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苏台经贸合作形成互惠格局 皖台文化学术交流健康发展
  本报讯 近几年来,江苏省和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和人员往来呈现了日益热络的趋势。1999年,全省新批准台资企业项目400多个,合同利用台资12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亿美元。苏台经贸合作的质量和规模明显得到了提高,逐步形成了苏台两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格局。另外,江苏省全年组织赴台交流活动116项、550人次,邀请台湾各界到江苏省交流的有54批、762人次;接待探亲、旅游的台胞约16万人次。
  在上月举行的江苏省台办主任会议上,省委副书记曹克明表示希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和加强对台工作,深刻认识对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托和发挥江苏的优势,认真做好对台商对台胞的法律宣传和咨询工作,对《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施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依法保护台商的合法权益;加强人员交往和各项交流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涉台干部和人员处理涉台事务的能力,把苏台两地交流合作的良好势头保持好和发挥好,使江苏的对台工作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苏台萱)
  本报讯1999年,安徽和台湾之间的文化、学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明显增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去年,皖台之间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双向交流领域不断扩大。全省有20个项目赴台交流,台湾也有6个项目来皖交流,参加交流活动的台湾同胞有127人。其中影响较大的如黄山市园林局副局长等赴台参加海峡两岸风景地学术研讨会;安庆市杂技团27人,应台湾星泰影视传播事业有限公司邀请分批赴台演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负责人分别赴台参加“海峡两岸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交流研讨会”和“促进海峡两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研讨会”;安徽省旅游局赴台参观访问。
  二是双向交流人员层次提高。全省赴台交流的46人中,专家、学者13人,担任领导职务的7人,专业人员24人。安徽大学与台湾中华学会共同主办的两岸淮文化研讨会,应邀来安徽的台湾学者、教授就达20人之多,其中有8位博士。
  三是在台湾持续时间长的项目增加。如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应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邀请,于1999年9月10日至2000年1月10日赴台搜集1949年以来台湾学者在古代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方面的成果,并进行相关交流;合肥工业大学特种加工所所长应台湾元智大学机械系邀请于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赴台进行“电化学机械研磨抛光”合作研究。(吴国良)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纪念江主席八项主张发表五周年

  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许世铨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江主席根据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提出了推动现阶段两岸关系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准确地把握了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充分考虑了台湾同胞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既高瞻远瞩地指出祖国和平统一“这光辉灿烂的一天必将到来”,又实事求是地就两岸关系和统一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的主张。5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江主席的八项主张是反对分裂祖国、打击“台独”势力的有力武器,是团结海内外热望民族振兴的中华儿女为国家统一而努力的旗帜,是推动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理性、务实的途径。
  江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但另一方面,我国即将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已经到了中华民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全面振兴的时候了,“这对台湾是个机会,对整个中华民族也是个机会”。八项主张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性时刻适时提出来的,因此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侨、华人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国际社会也期待两岸借此契机积极发展关系,并为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然而,台湾岛内的分离势力慑于这一形势的发展,却更为猖獗地进行分裂活动,妄图阻遏两岸关系朝着八项主张所倡导的方向迈进。
  根据江主席八项主张中“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的基本立场,祖国大陆先后开展了反分裂、反“台独”和反对“两国论”的坚决斗争,充分展示了祖国大陆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台湾同胞进一步认识到“台独”对他们切身利益的危害;国际社会也进一步认识到恪守一个中国政策的重要性。1995年至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实现了互访,中美两国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美国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不支持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在我严正的批判下,“两国论”不仅在台湾岛内引发了新的政治斗争和矛盾,在国际上更受到普遍的抵制,100多个国家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在去年联合国大会的总务委员会上,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第一次全部发言反对台湾“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李登辉的“两国论”使他在国际上成为不受欢迎的“麻烦制造者”。反分裂、反“台独”斗争的实践表明,江主席八项主张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有力武器。
