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由于实行对不发达地区的大规模开发而获得了问鼎世界强国的实力——
  大开发带动大发展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何顺果
  世纪之交,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美国、俄罗斯等国也曾经面临与我国相似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特约请专家就此问题发表见解,希望能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借鉴。——编者
  边疆开发是大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个由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这是因为:第一,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社会的分工主要是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之上的,民族之间的分工往往比国内的行业分工更发达,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在经济中占据特殊地位;第二,由于“水道开拓了比陆路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海沿河口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亚当·斯密语);第三,现代工业经济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它对效率和效益的不断追求,要求开拓尽可能广大的原料来源与销售市场,首先是国内市场。换言之,从经济上讲,这种由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现代工业经济内在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了边疆开发或类似的现象,如我们在加拿大、美国、俄国、中国、澳大利亚及英国所看到的那样。
  英国最早获得发展的,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那是大西洋贸易的必经之地。工业革命把资本和劳动力引向西北部,结果形成了以伯明翰为中心的工业区。在加拿大,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魁北克为中心的东部,那是法国人在北美建立的最早的殖民地,后来英国人在加拿大西部建立了以温哥华为中心的不列颠哥伦比亚,也未能改变由东向西发展的总趋势。在美国,工业革命也是首先在东北部兴起的,但不久就在“到西部去!”的号召下展开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拓殖运动,从此对大西部的开发伴随着美国现代化的全过程。俄国本勃发于欧洲,从1582年越过乌拉尔山脉起,逐步征服的西伯利亚成了它的“边疆”,虽然早在16、17世纪就陆续向那里移民,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发也是在19世纪后期伴随其工业化的启动而展开的,而在“十月革命”后方进入高潮。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东南以悉尼为中心的地区开发较早,但在殖民地时期就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等六大殖民中心,本身未能形成像北美那样的区域差异,但如果把整个澳大利亚视作工业英国的“边疆”,其地位和作用亦一目了然。同样,“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虽然诞生于中原大地,但近代意义的工商业均起源于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第一座近代工厂1861年建立于安庆市,而第一条铁路则在1876年修建于上海,而相当于中国版图2/3的中西部,则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以致历史上虽已进行多次开发,至今仍有大开发的必要。
  边疆开发对增强国力举足轻重
  对于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来说,边疆的开发对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它扩大了这些国家经济活动的空间,加强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开拓了更广阔的国内市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大大增强了这些国家的综合实力。美国是从边疆开发中获益最大的国家,西部的开发把美国农业的中心从东部转至西部,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帝国,并在工业化之后仍能保持农业长盛不衰。而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五大湖重工业带的建立,不仅把美国的工业中心由新英格兰西移至中西部,也使美国工业的结构以轻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从而最终完成了工业化。由于西部的大规模开发,拓殖的西部与工业的北部和奴隶制的南部“鼎足而立”,这种区域差异所造成的互补关系和由此引起的交换,使美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市场,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国内贸易就超过了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俄国是世界上另一个从边疆开发中获益最大的国家,西伯利亚是俄国的战略大后方,从1933年起,由于实施工业东移政策和有计划的重点投资,秋明超过西部的巴库成了全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中心,使苏联石油产量在1974年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西伯利亚的克麦罗沃州建成全俄第二个煤炭和冶金基地,以伊尔库茨克为中心的安加拉—叶尼塞河地区,则成为全国木材加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合成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苏联官方的资料,至1975年,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一度上升到美国的80%—85%。可以说,没有西伯利亚(包括中亚地区)的开发,就不可能实现苏联完全的工业化,也就不可能拥有其超级大国的地位,而与美国一争高低。
  澳大利亚本是英国的殖民地,自1830年起实行类似美国的“公地出售”政策,农工商各业全面发展。其发展是那样快,以至它在1901年得以由“自治”改建“联邦”,摆脱英国而独立。加拿大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颁布的《自治领土地法案》也比较成功。
  边疆开发方式不一,关键是要确立现代观念
