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全世界每年从国际会议、展览市场收益逾2800亿美元,而中国却未能占有应有的份额——
  把会展市场做大
  本报记者 龚雯
  开会也能赚大钱
  国内一些大城市旅游部门的领导同志近来跟记者谈及未来规划时,竟不约而同地关注一件事——会展旅游,有的甚至把它列为发展都市旅游的重中之重。
  开会办展也能赚大钱吗?其实在国际上,会展旅游早已进入商业化阶段,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尤其是国际性的),带动当地旅游业以及相关的交通、餐饮、宾馆、商贸、娱乐、通信等行业的发展。据全球权威的国际会议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全世界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达40万次以上,会议总开销逾2800亿美元。
  会展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高、客人停留时间长、涉及服务行业多和成本低、利润丰、见效快等特点,其巨大的市场潜能和高额回报,使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加入国际会展的竞争行列。
  据匡算,接待一名普通的观光客如果收益1美元,那么接待一名会议旅游者则将收益4—5美元。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会议已经成为一门产业。美国会议产业一年的直接收入达800—1000亿美元,而会展业十分发达的欧洲流行一句话:会展是城市的面包。新加坡面积不大,资源不多,但国际名声之大不让中国,该国每年举办几百个国际会议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会展旅游不同于“文山会海”,不少国际会议层次高、影响大、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加上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它本身就是一个“磁场”。像欧洲一些城市定期举办的国际会议,房价、会费都很高,但依然应者云集。开会办展,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检验,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经济的一大“财路”。因而,如今每有一个有利可图的国际会议,主办权往往都是在近乎白热化的竞争之后方能尘埃落定。
  光有甜头还不够
  我国的会展业起步于80年代。此前,办会纯粹是官方行为,政府牵头,政府掏钱,政府安排,谈不上投资回报率。
  随着国门打开,国际会议接待量逐年增加,至90年代几乎成了国内大城市一景,如北京的亚运会、世妇会、PATA年会、世界建筑师大会、万国邮联大会,昆明的世博会,上海的’99《财富》全球论坛等,都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并给主办地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仅《财富》论坛会议期间的广告收入,就让国内媒体进账上亿元。世博会的举办,使云南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近50%,签订经贸合作项目300多个,总成交额150多亿元。
  可惜,尽管会展市场商机无限,国内一些城市已率先尝到国际会议的甜头,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港台除外)并未能在这个市场占据与现有资源相称的位置。国际协会联合会的资料显示,在1998年度国际会议接待数量排行榜上,中国内地居全球第三十四位,亚太地区第十二位,竟然没进入“亚太十强”。
  会展市场能否做大
  是什么阻碍了国内会展业的发展?
  首先是对国际会议“不识金镶玉”,一些部门和城市还是把开会办展当作任务、负担,被动地完成,没“活儿”的不主动争取,有“活儿”的也不主动创意规划,没有统一的大市场,也没法实现商业化的运作经营;缺乏举办国际会议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扶持,且办会经验不足,相关人才紧缺,国内尚无一家操作成熟的国际会议组织和促进机构,也少有专业的国际会议公关公司;硬件条件较差,如北京每年举办的各类国际会议约占全国的80%,但至今还没有能够接待上万人的国际会展中心,致使不少大型会议机会流失;配套开发滞后,旅游辅助作用有限,会议附加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会展旅游是一门新兴行业,有投入才有回报。在巴黎,旅游局的全称是“旅游与会议局”,可见当地对办会的重视。巴黎的会议设施齐全,服务到位,仅大型的会议场馆就有七八处,可同时接待11万人与会。每年在法国至少举行700多次国际会议,有400多次会址设在巴黎,国际会议给这座花都创造的年收益约合7亿多美元,令人艳羡。
  在那些穿梭于各国的会议旅游者眼里,中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ICCA主席曾预测: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展旅游的首要目的地。目前国内接待国际会议的状况在不断改善,一座座具备会议功能并达到国际标准的大饭店拔地而起,一些有实力的大旅行社纷纷成立了会展旅游部,各级旅游局也在加强会展市场的促销。但总的来说,我们从会展市场分得的那杯羹仍嫌太少。2000年是会展旅游的又一个“旺年”,而“入世”后,中国的机会将更多。心动不如行动,该是大力开拓会展市场的时候了。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香港会展中心每年引来世界各地参展商等四百多万人次,带来三百三十亿港元出口订单——
  “会展”更添香江魅力
  本报记者 刘泰山
  最近,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分别获得“1999年度业界金奖”和“1999年亚洲奖励旅游及会议大奖”。香港会展中心确实无愧于这些荣誉。去年,仅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大型会议或展览就达104个,今年又已排上了98个;在今后几年“预约挂号”的大型会展活动则有450多个,“提前量”最大的节目已安排到了2008年。其中绝大多数是地区性、全球性的大型活动。比如,国际电信联盟2000年亚洲电信展、国际狮子总会2005年年会等,规模浩大,举世瞩目。类似这样的活动,一般都可以吸引四五万人次的外地客人。