  在坚决进行反分裂、反“台独”斗争的同时,祖国大陆根据八项主张中“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的政策,继续大力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各领域内的人员交流。两岸经济联系的领域和规模都不断扩大,人员往来逐年增加,直接通邮、通航取得局部进展,台湾同胞更强烈地要求早日实现“三通”。工商界更强烈呼吁改变台湾当局执行的“戒急用忍”政策。两岸经济相互合作、互补互利的趋向进一步发展。
  在我们纪念江主席八项主张发表5周年之际,台湾正在进行更换地方领导人的选举,处在复杂的政治演变时期。回顾过去5年两岸关系走过的跌宕起伏的历程,有必要强调八项主张中的第一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破坏一个中国的原则就破坏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台湾的一些政治势力仍然在鼓吹“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仍未放弃将“两国论”“入宪”“入法”的图谋,仍在谈论以“公民投票”决定台湾的前途。全体中国人民对这些分裂祖国的言行决不会坐视不管。祖国大陆的经济在发展,综合国力在增强,国际地位在提高,岛内这些危险的言论和图谋过去未能得逞,现在不会得逞,永远也不会得逞。
  我们深信,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天津加强对台商投资企业的服务
  新华社天津电 (记者朱洪波)天津市政府日前举行台商投资环境座谈会,由海关、税务、土地、公安、劳动、外经贸等部门的负责人集中听取台商对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解决台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
  座谈中,天津市台办负责人通报了去年台商就海关、商检、劳动用工、道路、司法等提出的12个问题的处理结果。
  据介绍,去年以来,天津市台胞投资服务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分别与企业直接联系,台商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已妥善解决。针对台商此次座谈会上提出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当场给予了解答或做了备案。
  天津市副市长王述祖说,台资企业是我们的民族企业,一定要依法保护台商的合法权益,让投资者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天津市政府每年举行两次台商投资环境座谈会,主旨就是要沟通台资企业与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听取台商对改善投资环境和改进政府工作的意见,更好地为台商服务。
  王述祖说,去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这是国家鼓励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又一重大举措。天津将制定完善的服务措施,成立相应的服务机构,建立有效的服务网络,真诚为台胞服务。
  据介绍,到去年12月底,天津共批准台商投资企业1404家,台商协议投资额达22亿多美元。
  20多家在天津投资的台资企业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春节期间,五彩缤纷的龙形灯饰将澳门装扮得更加亮丽多姿。图为40米长的金龙与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大厦交相辉映。
  新华社记者 张永青摄
  ↓春节期间,澳门商店里的各类贺年商品琳琅满目。新华社记者 陈伯良摄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
  张承钧 王家淼
  1998年5月,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增辟台湾抗日展厅并开始筹备台湾抗日展。1999年7月7日,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史实展隆重开幕,台湾著名学者王晓波“台胞的血一定要流回祖国的心脏”的一席话,赢得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为充实修改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史实展,应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行5人于1999年12月9日至17日赴台湾,就抗战史及充实修改陈列问题与台湾抗战老人、抗战史专家及知识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12月16日,代表团离台前夕,王晓波教授在台北代表《海峡评论》社同仁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近百册台胞抗战史珍贵书刊资料。这批珍贵的书刊资料主要有:日据时期台湾人民唯一能够看到的,以宣传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为宗旨的汉文报刊《台湾民报》(影印本)及《台湾青年》(影印本)、《台湾抗日五十年》(王晓波著)、《蒋渭水全集》(王晓波编)、《台胞抗日文献选》(王晓波编)等。
  虽然台湾抗战史并非王晓波教授的学术专业,但现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的王晓波先生20多年来却投入了澎湃的激情和相当的精力,出版了大量台胞抗日论文集和史料汇编。王先生表示,我研究台湾史不是为饭碗、不是为职位、也不是为学术,而是透过台湾史的研究追求台湾的前途和出路。
  王晓波教授认为,两岸要统一,首先历史要统一。然而,脱离史料的史学研究,没有雄辩的实证材料,在重大历史问题的争论中只能陷入苍白的口舌之战。因此,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构筑一道坚固的史学防线,任务极其光荣而艰巨。从这近百册书刊资料中人们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这就是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胞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液,台湾的文化始终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全民族的抗战八年、东北抗战十四年、台胞抗战(抗争)五十年、中华民族抗日原点的原点在台湾,这些史实正在为海峡两岸的抗战史工作者深入地研究,而那场被称为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枢纽的伟大而神圣的抗日战争至今仍是海峡两岸人民拥有最多共同语言的话题。这近百册台胞抗日史书刊资料对祖国大陆抗战史工作者无疑是珍贵的。(附图片)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厚植根基 寻求突破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谈香港经济转型
  本报记者 陶世安
  去年下半年以来,香港股市“科技概念股”升幅较大,股民追逐的热情有增无减。这样的炒风盛行,能有利于香港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吗?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
  发展科技产业系香港前途
  吴家玮先生对香港经济发展具有前瞻的目光。1997年底金融风暴向香港袭来,市民一时手足无措,除了向政府呼救和抱怨外,不知如何依靠自身力量,走出险境。他当时就重申多年来的意见,香港应该大力发展科技产业,这是前途所在。停留在商业、金融、房地产上,经济就没有出路。要振兴香港,必须在科技和教育上大刀阔斧,有所作为。
