值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经济效益与年俱增。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各国主动或被迫地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寻求自身的“文化特色”,试图在文化上重新定位。在这种背景下,越是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城市,就越将受到尊重与瞩目。
  二
  应当看到,北京市1990年开始的旧城“危旧房改造”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如何将“改造”与“开发”有效结合,避免给旧城保护乃至整个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带来不良后果,是值得重视的。
  据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仅百分之五的旧城土地,已经集中了占城市总量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交通量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商业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旧城内大规模拆房开路的做法,不仅根本不能解决当前的交通拥堵问题,反而只会进一步加剧旧城“聚焦”效应,使旧城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
  如果缺少合理的城市规划战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就会跟着房地产开发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仅难以解决好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对北京的未来发展也极为不利。
  三
  正如一位国外的城市规划学家所言:“真正有效的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吴良镛教授曾多次指出,对于北京这座特大城市来说,应从区域视野来审视和规划其未来的发展需求,通过“京津冀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在促进北京整体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加精心有效地保护北京旧城。
  推进“生态城市群”的发展北京是个缺水的特大城市,城市污染也很严重。目前迫切需要加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限制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同时还要为未来政治、文化(科教)与国际交往的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因此,研究北京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建立京津冀大经济区(圈)的观念,通过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促使区域内的城市各得其所,发挥所长。
  历史上,京津冀地区早就形成了一个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完整的经济区,北京与天津之间在城市功能上曾经长期互利互补。而从地理条件来看,在北京全方位发展中,考虑到北京的西面和西北面主要是山地和主要的水源保护地,不宜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因此宜把重点放在指向东南渤海湾方向的扇形平原展开,据此在整个京津冀地区合理安排城市功能。
  近年来,由于京津塘各级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京津冀地区内的区域基础设施已具相当规模,空间距离的时间尺度已被大大缩小。目前,在区域内重要的中心城市(镇)之间,沿主要交通走廊通过保留大面积生态绿地形成“葡萄串”状“生态城市”,并相互联系形成“城市(镇)群网络”,已具备了基础条件。在这个大经济圈中通过平等协商合作方式,制定完整的区域规划,合理安排各个城市在区域中的经济职能,这不仅将对疏解北京的发展活动大为有利,也必将带动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区域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
  创建北京市区的“多中心”格局为了有效遏制城市中心区向外“摊大饼”,同时也为了使市区不过于向旧城聚焦,需要在规划面积为一千零五十平方公里的市区内,积极推进旧城外的“多中心”建设。应充分利用北京现有的条件,在旧城以外进行相对集中的改造和开发,或安排一些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吸引城市活动向这些地区集中,逐渐在旧城外形成与旧城吸引力相抗衡的“反磁力”,减轻房地产开发对旧城的压力。
  更加精心、有效地保护旧城旧城区目前已经过度拥挤,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二点八万人。应当预见到,旧城还潜伏着自我扩张的因素,因此不能继续在旧城内盲目添加新内容,更不能把旧城土地作为大规模开发用地,任其为商业、企业、金融的发展所吞噬和破坏,而是要着力于疏解整治。在保留旧城居住和政治文化中心职能的情况下,应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将旧城外地区大规模房地开发获得的土地收益转移到旧城的文物保护方面;在力所能及地保持旧城发展的“动态整体性”原则下,遵循城市固有肌理,在改建过程中始终作好城市设计,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保持城市空间的完整协调和建筑群的有机秩序。(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信箱

