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他从延安走来,他写下了《春节组曲》,他写过《社会主义好》,他为人民的音乐事业奋斗一生
  为春天而歌唱
  居其宏
  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在祝贺李焕之同志八十华诞而举行的“李焕之作品音乐会”上,他那慈祥的笑容,伴随着弥漫在音乐厅里的滚滚音流,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浸入我们的心田深处……
  焕之同志是从延安走过来的杰出音乐家,是曾受业于冼星海的一代艺术英才。我从小仰慕焕之同志,是因为他的音乐。从《民主青年进行曲》到《春节组曲》再到《社会主义好》,听他的音乐,猜想焕之同志一定是个喜欢大声说笑的北方汉子。后来到北京工作,我见到焕之本人,才知道他性格平和,待人谦和,是个行为举止不事张扬的儒雅文人。心想在这柔弱的外表下,怎会迸出“看我们,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这样铁板铜琶式的音乐来?后来与焕之接触多了,知道他不但是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在几十年的音乐生涯中对中国乐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作为学养深厚、思想锐敏的音乐美学家和评论家,其勇于探索、严于自我解剖的学术品格尤其值得我等后辈学子由衷钦佩。
  对我来说,与焕之共同经历过的下面几件事情真是终身难忘。1987年,中国音协成立了《当代中国》丛书音乐卷编辑部,时任中国音协主席的焕之同志担任主编,我被提名为编辑部主任。在十年断断续续的工作接触中,他给我的强烈印象是,精通编辑业务,对当代音乐文化建设有深刻认识和全面了解,尤其在如何科学而完整地运用历史辩证法俯瞰当代音乐史方面具有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的工作作风十分深入细腻,全书共六十余万字,一些难度高、问题复杂的章节他要反复修改多遍,每一遍修改稿都逐字逐句认真审读,并且无不留下他亲笔修改的墨迹;他对稿件中一些有争议问题的表述和改动最为精妙,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政治智慧和深厚笔力者绝难达此境界。
  有一年,文化部在京召开“音乐舞蹈创作座谈会”,李焕之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征得他的同意,我根据录音整理出《关于当前音乐创作的几点意见》,经他亲自审定后发表于《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四期。李焕之在这篇文章中,对当代音乐创作一系列根本问题作了精深的阐发,其理论高度和感性目光都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他理直气壮地批评了某些对于“新潮音乐”和流行歌曲的空泛批评和一概否定,提倡批评家多研究总谱,对作品作具体的艺术分析,然后再作价值判断。这些闪耀着实事求是精神和理论勇气的思想,再次凸现了焕之同志的乐品、论品和大海般宽广的艺术情怀。
  还有一件事,使我至今一想起来就热血沸腾。那是一次“全国音乐思想座谈会”前夕,当时上海音协秘书长带着贺绿汀院长的两封信找我,其中一封是致大会的公开信,另一封是给我个人的。贺老在给我的信中要我将那封公开信交给焕之,请他在大会上宣读。我照办了。其实,那封公开信也只一页稿纸的规模,内容在今天看来并无特别之处,无非是告诫应当吸取“文革”教训。当时我想,倔强的贺老给温和的焕之出了一个难题。到了大会开幕的那天上午,轮到焕之讲话,只见他不动声色,缓缓从衣兜中取出贺老公开信,只向大家说了一句:“现在我宣读贺绿汀同志的来信”,接着就以平和的语调,埋头、展纸、朗读——字字句句,清清晰晰,声声入耳。整个宣读过程也仅两三分钟时间,于我却比一个世纪还长。信一读完,会场顿时雷鸣般掌声四起,经久不息。
  现在,焕之同志竟然驾鹤西归了!中国乐坛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者和杰出的作曲家、理论家、指挥家,可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包括他的作品、文论,他那劲松般的风范和大海似的情怀,却是几代音乐家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荧屏错字何时了
  吴德铭
  如今电视荧屏上普遍兴起了字幕,这应当是值得称道的好事。声音与文字同步出现,相得益彰,能使一般受众更加迅捷而准确无误地明了“画中人”的语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荧屏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这里,仅将笔者目击的一些电视台的部分节目中的错别字选摘如下:
