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姬鹏飞同志生平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姬鹏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2月10日13时52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姬鹏飞同志(原名姬宏邠,曾用名吉洛),1910年2月2日出生于山西省临晋县(今临猗县)东张镇东张村。他幼年丧母,在读完初中一年级课程之后,16岁到西安谋生,考入冯玉祥军队办的陆军医院学习。其间,他受到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熏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其他进步书籍,参加了李大钊同志被杀害后的悼念活动。
  1931年12月,姬鹏飞同志参加“宁都暴动”,后任红五军团军医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赣州、龙岩、漳州、水口等战役。他于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调任红五军团卫生部部长。1934年10月任中央军委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并带领野战医院参加长征。1935年5月改任红一军团卫生部主任。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军委卫生部医政科科长、中央军委后方卫生部部长。从1937年1月起,先后在中央党校、抗大和马列学院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1938年11月,姬鹏飞同志从延安到安徽,任新四军后方政治处主任兼新四军军医处政治协理员,参与建立了新四军后方医院。1940年春,任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他坚决执行党中央确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新四军发展方针,参与指挥称之为“东进序曲”的郭村保卫战和黄桥战役,为新四军在苏南站稳脚根,建设苏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姬鹏飞同志任新四军一师一旅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调任一师三旅政治委员兼苏中四分区军政委员会书记、苏中区第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全面负责该地区党、政、军、群的领导工作。从1943年4月至1944年10月,他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动员和团结各阶层民众,以顽强的斗志,在原地坚持武装斗争,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在河网地带胜利地粉碎了日伪疯狂的梳篦式大“清乡”,为抗日战争写下了绚丽的一页。日本宣布投降后,他参与指挥了兴化、盐城战役,拔除了运河沿岸和通榆公路上的日伪据点,使苏北、苏中、苏南解放区联成一片,为以后的苏中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解放战争中,姬鹏飞同志先后担任苏中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十纵队政治委员,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军区政治委员,华中指挥所副政治委员,第十一纵队政治委员,苏北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为胜利地进行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占杭州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姬鹏飞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
  1949年11月,中央调姬鹏飞同志到外交战线工作。从1950年9月起,他先后被任命为我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团团长和首任特命全权大使。他积极促进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努力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中央交托的重要外交使命。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以新中国崭新的外交风范赢得了驻在国的尊敬和钦佩,被誉为中国政府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按照建国初期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方针,他对我国驻外机构的创建和首批外交人员的培养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其经验受到中央的肯定和赞扬,并在驻外机构中推广。
  从1954年9月起,姬鹏飞同志先后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代理部长、部长,时间长达20年。在此期间,他坚定地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外交路线,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参与了我国一系列重大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并主持组织实施。他参与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重大外交活动。他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在处理涉外事件和外交谈判中,坚持原则,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十分重视新中国外交队伍的建设,注意言传身教,努力把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思想工作作风植根于外交干部队伍中,同时高度重视对各种外交专业人才的训练和培养。在干部的任用上,他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为外交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他善于团结一班人,充分发扬民主,注意发挥其他领导成员的作用。他为我国外交工作的发展和外交队伍的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对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中,姬鹏飞同志受到林彪和“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和打击。面对林彪、“四人帮”对中央外交路线的严重破坏和干扰,他坚持原则,坚持真理,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忍辱负重,忠于职守,在极为艰难复杂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中央制定的外交政策,维护了我国的尊严。
  1975年1月,姬鹏飞同志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他积极参与重建在“文化大革命”中瘫痪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机构。1978年,他参与领导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后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他为全国人大恢复并全面开展工作,特别是加强全国人大同世界各国议会之间的友好交往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自1979年1月起,姬鹏飞同志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务。他为加强国务院机关建设,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了许多工作。他受中央委托,处理了大量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的涉外事务。他领导中联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总结历史经验,在处理党际关系上恢复了“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大幅度果断调整党的对外交往方针政策;陆续恢复了同各国共产党的关系;建立和开拓同发展中国家民族民主政党的友好合作;打破传统观念,开始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和其他类型政党进行接触与交往,广交朋友,使党的对外工作空前扩大和活跃。他为全面恢复我国的对外交往,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3年8月,姬鹏飞同志兼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负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有关准备工作。他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和中央制定的对香港的一系列政策,参与指导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英方就香港前途问题举行的艰苦谈判,付出了大量心血。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并于次年生效后,他被任命为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领导香港和内地的委员们,用4年零8个月的时间,创造性地完成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其间,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面对当时的复杂形势,他坚持原则,立场坚定,公开发表谈话,重申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决不会改变,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如期胜利完成。他还指导了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葡方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并担任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工作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负责港澳工作期间,广泛接触和联系港澳各界人士,宣传“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他不顾年事已高,几次赴港澳访问,广交朋友,认真听取港澳同胞的意见,受到港澳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尊敬。姬鹏飞同志为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作出了杰出贡献。
  姬鹏飞同志是中共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党的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姬鹏飞同志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拥护并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他注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衷心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他离开领导工作岗位后,仍然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着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姬鹏飞同志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贯坚持党性原则,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处事沉稳。他对革命和建设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淡泊名利。他心胸豁达,作风民主,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持走群众路线。他平易近人,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团结同志。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同志,爱护干部,尤其关心培养年轻干部。他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严格要求自己。他的忘我革命精神和崇高道德品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佩和称颂。
  姬鹏飞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党和人民的一大损失。我们要学习姬鹏飞同志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姬鹏飞同志永垂不朽!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1964年8月31日,毛泽东主席接见了16个中国驻外国大使馆的大使。姬鹏飞同志(第二排左二)出席。
  1990年2月17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姬鹏飞等同志会见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的委员。
  抗战时期,姬鹏飞同志(前右一)曾任新四军第一师旅政委等职务。这是他与同志们合影于华中党校。
  1973年6月10日至14日,姬鹏飞同志对法国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他同时任法国总统的蓬皮杜进行友好交谈。
  姬鹏飞同志1992年在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会议上讲话。
  (照片均为新华社发)(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

