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独家采访

  尊重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国残联副主席、执行理事会理事长郭建模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袁建达
  记者:尊重和帮助残疾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11年来,在党、政府以及广大群众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这些工作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郭建模: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生活着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这就是6000万残疾人。50年前,苦难深重的残疾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了新的生活。社会主义制度使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保障,改革开放给残疾人事业带来了新的春天。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真诚帮助下,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创造了令人惊奇的业绩。残疾人事业已成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众所周知,对身体或精神有缺损的人,过去叫“残废人”。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残废人”被改成“残疾人”。别看这只是一字之差,它反映了一种观念上的根本性变化,反映了残疾人的人格、人权在社会中受到的尊重和保障。
  中国残联提出的一个重要口号,是倡导人道主义。当年,这个口号一度引起争议,有人主张在这个口号前加上限制词。现在看,人道主义反映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正像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为《自强之歌》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的:“人道主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道德规范。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对残疾人这个社会脆弱群体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我国残疾人状况的根本改变,首先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这是根本的出路。另外,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否认,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残疾人还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只有全社会发扬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消除对残疾人的一切歧视和偏见,更多地为残疾人办实事、送温暖,残疾人的困难和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在国际社会也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残联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记者:公众是通过我国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以及中国残联组织的各项活动,去观察和了解残疾人的。近年来,中国残联组织了哪些重大的活动?
  郭建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我们在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开展“全国助残日”活动。每年的助残日都有一个主题,今年是第十次,主题为“志愿者助残”,旨在世纪之交倡导人道主义,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使残疾人与大家一起满怀信心地跨入新世纪。
  我们的做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因为每年的这一天,不仅是残疾人的节日,而且也是唤起社会各界关心、爱护、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日子。这一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同志都去看望和帮助残疾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纷纷为残疾人做好事,成为我国集中、专项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日子。
  中国残联和政府有关部门每5年召开一次“残疾人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目前为止已开了两次。通过这一形式,推出了张海迪、吴运铎、李志军、刘笑等一大批典型。
  中国残联与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开展的“红领巾助残活动”,已进行了十余年,全国7000多万青少年加入了这项活动。他们在帮助残疾人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教育。
  帮助残疾人的志愿者活动、法律助残活动、文化助残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每次的大型活动中,都能看见志愿者的身影。今年5月将在上海举行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海市已开始组织志愿者报名。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除了在全国各地演出外,还出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都观看过他们的演出。朱总理称赞他们:“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人的伟大、意志力的力量。”许多群众看了演出后说:“残疾人演员那么乐观向上,我们还有什么烦恼牢骚不能抛弃呢?”残疾人体育运动员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残疾人已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获得金牌1688枚,打破世界纪录170余项,为我国赢得了荣誉。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建议中小学生都能去看一次残疾人演出或残疾人运动员比赛,从中受到一次高尚情操、顽强拼搏和人道主义的熏陶和感染。
  持续不断的残疾人自强不息活动和广泛的扶残助残活动,有力地影响着社会,改变着社会风气。“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已变成全社会的口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激励着残疾人克服困难,走向一片新天地。北京市为了给残疾人出行提供方便,已铺设了280多公里无障碍道路;上海市去年为市民办十件实事,其中一件就是改造道路,设立无障碍路面。各地已把铺设无障碍道路看作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助残意识也为老年人和妇女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记者:残疾人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国残联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怎样开展工作?
