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东引西进迎难而上
  ——驻地记者话省情(中)
  安徽
  抢抓机遇 东出西进
  本报记者 刘杰
  跨进新千年,面对西部大开发机遇,不甘落后的安徽人真的又憋足了一口气。在1月22日的省人代会上,当时尚未辞去省长职务的省委书记王太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声疾呼:“对于我们安徽这样的省份来说,始终要立足于争,立足于上,立足于干。只要有机遇,有市场,有条件,有效益,能快就快。”
  听话听声,“安徽这样的省份”,并没有多少骄傲的口吻:一是地理方位不占优势,不沿海,不偏西,不东不西,东部西部的优惠政策都不大搭界。二是“土气”味较重:1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养活的6237万人口中,80%是农民;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一直占相当大比重;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和大工业的拉动力不强。
  但是,安徽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因为自身的先天不足而气馁过,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安徽人处处表现出一种抢抓机遇的精神。“大包干”,是安徽人开了农村改革的先河;“大包干精神”进城,安徽人又把资源加工型企业带入市场经济大潮……安徽人在国内外大市场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西部大开发,安徽怎么办?省计委主任周本立在分析安徽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提出实行“东出西进”战略,农副产品重点打向东部市场,工业品重点打向西部市场,受到不少人的赞同。
  在安徽,“东出西进”战略显然是积极而可行的,是充分发挥优势之举。作为农业大省,安徽有的是粮、油、菜、蛋、奶、肉,这几年通过创名牌,上品质,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很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农副产品“东出”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漂洋过海,颇具优势。工业上,安徽的家电产品在全国已占相当份额,名声在外,向西挺进,更不在话下。西部开发,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也给安徽的农副产品带来很大的市场。
  再美好的蓝图都需要人去描绘,要人去实现。安徽省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呼吁:人才是第一资源,智力是第一资本。从今年开始,安徽各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取消一切限制,全部放开,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积极探索和建立人才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创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重庆
  力争国企扭亏脱困
  本报记者 崔佳
  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重庆,曾有过昔日的辉煌。工业整体实力雄厚,“重庆造”工业产品享誉全国。然而近年来,重庆的国企改革步履艰难,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原有的优势变成了包袱,国有企业亏损较为严重。经历了痛苦、彷徨,重庆市理清了发展思路:作为老工业基地,年轻的直辖市要实现跨世纪发展,必须举全市之力打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攻坚战。
  去年,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重庆市通过积极调整结构、加快产品开发、大力开拓市场等多种措施,工业快速回升,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在上半年增亏的情况下,下半年由亏转盈,全年累计减亏9亿元。
  进入新千年,重庆市提出把推进国企改革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务求今年在扭亏脱困上取得重大突破,目标是:2000年全市工业企业净亏损额、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净亏损额分别减少50%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重庆市委、市政府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七个一批”的原则措施:通过兼并破产淘汰一批,消灭部分亏损源;债转股搞活一批,实现由亏转盈;技术改造提高一批,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加强内部管理转化一批,当年扭转亏损;军民分离解脱一批,减人增效一举扭亏;中小企业改制脱困一批,整体上亏损的扭亏,盈利的增盈;扶优扶强壮大一批,发挥骨干与带动作用。
  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今年重庆市在调整工业结构上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包叙定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下决心使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有序退出,缩短战线,降低比重,为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和发展腾出空间。”对重庆来说,这种“退”不啻为“壮士断臂”,其痛苦和困难可想而知。但重庆市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将优质国有资产集中到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通过这些“航空母舰”得到量的增长、质的提高。
