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服务贵在真心
  毛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我们不仅遇到了许多过去不曾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而且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等也在对我们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产生某些冲击。因此,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引导全体党员自觉地将党的宗旨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非常必要而迫切。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因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这进一步提醒我们,为人民服务贵在真心。
  只有真心,才会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认认真真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全体中国人民办的最大的实事。但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常常出现某些名实不符的情况。有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一提发展生产力,就想到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片面追求所谓政绩,于是重复建设屡禁不止,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对于这些领导干部来讲,个人一时的政绩是有了,但国家大量的建设资金打了水漂,甚至造成了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恶果,最终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些人嘴里讲的是发展生产力,心里想的却是自己的政绩,其为人民服务的诚心必然会大打折扣。
  只有真心,才会自觉克服主观主义,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做好工作。主观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教条、从经验出发,自以为是。那些具有主观主义思想的人,自以为懂得一些理论或是有了一些经验,就不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靠拍脑袋作决策,粗心大意,头脑浑浑噩噩,做事马马虎虎,把为人民服务当口号,视人民利益如儿戏,正如毛泽东同志批评的: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其结果,往往是实事没有办成一件,反而给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
  只有真心,才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做的事很多,特别是在一些尚不发达的农村,修路、架桥、办电、建学校、搞企业的经费不足,往往需要采取集资、出工等方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是,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对在一段时间内办哪几件事,先办哪件,后办哪件,都要满腔热忱地同群众商量,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为什么要办、怎样办,必须向广大群众讲清楚,要热情引导,切不可搞强迫命令。现在,有些地方却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群众有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我们的少数领导干部漠不关心,却热心于集资办这办那,其结果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增加农民负担,引起群众反感。
  只有真心,才会甘当公仆,抵制腐败,任劳任怨,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贵在真心就是要全心全意,半心半意不行,三心二意也不行,虚情假意更不行。甘当公仆,就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说话办事都出以公心,自觉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兢兢业业地工作,乐于奉献;甘当公仆,就是要敢于为人民利益克服一切困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甘当公仆,就是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绝不因手中的权力使自己成为特殊公民,而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甘当公仆,就是要从严律己,自觉抵制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切实增强对各种腐败现象的免疫力。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提倡主动上门做工作
  过去,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土改时期,我们的领导干部哪个不是经常敲敲老百姓的门,和老乡挤在一个炕头上睡,一袋旱烟你抽来我抽去?多么难做的工作,多么棘手的问题,在推心置腹的交谈中就解决了。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能不能也自觉地、主动地、经常地敲敲老百姓的门?老百姓生活条件如何,经济状况怎样,有哪些困难和问题,此乃民情;老百姓有什么想法,什么要求,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此乃民意。了解民情、民意,便可以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好事、实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就会更高。因此,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还是要大力提倡主动上门做工作。
  ——武二八王秉亭(河南)
  注意信息预警和反馈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碰撞、矛盾错综复杂的新情况。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我们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心中无数,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前兆缺乏警觉,思想政治工作就会陷于被动。因此,一定要建立起嗅觉灵敏、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把握社会思想动向和社会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及时发现潜藏在社会生活中的暗流,见微知著,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韩振峰(河北)
  讲政治要注意抓养成
  讲政治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着实在内容的;不是仅限于面对复杂政治形势的时候,而是与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紧密相联的。以什么态度去学习,学什么,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去看待;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面前,采用什么生活方式,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去选择;无论哪项具体业务工作,都带有一定的政治性,都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去决策、去落实。只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点滴养成,让政治真正进入思想,进入灵魂,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才能确保在关键时刻坚定地站稳立场。
  ——张红兵(山东)
  把官职看得轻一些,把责任看得重一些
  领导干部管人管财管物,稍不慎重就可能出现偏差。享受多了,想党的事业就少了;吃喝玩乐多了,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就少了;与灯红酒绿近了,离人民群众就远了。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把官职看得轻一些,把责任看得重一些,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谋取私利的手段,带头遵守党的各项规定,以身作则,在工作中照章办事不徇私情,在经济上克勤克俭不贪吃多占,在生活上作风检点不逾越规矩,真正做一个人民的好公仆。
  ——王西冀(广西)
  变“苦读”为“乐学”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好读书,读好书,生前死后,就没有什么遗憾之处。只要有乐趣,读书一卷,就有一卷之乐;读书一日,就有一日之益。“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读书从“苦读”进到“乐学”境界的表现。“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书读五车,成不了神仙,也不一定当什么官。读书就是为了找到人生正路,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与人交往中,能够做到宽厚、豁达,该忍让时则忍让;面对名利,能出手时不出手,近水楼台不得月。由书本中得来知识,再从繁杂的现实中获取生活乐趣,这便是人们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二路(河北)


第9版(理论)
专栏:

  哲学精神与战略思维
  孙志刚
  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是每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把握哲学精神,学习哲学方法。
  把握全局,善于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问题
  对于战略思维来说,把握全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是综合性素质,其中最关键的是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任何一级的领导干部都要独当一面,独立负责一定范围的工作。相对于更大范围的工作来说,处在一定岗位的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局部,而相对于更小范围的工作来说,这种工作又具有全局的性质。因此,增强全局观念,对于领导干部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要使自己的工作自觉地服从全地区、全国的工作全局,为全局形势的改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善于驾驭自己工作的全局,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谋求地方和部门的发展。胸无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因此,领导干部的职位越高,领导的范围越广,承担的责任和手中的权力越大,在全局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这就更需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时时处处从战略的高度谋划自己的工作。
  把握全局,必须善于把握战略重点。随着一些战略任务的实现,战略重点就会有所转移,大局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树立大局意识,既要在大局未变化之前牢牢把握大局,自觉地服从和围绕这个大局做好自己的工作,又要在大局发生变化时及时转变观念,自觉地顺应和配合新的大局,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加强学习,善于从理论的高度把握规律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对于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学习理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所以,在抗日战争最紧张的时刻,毛泽东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产生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就形成了科学的革命和发展战略。
