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老调重弹与老调新弹
  金锵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我们党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人认为是老调重弹。乍听起来,这话似乎有点道理:时代发展了,情况变化了,还有必要重弹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老调吗?细想之下,对这个老调重弹,是可以而且应当从正面来立论的。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一科学理论在其创立、发展和不断付诸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政治上建党、建军,用真理、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中,形成并发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老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法宝,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把思想政治工作当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经过反复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唯心论、有神论、伪科学及其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袭,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艰巨的改革与发展任务,面对腐蚀同反腐蚀的斗争,对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老调”,一定要经常弹,反复弹。对这个优势,只能强化,不能削弱。
  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老调重弹,并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老办法、老模式,而是要弹出新意新韵。这也可以说是老调新弹吧!
  在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形势面前,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特点,开拓新思路,探求新办法。而研究和掌握新情况、新特点,又是开拓和探求新思路、新办法的根据。当前,国际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呈现的斗争的复杂性,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中引发的竞争的激烈性,国内经济体制转轨和改革攻坚中产生的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多变性……这一切新情况,都要求我们下功夫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从中找出应对之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形势,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持。这正是老调新弹的要义所在。只有这样的老调新弹,才能弹出时代的强音和人民的心声,使思想政治工作富于新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老调重弹和老调新弹的和谐融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渗透着不变中有变化、变化中有不变的辩证法。
  无论继承还是创新,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唯一检验标准。继承不能离开现实,创新不能割断历史。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确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方针、原则,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一定要继承,但这并不等于全盘照搬过去的一切观念、经验和做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一定要随之不断创新。继承是创新的起点,创新是继承的发展。当然,在继承和创新中,应当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变和不变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中那些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为指导,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这些都不能变。但也不是一成不变。这些根本性的东西也要随着实践的进展而深化、完善和发展,这也可以叫“变”。比如,有的观念滞后、方法滞后,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动;有的手段陈旧、渠道单一,不适应信息空间的日趋扩展;有的软弱乏力、被动应战,不适应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针对新的实践和问题,进行改进和创新。然而,无论怎样变,都是为了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保持我们的政治优势。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在新的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第9版(理论)
专栏:

  学习哲学 研究哲学
  李铁映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来被看作最高意义上的“智慧之学”。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则进一步揭示了哲学与社会实践、哲学与历史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把哲学称作“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他们认为,不同时代的真正哲学,是每个时代最精深的思想成果,是每种社会文明的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这一极其深刻的科学论断,不仅指明了哲学在整个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为理解哲学的历史状况和命运,提供了一条最重要、最可靠的线索。
  记得马克思在谈到德国人民的解放时,曾用非常明确的语言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这个比喻非常精辟地说明了先进哲学的社会意义。从历史上看,哲学的发展,总是意味着人的思想的解放,哲学首先是“头脑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又从来是启动和引导整个解放事业的中枢,从而成为“解放的头脑”。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革新,首先要解放头脑、解脱精神束缚,这样才能有创造的动力和创造的能力。
  昔日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虽然首先从文艺领域发起,却是以一种崭新的人文主义哲学观念为武器,才有了冲破封建主义宗教统治的思想力量;虽然文艺复兴的最显著成果,是科学和艺术的大发展,但其最后完成之“功”还是在哲学。如果没有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对宗教神学的清算,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个布鲁诺被送上刑场。
  众所周知,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并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但他的伟大贡献之“功”,也发端于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能够科学地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系。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能够打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纠正“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恢复并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进而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前进的最强有力保证,归根到底也是“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里所说的“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功劳,即贡献;二是指能够作出以上贡献的“功夫”、“功力”,即世界观、方法论的功底。两者相比较,显然后者是根本,是前者的基础和条件。