  落实计划 调运良种 开展培训
  湖南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扎实备耕
  本报长沙2月16日电 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扎扎实实备耕,力争今年农业丰收,农民有较大增收。
  今年是湖南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第一年。湖南省将压缩普通劣质早籼稻300万亩,增加高档优质稻200万亩,全省调整后的种植计划已全部落实到乡镇。
  目前,全省各级种子公司已调运准备杂交稻种5440万公斤,基本能满足3600万亩杂交稻的种植需求,并筛选出优质杂交稻、常规稻的37个优良品种组合向农民推介。目前,40%的水稻种子已到农民手中。
  湖南省农业部门还努力做好有关品种、品类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去年12月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共举办旱育软盘抛秧技术、两系超级杂交稻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柑橘高位嫁接品改技术、池塘珍贵水产高效养殖技术、秸秆氨化微储技术等10多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780多期次,比上年同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多1800多期次,培训各类技术骨干、种养大户30多万人次。
  到1月底,全省农资部门库存化肥131.4万吨,农药1.86万吨,农膜5182吨,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第4版(要闻)
专栏:

  傅全有会见科威特陆军司令
  据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今天在这里会见了科威特陆军司令阿赫麦德·萨巴赫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台湾嘉义发生5.6级地震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0年2月16日5时33分(北京时间),在台湾省嘉义县(震中位于北纬23.4度,东经120.5度)发生5.6级地震。


第4版(要闻)
专栏:

  傅全有会见以色列空军司令
  据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今天在这里会见以色列空军司令埃坦·本—埃利亚胡时说,中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与合作不仅给双方带来诸多益处,也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观察

