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编者按
  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无数文化艺术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创造了新时期文化艺术工作的辉煌业绩。日前,人事部、文化部在京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对全国文化先进县及在全国文化战线上付出艰苦努力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这里选登部分先进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以飨读者。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事业
  陕西省凤翔县人民政府
  ●凤翔古称雍州,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面积一千一百七十九平方公里,辖十三镇八乡,二百五十个行政村,五十一万人口。以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三绝”闻名于省内外。
  凤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民间艺术之乡”,以古朴粗犷的民间社火、细致精巧的剪纸、声韵婉转的西府小曲、惟妙惟肖的民间工艺品享誉海内外。在创建全国先进县活动中,我们着力抓了“四个开发”:
  一是文化精品开发。创作是艺术产生的原动力,没有创作的繁荣,就没有文化艺术的繁荣。为此,我们把文化创作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成立了凤翔县文艺创作领导小组、文艺创作室和十四个文艺创作组,还成立了民间文学、戏剧、书法、摄影、彩绘泥塑、木版年画等九个文化艺术协会。县里制定了《凤翔县文艺创作五年规划》,每年召开两到三次文艺创作座谈会、培训会、讲习班和重点作品改稿会。1995年以来,全县共创作出各类文艺作品一千二百多件,其中在省、市以上发表和展演五百二十多件,获奖作品一百二十六件,七件书画作品在日本和韩国展出,五首歌曲获全军歌曲创作二、三等奖。
  二是民间艺术开发。凤翔民间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尤以彩绘泥塑、木版年画、木旋玩具、烟花爆竹、刺绣、剪纸、草编、皮影、漆器工艺等著称于世。为了充分挖掘和丰富这一特色文化,增强其艺术魅力,我们整顿恢复了“凤翔县民间艺术研究会”,成立了“中国西部民间手工艺中心”、“凤怡年画社”等实体,使民间工艺美术产业不断壮大,充满生机。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民间艺术家到澳大利亚、美、法、日、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访献艺、讲学办展,这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了地域文化的知名度。
  三是文物旅游开发。凤翔有着极为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发旅游产业,丰富旅游文化。我们先后投资四百六十多万元对凤翔东湖进行了整修,使这一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典式北方园林,更加风姿诱人,投资三百八十多万元,对“秦公一号大墓”进行规划、复原、整修,使这一文物景点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我们还通过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专业户的示范,带动周围群众积极参与,不断增强特色文化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凤翔县现在有四十四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专业村。
  四是文化产业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化经济资源是新时期文化事业自我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因势利导,鼓励文化部门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强化措施,采取重点扶持、扩大营销等办法,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经结合”的新路子。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建设现代化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办馆宗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在1998年文化部组织的公共图书馆评估中,被评为一级图书馆,进入了全国省级图书馆的先进行列。
  几年来,我们努力开拓创新,服务社会,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想读者之所想,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在规划布局上,体现“读者至上”的思想,把读者活动区安排在最舒适的房间、最方便的位置上;在服务方式上,实行大范围的开架借阅,坚持“能开架的不闭架,能外借的不内阅”的原则;在服务项目上,大胆突破,对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馆内阅览的港澳台图书、期刊复本和声像文献都实行开架借阅,满足了读者对不同文献载体的借阅需要;在服务手段上,实现了借阅管理微机化;在服务措施上,实行了免证阅览、电话续借、预约借书等新的服务方式;在服务时间上,坚持全年三百六十五天开馆,并延长了开馆时间。所有这些努力使我馆在读者中赢得了“无障碍图书馆”的美誉。
