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点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虚拟资本正引起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那么,什么是虚拟资本,它有什么特点,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是什么?请看:
  虚拟资本的特点和作用
  □赵海宽
  什么是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概念,虽然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但最早系统研究这个问题的还是马克思。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谓虚拟资本就是以能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最初体现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上,衍生金融工具产生后自然也成了它的体现物。近些年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金融交易方式越来越多,有价证券也开始无纸化,即非证券化,虚拟资本的内涵更加扩大。以至于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以现实经济为基础,而又独立于现实经济之外,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活动方式获取利润的价值。具体来说,虚拟资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它是一种资本,是用于经营获利的价值。货币的出现,社会信用的发展,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马克思说:“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没有货币就没有资本,更谈不上虚拟资本。同样,如果没有信用的出现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债券,不可能有股份公司、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也就不可能有虚拟资本。但货币和信用本身不是虚拟资本。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同资本有本质的区别,它只有在用于经营赚取利润的时候才转化为资本,才可能成为虚拟资本。信用自然不是虚拟资本,就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的有价证券,也只有在用于买卖和经营以赚取利润时才转化为虚拟资本。股票、债券等在未被当作买卖经营对象,没有通过买卖获取经营利润,仅由所有者保有,作为到期领取红利或债息的凭证时,它们还不是虚拟资本。同样,在外汇市场上,只有当人们把外国货币作为交易对象,作为赚取利润的工具时,外国货币才转化为虚拟资本。
  它以实体资本为基础。首先,没有实体资本或实体经济,就没有虚拟资本。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股份制企业,没有发行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经济实体,股票和债券等就不可能出现,虚拟资本也就不可能产生。国家债券归根到底也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基础的。由此可见,虚拟资本不是虚无的,不等于虚假资本。其次,实体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虚拟资本虽然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利润甚至大额利润,但它不能创造价值,它的利润最终来源于实体经济,就总量而言,它的利润只能是实体资本利润的一个部分。如果发行股票、债券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发生亏损,前景也不看好,则这种股票、债券的价格就可能下降,投在这些股票、债券上的虚拟资本也就可能发生亏损。
  它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以上市股票为例,投入股份制企业的资本实体,以劳动力、厂房、机器、原料、成品等形式处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不断创造新价值和利润,发挥着资本的作用。而与此同时,这些股票有的又在资本市场流通转让,频繁交易,被用于获取交易利润(价差),充作同实体经济相对立的另一套资本的载体。如果考虑到在有价证券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则同实体资本相对立的就可能是几套资本。一套资本变为几套资本,前一套资本是实体资本,后一套或几套资本就被称为虚拟资本。
  它有独特的运动规律。同实体资本不同,虚拟资本可以大跨度迅速运动,以捕捉赚取利润的机会。同时,虚拟资本的利润虽然来源于实体资本,且其总量只能是实体资本利润的一部分,但就其某一部分的利润率而言,却可以大幅度地脱离相关经济实体的利润率。虚拟资本的最佳获利点,有时在实体经济利润率高的地方,在特定情况下也有可能在实体经济利润率比较低的地方。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国际投机资金集中冲击那些利润率下降、经济已出现问题的国家和地区,以图获取暴利而导引出来的。
  虚拟资本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虚拟资本是商品货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虚拟资本的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强,且除特殊情况外,总是迅速地由效益低的企业、行业、地区流向效益高的企业、行业、地区。国际的情况会复杂些,但总的趋势也是这样。而前面已经说过,虚拟资本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不管它已虚拟多少层次,虚拟到多大程度,最终还是要受制于和作用于实体经济。虚拟资本的这种迅速向高效益方向流动的特点,能带动社会资源也向高效益方向流动,并按效益最大化原则不断重新进行分配和组合。例如某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它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就可能被大量出卖,价格下跌,股本金缩水,能支配的资源减少。反之,某个企业经营管理好,效益高,购买其股票、债券的人增加,其股票、债券价格上涨,资本金涨大,所能支配的资源增加。
  促使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虚拟资本的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当然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能吸引相当一部分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金投入虚拟资本的体现物———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工具等,并由此投入实体经济。这在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我国股民现在购买股票,大部分是为了转手出卖,赚取买卖价差。如果股票没有二级市场,不能转化为虚拟资本,买到手后只能存放起来作为到期分取红利的凭证,则可能许多人就不会去购买。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能促进人们购买有价证券,增加投资,从而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虚拟资本朝着经济效益高的方向流动,既能支持和促进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加快发展,又能对经济效益低的企业形成压力,促使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水平。
  虚拟资本的消极影响
  虚拟资本的消极影响,主要是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虚拟资本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流动性很大,是投机家的乐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虚拟资本同实体资本脱离得更远,流动性更强,更可以供持有者突然大数额、远距离运作,从而对一国、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监管。
  我国尚需进一步发展虚拟资本