  因此,我们伟大事业的缔造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人,都非常重视哲学。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处,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要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水平,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史,没有别的更好的途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号召全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把这种学习、研究与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八十年代初曾批评一些领导干部埋头事务工作,“不懂哲学”,忽视哲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简单、片面的倾向,强调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指导各项工作。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一再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学习,加强学习。并指出,在各方面的学习中,首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也许有人还不太理解:为什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仍然强调要学习哲学、研究哲学?不理解,是因为还没有站在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事业,也就是说,思想还要不断解放。而进一步解放思想,仍然是目前形势对我们的客观要求,是保证我们的事业顺利前进的思想条件。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全面推进这一伟大事业时,只有使人的思想达到应有的高度,才能摆脱陈旧观念和僵化思维的束缚,才能对改革、发展和稳定有全面的、辩证的理解,从而创造性地工作,开拓出新的局面。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不是矛盾的:解放思想所要达到的应有态度,正是实事求是,就是要学会按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去思考和行动;唯有坚定不移地做到实事求是,才能不受一切偏见的干扰,敢于和善于从实际出发,做一切有利于人民的事,而这也正是解放思想的涵义。
  与上述要求相比,我们不能说现在思想解放的任务已经结束了。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为了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我们不仅需要科学、技术,需要物质、资金,需要各种知识和人才,需要一切有益的东西,同时,我们更需要解放思想,需要通过解放思想所焕发起来的决心、胆识和智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哲学的指导。
  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一切科学预测与管理,都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而认识规律只能依靠理论思维,不可能仅仅靠经验的观察和直观的思维来完成。因此,对待理论思维的态度、理论思维能力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哲学是理论思维的高级形态,是观察、认识和指导实践、科学研究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每一个有足够生活经历的人,头脑中都会有一定的哲学思想、一定的观念和方法。这些思想时刻都在起作用。问题是要清醒地意识到那是什么哲学,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用科学的、先进的哲学武装头脑,才能引导我们掌握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防止唯心论、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的泛滥,使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扎实地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然,重视哲学还有更广泛的意义。这就是哲学在整个精神文明中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归根到底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事业。我们要的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国家和人民在物质、经济上的富裕,也是在精神生活上的富裕和文明。哲学作为一门关系到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问,其任务不仅在于为各项工作提供认识工具,而且在于为整个精神文化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观念和方法。社会精神文明的其他领域,如科学、文化、教育、道德、艺术、法律、政治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等等之中,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一定的哲学思想、信念、观念和思想方法。因此,哲学的状况必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精神文明的状况。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日益发展,就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和普及哲学,去抵御愚昧落后文化的影响,铲除各种迷信邪说泛滥的土壤,从而提升人的素质。懂得哲学、会用哲学的人是聪明的人,在精神生活里也是富有的、幸福的人,因为他迈上的是一条通向“自由王国”的道路。
  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些旧的模式遇到了尖锐的挑战,原有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正在打破。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在探索新的模式,争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新格局。人们不得不进行紧张的观察、思考、探索和比较。谁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的问题,谁就能够抓住机遇,争得优势,走在世界的前头。而解决问题只有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未来几十年的世界性竞争,将是一种比思想、比知识、比创新的竞争。这一切,都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将受到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世界的变化,为我们这个有十二亿多人口、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党和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正在满怀信心地投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探索一条崭新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面对当代世界新形势所作出的新创造。我们相信,只要首先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巩固发展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离不开、并且比别人更需要重视哲学的繁荣、发展和创新。
  总之,我们的事业需要哲学,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振兴需要哲学。没有哲学、特别是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解放;而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创造性的工作和精神文明。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关键时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必须高度重视哲学、发展哲学,让哲学充分发挥“解放的头脑”的作用。
  (此文是作者1999年10月在“新中国哲学50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改)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
  李俭
  最近,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对一些基层单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了专题研讨。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实到企业,至少应抓好以下环节。