  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提高战略思维水平,必须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全部文化知识(马克思主义正是其结晶)武装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领导干部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抓紧学习从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种知识。早在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就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能长期安于当外行,要钻进去,逐渐成为内行。当前我们正在跨进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新学科、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节奏在加快。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注意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且不说充当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家,就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将难以胜任。
  对于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干部来说,为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学会把自己经验性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思维的高度来总结,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发现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有了对事物全面、客观、动态的认识,想问题、作决策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才能从战略高度谋划工作,使领导工作越做越主动。
  崇尚实践,善于以求实的精神开拓创新
  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最终来源,也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可靠基础。战略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在脱离实践的课堂上直接培训出来的,而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因而,领导干部要崇尚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
  实践的需要是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动力。对于担负领导责任的干部来说,最迫切的实践需要是对具有全局性质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实施战略的指导和领导,因此,提高能力的重点就不能不放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上。战略思维能力是完成领导工作所必需并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种特殊能力。有了这种能力,领导干部就能在复杂的领导工作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因此,越是日理万机、工作繁忙的领导干部,就越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
  实践过程是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自称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空头理论家,脱离中国实际领导中国革命,结果是把党的事业引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毛泽东曾讽刺他们说:“老爷们对于中国革命这个必然性既然是瞎子,却妄欲充当人们的向导,真是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一个军事家卓越的军事战略思维能力,主要是在炮火的洗礼中锻炼成熟的;一个政治家出色的政治战略思维能力,也主要是在波谲云诡的复杂斗争中磨砺出来的。因此,领导干部要想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勇于实践。
  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是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是为了独善其身,孤芳自赏,而是为了解决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无论级别多高,职权范围多广,都是有一定限度的,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是微观的,理论和战略思维能力是宏观的,二者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宏观不能脱离微观而存在,微观也不能不受宏观所制约。从实践上讲,宏观的战略思维有利于从全局的角度谋好一域的工作,而做好一域的微观工作又可使宏观的发展落到实处,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因此,战略思维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必须以具体领导工作的实践成效作为检验标准。而为了取得好的实践效果,又必须善于在宏观指导下以求实的精神开拓进取。


第9版(理论)
专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论坛

  在结构调整中推进经济发展
  田成平
  编者的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中西部各省区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怎样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达到新水平?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的这篇文章,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有利条件,谈了如何在结构调整中推进山西经济发展的问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山西省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特征上与西部地区相类似,而且在地理上与东、西部都有密切的联系,适于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因而,西部大开发必然会给山西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山西的实际情况看,要把这次难得的机遇变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就必须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
  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与多数西部省份一样,山西的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并高度依赖煤炭。煤炭、冶金、电力、炼焦和建材五大行业的增加值和利税占全省工业企业的70%以上,其中煤炭工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值和利税占全省工业总量的37%左右,提供的财政收入(包括各种政策性收费)占全省可用财力的一半以上,全省有2/3的县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煤炭。这种经济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也曾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集中表现为适应市场的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煤炭比重过大,使山西经济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1997年以来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给山西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初级化、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使得整个经济的效益水平难以提高,1998年,占山西工业比重将近一半的煤炭和冶金行业,资金利税率比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资金利税率分别低三十个百分点和四十三个百分点,而效益好、利税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六十个百分点;以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还给山西的环境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山西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而且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山西人均GDP由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全国第十位左右下降到1998年的第十七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1999年居于全国第二十六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长期居于全国下游。这些都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上述状况将严重削弱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并使山西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更加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因此,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山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调整产业结构须解决几个认识问题
  既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积小胜为大胜。山西的煤炭、冶金、电力等资源型产业,资产专用性强,存量资产变现能力差,劳动力重新就业难度大,还要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长期的资源开发往往使人们高估甚至夸大自然资源的作用,形成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思想,从而束缚人们进行结构调整的思想和行动。因而,资源型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大,见效慢,周期长。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作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切不可有急躁情绪。这一点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为重要,因为每个干部都有一定的任期或任职年限,但调整结构这件事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能搞短期行为。每个领导干部都应确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在搞好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一任接一任地抓下去。但是,从操作的角度看,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每年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目标,见效果,出效益;否则,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就会受到影响,调整产业结构也就失去了基础。这就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既要有长期规划,也要有短期安排,政府要选好支持项目,从短期效果的不断积累中导向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来看,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规模效益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的有发展潜力的产品给予重点扶持,是实现把短期效果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对市场需求最敏感,最能把握市场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这方面,要注意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切忌一说调整结构,就要求政府投多少钱,上多少项目。