  电视剧《西藏风云》主题歌《吉祥的云彩》字幕,将“崛起”写成“掘起”。
  “新闻联播”,将“签证费”写成“鉴证费”。
  一个揭露日本731部队罪行的节目中,将“凄厉的惨叫”写成“凄栗的惨叫”。
  “神州大舞台”,将“越唱越惬意”写成“越唱越暇意”,将“木屐”写成“木履”。
  《再见的地方》歌词,将“早已渐渐地成长”写成“早以渐渐地成长”。
  电视剧《凤凰再生》主题歌,将“我的心情犹如天宇”写成“我的心情尤如天宇”。
  “今日说法”,将“王秀英把仇恨宣泄到孩子身上”写成“王秀英把仇恨渲泄到孩子身上”,将“伸张正义”写成“申张正义”。
  电视剧《突出重围》,将“团长那个厉害呀”写成“团长那个利害呀”,将“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又将“战争的形势对×方有利”写成“战争的形式对×方有利”。
  “东方时空”春节特别节目,将“平民百姓”写成“贫民百姓”。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和保存、传达各种信息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解放初期,《人民日报》曾为此发表过社论。半个世纪过去,对汉字胡写乱读的现象依旧十分严重,有些病症竟相当顽固。事实上,现今报刊、书籍中的错别字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公共场所的错别字以及生造的简化字更是比比皆是。
  窃以为,防治语文流行病,首先要从大众传播媒体抓起。笔者之所以对荧屏上的错别字深感刺眼,着意记录下来,并为之做点文章,是因为电视节目覆盖面广,受众最多,荧屏上的错别字更容易以讹传讹,流布八方,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
  其实,在荧屏和报纸、书刊上杜绝错别字,是完全做得到的。关键在于思想重视,态度坚决,措施有力。不管哪种新闻媒体,必须首先从源头上堵住错别字,就像防止环境污染一样,先得从治理污染源开始。也即是说,要对原作把好第一关,在审看原稿或原片时就尽力发现和消灭错别字,不让“漏网之鱼”滑入下一道流程。当然,随后的问题是层层把关,哪个环节(如校对、二审、终审等)发生差错,就追究哪个环节的责任,酌情处罚。此外,大众传播媒体需要大众来关注和监督。应该欢迎和鼓励广大受众对荧屏、报刊、书籍上的错别字进行检举,并给予其中的先行者和积极分子以适当的表扬和奖赏。倘若果真能如此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地开创一个围歼错别字的局面,我们古老、优美的汉语言文字何愁不可健康发展,而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乃一件不容轻视的事情。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贺完了岁怎么办
  刘玉琴
  贺岁京剧《宰相刘罗锅》自2月上演以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已演出了三十场。许多新老观众称赞这出戏好听好看好玩儿,认为这是戏曲本体的回归。这出戏不仅注重娱乐效果,而且让历史穿透现实,对现代观众也有一定的认识教育作用。同时,这出戏的演职人员以北京京剧院为班底,汇集了全国范围的京剧、话剧、音乐、舞美等领域的名角,它的舞美、唱腔、音乐都多有创新之笔,制作、策划、生产运作上更有可圈可点之处。
  可是,业绩固然可观,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一个最集中的问题是,贺完了岁,这出戏怎么办?此剧的演员以及编导、舞美、音乐创作人员等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一轮演出完毕,演职人员各自回归本“土”,那么,这出戏何时再聚拢演员,风光重现呢?我们知道,衡量一出戏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不能留得下、传得开,看其是否能成为保留剧目,不只是一锤子买卖。而《宰相刘罗锅》曲终人散之后,想要再演却恐非易事。
  另外,这出戏最能体现新意的地方之一可能是舞美设计、舞台包装。五座八米长、二米宽、五米高雕梁画栋的长亭可推可拉,变幻组合成不同的舞台空间。可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从台上卸下之后,这些高大笨重的东西往哪儿搁?灯光音响又如何包装保管?再往远里看,外出演出时如何搬运装车,它如何在基层的小剧场里落脚?因为戏曲的欣赏主体毕竟是市民、农民等寻常百姓。如果仅仅为某一个大剧场度身定制,岂不是不计成本的买卖?