  香港先后建起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及其新翼,就是为了适应会展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会展中心占地10公顷,建筑总面积达24.8万平方米,规模仅次于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在亚洲排名第二。目前,它不仅成为香港各类会议、展览、商务活动的集中地,而且已成为游人如梭的名胜景点。落成12年来,在这里已经举办过900多次展览、930多个会议、15000多场商务活动。其场地租用率近3年翻了近一番,目前仍保持上升势头。因此,它被亚洲与国际性专业杂志评为“世界十佳会展中心”。
  由会议、展览、文娱、商务等活动构成的会展经济,近10年来在香港迅速崛起,越来越活跃,使香港受益不浅,也增色不少。除了活动本身的经营收益之外,它与旅游、购物、饮食、宾馆、交通等相关行业产生了强烈的互动效应。仅香港会展中心,每年就引来世界各地400多万人次的参展商、与会人士、客户、游客等,每年为香港带来约330亿港元的出口订单和相关行业的收益。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孕育了香港会展经济的茁壮新苗。为了巩固优势、增强特色,香港各界正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推进会展经济的发展。除了不断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建表演娱乐场所外,特区政府去年还拨款5000万港元支持市场推广,贷款1亿港元成立“国际盛事基金”。香港贸发局、香港旅游协会与香港会展中心管理公司合作,连续两年举办“香港最佳会议之选”推广活动,向全球推介香港会展优势。另外,香港会展中心管理公司还推出了全新的市场策略,对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给予系列优惠,并与全港40家酒店联手,推出淡季七至五成的房租折扣。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小资料

  会展“蛋糕”有多大
  ▲展览经济涉及设计、生产、流通、服务、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以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部门,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国际上有1∶9的说法,即办展会的场馆收入如果是1的话,那么相关的社会收入就是它的9倍。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一起,并称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
  ▲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调查,展览会是优于专业杂志、直接邮寄、推销员推销、公关、报纸、电视、会议的最有效的营销中介体。通过一般渠道找到一个客户,需要成本219英镑,而通过展览会,成本仅为35英镑。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
  ▲去年10月,国际电联在日内瓦举办世界电信展,一周的展会,从租用展馆到交通、食宿等,开支25亿美元,仅诺基亚一家就花了3000多万美元。
  ▲1999年我国在昆明主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218公顷的场馆群及相关投资总计超过216亿元,使昆明的城市建设至少加快了10年。大会期间,接待游客1000万人,蕴含的旅游收入达160亿至200亿元。(马洪进)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沂蒙黄草赛“金条”
  上图:昔日作为废柴烧掉的黄草,如今被沂蒙山区的农民变成了“金条”。郯城县胜利乡前房庄村的王付勤老汉1998年开垦了1.3亩荒地种植黄草,用黄草编工艺品,去年出口创汇500多美元。图为王付勤老汉在收购黄草。房德华 邹飞 摄影报道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32)

  不妨分流些人跑信息
  这些年在采访中,问起群众的期盼,最迫切的要求之一是:政府能提供一些致富的信息。
  有位靠种菜致富的姓张的农民对我说,前些年,一味听乡干部的,人家让种啥咱种啥。可结果呢,种啥啥多。后来咱逆着来,反而走出了困境。
  确实,这些年农产品屡屡出现卖难,与我们的信息渠道不畅、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准确性不高大有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政府发布信息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局、农业推广局专门研究农业发展的信息,并尽快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农民手中,使之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农业部农产品销售局、农场主合作局等专门向农场主提供市场预测、农产品销售信息。美国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从业人员约20万。美国规定,农场主若按政府发布的信息进行生产,产品出现滞销,可找政府索赔。
  再如以色列,全国90%的土地是山丘和沙漠,水源缺乏,全年无雨期持续7个月——可以说一切农业大忌都降临到了这片土地上。但是,以色列生产的农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大量向欧美等国出口,1998年农业创汇达11亿美元,位居世界前列。以色列政府认为,这得益于他们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以色列设有农产品内销组织TNUWA,负责调查市场供求情况,并在报上公布各类产品的最高和最低零售价格。此外,还设有农产品出口组织,该组织在国外设有14个办事处,拥有先进的电讯设备,昼夜收集信息,并由专人负责信息的分析处理,随时将信息反馈国内。因为有了这些网络,1998年以色列农产品产销率达98.7%。
