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本报评论员
  我国的对外开放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意义重大。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举措。
  “走出去”与“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这是因为,要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这样做有利于加快我们的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实践证明,把外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才等等“引进来”,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不先“引进来”,我们的产品、技术、管理水平就难以提高,你想“走出去”也出不去。现在的情况与二十多年前不同了,我们的经济水平已大为提高,应该而且也有条件“走出去”。
  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这个基本国情对于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制约。我们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才能把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带出去,使我们更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才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小到大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以利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通过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第三世界的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力量。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从我们现在的实际出发,还要着眼于国家长远的发展和安全,在继续大胆地“引进来”、提高我国自力更生能力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抓紧部署和实施“走出去”的部署,努力争取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
  无论是开拓国外市场还是利用国外资源,都要贯彻多元化的方针。我们应看到,由于西方国家采取了许多保护自己市场的措施,又由于我们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竞争力不高,“走出去”难度很大。尽管如此,我们在这些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基础,还要不断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提高各方面的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有所作为。同时要努力开拓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我国的产品和技术对它们还是比较适用的,何况那里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应该精心组织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到这些国家去开拓市场,发展贸易,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对于“引进来”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比较而言,对于“走出去”还需要更多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要努力学习,特别是要对全球经济发展动向以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进行前瞻性、预测性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对“走出去”投资办厂,开展贸易活动,必须加强管理。要抓紧制定一套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要切实加强对个体户、私营企业到国外投资、做生意的管理,必须严防各种欺诈活动的发生,以免引起国际纠纷,损害国家荣誉;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各种风险,切实保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阔步走出去 开放正向前
  ——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书记黄菊
  本报记者 康燕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了实施这一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抓紧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的必由之路,也是20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集聚的巨大能量的必然释放。它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辅相成,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好国外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而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它是一个长远而又现实的目标,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去探索和实践。
  黄菊代表认为,我国作为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必须主动地走出国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他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已实现新的跃升。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充分显现了中华民族敢于面对世界经济舞台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黄菊代表介绍,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上海坚持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朝着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目标不懈努力,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引进来”方面,积累了经验,作出了一些贡献。同时,在“走出去”方面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上海有必要、有可能、有条件不失时机地把对外开放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举。
  关于上海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黄菊谈到,一是要大力培育实施这一战略的主体。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精心组织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发展贸易、开展技术合作及投资办厂,鼓励和推动企业以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法规,在国际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让企业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施展身手,以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二是要加强整体规划和指导。抓紧制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提高“走出去”的能力。三是明确“走出去”的方向和重点。上海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将产品、劳务、技术和资金打到海外,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一些加工技术水平不低、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可以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实施梯度转移;一些设备的零部件可以实行全球采购;大型支柱企业、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开发中心可以建到海外去;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可以覆盖到全球市场。四是要全面贯彻“多元化”的方针。不仅要继续努力开拓欧美市场,同时要努力开拓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等国家的市场;不仅要鼓励大企业集团“走出去”,还要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给予多种所有制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鼓励他们走出去;不仅可以到海外投资建厂,还要通过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加盟店等方式走出去。
  黄菊代表最后表示,上海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将坚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方针,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壮大实力 先行一步
  ——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卢瑞华
  本报记者 张翼鹏 吴卫南
  “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以实力为基础、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一批优势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好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谈了上述观点。
  卢瑞华代表说,开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过去二十多年,我们的对外开放以“引进来”为主,广东在二十年间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使经济实力得到空前的发展。目前广东的经济总量位于全国首位,引进外资占全国近百分之三十,进出口总量约占全国百分之四十;去年全省GDP总量已达八千四百多亿元,按汇率计算,超过一千亿美元,相当于以色列,进出口总额相当于俄罗斯,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日益增强。“走出去”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我国即将加入WTO带来了历史机遇,“走出去”的时机已到,时不我待。