  有的观众还尖锐地指出,这出戏投入三百万元,基本上花费在服装、舞美与灯光等外包装上了,这又有多大必要?有些舞台布景反而破坏了京剧的程式、虚拟、质朴之美,湮没了演员表演的光彩。《宰》剧现今演出三十场,收入愈百万,这虽为京剧界挣得了少有的效益,但至少目前看来仍属赔本赚吆喝。
  最近,北京艺术研究所请来此剧的表演、制作等多方代表及戏剧界人士,对《宰》剧进行了研讨。在充分肯定其成功的基础上,不少人建议,可以将此戏单独借助北京京剧院一个团的演员力量,搞一个“平装本”,舞台置景可以做得更轻巧灵活一些,质朴一些,以方便演出。有人说,导演不能光导舞美灯光,还要在演员的表演上多加雕琢。当然也有人反对,认为豪华与质朴可以并存,两者并不矛盾。制作方认为,一出戏能获得这么多人的肯定,并引起争议与思考,这有益于戏剧的创作,这是最大的成功。据介绍,《宰》剧还将接着排演下去,一直排演到第六本。如果将六本的收入和支出相比,乐观估算,肯定是收入大于支出。贺岁京剧的前景看好,这确是一个好消息。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孙永强,山西大同人,职员——
  别再“克隆”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反映在文艺作品创作上更是如此——缺乏生活,闭门造车。如流行歌曲,一首流行时,会马上“克隆”出相似或相近内容、曲调的“姊妹篇”。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流行开来的《常回家看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竟又出了一首《好好工作》,而听众反应平平,“妹妹”没有像“姐姐”那样流行。董文华演唱的《长城长》深受听众喜爱,之后又创作出《黄河黄》,今年又演唱了一首《长江长》,听众简直不敢往下听了,不知是否还有《黄山黄》、《泰山泰》。
  创新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听众希望多听到如《走进新时代》、《好日子》、《从头再来》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流行歌曲,请创作者不要再“克隆”了。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孙理,哈尔滨人,干部——
  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现在的流行歌曲,由于品种过分单一,除“情歌”较多之外,真看不出还有啥歌能流行。可是,“情歌”老少不宜。真不知道词曲创作者是怎么想的,难道唱流行歌曲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吗?
  有一次,我去某基层单位参加春节联谊会,在该单位工会职工俱乐部的“卡拉OK”歌厅,一位上了年纪的该单位男性领导同一位年轻的女同志,共唱一首《纤夫的爱》:“妹妹你坐船头啊,哥哥我岸上走……”接下来,一位白发苍苍的退休老同志,上台唱起了《大花轿》:“……抱一抱哇,抱一抱……”顿时全场爆发出起哄般的笑声,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反而觉得,这正是现在流行歌曲的悲哀呀!如果说让中老年人唱年轻人爱唱的情歌还则罢了,那么,让幼儿园的孩子们也唱同样的情歌,那我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
  记得五六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不仅质量高,而且丰富多彩。希望词曲创作者多创作一些流行歌曲的精品,让更多的人唱起自己喜爱的歌。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纵横

  《中国作家》新年新举措
  《中国作家》杂志第二届编委会最近成立。这家大型文学杂志,今年起改为月刊,为全国同类文学杂志首创。面对读者市场新变化,寻找定位,该刊由过去综合性的“拼盘”改为专发长篇、纪实作品为主的月刊。近几期先后发表了蒋子龙的长篇小说《人气》、李鸣生的纪实文学《寻找“北京人”》等。同时,该刊与华夏出版社合作推出优秀长篇作品,引起文坛的关注。 (闻纪)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纵横

  《明天启航》抒写童真童趣
  武汉儿童艺术剧院日前在京演出了儿童话剧《明天启航》。该剧通过孩子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编织出的优美的乐章,表现了学校、家长、社会如何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主题。《明天启航》清新活泼,情节生动感人。该剧曾在湖北、浙江、上海等地巡演近八百场。此次将在京上演百余场。首都戏剧界专家日前举行研讨会,对《明天启航》给予一致好评。
  此剧编剧韩伯晨,导演林荫宇、张家昭、朱美华,主演冷桂花、吴红燕、林芳等。
  《明天启航》剧照 陆龄 摄(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青艺上演《钦差大臣》
  1952年,为纪念果戈理逝世百年,著名导演孙维世在首都舞台上推出了《钦差大臣》。当时石羽、王培、朱琳、雷平等名角云集,演出阵容强大,轰动一时。今年又值果戈理诞辰一百九十一周年,由陈颙执导的《钦差大臣》,将于4月初以一种崭新的舞台风貌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
  《钦》剧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强大艺术生命力,引人深思。青艺此次重排此剧,希望借他山之石,拷问当代人的灵魂,呼唤人类的良知,并且强化舞台表演的动感和形象性,贴近观众,着力体现讽刺喜剧的语言穿透力。 (乔宗玉)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期待五月 相约北京
  张力刚
  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主办,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旅游集团承办的“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将于5月在北京隆重举行。届时,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个艺术团体,将把北京的五月装点成艺术的海洋。
  作为国家举办的大型综艺活动,立意高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本次活动的最大特色。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既有国内外著名艺术团体的扛鼎演出,又有高水平的艺术展览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歌剧作为世纪不朽的神话,《图兰多》、《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总是让我们浮想联翩,经受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冲击。本次联欢活动的大幕,将在中央歌剧院新近为纪念《卡门》初演一百二十五周年而重排的大型歌剧《卡门》中拉开,让我们重温这部动人的爱情故事。艺术之都的维也纳联合歌剧院早已在准备着他们的北京之约,他们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是描写永恒的爱情主题,还是抒发壮士的豪情,让我们静静地等待。