  今年是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决战之年,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相信重振雄风之日不会太久。
  广西
  继续推进“两个攻坚”
  本报记者 郑盛丰
  广西的变化,最重要最感人也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攻坚”的骄人成果,即“农村扶贫攻坚”和“国企改革攻坚”的重要突破。
  “农村扶贫攻坚”是广西的“重头戏”,经过努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广西未脱贫人口,由1994年初的800万人减至目前的166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已下降到4%以下,比国家预定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前一年实现扶贫达标,基本解决了贫困农村的温饱问题。
  广西的国有工业企业,目前90%以上都已认真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1999年9月,全区工业实现整体上扭亏为盈;到年底,大中型企业综合指数比上年高出24个百分点。国家经贸委对广西国企改革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后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广西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向前推进“两个攻坚”。其中扶贫攻坚,将在基本解决温饱后一边努力巩固温饱成果一边迅速向小康型推进。为此,广西决定将由以往的救济型、开发型扶贫,转向生态型和教育型扶贫,而这种新型的扶贫工作,将与环境保护、市场经济发生紧密的联系。其中,为在实现多项“村村通”(广播电视)之后进一步解决刚刚越过温饱线的大石山区的脱贫与发展问题,今明两年广西将建设60万个地头水柜,从而将山区的瘦瘠低产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丰产耕地,由此拉开山区的种植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新一年的国企改革,广西将在继续抓好三项改革的同时,切实把企业改革调整的重点转到以产品为中心的整顿上来。为此,将严格开展对产品及其质量、成本、管理、班子和职工队伍等方面的整顿,并加大推进产品和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加大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力度,最终实现国企的基本脱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黑龙江
  结构调整突出重围
  本报记者 董伟
  黑龙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及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如今却均面临着艰难的嬗变过程,克服困难,积极实施农业和工业结构的调整,是新千年的重要使命,也是新千年的希望所在。
  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已达300亿公斤左右。但是,每年的丰收都会给政府和农民带来烦恼和压力:一是仓储能力有限,二是粮食品质有问题(品种单一、含水高),已经两年出现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农民收入受到影响。目前,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上上下下都有急迫感。
  今年春耕在即,黑龙江省计划着力抓好50万公顷以上绿色水稻、杂粮、大豆、玉米基地建设和一批山野菜、食用菌、特种种植业、草食动物基地建设,增加特色经济作物比重,加快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争取今年的产量和增加值增长20%以上。
  黑龙江省政府刚刚印发《黑龙江省2000年—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据国外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将达到20%至30%,甚至50%。所以说在发展绿色食品方面已经占先的黑龙江省,通过这个《规划》的实施,必将改变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结构,这将不亚于当年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
  从工业方面来讲,近些年背着“共和国长子”等昔日的辉煌过苦日子的黑龙江,在国家的支持下,不懈地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去年,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黑龙江省争取到国家安排财政债券和银行贷款164亿元,省内自筹115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等方面163个项目,完成投资165亿元,是历年来没有的。仅此一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
  即使在结构调整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黑龙江省仍然把机械工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是代表一个国家制造和装备水平的基础工业,虽然可比效益很低,但是,黑龙江省的产业工人,听说只要黑龙江省的重型机械厂还在开工,国外的客商就不敢乱抬价,心里就美滋滋的。
  黑龙江省正在启动旅游业,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发展。此举意义非同小可,不仅仅是对一种时空的挖掘,关键的是,以此刺激起来的第三产业,会反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使其顺利完成结构调整。
  河南
  创造良好软环境
  本报记者 李杰
  新年伊始,一场多年难见的大雪降临中原大地,给喜迎新千年的河南人民带来了福音。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瑞雪兆丰年!