  必须有一个好的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包括领导体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动力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有了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机制,就能为落实提供必要保障。湖北化纤集团是一家大型纺织企业,十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春”常在,从没有“入冬”的时候。领导班子调整时、主要领导人变更时、机构改革时、外部环境不利时、企业困难时,领导一直抓紧不放,机构一直高效运转,活动一直红红火火。一个八千人的厂子,已有十名高级政工师,去年又推荐七人参评。思想政治工作在湖北化纤集团之所以能够得到落实,正是得益于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必须有一个好的网络。湖北襄樊铁路分局、贵阳铁路分局和怀化铁路分局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实得比较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有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政工网络。襄樊铁路分局聘有二千一百多名班组政工员、一千八百多名宣传员,还聘有一百二十六名报告员,按他们的话说是“班组有小教员,站段有讲师,分局有教授”,确保了思想政治工作“入班组、到人头”。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一支以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以兼职政工干部为主体、行政业务技术干部和党团员广泛参加的“大政工”网络十分必要。专职政工干部在企业保持一定的比例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中有相当一些是其他行政业务技术干部代替不了的,例如系统的理论教育等等。
  必须首先“进班子,到干部”。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许多同志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一指示,联系本单位实际,都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重点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武钢的同志谈到,近几年,他们抓理论武装,先从班子抓起;抓减员增效,先从机关抓起。他们深有体会地说:思想政治工作抓了领导,才能为领导抓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使之有权威、有力度、有成效。
  必须适合群众需要,为群众喜闻乐见。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为标准。当然,对有些群众一时还不理解的工作,还认识不清的道理,要以满腔热情去解释、去疏导。比如理论武装工作,当有些群众还比较冷漠时,就不要一味地硬性去灌,而要先改进理论教育的方法。湖南怀化铁路总公司遍布各站段的工人学理论小组,十年常兴不衰,培养出一茬茬骨干,有的还成长为领导干部。湖南省委宣传部的同志深有体会地说:不是群众反感理论、不要理论,而是我们过去的理论教育方法不适合群众需要。
  必须增强可信度,保持为职工群众谋利益的态势。大量事例表明:做到政工人员可亲,思想政治工作可信,为职工群众谋取切身利益,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政工人员可亲,就是放下架子,献出兄弟情;思想政治工作可信,就是摒弃假和哄,讲真话,讲真理。武汉石化公司的二千三百余名退(离)休人员分散在武汉三镇,面对近年这些人员思想反映较多的情况,他们派出不少干部跑遍三镇,挨家挨户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使这些同志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较好地保持了晚节,极少有人参加练习“法轮功”的活动。
  必须实现延伸,扩大覆盖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有一个“大视野”——冲破狭小的天地;登上“大舞台”——入经济,到市场,上一线(上改革一线,上生产一线,上科技开发一线,上销售一线)。有些企业,针对职工寿命普遍延长、休闲时间大量增加的情况,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追求健康长寿、追求精神文化愉悦之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必须更新手段,优化载体。面对“网民”大量增加的新情况,不少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在改变长期存在的“一块板(板报)、一根线(广播线)、一个喇叭喊半天”的状况,努力实现手段现代化。太原铁路分局投入大量资金,已建成局域网,职工思想反映随时可知,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随时可传,思想政治工作文件随时可读,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但相当一些企业还没有重视这一问题,政工人员素质还跟不上,迫切需要改变。
  必须特别重视困难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做好困难企业的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实的重要方面。尤其在目前情况下,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困难企业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负担很重,“活血化淤”的疏导任务很重,转变观念的引导任务很重。因此,困难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重要,特别艰难,要特别地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9版(理论)
专栏:

  城市化:农民现代化的出路
  徐文荣
  不久前,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将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到2010年,发展成为拥有十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小城市。这意味着二十年来横店城市化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实质性和突破性的进展,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现代化?我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农村的重要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最终出路在于城市化。
  二十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走了三步,准确地说,第一步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正在进行中,第三步刚刚开始。第一步,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业生产的自主权还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第二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农村办工业,一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入工厂、车间,进而走向全国和世界市场;第三步,建了厂的农民开始建城,一大批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亿多农民从洗脚上田到换脑进城,开始过起了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城镇生活。
  那么,农村的三步改革解决了什么问题呢?第一步改革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第二步改革使农民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一亩三分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经营好了也能够奔小康。但要真正使农民富起来,必须发展工业,发展乡镇企业。横店农民90%以上的收入来自工业,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七千元,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富裕乡镇,靠的就是乡镇企业。第三步改革使农民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享受到了城市文明。农转非,当工人,做市民,曾经是农民的最大愿望,也曾经被看作遥不可及的奢望。现在,农民富裕了,过城里人生活的梦想再次被点燃。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使农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三步改革给农民和农村带来的变化是突破性的、实质性的和历史性的。