  郭建模:中国残联在两年前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跨世纪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在本世纪内,全面完成《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规定的任务目标:残疾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残疾人普遍开展康复训练,使300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0%,可以就业的残疾人基本得到职业培训;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0%左右;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系统开展残疾预防,努力减少残疾发生。
  到2010年,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缩小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稳定解决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并使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使残疾人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同步,残疾人状况有更大的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基本得到体现。
  要达到上述目标,除了发展经济,我们还要开展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比如在各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把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列入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在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活动中,提出扶残助残的具体要求,使之形成制度化、有约束力、能落实的政府行为;把倡导热心公益、扶残济困社会公德的内容列入各地区制定的精神文明建设公约;在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活动中,列入扶残助残的具体措施等等。同时,我们还要做好提高残疾人素质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基础工作;为社会提供文化精品,抓好重大活动,增进社会理解;重视培育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舆论环境等。可以相信,在新世纪里,我国残疾人事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文明进步的人道主义和扶残助残意识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第四届残运会1996年在辽宁大连市举行(图为大会会场)。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将于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附图片)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社会新闻点评

社会新闻点评
  法律援助外来工人工会主持正义
  本报讯 据《工人日报》报道:吕亮原是江西省南康市一家私营汽车修理厂的外来劳务工,去年10月3日,在修理一辆东风牌大卡车时,因千斤顶斜滑,造成右手掌心挫伤成粉碎性骨折,手腕以上4—5厘米处被截肢。
  吕亮受伤后,经赣州地区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工伤伤残四级。业主赖茹华不服裁决,向南康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改判伤残等级,判令吕亮“承担与其严重过错相当的赔偿责任,依法确定伤残赔偿金2万元”。南康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支持了业主的要求。江西省工会法律援助中心认为,这是一起私营业主规避法律义务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作为职工工伤赔偿案,应按“工伤无过错责任”原则处理。为此,中心正积极支持伤残职工吕亮提起上诉,请求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一审判决。
  编辑点评:外来劳务工人生地不熟,出了问题靠谁?靠党和政府,靠工会。江西省工会法律援助中心依法为一名伤残外来工讨公道,令人钦佩,希望当地法院也应依法办案,不要一错再错。
  轻易否定选举结果好事变成烦事
  本报讯 据《民主与法制》杂志报道: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象北村去年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然而,四个月后,这届村委会却被县民政局等部门以“选举程序有小问题”而宣布无效,手持民政局正式颁发的证书的村委会主任被迫“下岗”。去年年底进行的第二次选举实际是由镇党委副书记李某某主持,选举过程中出现不少舞弊行为,造成村民人心浮动,告状不断。针对这两次选举,苍南县组织部等有关领导所作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第一次选举体现了民主,只是程序有点问题;第二次选举听到一些反映,但要调查清楚后再说。
  编辑点评:选举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群众神圣的权利,一定要依法办事。由于选举是个新事物,出现个别问题在所难免,应当协商解决。领导部门和负责同志一定要全面了解情况,公正处理,不可一屁股坐在某一方,把好事办成烦事。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自强不息的铁汉子
  ——记残疾人的榜样刘保生
  雨秋
  刘保生本来是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子汉。
  15年前的一个夏天,他的一条腿在出差途中被拖拉机无情地轧断。从此,他成了一个重度残疾人。不幸的命运并没有击倒这个生性倔强的铁汉子。他开始考虑以后的路怎么走。
  伤残前,他是河北省保定市一家工厂汽车队的队长。失去一条腿后,组织上打算照顾他,给他安排轻活。刘保生谢绝了。他带领14名残疾人白手起家,创办了保定市机电设备厂。令人钦佩的是,这家小小的福利厂居然日新月异,很快进入“国家福利企业500强”、“河北省福利企业50强”、“保定市10强”,职工和技术人员达到200多人。企业于1999年初顺利通过了国家权威机构的检验,成为全国福利企业中率先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企业。
  艰苦创业图自强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建厂初期,工厂只有几间土坯房,职工只有几个残疾人。刘保生既要当厂长,又要当工人,每天拖着一条腿泡在车间里,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生产出第一批机电产品。有了产品,还要把它们销售出去,才能见到效益。刘保生拄着拐杖出门了。他坐火车、登汽车,上内蒙古,下山西,严冬酷暑,刮风下雨,他就像棋盘上那过河的兵卒,开弓没有回头箭。每到一地,他都打起精神,满脸笑容地向对方详细介绍自己产品的性能、特点,其自信让人信服。谁能想到,回到简陋的招待所,被伤痛折磨的他,立即就要拿出随身携带的药锅熬药、吃药。这个不屈的汉子就是这样奋斗、拼搏,让长城内外的客户认识了保定机电设备厂,认识了厂里那些顽强的残疾职工。
  仅仅几年,保定机电设备厂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保定市区建起了1.3万平方米的新厂房,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200多万元,安置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产品销售到国内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此,刘保生并没有满足。他不仅要让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要让它培养出一批人才。为此,他每年拿出一笔不小的资金,鼓励残疾职工学习。企业规定,职工凡通过自学取得学历,其学杂书费均由厂里报销。对残疾职工的发明创造,刘保生总是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自1995年以来,工厂每年都要组织几次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活动,不少由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厂里采纳。目前,企业已培养出高级工程师2名,研究生1名,获得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8名。刘保生自己也勤学不辍。为申报国际ISO9000质量认证企业而准备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就是由他亲自组织撰写的。
  关心职工情意深
  刘保生淡泊名利,从不为自己去争什么。对职工,他却看得比什么都重。他常说:“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福利厂的职工就要发扬主人翁精神,自强不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为保定市、河北省的残疾人作出表率。”他每年都要选出3至5位企业明星,上光荣榜,予以奖励。工厂每年坚持召开职工大会,认真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残疾职工工作、生活都比常人困难,刘保生毫不犹豫地腾出资金,在厂内盖起了两栋结构新颖、适合残疾人居住的家属楼。全厂职工人人分到了住房,家属区洗浴设施、电话、暖气、煤气、有线电视等一应俱全。从此,残疾职工再也不用为上下班饱受风霜雪雨之苦了。为职工子女的求学、求职,他经常东奔西跑,设法予以解决;对患病的职工,他亲自送药、送礼品到病床;逢年过节,他坚持与单身职工共吃团圆饭。职工们说:“刘厂长的心都操在我们身上了!”