  特区政府吸纳了他和其他学者的建议,采取多项措施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决心带领香港实现向知识为本、多元化发展的经济转型。吴先生兴奋地谈到,一年多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已从学者的建议形成政府的构想,逐渐成为港人的共识,香港掀起了科技潮。在特区政府支持下,设立50亿港元创新及科技基金、成立应用科技研究院、建立创新科学园区、兴建“数码港”、创建创业板股票市场、开展引进优才计划等举措不断出台。他也谈到,与此同时,一些上市公司、私人公司纷纷转型搞高科技,新设立的网站更令人眼花缭乱,“科技概念”炒作惊人。
  他认为,这既反映了港人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期盼,也反映出一些人急于借此实现高增值的浮躁心理。香港是个商业社会,人们把利润看得较重,加上港人头脑一向灵活和实际,只要有机会赚钱,总是快人一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赚取快钱的心理。一些人宁可在股市玩“科技概念”,一掷千金,在所不惜,却不愿在开发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上作出投资。现在香港“科技概念股”炒作成分过高,会影响真正有技术实力的科技企业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才、资金都在寻求最佳出路,香港正面临激烈的竞争。机遇稍纵即逝,不克服这种“赚快钱”的心理,会误了香港的鸿图大业。
  发展资讯科技需“软”“硬”兼施
  他不无担心地谈到,目前港人谈到高科技,就说“IT”(资讯技术,内地称为信息技术),好像它就是科技和现代经济的全体,这里有误解。资讯技术当然是带领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可是它并不能脱离其他多种支柱科技,资讯科技本身也得具有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才能有稳定和跳跃的发展。因此香港必须推动资讯科技,不单是资讯技术。一些港人对盖茨、杨致远的崇拜,可能只是崇拜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自己创造了丰厚的财富,而不是崇拜他们对推广资讯科技成果的贡献,更不是出自对他们的前辈和同辈献身科技基础所获得的大量成就的崇敬。
  吴家玮对世界资讯科技的发展了如指掌。他认为,资讯科技的发展,脱离不了微电子科技和材料科技。香港要发展资讯科技也要“软”“硬”兼施,在开发商业软件的同时,必须注重硬件的开发。世界上资讯科技领先的地方,哪有只搞软件不搞硬件的?他恳切地说,高新科技的发展需要着重整体和全面,不能单靠一点一线,要有长远的观点,不能急功近利。香港在这些方面起步已经较迟,不能再有任何大的失误。港人应当头脑冷静,认清路向,为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取得深广的视野,制订全盘性的策略,厚植根基,再寻求突破。
  “香港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的牵引力还须加大”,吴家玮认为,“特区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应加强”。他建议特区应尽快设立独立的科技工业司,起用专家,以加强筹划、引导和支持。“香港发展高新科技任务迫切,传统制造业(包括境外投资)必须进行技术革新,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亟须引进及开创,服务业的科技运用成分必须大幅度提升”,他说,“这需要一批懂科学、有眼光的企业界人士推动”。然而,香港老一辈企业家的知识结构难以调整,新一代的“知本家”队伍还未成形,市民的整体素质也亟待提高。
  发展知识经济当以人为本
  “知识经济的三大支柱是教育、科技和文化。它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世界上哪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哪一个高科技的重镇,不也是一个主要的文化中心?”吴家玮认为,香港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欠缺吸引科技人才的文化环境。当前最紧要的是实施教育改革、大学改4年制,大量增加院校的科研经费和其他资源,增建文化设施,建立公众的科教文艺电视台,以带动整个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他最后谈到,知识经济以人为本。香港引进优才工作已经开展,但更应注意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香港的8所大专院校有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精尖的教授专家队伍,每年培养出的合格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数以万计,只是缺少一批有经验的中年创业人才。只要特区出现好的工作环境、文化环境,内地优才和海外的华裔中年人才也会前来。有了这样的环境,外来的和本地的人才和睦相处,必能发挥群聚效应,科技成果必会不断涌现,香港的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必能真正得到发展,香港必能真正走向知识经济社会。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澳门去年旅客入境人数超过七百四十万
  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暨普查局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九九九年全年经海路、陆路和空路入境的旅客为七百四十万多人次,比一九九八年增加百分之七点一。
  旅客主要来自香港特区、祖国内地以及台湾地区,分别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八、百分之二十二点一和百分之十三点二。
  由于澳门回归祖国的影响,去年来自祖国内地的入境人数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零一点四。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闽台两岸试点直航运量增长逾四成
  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一九九九年,闽台两岸试点直航全年双向航行一千六百六十七航次,运载箱量三十五点四万个标箱,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三点一。
  闽台两岸双向试点直航运输始于一九九七年四月,两年多来一直保持健康增长趋势,月度箱量从起初的一万多箱增至目前的三万多箱。截至一九九九年底,闽台两岸试点直航共运营三千八百四十八航次,箱量达七十六点六万个标箱。
  此间人士认为,虽然去年参与运输的船舶有所减少,但运输箱量却不断增加,船舶配载率也大幅提高。预计今年运载箱量将有更大突破,两岸直航运输前景看好。
  (王凡凡 韦金良)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香港博览会”下月将在武汉举行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一年一度在内地巡回举办的“香港博览会”今年将移师武汉市举行,香港特区政府和五十六家香港公司将参加这次大型经贸活动。
  香港贸发局日前宣布,本届“香港博览会”定于三月九日至十三日在湖北省体育展览中心举行。这是香港迄今在华中地区主办的最大型经贸活动,博览会的展台将达一百一十多个。
  香港特区政府将派团参加本届博览会,展示香港回归以来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前景。五十六家香港公司将在博览会上展示其设计生产的优质产品。参展商中包括香港著名的“老字号”周大福、念慈庵、李锦记等。香港厂商希望借此机会拓展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市场,并使中部地区的商家和消费者对“香港货”有一个更鲜明的认识。
  参加武汉“香港博览会”的香港企业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六大类:服装、食品、电子产品、珠宝及钟表、礼品及家庭用品和工业机械。
  首届“香港博览会”于一九九七年在北京举行。一九九八年和一九九九年分别在重庆和上海举行。
  (均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