  创收不该影响科研
  本报记者 钱志新
  不久前,编辑部收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副研究员郭润宇的来信,反映院领导“为了捞钱,强迫全体科研人员回家办公,将科研办公楼出租”。来信还说,有的科研人员“为了交出办公室,被迫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研究资料当成废纸卖掉”。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在神圣的科学殿堂,会发生这样的事吗?记者赶赴西安,对来信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
  去年上半年,陕西省社科院为了解决同外单位联合办学的用房问题,调整了科研人员的办公用房,规定凡符合回家办公条件的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出办公室,给予数十元的补贴;不搬的,将受到经济处罚。矛盾由此产生了。
  对坚持不腾办公室的科研人员,院里从去年7月份开始在工资中扣办公室租金,每间170元。在经济处罚压力下,原来不想搬的人只好搬了。到目前为止,凡符合回家办公条件的科研人员,除郭润宇一个人外,都已把办公室搬回了家。据了解,有的科研人员为了腾办公室,家里住房又不宽余,只好忍痛卖掉了一部分资料。
  文史所副所长陈晨对回家办公同志的心态作了分析,认为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识大体、顾大局的,第二种是随大流的,第三种是无可奈何的。但他说,三种人中,没有一个是高高兴兴搬回家办公的。
  副研究员梁仲勋对记者的谈话,好像给陈晨的分析作了注释。他说,社科院现在实行的这个改革,伤害最大的是50岁以上、具有高级职称、且在学术上有了一定成就的科研人员。所谓符合条件回家办公的,主要也是这些同志。这些同志虽然住房相对稍大一些,但往往由于大龄子女多,承担的课题任务重,回家办公受干扰大,研究无法进行。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一个课题,已完成了大部分,余下的两章回家后一直静不下心来写。他也是迫于无奈,才搬回家办公的。规定由于“一刀切”,考虑不周全,院里还有一些办公室空着没有租出去。一边是逼交办公室,一边是空闲着办公室,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事实上,一些科研人员对院里的做法,尽管没有公开反对,但在内心是想不通的,他们也有话要说。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员给记者打来电话,对院里的做法表示不满。他说,讲句公道话,科研楼是搞科研用的,办公室是国家为科研人员提供的工作条件。而为知识分子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这是一个大趋势。陕西社科院不但不改善科研人员的办公条件,反而把已经有的条件给“改革”掉了,这是讲不过去的,对科研人员在感情上是一种伤害。
  在堆满了各种研究资料又显得十分简陋的郭润宇办公室里,他拿着“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处”的催稽单和“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的约稿证明书,流着泪对记者说:“我是承担着国家和省里任务的科研人员,现在逼我交出办公室,叫我咋工作?!社科院是以科研为中心,还是以‘创收’为中心?”
  由于郭润宇坚持不搬办公室,院里继续对他施加压力。最近,院长办公室会议作出决定,取消郭润宇同志在院里的应聘资格,直至其彻底认识和改正“错误”。
  编后
  陕西省社科院为了创收,采用行政手段,逼迫科研人员交出办公室回家办公,这显然没有处理好创收同科研的关系,把创收强调到了不适当的位置。科研经费不足,想些办法搞创收本也无可厚非,但任何决策要讲科学,要尊重人,理解人。如果用高压手段强迫科研人员接受原本考虑不周的行政决定,这不是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希望陕西省社科院领导从大处着眼,妥善解决好矛盾。


第4版(要闻)
专栏:

  用荣誉作证
  本报记者 杜若原
  从大别山区的湖北省大悟县赶去广州打工的刘金生,2月15日在汉口火车站看见了一道新景观:当他和十几位同乡在站前候车时,突然发现候车厅大墙上,赫然挂着18块铜牌。“文明车站”、“服务示范车站”……刻在铜牌上的这一份份荣誉,送给刘金生和过往旅客一股暖意。
  春节刚过,汉口火车站便迎来了客流高峰。2月11日,该站发送旅客突破2万人,13日发送旅客达2.67万人,改写了建站百年以来的纪录。
  面对迅猛而来的客流,汉口站全力应对。“困难再大,要让旅客走得安全、愉快,条件再差,也不能降低服务标准。”为了激励每个职工,站长刘志祥提议将挂在会议室里的18块奖牌,改挂在车站入口的外墙上。
  荣誉牌成了汉口站的郑重承诺。在汉口站发送旅客的每道环节,旅客都能享受亲人般的优质服务。车站迅速为成群结队外出打工的民工组织车辆,把他们送往目的地;增开了8个售票窗口和多个流动售票点;新设的导购台热情地为旅客提供咨询服务;为老弱病残旅客开辟“绿色通道”,用便民车将他们直接送至站台上……
  截至15日18时,汉口站当日安全发送旅客2.3万人。


第4版(要闻)
专栏:

  措施到位 资金到位 就地开发
  广东力争31万贫困户如期脱贫
  本报广州2月16日电 记者王楚报道:广东省为16个贫困县的31万贫困户如期脱贫奔小康建立机制,就地扶持,就地开发奔小康。
  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广东省对16个贫困县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战略,大抓治理水土流失,造林种果,改造中低产田,兴建、加固、维修水利等农业设施,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广东省对库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扶贫,采取“三就地两为主一结合”原则,即:就地扶持、就地开发、就地脱贫;立足老、少、边、库、穷等地区的资源,以大力发展开发性生产为主,扶持资金以到村、到户为主;公共设施建设以政府扶持和群众投工相结合。1999年,全省“四不通”的村已有260个村实现通车,占46%;通邮的村149个,占57%,通电话的村161个,占31%;通电的村已达100%。
  为使31万户贫困户如期脱贫,广东省政府大力推行“四个一”工程,即为每户“解决一块保命田、输出一个劳力、找到一条脱贫路子、挂上一个龙头企业”。据不完全统计,16个贫困县已解决一块“保命田”的有21万多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7.5%;已输出一个劳力的有14.22万户,占28.1%;已找到一条奔小康路子的有19.75万户,占63.3%;挂上一个龙头企业的有5.3万户,占17%;“四个一”工程已全部落实的有7.9万户,占31万贫困户总数的2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