  服务社会作奉献
  刘保生已连续11年当选为河北省或保定市人大代表了。他围绕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年年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政议政。在今年1月召开的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他提出的要加强研究我国加入WTO后的对应措施,在政策上扶持、法律上保护残疾人企业等意见和建议,受到有关领导同志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几年来,他多次向灾区、希望工程和拥军助残活动捐款。他个人每年拿出3000元资助10名失学儿童,直至他们大学毕业。下岗职工的困难牵扯着他的心。去年,他投资兴建了一条市区公交线路的运行,帮助2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党和政府对刘保生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曾两次到他的工厂考察,称赞他是“全国福利企业厂长的榜样”。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了解了刘保生的事迹后,去年亲切会见了他,详细听取了他的汇报,并称他是全国残疾人学习的楷模。国外一家著名电视台为了介绍我国的残疾人政策和状况,特地在南方和北方选择了两个好典型进行拍摄,其中北方的典型就是保定机电设备厂。电视片在世界各地播出后,赞扬信像雪片般飞来,人们对中国的这位身残志不残的奋斗者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聋人听不到声音,经过艰辛的磨炼,在手势语指挥的提示下,随乐曲的节奏翩翩起舞,达到了形与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图为舞蹈《敦煌彩塑》。(中国残联供稿)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盲人运动员闻风而动。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奋斗者之路

  他尝到了奋斗的甜头
  王朝阳 孔更生
  陆永江是一位对事业执着追求又真诚面对生活的成功的人士。这个浙江人最初的创业只是在老家建厂做铁皮锅、电热锅、不锈钢火锅,敲敲打打了几年。由于不满足于现状,有一天他就走出家门去考察市场。
  有一次,他在北京王府井商场柜台里看见了一种国外产的真空杯,其精致的外表和优良的品质立即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把杯子买回来自行分解。为弄懂其构造原理,他拜访名家,跑遍了上海、成都、北京等大中城市,最后在别人指点下找到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院士姜美仓和几位高级工程师为他的真诚所感动,答应做他们的技术指导。陆永江又从日本引进抽真空的主机和航天工业部生产的辅助设备,并进行改造组装。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真空度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下降,终于在1995年10月初研制成功不锈钢真空保温瓶及套装茶具,投放市场一个月就销售一空。他所在的浙江省永康市永江有限公司从此被人们熟识。
  尝到甜头的陆永江懂得,真空行业还大有可为,潜力巨大。产销两旺的同时,他们又着手开发真空系列,一年几种新产品。电气锅、防盗门、烧烤锅王等新产品接连诞生。
  陆永江的奋斗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有志者事竟成”。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延庆地税局塑造新形象
  本报讯 “爱岗位,无私奉献;树形象,点滴做起。”这是北京市延庆县地方税务局干部职工的心声。
  五年来,这个局的领导大胆决策,科学管理,深入开展以“爱岗敬业、优质服务、廉洁高效、文明征税”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多次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标兵单位。该局的业务工作目前有明显起色,已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平均年超收入1250万元,递增率达28.5%。这个局每年组织的税收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5%,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加强廉政建设,该局与干部分别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书”,严格执行“干部下乡去向登记制度”,促进了干部队伍的建设。
  (赵靖南)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我是这样学雷锋的
  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孙茂芳
  孙茂芳是全国著名的学雷锋典型。三年前,他担任了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是怎么学雷锋的呢?