  尽管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应该说,去年河南的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总的形势比上年要好。这就为进入新千年的河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今年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河南地处中原,既不是东,也不是西,但她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客观上也为河南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在河南省九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然会有力地推动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对河南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为了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把握好这个机遇,充分发挥河南省区位、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东部产业、技术、资金、人才,河南自去年始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与东部省市的合作。去年与广东省一起成功地举办了豫粤经济技术洽谈会,今年4月还将与上海举办经济技术合作洽谈,目的是用上海、广东的技术、资金、品牌,加快河南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升级,以人之长补己不足。同时,大力开拓西部市场,提高河南产品在西部地区市场的占有率。去年河南成功地在乌鲁木齐市举办了河南产品交易会,不但在西部扩大了产品覆盖面,有的河南企业还在西部省区建立了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营销网络。为配合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省人大还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规,采取必要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为“东引西进”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和服务环境。这一切都将为河南新千年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说,目前还不太发达的河南,在新的世纪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广西大山深处的扶贫路。  新华社记者 陈瑞华摄(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远行记

  不卖木材卖风景
  ——重访林海雪原
  本报记者 胡斌
  地处黑龙江东部的海林市,因小说《林海雪原》而出名,当年杨子荣等剿匪英雄在这里上演了威武雄壮的一幕。而今天的海林人民还是以林海雪原为舞台,不过上演的却是另外一出话剧,他们要向世人推销他们最大的优势———冰雪。
  我们来的时候,适逢他们正在紧张筹备首届中国雪乡旅游节。上路的时候我在想,不知道小说中描写的夹皮沟、威虎厅是否还在?没等我们提出来,主人已经替我们想到了。威虎山离市区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如今这里已经规划成风景区,景区内建起了东北虎林园、俄罗斯风情园和威虎山城。这威虎山城就是根据书中描写兴建的,城中的林海镇、夹皮沟村、神河庙、威虎厅等无不与小说中的描写相吻合。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在这威虎山城里,仿佛真的回到了三四十年代的林海山城。正走着,忽然碰到一位头戴狗皮帽、身穿羊皮袄、腰挎“盒子炮”、满脸横肉的“大土匪”,一打听,原来这里正在拍电视剧《大东北剿匪记》。这里已建成我国第一家东北风格的影视城,先后拍摄了《蓝月亮》、《黑嫂》、《杨子荣》等影视剧。
  海林是一个以林业为主的县级市,境内有6大森工企业,3个森工局。关于海林市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就是林海。看来,这里过去的确是森林如海。不过经过多年的采伐,成片的原始林已难觅芳踪了。万幸的是,大海林林业局的太平沟林场在无意中保留下来了一片原始红松母树林。林场书记孙守喜告诉记者,这片母树林一共是297公顷,平均树龄400年,最高的上千年。这些老寿星树至今生命力还很旺盛,每年结红松子4万多公斤。“这样大、这样好的原始红松林在全东北也是少有的,国家林业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备有这片原始红松林的档案呢。”孙书记不无自豪地介绍说。说来也巧,这片原始林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很偶然,这片林子离铁路线最近。当时林场的想法是,反正这里离铁路近,先拣远的采。结果很多年过去了,才发现这样成片的原始林再也找不到了,于是决定进行保护,这片林子也就得以保存下来了。
  “没有多少木材可卖了,我们卖风景。”大海林林业局旅游局长的这句话现在成了“名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林业局下调了木材产量,他们把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了旅游,投资800多万元,成立了林海雪原旅游公司。海林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雪。“要看雪,上海林”。这句话前几年在摄影发烧友的嘴中流传,许多著名摄影家先后到这里摄影采风,就这样,海林渐渐有了“中国雪乡”的盛誉。现在海林人已为这个名字申请了专利,他们还把雪乡的资料、照片搬上了国际互联网。
  真正的雪乡位于大海林林业局的双峰林场。走进双峰林场的小村落,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王国,家家户户的房子上、栅栏上、柴垛上都戴了一顶厚厚的“雪帽子”,积雪随物赋形,千姿百态,形成了一座天然雪雕城。这里群峰环抱,纤尘不染,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独特的雪景。由于受日本海和贝加尔湖冷湿气流的影响,这里每年10月初便开始下雪,积雪期长达7个月。由于这里的雪质好,雪期长,早在60年代,解放军“八一”滑雪场就建在了这里,从这里走出过好几位世界冠军。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竞争的魅力