  保护林润故居刻不容缓
  编辑同志:
  林润故居是福建省莆田市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物,是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文化厅明确宣布的文物保护对象,但在莆田旧城改造中即将被彻底毁坏。
  林润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与海瑞齐名的清官,官居御史大夫,严嵩死党就是被林润打倒的。林润故居建于明朝隆庆元年,即公元1567年,是一座三顷五进的古建筑群,总面积六千平方米,其占地面积之大、结构之复杂为福建省民宅古建筑之最。林润故居建筑群精巧坚固,该地区1604年、1900年曾发生八级、七级地震,而林润故居安然无恙,可见其建筑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古代建筑文明的典范。
  然而,近两年来,林润故居却屡遭破坏。莆田市有关领导公然无视文物部门有关保护林润故居的决定,随意拆毁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林润故居”。他们于1998年5月拆除了林润故居的组成部分绣楼,又分别于1998年6月14日和12月15日动拆了“林润故居”的东北部和东南部,后又多次对东北部进行破坏。今年2月15日,他们变本加厉,无视福建省文化厅1月24日发出的关于立即制止拆除林润故居的有关文件,打着拆除林润故居周围民房的幌子,抢在福建省文化厅派人进入莆田进行调查之前,用推土机拆除了西北侧和西南侧的清代民居二层楼房和南侧三层楼后,肆无忌惮地用推土机推倒了建于1567年、保存极其完好的典型明代围墙,企图在此兴建商品房。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林润故居,制止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及时将已被破坏的围墙和部分房屋恢复原貌。
  福建 林文修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刘家宝,安徽人,教师———
  多创作儿童歌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每当听到学生们用稚嫩的童音唱出这些歌曲时,我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常常发出一声叹息:适合儿童的好歌曲太少了。
  我不愿去想这些让成人听了都脸红的歌曲会在儿童纯洁的心灵中留下些什么。回忆自己小时常唱的歌中,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给予我无限的遐想。然而,这些曾影响过一代人的优秀儿童歌曲与现在学生的生活多少已有了一段距离,那么现在的孩子们唱什么呢?
  好的儿童歌曲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我真诚地希望词曲作者们切莫忘了儿童,多创作儿童流行歌曲,让孩子们唱属于自己的歌。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大地之子》
  人物纪实征文启事
  时光已逼近一个新的世纪。龙腾虎跃的中华大地更加充满生机。环顾域中,英雄辈出,俊彦如云,体现时代精神、开拓社会生活的创业者层出不穷。他们信念坚定,不畏艰难,辛勤耕耘,努力攀登;他们默默无闻,勇于奉献,在各条战线各自的岗位上写下了人生的动人篇章。为了讴歌时代优秀人物,反映当今创业者的风采,鼓舞人们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奋进,人民日报文艺部与山东鲁北企业集团联合举办《大地之子》人物纪实征文活动。征文描写的人物,可以是优秀杰出者,也可以是普通人,力求生动精练,务必真实,注重描绘人物的个性和风采;为期四个月,欢迎各界朋友踊跃投稿。征文结束后,将评优授奖。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大地之子》征文组,邮政编码为一○○○七三三。
  人民日报文艺部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
  二○○○年四月一日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博库中文网站正式开通
  博库中文网站四月五日正式开通。博库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阅读网站及电子书发布平台,一九九八年由四位中国留学生创办于美国硅谷。博库服务对象是全球的中文读者、作家、出版社和其他媒体或行业。博库凭借其世界领先的互联网以及电子信息处理技术,获得了中经合集团和北京控股集团等公司的风险投资。
  博库是全球第一个与作家签约,进行规范化运作的网络公司。现已与数百位华文知名作家签约,拥有最庞大的网络书库及作家阵容,目前博库网上约有数千部作家作品。
  博库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开架式网上书店,读者可以在博库网站随意取阅图书,在美国博库网站购买图书。博库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个人化服务的网上图书馆,读者可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网上书房。(袁晞)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吞噬(美) M·维尔斯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首都在线网上轻松行
  263首都在线近日降低上网“门槛”,推出“纵横卡”、“逍遥卡”,以每天一点五元的低价使网民轻松网上行。网民通过首都在线可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E—mial,观看每日五百条新闻和股市风云,享受网上冲印、全球信息通、数码音乐等。首都在线还将开通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接入服务。(刘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