  ““走出去”是一项重大战略,要讲究战术。我们必须研究当前的实际和长远的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决不能让它成为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卢瑞华代表认为,“走出去”的第一阶段是要输出我们的品牌、技术、管理和零部件、成品到国外去办厂,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大省,广东已有不少优势企业迈出国门:康佳集团在印度、墨西哥、印尼已设有生产基地,格力集团也打进巴西市场等等。此外,广东还正在制定相关的政策,进一步扶持有实力有经验有人才和管理水平的企业走出去。
  卢瑞华代表强调说,“走出去”一定要以实力为基础,要打响中国自己的品牌。中国的许多名牌产品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已经完全可以与世界同类产品媲美,只有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真正开拓国际市场。现在广东已经拥有的一批名牌产品如家电中康佳、TCL、美的、科龙、格兰仕等以及通讯设备、器材和服装类等,正在朝着成为国际名牌的方向发展。他认为,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以让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先走出去,可以先到发展中国家去参与市场竞争,在实践中不断壮大我们的实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卢瑞华代表说,“走出去就要落地生根”,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尤其要防止一哄而上的盲目投资,防止把“走出去”变成“出去走”。对此,广东准备出台系列的监督措施,避免“投资不出效益”带来国有资产流失。对于“走出去”的企业,广东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反对模式化发展。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进入不同的市场时,都要“因地制宜”,可以合资办厂,可以散件出口组装……只要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卢瑞华代表说,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沿海地区,江泽民总书记也希望广东在“走出去”战略中先行一步,我们一定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积极进取,走出一条开拓国际市场的新路。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访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
  本报记者 傲腾 武卫政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天津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之一,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有了一定的先发优势。目前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已达120多亿美元,世界前500强大公司已有64个在天津落户。“引进来”为我们今天实施“走出去”做了前期的准备。
  张立昌代表说,我们的企业经引资嫁接改造,其设备、产品、管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因此,“走出去”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实力和开放程度的标志。我国经济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实力上,已具备了进入国际市场,适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基本条件。由单项吸纳型的初级阶段转向“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交流的高级阶段。“走出去”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时期,一批新型产业和骨干行业迅速崛起壮大,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随着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从短缺经济走向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只有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争取更大发展空间。
  张立昌代表认为,只有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和组建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当前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更多地了解世界,更快地走向世界。这些年来,天津累计在境外建立企业326家,投资总额达2亿美元,涉及70个国家和地区,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我们还正在完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将成熟的产品、技术及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向境外转移。
  张立昌代表说,参与国际竞争要赢得主动,要求我们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营造我们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为此,我们确定了“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上水平”的工作基调,提出尽快实现经济工作整体上水平。只有在整体水平上高人一筹,领先一步,才能更快地走向国际大舞台。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发挥产业优势 开拓国际市场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
  本报记者 李丽辉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我们湖北的实际看,抓紧实施‘走出去’这个大战略,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尤为紧迫。在经济全球化和内需不旺的新形势下,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把省内的技术、设备、产品带出去,才有利于缓解我省面临的资源不足、加工能力过剩、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也才更有利于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才有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贾志杰代表认为,湖北作为中部省份、内陆地区,在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大战略中,必须抢前争先,鼓励和引导省内一批优势企业抢滩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办厂、兴办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跟上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同时近期要以经济待开发的非洲、南美、中东等发展中国家作为“走出去”的重点。
  接着,贾志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路和举措: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增强“走出去”的信心和勇气。通过我省对非洲多国的考察,感到我们许多产品在国内趋于饱和,但在非洲却很有市场;同时,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可以填补非洲空缺。第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走出去”大显身手。精心组织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进一步壮大实力;积极支持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大胆“走出去”开拓市场,发展贸易,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目前省内不少民营企业已在一些非洲国家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发展。第三,以我省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项目为载体,有重点地“走出去”。我省农业、纺织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机电业以及激光、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新产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要不失时机地推动这些产业走出湖北,跨出国门。第四,抓紧研究和制定一套鼓励“走出去”的政策和机制。企业能否“走出去”,关键在政策和机制。要建立竞争招标和公派自营的机制,在落实项目意向后,采取竞争招标的方式确定法人和经营者,实行公派自营,自负盈亏。建立专项基金,鼓励省内一批有识之士大胆去闯,坚定不移地把“走出去”这个大战略在湖北落实好。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正视资源短缺 参与全球竞争
  ——访全国政协委员王汝林
  本报记者 张忠
  “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不断下降,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进入21世纪,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将十分严峻。”全国政协委员、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王汝林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王汝林委员分析说,在我国已探明的45种矿产中,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求的有21种,到2020年则仅为6种。严重的是,除煤之外,大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宗矿产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由于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石油、富铁、铜、钾等大宗重要矿产的供需矛盾加剧,长期短缺已成定局。同时,资源利用回收率低、开发粗放、浪费严重也是我国资源开发中的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而国外平均在50%以上。科技水平落后也造成资源产品利用效益低下。
  “然而,放眼全球,21世纪初世界矿产资源形势则充满机遇,竞争激烈。”王汝林说,21世纪初,世界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总体上是供大于求,矿业和资源全球一体化走势强劲,为我国参与国际资源分配提供了极好时机。同时,随着矿业全球发展速度加快,矿产资源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国为了寻求最大经济利益,更多地在国际范围参与矿产资源的分配。为了在激烈竞争的矿业市场争取更多的投资,许多国家大力改善矿业投资环境。