  2.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为了解决广大盲残读者借书难的问题,我馆于1995年11月与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创办了省内第一家专门为盲人提供盲文图书和有声资料服务的“辽宁省盲人读物服务中心”。1998年初,我们又发起成立了“辽宁省公共图书馆盲人有声读物服务网和有声读物制作室”,负责全省盲人有声读物的制作、复制和分送。自1996年以来,配合我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我馆先后在全省部队、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建立了四十四个书刊流动站,送书下乡、下基层。
  3.开发信息资源,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为充分开发馆藏资源,我们先后创建了“辽宁籍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资料馆”、“辽宁法律信息中心”,并建立了“辽宁法律法规数据库”和“法律信息咨询网”。
  4.借大船出海,与世界同行。我们把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定位在以网络环境为基础,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重点,办公自动化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相结合的总体发展目标上。通过数字图书馆不仅可以检索到文献的目录信息,而且可以获得文献的内容信息。
  5.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办馆效益。我们加大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开始实行全员差额聘任制。由上级主管部门聘任馆长,馆长聘任副馆长,领导班子聘任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任组长和一般工作人员。全员差额聘任制的实行,进一步强化了竞争机制,使每一名工作人员感到了身上的压力,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意识。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主题公园精品连台
  深圳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
  ●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是一个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企业。十年来,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营业收入累计达十八亿元人民币,创利六个多亿,纳税总额一点四亿元,营业利润率百分之三十八,年平均净资产利润率百分之二十七,资本回收系数6.0。这样的业绩,在全国主题公园中名列榜首。而这些业绩的取得与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的特殊贡献是紧密相连的。
  1991年,根据景区建设总体规划,为了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丰厚的民族文化,我们创办了广东省文化厅下属的专业艺术团体———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这是全国主题公园第一个专业艺术团。艺术团下设四个分团:锦绣中华民族歌舞团、中国民俗文化村土风歌舞团、锦绣中华民族服饰团和锦绣中华编钟乐团。如果说,锦绣中华已成为当今中国旅游业的一支标杆,代表着目前中国主题公园的最高水平,那么,锦绣中华创办民族艺术团所进行的一些成功探索,则为中国主题公园表演艺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锦绣中华艺术团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和中国民俗文化村每日进行常规演出。艺术团目前拥有国家一级编创人员两名,二级编创人员、演员和演奏员八名,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汉、回、维、满、壮、蒙、藏、傣、白、佤、瑶、彝、哈尼等十几个民族的专业演员一百多名。从建团至今,已排演了《中国风韵》、《七色花》、《绿宝石》等舞台艺术晚会和《中国百艺盛会》、《深港携手,共创明天》、《新中华百艺盛会》等多种形式的广场艺术晚会数十台,创作并演出的节目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大型广场艺术“中国百艺盛会”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杂技、戏曲绝活、彩车和灯彩艺术的精华于一体,充分展现了华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上演后得到了国内外文艺界专家和旅游界同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广场艺术的精品”。九年来各分团演出场次达两万余场,观众达七百余万人次。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锦绣中华旅游文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同时,我们也利用民族艺术团走向世界的契机,迅速有效地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民族艺术团每年都要承接众多涉外演出任务,曾多次代表国务院侨办、国家旅游局等以“中国艺术团”的名义出访过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应邀赴联合国总部作专场演出,赢得广泛的赞誉。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艺术团在美国佛罗里达锦绣中华演出达一年之久,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展军营文化风采
  黑龙江省军区八一六七五部队