  在各国边疆开发中,从开发方式看可分两大类型:一是计划经济方式,即苏联对西伯利亚的开发方式。其特点是,开发项目完全纳入国家计划,项目的选择从属于国家经济和军事目标,所用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劳动力靠有组织的分配,优点是重点突出、运作有序,缺点是缺乏活力和多样性。二是资本主义方式,美国对其西部的开发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开发,都属此种类型。但其中只有美国最为典型,是纯粹的资本主义方式,因它对西部的开发正式启动于独立之后,殖民时期的各种封建残余已清除干净,整个开发以土地开发为中心展开,而为其提供规范的1784、1785和1787年土地法,其核心是“公地出售”原则,从而将整个开发置于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情况则有些不同,由于其开发的主要过程发生于殖民时期,而且至今仍是英联邦成员,都在政治和经济上带着某些封建制残余,如领主制或奴隶制的残余。在澳洲,虽然公布了“公地出售”原则,少数权势集团不仅不执行,还趁机大量垄断土地,阻止移民享有土地。
  但无论是哪种开发模式,其主流和核心观念都是现代的:它采用商品经济的形式,强调社会和经济的效益,增加开发中的科技含量,注意产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和调整,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在美、俄的边疆开发中都很突出。美国在1785年土地法中,就为市镇学校的发展专门保留了土地,1862年制定的“摩利尔法”成为西部发展高等实业教育的重要基础,随着1887年资助农业实验站的“海琪法案”的通过,西部农业的发展走上了广泛应用实验科学的道路。针对西部开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情况,西奥多·罗斯福总统20世纪初在世界上首创自然保护思想和有关政策。苏联在西伯利亚开发中,也有一系列增加科技含量的重要举措,如每年要从西部大专院校抽调2万名毕业生分配到东部,又从东部抽调大批干部和专家到西部或外国去培训、学习,1944年组建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1957年又组建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著名科学城新西伯利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无论是美国的远西部还是俄国西伯利亚的一些重要城市,最终都在为开发服务的过程中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总之,边疆的开发是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美苏由于对其边疆的开发,获得了问鼎世界强国的机会。我国西部有幅员广大的国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如果我们把西部开发和发展高科技比作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两架发动机,那么让两架发动机都运转起来,就一定可以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发挥积极作用。
  压题照片: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
  左图:1869年5月10日横贯美国中西部的大铁路在犹他州接轨通车。(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他山之石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不发达地区的开发——
  以信息产业为先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京文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是当今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手段。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国家安全乃至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它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和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美国,信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附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在欧共体内,信息产品及其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90年代的5%上升到本世纪末的10%。目前,信息技术已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迅速发展。集成电路的微细化、低功耗、高可靠性,已使电路集成度以每3年增长4倍的速度发展,工艺设备以4年左右的周期更新;通讯广播电讯的数字化、高速化和个人化,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使其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大加快,性能价格比迅速提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管理决策与调控的能力,加强了技术创新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科技、经济、社会、军事的快速发展。
  中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为在新世纪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但是,应特别强调的是,如果说2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的东部开发是在短缺经济背景下进行,开发过程呈鲜明的数量扩张特性,而今天将要进行的西部开发,则是在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日益呈现一体化特征,我国经济发展较长时期受有效需求不足困扰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说当年东部是靠政策优惠和区位优势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在今天绝大多数产品市场已饱和,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已很小的情况下,西部开发如重走发展一般传统产业的老路,势必受到市场的制约。即使将当年支持东部发展的优惠政策运用于西部开发,也会产生很强的“逆市场调节”性。因而,今后西部开发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信息产业为突破点,借鉴美国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硅谷”的经验、印度在不毛之地班加罗尔发展以软件业为主的“硅谷”的经验,使目前西部中心城市中聚集的科技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西部开发建立在减少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在美国,从旧金山向南至圣何塞约纵深100公里、面临太平洋的一块谷地就是硅谷。这个原来生产樱桃、从没有任何大型传统工业的谷地,1998年的产值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硅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在非传统工业地区发展信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的热切愿望。