  芭蕾之美已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似乎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芭蕾的美。5月,我们将迎来世界著名的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和蒙特卡罗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还是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她将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感觉和惊喜。号称世界芭蕾先锋派的蒙特卡罗芭蕾舞团,为我们带来了现代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你定会感到惊奇,原来芭蕾也能这样跳。
  交响乐以其宏大、深沉和雄厚感染了众多的人,贝多芬、莫扎特、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等大师的名字同它永远地连在了一起。曾被祖宾·梅塔盛赞的以色列青年交响乐团,将为我们带来伟大的希伯来民族的声音。在我们还在为南斯拉夫人民担忧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废墟上顽强地站了起来,南斯拉夫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带来了他们民族的最强音。
  为了展现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此次活动邀请了世界不同风格并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团体。有来自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妩媚动人的土耳其歌舞、凄婉迷离的苏格兰风笛、多姿多彩的俄罗斯歌舞,有号称非洲钻石的塞拉利昂歌舞团、来自印加古国的秘鲁歌舞团、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杨伯翰大学艺术团;还有亚洲的韩国民乐团、散发无穷东方魅力的缅甸歌舞团、在日本与宝塚齐名的鼓童演奏团等。国内团体则包括中央歌剧院、台北“原舞者”艺术团、中国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等,此外更有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斥巨资排演的新剧《少林好汉》。
  为了将这次活动办成一次真正的全民活动,除了每天在剧场的演出之外,还将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在西单文化广场、北京火车站前广场、工人体育场广场等露天广场进行演出。活动还将沿及大学校园和工矿企业。
  听,相约的序曲已经奏响,相约五月、相约北京将成为一次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世界艺术盛会。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鲁北杯·大地之子》人物纪实征文启事
  时光已逼近一个新的世纪。龙腾虎跃的中华大地更加充满生机。环顾域中,英雄辈出,俊彦如云,体现时代精神、开拓社会生活的创业者层出不穷。他们信念坚定,不畏艰难,辛勤耕耘,努力攀登;他们默默无闻,勇于奉献,在各条战线各自的岗位上写下了人生的动人篇章。为了讴歌时代优秀人物,反映当今创业者的风采,鼓舞人们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奋进,人民日报文艺部与山东鲁北企业集团联合举办《大地之子》人物纪实征文活动。征文描写的人物,可以是优秀杰出者,也可以是普通人,力求生动精练,务必真实,注重描绘人物的个性和风采;为期四个月,欢迎各界朋友踊跃投稿。征文结束后,将评优授奖。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大地之子》征文组,邮政编码为100733。
  人民日报文艺部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
  2000年4月1日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空政话剧团五十年硕果累累
  伴随着人民空军的成立而诞生的空政话剧团,日前迎来了五十华诞。
  五十年来,空政话剧团不断深入部队生活,积极反映空军历史及现实生活,努力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创作演出和拍摄了几十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寓教于乐的优秀话剧和影视作品,丰富了部队广大官兵的文化生活。《年青的鹰》、《女飞行员》、《无名英雄》、《青春之歌》、《八一风暴》、《霓虹灯下的哨兵》曾使空政话剧团饮誉剧坛。近年来,剧团大胆开拓,努力探索,再铸辉煌。先后创作演出了《凯旋在子夜》、《远的云·近的云》、《大漠魂》、《甘巴拉》、《湘江·湘江》、《豪情盖天》、《和平之翼》等在全国、全军有较大影响的优秀话剧,摄制了《一代天骄》、《班禅东行》、《笑傲苍穹》、《劲舞苍穹》等数十部电视剧,并屡获殊荣。
  空政话剧团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两次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上图为该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大漠魂》剧照。
  (玉文)(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纵横

  贾新光油画展举行
  “贾新光油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出油画分“梦回故园”、“梦回山庄”、“梦回太行”、“荷塘”等系列,共六十余幅。贾新光先生从事油画创作几十年,不断探索用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表现东方传统民族精神。其画法追求中西结合,笔简形括,形成了粗犷沉郁、纯朴率直的风格。 (辰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