  ●黑龙江省军区81675部队常年驻守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在军地双拥共建中传播现代精神文明,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团结,被沈阳军区树为基层建设标兵团,并两次被黑龙江省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国家民委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边防部队给人最深的感受就是环境艰苦和生活寂寞。我们团有句话,“白刀山、金刚台,上得去、下不来”。白刀山和金刚台是团里两个最偏远的连队,每年冬季,大雪封山期长达三个月,与世隔绝。他们管报纸叫“半月谈”,把对象来信叫“爱情双月刊”,平时吃的都是萝卜、土豆和大头菜。战士们风趣地说:“菜是圆的,天是蓝的,人都是男的。”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努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抒发官兵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壮志豪情,确立卫国戍边、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
  边防部队既肩负着守卫边疆的神圣使命,同时也承担着建设边疆、繁荣边疆的光荣任务。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军营文化的手段,积极投身驻地“两个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了团队在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中的生力军作用。
  一是积极参与驻地“文化兴边”活动,做传播文明的模范。在边贸红火发展的同时,我们组织业余文艺演唱活动,寓教于乐,传播文明。“元宵灯节”经贸洽谈会上有我们的演出,赈灾晚会也有战士们的身影,“六一”儿童节我们到学校去慰问,“九九”重阳节我们到敬老院去为老人们送上欢乐。
  二是积极参与驻地救助失学儿童活动,做传播文化的模范。我们积极响应驻地开展的救助失学儿童、向社会献爱心活动,在全团提出了“班帮一名,连带一屯,营助一校”的口号,全团先后救助失学儿童一百二十六名。十多年来,就是我们团驻地的这个小村,村里的那个小学,那群听惯了军营号声、看惯了战士笑脸的孩子们,先后有十八人考上了中专,有三人考入北京名牌大学。
  三是积极参与驻地科技扶贫活动,做传播科学的模范。我们团驻地的村屯大多数生活条件较差,种田科学含量低。为了加大当地群众种田的科技含量,我们在全团发出了“传一门技术,富一方百姓”的号召,与当地政府一道带领驻地群众脱贫致富。几年来,全团先后帮扶十七个贫困村屯改变了面貌,一百二十四户村民走上了靠科学致富的道路,为边疆的繁荣和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我的阳光、土地和空气
  大庆市文化局 杨利民
  ●杨利民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创作了话剧《黑色的石头》、《大雪地》、《大荒野》、《地质师》等十六部;长篇电视剧《家族的荣誉》、《北方往事》等四部;电影《撼天雷》、《眷恋》等三部;还有长篇小说《北方故事》和散文随笔《秋天的远行》、《灰色的羽毛》、《长跪哭娘》等三百多万字。他的作品先后获得过“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被评为新时期十名优秀编剧之一,并荣获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全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我想,我还是就《地质师》的创作谈谈我的经历和体验。我在大庆生活三十多年了,尽管两次到北京读大学、读研究生,但我始终没忘记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我把这称为自己的阳光和空气。
  六十年代初,几万名大学生远离母校,远离北京,奔赴东北的高寒地区,为了开发那里的油田、森林和煤矿,他们为共和国也为自己作了一次最虔诚的承诺。三十多年来,狂暴的风雨和漫长的岁月,并没有卷走他们的信念和对生活的希望,或者说他们对生活和爱情从来没放弃过希望和信心。他们没有悬浮在空中,自我膨胀,而是一直向下,走在一个沉甸甸的真实世界里。话剧《地质师》中的主要原型,是油田开发研究院的高级地质师王启民同志,他研制成功的表外储层开发,带来了油田高产稳产,增加可采储量十一亿吨,仅此一项,就为国家增加财富两千多个亿。每当我想到这些,眼泪就要流下来,对比起这些人,我是何等的渺小,因为我常常抱怨和诅咒,似乎别人该把一切都为我准备好。人的一生,看起来似乎很长,有时又觉得很短。有人用生命本身去感受土地、阳光和空气,扎扎实实地做人;有人却把生活当作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而惶惶不可终日。最初,我在构思这个形象的时候,总是想到骆驼,总是有一匹骆驼在我的脑海里迎着风在沙漠里行走,恰巧这个人的外号也叫骆驼,于是我想写一种骆驼精神,骆驼精神也是铁人精神、大庆精神。
  1997年1月2日,话剧《地质师》随黑龙江六台戏一起晋京展演,受到了首都各界观众和专家的极大厚爱,给予很高的评价。
  如果说《地质师》的创作,对我来说有一点突破和长进,那就是不停地接近你所要写的人,心平气和地面对你所要写的人,再就是痛苦地磨炼自己的编剧技巧,成为一名职称和技能相吻合的文艺工作者。
  另外,我觉得一个作家还是要有一些真诚和人格的力量,不能把自己混同于集贸市场上的小商贩,仅仅为了讨个好价钱。我不能想象,一个作家如果不爱他的祖国,不爱他的人民,他还会写出好作品!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我与群文事业同行
  上海市群艺馆 赵其华
  ●1995年4月,上海市文化局党委决定让赵其华同志到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担任党支部书记兼馆长。当时的艺术馆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一个建馆已达四十余年的堂堂群艺馆,搬了十四次家之后依然没有一个固定的馆址。馆内管理混乱,办公环境脏、乱、差,办公桌椅全都破旧不堪,业务设备更是少得可怜,连架音准的钢琴都没有。职工上班三三两两,有的露露脸就走了,有的干脆不来上班,只到发工资的日子才能见上一面。职工们冷漠的眼光,破陋的工作环境,这一切都使赵其华感到困难比预料中的还要大得多!