  我国虚拟资本由于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至今规模仍不算大。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上市量不多,衍生金融工具很少。以股票为例,目前市价总值占GDP的比例不到30%,而发达国家的股票市价一般大于GDP。虚拟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只要控制其消极影响,稳步发展,就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我国当前虚拟资本还不发达,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还需要逐步加快发展虚拟资本的步伐。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贲克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德国威登大学前不久在北京共同举办了“迈向21世纪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学者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研讨。
  深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与会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包括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体制的公平合理、社会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的延续及自然活力的维系。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种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其对象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其科学问题的实质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认识论层次:如何把握系统的生态学实质,揭示其复杂的动力学机制与控制论规律;二是方法论层次:如何辨识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如何测试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技术及管理层次:如何组织、协调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社区、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的启动,其内涵就是要实现新一轮“生态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现代化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消费、高生态影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低消耗、高活力的生态文明。其生态运行轨迹将从消极的污染型、破坏型向积极的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现代化建设的运作已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一是财富,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的持续增长与积累效果,两者是相乘而非相加的关系,即其中任何一方变为负值或者零值,总体财富将会亏损或耗竭;二是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三是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决策者、企业家和普通民众的行为心态和价值取向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这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则是本。生态建设必须从本抓起,促进形与神的统一。这场革命的实质是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潜能,从技术、体制、文化及认识领域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意识和生态秩序,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及功能上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角度考察,生态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建设是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问题之一。美国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界的专家,将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设计、产业生态学及环境伦理学列为未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五大前沿方向,其中生态工程居于首位。而生态工程理论在东、西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西方强调自然生态恢复,强调环境效益和自然调控。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生态工程则强调人工生态建设,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及人的主观改造与建设。这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方法论基础。
  与高新技术相比,生态工程是常规、适用技术的系统组装,投资少,周期短,技术要求和人员素质不必高、精、尖。它将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将环境保护融于工程建设之中。此类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对我国乡镇企业提高发展水平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也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依靠本地资源,促进城乡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逐步实现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会者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及农村建设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及生态社会的跃迁,这是中国农业及农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鉴于现阶段我国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实现从扩大可耕地面积到提高可耕地质量的转变。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修建灌溉设施,扩大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第二,改造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控制山地的水土流失。2.以多种适用的技术升级为依托,加速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向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转换进程,进而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3.大力植树种草,尽快改善我国生态的自然基础。4.完善天然林保护工程,提高生物的多样性。天然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国家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前提下,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确保资金投入的足额到位和有效使用。5.以节水为切入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6.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要尽量舍弃“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的模式。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观点

  澄清对“入世”的误解
  □钟伟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程的加快,学术界有关“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讨论日趋热烈,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误解需要加以澄清。
  误解之一,有人将“入世”等同于大幅度削减关税税率和拆除非关税壁垒,进而认为我国经济将遭受严重冲击。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名义关税税率一直在降低之中,目前我国平均关税税率已经从1992年的43.2%降至17%。这显示出我国削减关税税率是一贯的和坚定的,并不因“入世”与否而突然改变。八年来名义关税税率持续降低所带来的是我国经济和外经贸的稳健发展,而不是没顶之灾。②目前我国17%的名义关税税率,仍然高于发展中国家10%、发达国家3%的关税水平。但没有哪个世贸组织成员的经济因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较低关税税率而遭受重创。③由于我国关税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较高的名义关税税率对我国国内经济的保护作用相对有限,1998年我国实际关税税率仅为7.9%。可见,能否有效保护国内经济的关键不在于维持一个多高的名义关税税率,而在于完善关税制度。