  反观一下咱们自己,机构庞大、冗员遍布早就不是新闻,问题是该多的不多,该少的不少。一个县的农业部门可以有烟办、菜办、棉办、果办等十几个职能重叠的局,却没有一个群众最需要的信息机构;乡里那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冗员不少,却没有一个信息员。靠喊一些大口号来指导农业:什么“要想日子比蜜甜,还得种好粮和棉”。一看种粮种棉难卖,又来个“栽植一亩苹果园,胜过十亩粮和棉”。苹果出现积压,马上再来个“少种苹果多种菜,小康日子来得快”。
  市场情况到底如何?干部自己也云里雾里。
  咱们总在讲转变政府职能,领导就是服务,光开会不成,得实实在在替农民抓几条有用的信息。现在不是有些地方不知道干部朝什么地方分流吗?抽出一部分人跑信息如何?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限制劳动力在城乡间和区域间流动,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
  促进城市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葛延风
  近年来,一些城市对使用外地人员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我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即公平竞争的原则。
  首先,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充分竞争,竞争的前提是公平。如果企业在经营范围内,无权对自己掌握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就谈不上公平,也无法真正参与竞争。我国宪法规定,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劳动的权利,因此,无论是企业择人还是劳动者择业,都应有充分的自主权。其次,竞争是动态行为,市场经济是动态的过程,所以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在对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进行选择和配置时,也会不断变换标准、内容和方式,因此,劳动力必须实现充分流动。而目前一些城市出台的有关限制使用外来务工人员从业范围的制度,事实上部分剥夺了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劳动的自主权,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间和区域间流动,不利于这些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碍企业效益最大化追求,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根本原则。
  这一制度不具有可行性。很多用人单位将不会主动遵守这一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在用人上没有自主权。而现在非国有经济蓬勃发展,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甚至占主导地位,政府在原则上不能干预他们的用人决策;同时,国有企业用工的自主权也在逐步扩大,与企业其他行为的市场化相呼应,在选人用人上,企业要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决策,如果外来工能创造高于本地工的利润,企业肯定会选择后者;如果强行推进这种限制措施,肯定会出现阳奉阴违、法不责众的局面。一旦出现地下招工,损害了职工的合法利益,或引起劳动纠纷,将事与愿违,造成劳动力市场秩序混乱。
  这一制度有负面社会影响。首先,它延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到城里务工,除了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外,这些“打工”者还是城乡间信息、技术、文化的沟通者,他们的存在和流动,有助于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其次,它不利于这些城市本地经济的发展。比如,在大城市务工的外地人,不仅有低层劳动力型,还有大量的高层次智力型人才。如果加大对外地人从事“白领”工种的限制,就与大城市需要高层次人才的趋势相悖。
  可以理解,一些城市出台这个政策,也经过了充分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后,将就业压力转嫁到了城市,而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也导致一些企业工人下岗,城市失业人员增加。对地方政府来说,本地人失业的压力远胜于外地人在此找不到工作的压力,而就业压力肯定会演化为政府的多重压力。因此,它必然会制定一些地方就业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地人的利益。
  但是真正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赶走”外来工不是办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多层次的就业岗位,以市场调节为手段,提高企业用工效率。当然,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但目前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不能为缓解眼前困难而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观念。下岗职工不愿干的脏累的活,就允许外来工干,而条件和待遇好一些的工种就对外来工提出限制。这实际上促成了本地下岗和失业人员“等、靠、要”的不恰当的就业观念,不利于他们的再就业。在短期内,政府可以一些以工代赈的方式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如增加公益事业、环保事业用工等,增加城市就业机会。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固始萝卜装箱卖
  右图:河南固始县徐集等乡镇出产的萝卜汁多甜嫩,口感独特。近年来固始农行在发放小额贷款中,重点扶持规模化种植萝卜,使“固始萝卜”创出了品牌,远销北京、上海、珠海等大中城市。图为北京客商到徐集乡收购萝卜的情景。姚光新 丁昌明 王志杰 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