  我是一位女同志,和所有的妻子、母亲一样,充满了对丈夫、孩子的爱,但是,到群艺馆工作以后,我把这份对小家的关爱全部地投入群艺馆这个大家庭中去,用我的真诚去对待、感染每一位职工。
  我和班子成员一起做一点一滴的凝聚工作,唤回了大家对艺术馆这个家的爱心。但是,一个单位重要的是正气抬头。作为领导干部,我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当时,有的同志不好好工作却吵着要营养费,有的同志对转岗不满意,竟然当着我的面撕毁聘用合同,而更多的同志在观望,等待我们班子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我们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坚持原则,同时,处理和解决问题有理有节,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群艺馆正气抬头了,馆里的稳定工作由此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群艺馆终于“活”起来了!
  这时,我认识到群艺馆要真正“活”起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行体制改革,以改革求稳定、求发展。
  说老实话,当下决心真正搞体制改革时,我的思想压力很大。由于我们馆是率先在市文化局系统实施聘用合同制,稍有不慎,就会连刚刚稳定的局面也丢失掉。
  1998年4月1日是我和上海市群艺馆所有职工都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在上海市公证处的公证下,我们馆顺利地实行了改国家用工为单位用工、改固定制职工为合同制职工的体制改革。从此,我们馆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虽然充满艰辛但也充满了希望的道路。当我和最后一位经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职工签好聘用合同和上岗协议时,禁不住百感交集、激情难抑!
  群艺馆的同志接受了这种全新的劳动关系,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作量化、岗位职责明确,干群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都建立了新的、和谐融洽的关系,艺术生产力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解放。两年的实践证明,改革给群艺馆注入了极大的活力。职工们由衷地说:“我们的心气从来没有这样舒畅过,心志从来没有这样一致过,在群艺馆工作,我们越干越有劲。”
  体改后焕发出的积极性,使我们的群文工作一年比一年完成得好,活动一个比一个成功,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耕耘十八载 彝山育英才
  云南省武定县麻栗棵文化站 王建才
  ●麻栗棵地处武定县近城镇东北角海拔二千多米的虎爪山巅,离县城十六公里,至今未通车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农民年复一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有劳动、吃饭、睡觉三件事,听到的只是鸡鸣、狗叫、娃娃哭三种声音,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孩子们没事干时,也挤到对面基督教堂里听圣经和赞美诗,从中寻找乐趣。为了改善山区农民文化生活,让青少年有个文化活动的好去处,在省、州、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帮助下,1982年麻栗棵先后建立了文化站和业余美校,武定县麻栗棵文化站站长王建才由此走上了艰辛的办站(学)历程。
  文化站的建立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建站之初,麻栗棵个别对文化站不怀好意的人,先是反对把村里的公房卖给文化站,后来又不准在麻栗棵建盖文化站,不许在集体地盘上建文化站。几经周折,无奈我只好把文化站建在自家宅基地里。
  建站以后,我分别组建了洒普山和麻栗棵两个村寨的青年文学创作小组,开展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创作活动,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还出了小册子;我身背流动图书箱,走村串寨,巡回借阅;出黑板报、搞画展、放电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建了5支业余文艺演出队,农忙干活,农闲排练演出,每年重大节日和民族传统节日都组织演出活动。
  文化站的建立,使偏僻山寨农民有了看书、读报、唱歌、跳舞、看戏、听故事、求知、求乐、求富的好去处。
  我从小喜爱画画,在中学时就曾受到美术名师的启迪,并立志想当画家。我从1975年开始就在麻栗棵组建了农民画小组,1982年2月在麻栗棵正式挂牌成立了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
  武定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麻栗棵文化站是特殊的文化站,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业务经费。多年来,我千方百计,不断克服生活、学习、教学和创作中的困难,创造性地摸索出一条适合美校生存发展的路子,这就是培训班在生活上,八方求援,得到三五百元经费以补助油盐钱,学员自带行李、口粮、蔬菜;教学上,教师授课与学员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创作上,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在艺术风格上,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子还体现在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作风上。多年来,我就是用这种作风自勉和教育、培养学员。不管上级给不给经费,我下定决心:有钱要办班,无钱也照样办班。无钱办班时,颜料、画笔、纸张由私人出钱购买,伙食全部由学员自带。做饭用的柴火大家上山去拣,师生轮流搞炊事,蔬菜由我家免费供给。
  十八年来,美校共举办了培训班三十四期,培养了苗、彝、汉、傈僳等各民族的美术爱好者五百二十人次;创作美术作品五百多件,多次获国家、省、州级奖励。两件儿童画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画展”赴阿根廷展出。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农牧区思想文化阵地不能丢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文化馆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面积约二千一百平方公里,人口四万八千余人,平均海拔三千七百米。乃东县文化馆始建于1986年,是一个集文化娱乐、图书阅览、乌兰牧骑演出队于一身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多年来,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艰苦创业,用科学、健康、文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县政治、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县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仍十分保守、陈旧,宗教迷信活动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仍占有相当的地位,达赖分裂主义政治集团及境外反动势力也加强了对农牧区的文化渗透,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文化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深感责任重大。