  硅谷的发展,有几个优势:一是硅谷人的创新精神;二是依托斯坦福等著名大学强大的科技力量;三是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四是开放型、专业化的产业结构;五是人才流动频繁,法律环境宽松。而在硅谷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定“游戏规则”(法律、规定等);二是政府采购,收购新兴企业的头几批产品;三是对科研和早期开发经费给予支持。
  我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如成都、西安、重庆、兰州等,都有很强的科技能力,以它们为依托,以开放的体制和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也可以创造出中国的硅谷。这些城市都已建立了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电子信息科技工业园区,并已形成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完全有可能建设我国西部地区信息技术虚拟园区。在园区内构建开发、动态、虚拟的组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纽带组成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跨部门的动态组合式西部高技术开发研究机构。在虚拟科技园区内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干预和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园区内参加虚拟联合的各方,通过合同或契约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各方的利益;把各自的生产要素优化、整合,重新组成虚拟的开发生产经营实体,实现科技智力资源共享,要素择优配置;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各方采取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合作方式,使技术创新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互动发展过程,从而保障园区有一个高效的灵活的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信息高科技虚拟园区在建设和发展上,首先在体制和机制上要突破原有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体制和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建立配套的多层次的改革措施。在园区初建时要实行政府采购政策,通过招投标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择优购买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实行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和实施金融扶持政策等多元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为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使创新主体充满活力。
  总之,信息高技术在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国西部开发中只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先导产业优先扶持发展,就会大大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图为位于美国硅谷的英特尔公司总部。 本报记者 孙东民 摄(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
  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开发是边疆开发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
  俄国的地区差别十分明显:作为其发源地的欧洲部分,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而且有白海、波罗的海和黑海作出海口;而它的边疆,即拥有12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西伯利亚,却基本上是浩瀚无际的“处女地”,生活在那里的大约100万土著人尚处于部族状态。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完成于1582至1689年,并从1648年起开始向那里殖民,但在其早期开发阶段(1648—1860年)280年间移民仅四五十万,且主要成份是被放逐的罪犯,1820—1890年,平民在移民中也只占1/4。1861年废除农奴制,1900年取消流放制,特别是俄国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的失败,使俄国感到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在其战略上的重要性,始逐步加快其对西伯利亚的开发,举措之一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1906—1910年前往那里的移民平均每年猛增至44万。但到十月革命前,整个西伯利亚人口不过800万,农场数200万,耕地2100万英亩,牲畜3700万头,以农业为主,工业较少。
  1917年十月革命后,国家百废待举,又面临西方的威胁,苏联政府决定实行工业东移政策:一面将一些工业从欧洲迁往东部,如卫国战争期间迁入亚洲部分的工厂达450个;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西伯利亚的开发。从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起,国家投资使用方向就开始向西伯利亚倾斜,其中用于西伯利亚的费用:煤炭占49%,钢铁占40%,重工业占37%,非金属工业占70%,机器制造占27%,化学工业占34%。此后历次五年计划都有大量投入。
  苏联时期对西伯利亚的开发,既有别于沙俄时代,又有别于美国模式,它以重点工程项目如乌拉尔—库兹涅茨克煤炭冶金基地、安加拉—叶尼塞河水利资源、木材加工、有色金属、化学合成生产基地以及贝阿铁路建设为中心进行组织和大规模投资,采用优惠政策吸引知识和劳动力,每隔5年、10年都要上一个新台阶。此间的开发规模不亚于美国对其西部的开发。