  阎晓明
  近日,一场大雪引出了一条很让人回味的新闻:因赴京旅客骤增,太原铁路分局当即决定增发一趟开往北京的临时客车。
  我从事的是那种到处奔波的职业,“让铁路多开趟车”,这在七八年前是旅客最常说的一句话,不过那是挤不上车的旅客无奈的玩笑和期盼。以前旅客的笑话,如今成了人们的“造化”。
  雪后第一天,太原市长途公路客车全线停运,本来很少的航班也几乎全部延迟。近年来,被公路和航空运输挤得有些冷落的火车站,突然又呈现出门庭若市的景象。仅一天,客流量就增加了6000多人次,原有的进京车票即刻告罄。在铁路客运独占鳌头的年代,出现这种状况肯定是严重超员,许多乘客要半夜排队购买次日的车票。今天,这种情形不再有了。铁路部门并没有因此“牛”起来,而是出人意料地增发了一趟临时客车。
  下雪就是市场机遇,但机遇也是相对的。发现机遇的前提是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发现什么机遇。“铁老大”一统天下的年代,下雪不仅不是机遇可能还是累赘,因为加大了工作量,加大了工作难度。市场竞争时代,下雪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铁路的节日,因为多了货源、客源,多了企业生存的空间和财路。由此我想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村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情形颇似今天雪后的铁路运输。
  当然,对于铁路来说,仅有下雪“天帮忙”是不够的,有了“政策好”也不是可以坐享其成,还必须加上“人努力”这一重要环节。否则,很可能出现“下雪天留客天,天留人也留”。何况,“天”也不是天天帮忙。
  铁路面临激烈的竞争威胁,运输压力减轻了,生存压力却加重了。面对激烈的竞争,铁路的服务和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提速到适应人们生活节奏的“朝发夕至”列车,以及送票上门,票价下调,更新车厢等等。今年春运开始后,铁路系统不断有新的营销策略的消息传来:太原—上海474特快列车在全国列车中率先安装了彩电,太原火车站实行“坐式”剪票,对同一车次旅客集中于同一区域,剪票员到候车室座位上为旅客剪票,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的旅客手提大包小包,嘴叼车票满头大汗通过剪票口的景象有望在太原站消失。
  竞争使乘客受益越来越多,旅客对铁路的服务越来越露出满意的笑容。从旅客愉快的表情上,我们不难看到竞争的魅力。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品味东丰农民画
  本报记者 施芳
  吉林东丰县与上海金山区、陕西户县并称为我国三大农民画之乡。东丰一带的农民喜好画画,冬天地里干不了活,闲得慌便找来五颜六色的纸,画些花草或是小动物。最初是几个人悄悄地画,后来大家见有趣便跟着学。如今,东丰农民画日臻成熟,先后涌现出了1200多位业余作者。
  东丰农民画饱蘸着浓郁的北国风情,色彩鲜艳夺目,装饰性极强。它不似学院派的作品那样讲究技法,而重在表现生活的真实。像《责任田》、《村头舞会》、《东北大秧歌》、《驯兽》等作品,光看标题你就可以想到其中所表现的内容。作者们往往用质朴的笔触,将这些生活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言:“这些农民画虽土气十足却有相当的艺术魅力。”
  早年,东丰农民画纯属消遣之作,后来名声越来越大,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画展。从那时起,农民们尝试着把作品打入市场。如今,东丰县有30多位农民画专职绘制者,每年有2万余件作品外销至美国、日本、韩国等地,效益好一些的每户仅此一项年收入2万到3万元。这一队伍还在不断壮大,绘画业成了东丰县别具一格的新兴产业。
  (右上为作品《东北楼》。李俊敏作)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富民工程得民心
  中共河南省汝州市委书记 张遂兴
  张遂兴,1957年生,大专文化。当过兵,教过书,做过团的工作,1989年12月任中共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干部科长、副部长,1997年1月任汝州市市长。1999年2月任中共汝州市委书记。
  汝州市位于豫西南地区,南依茫茫伏牛山,北靠巍巍嵩岳,东临黄淮平原,西望古都洛阳。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直到90年代中期仍有6.5万山区人口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形势逼人。我们市委、市政府通过调查研究,决定实施“富民工程”,想方设法帮助这部分人尽快脱贫致富,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确保“富民工程”的实现,从1996年9月起,市里每年从市直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抽调1000多名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74支富民工作队,分批进驻各种类型的代表村,抓点带面,摸索经验。
  富民工作队驻村后,摸实情,察民意,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帮群众脱贫致富。有的带领村民治山治水、架电修路,有的给帮扶对象牵线搭桥、提供信息,更多的则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为当地办一些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方面的项目。庙下乡薛庄村的“三粉”,过去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管理落后,导致粉条质量下降,销路受阻。在富民工作队的指导下,村里建立了物华宝粉业有限公司,实行统一购买原料、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价格,使“三粉”生产重新焕发生机,冷清的生意又红火起来。
  “富民工程”实施3年多来,工作队共协调资金276万元,捐助19万元,使2.7万个农户得以脱贫。(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