  王汝林委员说,丰富的世界矿产资源与我国资源互补性很强,在激烈的全球资源再分配中,我们必须从现实需要和确保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这一战略高度出发确立资源全球观,不失时机地参与市场竞争,进而在世界矿产资源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王汝林委员建议,我们要树立“走出去”的战略思想,转变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观念,逐步建立起国外矿产资源基地,保证短缺矿产的稳定供应。为鼓励和促进到国外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要加强领导,统筹制定规划和政策,实施有利于到国外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对外经援政策。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机遇
  ——访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
  本报记者 严冰 张忠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在谈到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时对记者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步伐加快,党中央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这既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也使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压力和挑战。”
  闻世震代表告诉记者,90年代以来,辽宁实施“外向牵动”战略,一批老企业通过对外合资合作,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产品,实行新的经营机制,增强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扩大出口创汇,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承揽国外工程,每年有3万多人在海外施工,也带动了机电产品出口,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的经济结构调整、体制转换和国企改革进程。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运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资金,更是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机遇。
  闻世震代表说,辽宁要进一步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在大力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加强同国外知名大公司的合资合作的同时,要把发展对外输出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努力开辟新的贸易增长点。积极组织并推动各类企业加强面向海外的促销活动。大力开发非洲、拉美、东欧、独联体和中东市场,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积极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辽宁传统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二是大力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省内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劳务出口。三是切实搞好境外投资工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转移省内长线生产能力,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加快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要以国家援外改革为契机,发现和组织一批对外经济援助项目,积极利用国家援外优惠信贷和各种援外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境外投资工作,缓解辽宁加工能力和劳动力资源过剩所带来的压力。
  闻世震代表最后说,面对新世纪的国内外市场,我们将在全面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的同时,着力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企业改革,努力增强辽宁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新发展。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培育我们民族的“远洋舰队”
  ——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宏伟
  本报记者 姜泓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引进外资方面取得的成绩很大,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引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信息系统和市场运作方式,吸收了新观念、新思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宏伟委员认为,坐在国内等待外资企业来与我们接轨,到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是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面对“入世”后即将到来的国内市场国际化等变化的现实选择。只有真正“走出去”,才可能更好地“引进来”。“入世”已近在眼前,而我们不少企业还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他建议政府加紧研究部署“走出去”的整体规划,在企业间建立起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人力、市场等信息网络,使企业“走出去”的目标更加明朗,少走些弯路。尽快着手在各个领域内培育一批有一定实力、可以在某一行业领域内代表国家“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民族企业——不单是国有企业,也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自己的跨国经营“远洋舰队”,乃至打造出“航空母舰”。同时也应该鼓励更多大中小企业经营者及经济学家多出去看看,尝试对外投资,在全球视野里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生存壮大的新市场空间,在国际海洋中学习游泳,真正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培养起国际化经营理念。一个成功的企业经营者需要有“三识”:学识、见识、胆识,“走出去”才会改变封闭落后的旧观念,才能增加见识和胆识。
  领导着东方集团在国际化经营道路上走了近10年的张宏伟委员,形容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是真正的“摸爬滚打”,渐渐学会适应国际市场。他说,对现阶段的国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放开胆子走出去,成功失败其实是次要的,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一定会有很大收获。他提醒说,国内企业“走出去”多半还处于起步阶段,失败的教训也不少,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人家的市场文化、市场语言,不懂国际竞争的技巧、规则。我们已进入以数字化、网络、信息等为特色的新经济时代,要避免再以传统思维来谈“走出去”。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必须清楚意识到自己想要做什么,怎么做才更科学、更高效。到别的国家设立了办事机构,并不意味着你就进入了人家的市场,相反,可能只是多铺了个开销很大的摊子而已。


第3版(两会专版)
专栏:

  拓宽视野 扩展空间
  ——访全国政协委员田麦久
  本报记者 孟宪励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田麦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走出去”战略强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外国资源,以利于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而它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发展战略。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员,田麦久也相当关注我国重要的经济战略走向。在谈到“走出去”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时,他指出,“走出去”可以拓宽视野,扩展空间,把我国经济发展与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联系到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田麦久委员说,我国不少有远见的企业早已盯住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青岛海尔集团在美国设厂生产,表现了相当强的、相当早的“走出去”意识;相当数量的外贸企业在东欧各国发展商贸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广东,许多电子企业“走出去”的意识更加明显,积极发挥临近港澳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其信息、技术的优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逐渐形成很强的竞争力。
  田麦久委员强调,从若干企业行为到一个有意识的战略行为,需要解决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必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要认真研究世界的经济形势,选准目的地。当前应以南亚、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发展重点。
  田麦久委员建议要注意加强对“走出去”的企业的管理,抓紧制定有关政策和法津、法规,严格要求出国投资者遵守职业道德,合法经营,以维护我们国家的形象,保证祖国的良好声誉。
  当然,田麦久委员也关注我国体育事业在“走出去”的战略中的地位和角色。他说,这一战略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应该是这一战略中的一支力量。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武术、太极拳等在许多国家广为传播,我国的乒乓球、体操等运动项目的教练员也遍布世界各国,一些体育服装和运动器材也早已进入国际市场。因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应有所作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