  探索一条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
  从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实际来看,城市化已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因此,在继续发展和提高乡镇企业的同时,加快城市化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横店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
  首先,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城市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横店1975年开始尝试办企业。八十年代迎来了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九十年代以后,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提高发展水平上,提出了“非高科技项目不上”、“高科技、外向型、集团化”的发展战略。目前,横店集团已拥有紧密型企业二百多家,半紧密型和松散型企业八百多家,产业领域涉及电子、医药、化工、纺织等,成为全国五家特大型乡镇企业之一,其核心企业资产总额居全国乡镇企业第一位。企业一个个办起来了,有了钱,也就有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进一步发展的良好环境的能力。
  其次,城镇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工业化跃上新水平的保证。横店地处浙江中部,既不沿海,也不靠城,交通也很不方便,是一个典型的浅山区。企业创办初期,用的还是手摇电话,更不用说传真机等现代通信设备了。信息传递难,原材料和产品进出也难,路窄车多,拥挤不堪。电力严重不足,企业有时不得不开开停停。我们认识到,城镇建设既是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既是政府的事,也是企业的事。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横店镇的城镇建设形成了“政府规划设计,企业出资建设”的模式。二十年来,企业直接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达十多亿元,使横店的硬件基本具备了一个小城市的基础和框架。
  发展经济,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为了使农民享受到城市里的教育,我们投入一千多万元,完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十大教育工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投资五千多万元,兴建了技工学校和横店大学;去年还举办了工商管理研究生班,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和劳动者。同时,体育馆、纪念馆、博物馆以至中国最大的影视城等体育、文化、娱乐设施也相继兴建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素质,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再次,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辐射作用和人口聚集作用,既带动了周边贫困乡镇共同富裕,也解决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问题。九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六十八个行政村并入横店镇,全镇人口从二点四万人增加到六点五万人,镇区面积扩大到十八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增加到三点二万人,人口的集中使城市化水到渠成。事实证明,农村工业化不仅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反过来,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镇功能的日渐完善,又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横店通过二十年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政府规划设计,企业投资建设”的“企业带动型”城市化道路。它的具体含义是,通过乡镇企业在镇这个范围的集中发展,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集中,在政府的推动下,扩镇并村,进一步扩大了各种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空间;同时,通过工业资本积累和对基础设施、文教事业的投资,使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影视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镇的功能日益扩大和完善,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从实践中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关广富《经济发展论》评介
  夏振坤 张武
  关广富撰写的《经济发展论——改革·战略·决策》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1983年至1994年间的湖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践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地回顾和反思了这十二年间湖北在改革与发展历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形成的发展思路,作出的战略选择,取得的经验教训等,对于研究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该书集关广富同志十二年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不仅具有厚实的历史感,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区域特色,是一部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理论著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作者在宏观上突出了湖北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根本性问题。从湖北中部崛起战略以及该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的提出,到沿江经济带、平原地区和山区经济的具体发展战略的制定,作者都立足全局,进行了科学论证和具体分析。在微观层次上,作者围绕重点城市和城市群做文章,把武汉、黄石、襄樊等大中城市作为实施发展战略的支点,指出这些支点经济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发展战略的实现和成效。用宏观指导微观,用微观支撑宏观,两者辩证统一。这就是该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特点。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者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湖北的省情,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具体探讨了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指出经济工作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省情出发,并结合全省农业、工业、交通等行业的实际状况,条分缕析,强调了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增强了该书的应用性。
  回顾与前瞻相结合。该书所涉及的经济问题集中在1983年1月到1994年12月这一我国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但作者并没有单纯进行历史性的描述和回顾,而是进行了再研究、再创造。如作者在分析湖北的农业现状、科教兴省、人口控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既指出了在特定条件下的客观现实,又总结出今后发展变化的趋势。许多结论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证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如湖北经济的发展思路、湖北的工业发展方向、科技兴省的实施战略等。从本书的框架结构上看,作者没有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论述问题,而是架构了符合经济工作规律的理论体系,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有分有合,有主有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