  误解之二,有人认为中国“入世”后,不得不逐步拆除对一些幼稚产业的保护机制,由此我国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将不是高度化,而可能是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倒退。①目前我国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工业增长方式还是建立在脆弱的资源消耗型基础上的,其粗放增长很难长期维系。因此,今后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是外延扩张,而是利用“入世”的契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我国产业间利益分配不甚合理。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例如纺织业等,曾一度出现全行业亏损;而另一些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却“利润”可观。“入世”既有助于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复兴,并获得应得利益,也有助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加快调整,早日成长壮大起来,还有助于扭曲的价格信号正常化,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误解之三,有人认为中国允诺逐步开放银行业和保险业,将对中国金融构成严重威胁。①我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始终在进行中,既不是封闭的铁板一块,也不会因为“入世”而突然放开。到1999年底,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共设立分行157家,当地注册银行13家,外资财务公司7家,代表处248家。因此,今后几年我国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开放对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都有影响。②我国金融体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不良资产比重较大,但这不完全是国有金融部门缺乏竞争力的结果,而是和金融业必须承担渐进式改革的体制变革成本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等国际资本流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因此我国金融体制从来就是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的;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要靠发展和开放,而不是止步不前和封闭。从总体上看,不“入世”不仅可能延误我国金融体制迟早必须进行的改革,也可能延误国有商业银行获得公平竞争环境的时机,这才是对中国金融进一步发展的真正不利之处。
  总之,对“入世”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冲击,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盲目乐观,而是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沉着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今年三月五日,是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我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逝世六十周年。图为任北大校长时的蔡元培。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经济哲学的学科归属
  □于文军
  近些年来,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术兴奋点———经济哲学。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呼唤,是当代哲学和经济学不断交融的结果。
  笔者认为,经济哲学是用哲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或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具有哲学性质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从用哲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角度看,经济哲学还是经济学,而不是哲学。因为哲学在其中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这一点很像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所形成的计量经济学。它与整个经济学是“元经济学”和“类经济学”的关系,属于经济学的分支。从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具有哲学性质的经济问题的角度看,经济哲学具有经济学性质,因为这种研究仍然致力于赋予具有哲学性质的经济问题以经济学的解释,并非要揭示具有哲学性质的经济问题的哲学意义。事实上,目前的经济学已经做了并正在做这方面的事情。它与整个经济学的关系是“元经济学”和“类经济学”的关系,属于经济学的分支。从用哲学方法研究具有哲学性质的经济问题的角度看,经济哲学具有较强的哲学性质,因为这种研究致力于用哲学眼光发现蕴含在经济问题中的哲学意义。它和一般哲学的关系是“元哲学”和“类哲学”的关系,属于哲学的分支。因为它和一般哲学虽然都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但这种经济哲学所指向的“世界”,只限定在经济生活、经济理论及其相关领域。在与经济学的关系上,它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理论,是经济科学中的“元科学”。它不同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虽也涉及生产力,但不将生产力作为直接考察对象。由此看来,经济哲学是既具有哲学性质又具有经济学性质的新学科,简单地把它归属于哲学或经济学都是欠妥的。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职工持股与分配制度改革
  □甘远志
  前不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暨职工持股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百余名中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分配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会者认为,我国尚未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分配制度。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尚未有实质性的突破,造成一方面是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另一方面是优秀人才流失越来越成为危及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应把建立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一些中小企业实行职工持股,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条重要措施,它能够使企业和劳动者建立起产权纽带,使企业的兴衰与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有更直接、更实际的内涵;职工持股赋予职工以企业所有者的权利,有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职工持股可以构造新的投资主体,为职工向企业投资提供了途径,有利于国有企业改制;职工持股也为职工的养老保险提供了新的保障。
  建立经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十分紧迫