  至1942年,西伯利亚生产的钢材已占全国的1/4,生铁已占1/3,煤炭已占1/2。50年代以后,西伯利亚不仅成为苏联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各种高科技研究和产业的重要基地,著名的新西伯利亚就是其中之一。 (何京)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澳大利亚的边疆开拓
  澳大利亚四周是山,中部是平原,西部高而东部低。1605年它由荷兰人发现,1688年又由英国人威廉·丹皮尔再次发现。其面积约768万平方公里,当时土著人仅约3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0.04人,还生活于采集和狩猎时代。
  英国对澳洲的移民始于1788年,这正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刚刚兴起的时候,尚无暇顾及这块遥远的殖民地,只把它当作英国犯人的流放地,其间对土地的处理采取无偿授予方式,土地操于少数人之手。至1830年,废除土地无偿授予制,确立“土地公卖制度”,地价为每英亩5先令、12先令或1镑,但后来实际上占地无数,只交1镑至10镑。但无论如何,“公地出售”政策标志着澳大利亚大规模移民和开发的真正开始,此后前往那里的移民逐渐增多。
  对澳大利亚早期开发起作用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内地有适宜养羊的辽阔草原,一是1851年在悉尼附近发现金矿,它吸引大批移民蜂拥而至,10年内产金达12400万磅。因此,以悉尼为中心的新南威尔士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块英人殖民地,它也是澳大利亚最先开发的地区。但不久就建立了5个新的殖民地,它们是维多利亚、昆士兰及西、南澳大利亚和斯塔马尼亚,它们分布于东、西、南、北、中,使澳大利亚的开发相对平衡。至1860年,全澳人口已突破100万,1901年达到382万。据统计,1901年时,全澳有绵羊7204万头,耕地512万英亩,铁路1.25万英里。乃于是年成立独立的联邦政府,虽然英王仍是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但澳大利亚实际上已不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澳洲的开发比较平衡,但以悉尼为中心的地区始终处于先进地位,那里从1861年起英国人就开始投资办厂了。 (顺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加拿大西部开发历程
  加拿大原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最早在这里建立殖民地的是法国人而不是英国人。英国人与法国人争夺对北美的控制权,于1763年打败法国,占领魁北克。1867年7月1日,魁北克等东部四殖民地在渥太华成立联邦式“加拿大自治领”,成为北美第二个独立国家,但最高行政权仍归英王。最早获得开发并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加拿大的东部地区。联邦政府成立后,为了推动西部和内地的开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于1872年颁布“自治领土地法案”,规定凡交纳10美元注册费的移民即可领取160英亩公共土地;拨付大量土地用于修筑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将西部1/8的土地约400万英亩拨给学校作办学基金;于1878年开始实行保护性关税,将进口工业品的关税率由15%提高到35%。据统计,到1906年,按1872年土地法领取宅地者达4.1万户,其中不少人来自英、美。不到半个世纪,西部基本被占领完毕。但加拿大东西部的差别并不特别明显,因早在1858年英国人就在其西陲建立“不列颠哥伦比亚”,后又把温哥华殖民地收入其下,并将它作为西部开发的中心。加拿大4/5的工业在东部,但90%的煤蕴藏在西部,这影响了加拿大制造业的发展。加拿大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原材料和粮食,它们大多产自西部地区。(辟疆)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西部开发史
  在边疆开发的例子中,以美国对其西部的开发最为典型。1776年美国独立时,只据有大西洋沿岸地区,面积约40万平方英里。但它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一开始就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已有175年的发展史,而它的西部,是6.5倍于当时美国本土的“处女地”,1748年在弗吉尼亚州俄亥俄土地公司的组建,可视作美国开始从事西部开发的标志,但后来由于英王的阻止而进展迟缓,直到美国独立后才正式启动。1784、1785和1787年制定的三个土地法,是美国开发西部的纲领:一是宣布西部土地国有化,二是决定将公地向自由移民开放,三是规定在西部建立的新州必须采取共和制,并不得实行强迫劳动。西部的开发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它先将西部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又廉价出售给自由移民,并将公地出售与土地授予和承认“先占权”相结合,使农地开发与牧业开发、矿业开发、市镇开发、交通建设得以并举、互动,从而赋予19世纪美国的经济革命以“暴发式”的特征。成千上万独立农民得以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不受任何封建残余束缚地自由发展,并以自由土地开发为中心形成农业、矿业、城镇和铁路全面开发的格局,构成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经典时期。这个大规模的拓殖运动,即使仅就其基本的和主要的过程而言也绵延了100多年,伴随美国经济与整体发展中的成年时期即工业化的始终,对边疆的开发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长期起作用,并与这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进程如此息息相关,这样的例子在整个世界历史也是罕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到19世纪末,已实现美国人口中心、农业中心、工业中心的西移,同时把美国由一个弱小的国家推上世界经济大国的宝座,1895年其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从发展过程看,美国西部的开发可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开发阶段(1750—1850年)、工业开发阶段(1850—1950年)、科技开发阶段(1950年至今),其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深化,由浅层开发而至深层开发。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发展重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新英格兰、中西部和加利福尼亚可以被看作这种转移的几个标志。 (叶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