  谁都知道文化单位资金短缺,待遇偏低,在还不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我馆共有二十一人,平均工资不足三百元,队员们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兢兢业业地坚守着这方净土。队长多吉十五岁参加宣传队,爱人也在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工作,结婚多年没有积蓄盖房,一直住在单位宿舍。亲朋都劝他改行经商,免得让爱人、孩子跟着受苦,可他怎么也不肯。他说:“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我的心在文化上。”
  文化馆在有关部门和乡村的大力支持下,还把组织乡村业余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文艺团队的活动,作为主体工作的一项重头戏抓紧抓实,在各乡镇成立了培训站,定期授课,分片交流,已有二百名人员接受了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县乡乡拥有一支宣传队、一支卓舞队,村村拥有一支果谐队,六个乡镇成立了文化室和藏戏队。截止到目前,共有乡镇业余文艺宣传队、村(居委会)组文艺宣传队、乡村藏戏队、果谐队、卓舞队、校文艺队、老年活动组六十多个。从而进一步壮大了全县业余文化队伍,增强了乃东文化事业的活力。
  我们要求每个乡(镇)一个月内必须自觉地开展一次日常的文化活动。遇到节假日和县内重大活动时,要确定主题,开展集中活动。如每年的“三八”、“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都组织开展歌咏、书法、诗歌朗诵、演讲、体育等比赛活动,把群众性文化活动向高层次引导,提高大家的文化品位,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经过开展培训、辅导活动,不仅为基层培养了一批文化人才,而且全馆人员的社会工作责任感也有了明显增强,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第7版(文化专页)
专栏:

  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山东省戏曲学校山东省艺术学校
  ●山东省戏曲学校始建于1960年。1996年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加挂山东省艺术学校校牌。这是一所以戏曲专业为龙头,集舞蹈、音乐、美术、群众文化、杂技等十六个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艺术学校。由于办学成绩突出,他们多次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文化事业先进单位。
  我校这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适应市场求生存,深化改革促发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适应市场需求,深化内部改革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道。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改革: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将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舞台型,扩展为舞台型、讲台型、群文型、商文型和高校后备生等综合型。对戏曲专业,本着少招精办的原则,适当压缩招生规模。同时先后增设了十几个适需对路的新专业。这一举措使我校由单纯戏曲专业学校向综合类艺术学校转型。短短几年,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改革结构单一、封闭呆板的办学体制。由面向部门办学改为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办学,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办学新格局。我校先后与我省杂技团、梆子剧团、吕剧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办学。我们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香港舞蹈总会、香港兰铃舞蹈学校相互交流,合作办学。联合办学,实现师资共享,优势互补,产需挂钩,不仅能避免办学的盲目性,而且还能开阔师生眼界,扩大学校影响。我校还以舞蹈、舞美专业为试点,以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教改突破口,组织创作班子,推出精品力作,使教学内容、教学检查、成绩考核和排练、实习、演出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校一贯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造就优秀教师,培养学科带头人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根据我校专职教师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我们制定了教师进修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别采取离、在岗,长、短期等多种形式分期分类组织业务培训。近几年,学校先后选派到北京、上海和省内高校深造的中青年教师达四十余名。我校还经常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促使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培养合格艺术人才提供可靠保证。多年来,我校党委紧紧围绕培养“四有”艺术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网络化、经常化。学校注重对教职工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教育,形成了完善有效的育人机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