  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在一些中小企业实行职工持股的改革实践中,要着重解决好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问题。与会者认为,可以把经营者对企业的贡献转化为股份或者股权,从而为企业经营者依据对企业的贡献获取报酬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并形成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使企业经营者把自己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在有条件的企业可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大胆鼓励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使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投资规范化、制度化;改革董事会、经理层其他成员的收入分配办法。从长远来看,应加快建立企业经营者市场,从而既使经营者的选择和定价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也使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经济学新论》
  □邱晓华
  钱伯海的新著《经济学新论》,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转变过程,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新见解。
  首先,该书力求把研究生产关系与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起来,提出: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一是激励劳动热情,二是引导有序劳动。因此,在组织社会生产中,必须既重视价值规律,又重视按劳分配规律。
  其次,作者对剩余价值的内涵作出了新的阐释。对于一般企业,剩余价值的去向有:1.纳税;2.包括利息、股息在内的按资金分配;3.扩大再生产和福利支出。作者从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出发,提出税收部分是企业对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支付,应作为中间消耗的服务支出,排除在剩余价值之外,并进而对剩余价值率作了新的界定。
  第三,该书对如何改进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作了探索。作者按照发展生产满足需要这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立足于劳动创造财富,从基本理论、市场经济、企业经济、国民经济(包括国际经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组织生产、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并回答了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
  □韩树英
  侯才撰著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大连出版社出版)是关于新近正式问世的重大文化考古发现———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古抄本的专门研究成果。这是一本颇具特色的著作。
  其一,作者以荆门博物馆及有关专家悉心整理和解读的竹简《老子》释文为基础,对一些尚待识别和破译的文字进行了考释,也对某些已释的文字提出了自己的商榷性意见,从而推进和完善了竹简《老子》本文的校勘和释读工作,为进一步揭示老子及其思想的初始面貌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实证性基础。
  其二,作者在考证、比较竹简《老子》与现存《老子》诸本异同的基础上,重点注释了前者异于后者的文字及传统诠释中有关的疑点、难点,通过谨慎的考证,或提出己见,或择善而从,这就使本书的注释具有了独特的、正本清源的意义。
  其三,尽管对竹简《老子》的校释和翻译工作本身就有其独立的价值,但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以此为基础,在揭示老子及其思想的初始面貌的同时,着力挖掘和揭示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使古与今、传统与现代联结起来。
  其四,作者特别突出和强调了老子思想所体现和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的特点与意义,并且有意识地将其与黑格尔所代表的西方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加以对比,揭示其异同,说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融合与统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五,提出了不少重要的、独到的见解。例如,作者以丰富的实证性研究为基础,一反“儒道对立”的传统主张,揭示了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之间的统一性,展示了作为孔子老师的老子与作为老子学生的孔子之间的思想关系。再如,作者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实质是要求人们不要违逆自然而造作妄为,而要在始源中、在客观必然性中、在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实现主体自身的自由和作为。因而,它不仅不具有宿命论的消极色彩,恰恰相反,而是蕴含和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和精神。对于这些观点,人们当然见仁见智,但它们无疑是富有创见和启发性的,对于推动老子及其思想的研究乃至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作用。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文献辨伪学的发展
  刘重来在《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一文中认为,文献辨伪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可观的学术成果,但真正发展成一门学科却是本世纪的事。其主要标志是:在辨伪理论上,由过去传统的、较为零散的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辨伪方法上,由过去主要是乾嘉考据辨伪方法,逐渐加入了现代科学方法,包括考古学、社会学、逻辑学、计算机等等;在学科体系上,由过去附庸于其他学科之中而逐渐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世纪中国文献辨伪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本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从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缓慢发展时期;从七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快速发展、成就突出的时期。
  (摘自《历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六期)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中国哲学的走向
  张世英在《新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一文中认为,五四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的哲学根源,可以归结为学习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思维方式及与之相联系的主体性哲学。科学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民主就是反对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以及各种变相的封建压迫,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重视主体与客体、我与非我的区分,不重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支配作用,因而也不重视主客式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这就对中国科学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相反,西方科学发达,与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但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和主体性,因为被抬高到唯一至尊的地位而在现当代日益显露其弊端,如物欲横流、环境污染等,反而造成了物统治人的现象,使人丧失了精神上的自由。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应当批判地吸取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之处,即万物一体和高远的境界,克服其不重视主客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方法论的缺点,把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补充进来(也包括发掘和阐发中国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使二者相结合。
  (摘自《学术月刊》二○○○年第一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