  走上领导岗位还学不学雷锋?怎样教育和带动大家学雷锋?我感到,职务变了,这是上级为我弘扬雷锋精神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本色不能变,当务之急是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水平不适应,必须尽快“赶队”。为此,无论是中心组学习,还是上级组织的读书班,我都积极参加。自身理论素养的不断提高,使我进一步认清了走上领导岗位后,不能只停留在以往扶老携幼的个人学雷锋行动上,要更好地在教育和带领广大青年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能身体力行地做给大家看,又能站在理论的高度讲给大家听。
  当今社会,学雷锋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孙茂芳是怎么处理这些矛盾的?
  我是1969年提干的,先后任排长、指导员、秘书、协理员、副政委。我在协理员位置上一呆就是16年,看着同龄的战友一个个走到自己的前面去了,有人劝我:“老孙,你是只学雷锋‘不进步’,只戴红花不长‘豆’。”说实话,我的心中也有过失落,有过酸楚。有一次,同乡聚会时照相,许多比自己年轻的同志,因为有“职务”站在前面,别人不知道协理员是什么,我就站在最后一排露个小脑袋。我把雷锋同志那句名言“永远做人民的勤务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固树立掌权为公的思想;牢固树立权力是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职务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做的工作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所以,我在每一个领导岗位上,特别是任副政委两年多来,坚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做到立党为公、清正廉洁,坚持当人民儿子的心愿不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变,为群众服务的姿态不变,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做雷锋传人就要付出。在近几年的学雷锋活动中,我为了帮助生活中有困难的人,仅捐款已超过3万多元。看到别人出门“打的”,双休日全家到饭店改善生活;看到别人家屋里装修得体体面面,自己的家具还是60年代的,有时觉得是寒酸了一点。有的人说我:“老孙,你怎么着也是一名副局级干部,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该享受时也要享受享受!”但是,一闭眼我就看到那些孤寡老人、那些困难户。我们的国家这几年虽然发展很快,但基础差,发展不平衡,还有数千万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我认为,人民的困难就是国家的困难、党的困难,我帮助一个人解决困难,就是为党和国家分了一点忧。因此,我始终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助人为乐,怜贫济困。近5年来,我每月都拿出1/3的基本工资,搞“一带二”扶贫和捐助困难户。前年夏天,三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我捐了1500元,家人在我的带动下又捐了800元。去年浙江遭灾,我又捐了2000元。
  孙茂芳有一句名言,就是愿意把自己做的好事告诉大家,不当“无名英雄”。这倒很有新意,他是怎么考虑的?
  1994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媒体对我进行介绍后,一时间,少数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使我宣传雷锋精神有种直不起腰来的感觉,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后来我从邓小平理论中找到了答案。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不仅要继续学雷锋做好事,还要大力为雷锋精神鼓与呼,为净化社会环境、为部队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前列作贡献。我大胆提出:要用自身形象为雷锋精神做广告。我高兴地接受了52个学校、机关团体、厂矿企事业单位、部队等政治辅导员的聘请,经常去宣传雷锋精神。我愉快地到各单位做学雷锋事迹报告,座谈学雷锋体会,至今达400多场,听众达30多万人次,并多次参加了全国、全军学雷锋事迹座谈会。我还常常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畅谈新时期学雷锋的新经验、新感受。
  我有计划地采取短期培养和长期培养相结合、院内培养和院外培养相结合、亲自培养和利用其他媒体培养相结合,并采取多种形式,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建立了适合学生特点的“家庭学雷锋辅导站”,已有1000多人得到辅导;利用高科技设立了“学雷锋网络队伍”,目前网员已发展到100多人;建立了本单位学雷锋示范点“青年文明岗”,帮助上千人次解决就医难题;发放小学生喜爱的“学雷锋奖励卡”2000多张,鼓励他们从小学雷锋;建立了个人学雷锋档案馆,有5000多人次参观;创立了精神文明小基地32个;还创办了培养学雷锋骨干的“一助一”工程,有50多人合格“毕业”,有的成了单位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机关科室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各行业的先进人物,雷锋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延续。我的做法被北京市领导和文明办视为“京城文明第一人”、“京城雷锋第一馆”、“京城雷锋第一站”、“京城雷锋第一户”,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创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