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工作又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经济工作,政府应当发挥极其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政府不仅要提出调整的思路和规划,确定调整的目标和步骤,还要为结构调整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有利环境,从而将企业行为引导到结构调整的既定规划上来。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结合起来。1998年,山西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9%,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65%。因而,产业结构调整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有很大的重合度。国家关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以及支持个体、私营及“三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国有经济“退”的过程,一方面会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让出一个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会使那些真正需要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企业得到进一步加强;而非国有经济的大力发展,既可为国有经济的“退”准备承接力量,也可为竞争性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处理好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从近期看,要更多地从现有产业基础出发,立足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和优势,推进其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因为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很高,而且煤焦等产业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是山西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任何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的思路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从长期来看,为了不使山西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必须着眼于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从现在起就要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高科技产品和新兴产业。
  充分考虑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伴随着企业的破产、重组和关停并转,以及大量职工的下岗分流,从而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在山西占很大比重的煤炭企业大多远离城市,许多职工全家就业于一个矿井,且技能单一,再就业十分困难,一旦煤矿经营出现危机或者因资源枯竭被迫关闭,就会使职工生活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问题。要深入基层,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对改革的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正确处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注意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把握好各种改革及结构调整的推进节奏,将其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创新
  山西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曾多次动议调整产业结构而实际进展不大的经验教训表明,资金、技术和企业经营者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三个关键因素,环境改善和观念更新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保障。要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大的状况,必须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金融创新。资金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但山西的资金情况却不容乐观:政府财力有限,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因此,按目前的资金供给体制不可能满足调整产业结构的资金需求,而必须通过金融创新,开发和利用新的金融工具,拓展新的融资渠道。一是要利用好各种资本市场工具,筹集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有潜力的产品。如前所述,扶持有潜力产品的开发生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因此,要大力支持生产有潜力产品的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或者同上市公司进行合作、合资、并购重组。这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可以借助于上市公司的资金支持而迅速发展,上市公司也可因有发展潜力产品的生产而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有利于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筹集更多的资金。此外,生产有发展潜力产品的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企业债券,利用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以及BOT、项目融资等新的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加快发展。二是要采取有效举措,降低放贷风险,促进贷款投放。1999年山西金融机构的存差占存款余额的1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因此,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银行的放贷风险,促进贷款投放。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政府对有发展潜力产品的开发生产进行财政贴息。这既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又可分散银行的放贷风险,并能通过支持有发展潜力产品的开发生产,实现结构调整的目的。
  技术创新。一是转变技术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大型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中小企业要找技术合作伙伴和技术靠山,如聘请常年技术顾问,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科研院所要加大向企业化转制的力度,鼓励其与企业合作、合资、联营,以研究成果入股,或科研人员专职、兼职到企业从事科研开发。二是建立培育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机制。当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高新技术投资的高风险性,使其比较难以获得投资支持;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无资产抵押或资产难以认定、信用不易考察等而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因此,必须进行机制创新,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支持问题。还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创业园,制定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创新。企业经营者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也是山西经济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因而必须努力形成促使企业经营者脱颖而出并不断成长的机制。一是拓宽企业经营者的来源渠道。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科教体制改革的推进,必将有一大批人才分离出来,这是充实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好机会。要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鼓励他们去企业创业、发展。二是发展企业经营者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机制。市场竞争是识别、评价、选拔和淘汰企业经营者的最有效手段,因而,要积极探索放开企业经营者市场,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和个人身份界限,放宽视野,从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选聘企业经营者。三是健全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改革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制度,试行年薪制和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和尊重企业经营者的氛围;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制衡的机制;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环境创新。就山西目前的实际而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很不宽松,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山西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省份,既加重了企业负担,也降低了办事效率。第二,政府行为不规范,“三乱”现象严重。第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中介服务发展滞后,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这些问题不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就难以顺利进行。因此,一要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坚决制止“三乱”。二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将学校、医院、托儿所等后勤服务机构从企业分离出去,减轻企业负担。三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观念创新。思想解放不够,是妨碍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突出地表现为“官本位”意识严重,思想保守,知识老化。不仅大学生、研究生择业时首选行政事业单位,而且很多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也是“企而优则仕”。普通劳动者小富即满,小进即安;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不敢创新,不敢去闯国际国内的大市场,而以在山西尚有一席之地为满足;许多行政干部,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处理问题,不肯在学习上下功夫,不熟悉党的方针政策,不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不了解世界潮流。如此等等,严重制约了山西经济潜力的发挥。因此,必须把“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是硬道理”作为衡量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积极倡导学习、开放和创新,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创造机会,让干部走出去,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扎实工作,积极进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