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小学生减负系列谈

  减负:教育观念是根本
  陈兴贵
  编者按:多少年来,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现象时起时伏,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新年伊始,教育部将第一个改革议题定为“减负”,召开“减负”工作电视会议,并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和力度。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有教育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文化的深层原因。今天,我们开辟“中小学生减负系列谈”专栏,对为什么要减负,怎样减负,减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减负之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欢迎广大读者赐稿,发表自己的见解。
  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几乎成了每届教育部长都面临的课题。如果追溯到毛泽东主席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批评,这个问题谈了大约近40年。然而谈归谈,讲归讲,至今收效甚微,不说依然如故也是变化不大。为什么这个问题成了久攻不克的堡垒呢?
  久攻不克,必然有“不克”的原因。而这原因无疑是带全局性的、根本性的,不是抓某个环节或抓一段时间可以见效的。这个掩藏在减负问题背后,又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发挥影响的原因,就是教育观念。谁都知道,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很顽固的,而某种观念一旦深入到千百万群众中间,要改变就绝非易事了。要让人们走出观念的误区,树立一种新的正确的观念,就非来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不可。
  如何减负,人们可以说出许多办法来,比如改革教材,降低教材的难度,减少教材的内容;提高教师水平,课堂上解决问题;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加强减负监督力度,对不减负的学校曝光等等,具体措施可以列出几十条。然而,如果学校的、家庭的、舆论的、社会的教育观念没有根本的变化,这种种具体措施是很难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这里用得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成语,花样可以翻新,形式可以变幻,会在不知不觉中减中有加,穿新鞋走老路。
  笼统说教育观念似乎太抽象了。且看:每天早早把孩子从睡梦中催醒去上学,上午四节,下午二节,回到家又是写作业,背课文,不到孩子打哈欠不上床;到了星期天,又是作文日记、测验、习题的一套办法,与让孩子早上9时上课,下午2时放学,不剥夺孩子的天性的教育思想,难道不是教育观念的差异吗?要求孩子长大“成龙成凤”,与要求孩子学些适合自己的技能,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不同想法,不是教育观念的差异使然吗?鼓励孩子动手制作,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实际操作,学习各种实际技能,与鼓励孩子考高分,考第一名,把孩子动手制作斥之为“不成大器”,难道不是教育观念的反差吗?凡此种种,无不折射出教育观念的不同。
  教育观念似乎是个高深的专业名词,其实再普通不过了。说白了,就是两句话:一句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句是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就是在这两句话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做法。
  教育的对象是为社会服务的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能最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呢?这应当是中外教育家共同探讨的话题。如斯,我们的教育观念与此有哪些不适应,应当怎样更新、改革,这就是我们在更新教育观念上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减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给患者一个明白还医院一份清白
  推行清单制山西规范医疗收费
  本报讯 山西省自去年夏天起在全省医疗机构推行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以来,有效地遏制了医疗单位乱收费的不正之风,加强了制约机制和监督力度,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群众普遍反映这是“给患者一个明白,还医院一份清白”的好举措。
  长期以来,一些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一段时间内,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巧立名目乱收费、乱涨价等不正之风,造成了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成为社会反映的热点问题之一。山西省卫生厅几年来一直把治理乱收费,规范医疗收费行为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先后采取了许多整顿措施。但长期以来,医院在医疗费用结算过程中分类模糊,患者无法对每一项诊治项目和用药情形进行查询和核对,依然难以杜绝部分科室巧立名目、分解收费和少数医务人员向患者随意转嫁医疗费用的不正之风,因医疗收费引起的举报事例和纠纷屡见不鲜。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收费工作,山西省卫生厅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民意测验,并反复研讨协商决定,在全省推行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将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归纳为:处治、检查、检验、病理、手术麻醉、用药处方共6大类11个种别。清单按类别开列了各收费项目的标准,一式三联,科室护士按每位患者每天的医嘱,分门别类记于当日费用清单上,交患者(或陪侍人)过目,核对无误并签字,三联分别交住院处作为结算凭证、科室作为核算凭证和患者作为结算凭证。
  山西省卫生厅明确规定:(1)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一律以《山西省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为准,医疗单位不得另立项目和标准。(2)住院患者当日的医疗费用必须当日结清,将患者联交患者保存。(3)患者出院结算时,凡与计算清单不一致的收费,患者有权拒付。(4)住院患者费用清单,一律由卫生厅统一印制,并进行全省统一编号。
  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实行以来,推进了医疗机构的医德医风建设,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有效地遏制了医疗机构乱收费的不正之风,有效地促进了医院服务质量和两效益的提高,提高了医疗质量,促进了医患关系。
  山西省卫生厅长赵震寰表示,要在全省实行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中,不断完善这项改革,为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和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朱晋章)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上海百万农家女争相科技致富
  本报讯 看上海不能忽视郊区;看郊区不能忽视妇女。伴随着上海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迈进的鼓点,百万市郊农村妇女广泛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
  1989年起,上海市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10年来,吸引了市郊80%以上的妇女。据不完全统计,已有95%以上青壮年妇女脱盲,2.58万人获“绿色证书”。到1998年,农村妇女中具大中专以上学历者4.5万人,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兴农奖等101项,获区县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兴农奖等698项。农村妇女的人均收入由10年前的1221元上升到1998年的5407元,2.25万贫困妇女通过帮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4.8万乡镇企业下岗女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重新就业。(肖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鸳鸯”走山乡
  ——记农林专家樊洁民、陈玉英夫妇
  李耀奎
  一对年近花甲的老夫妻,倾30年心血传播农业科技。他们科技下乡的步履踏遍了苏、鲁、豫、皖周边12个县市,他们感人至深的事迹被成千上万的群众所赞颂。这对老夫妻是山东省金乡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樊洁民和农业局农艺师陈玉英夫妇。他们曾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
  1966年毕业于济宁农校的樊洁民和陈玉英夫妇把美好的30年奉献给了大地,奉献给了农民,奉献给了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事业。他们三十年如一日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深入田间地头,科技下乡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三十年如一日,长期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自1988年始,夫妇俩就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兴办了樊陈果树庄稼技术学校、果树庄稼医院,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学员1万多人,遍及4省12个县市。累计无偿技术咨询达7万余人次,免费发放各种科技“明白纸”、科技资料5万余份。在河南虞城农村讲课,群众多达上千人,教室移到打麦场,他们在冬天的寒风中站着讲了5个小时。
  把樊陈夫妇比喻为“科技鸳鸯”毫不夸张,他们互励共勉,不仅体现在生活中,更贯穿在事业上,特别是在基层农业科研领域,更是携手并肩,比翼齐飞。在实验中,他们分工明确,一个操作,一个记录,毫不马虎。在学术上,他们取长补短,各抒己见,有时为了一个小问题,生活中相敬如宾的他们,却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正是有了相互间的合作与勉励,他们在基层科技推广上攀登了新的高峰。金乡县种植大蒜面积达50万亩,为提高蒜农效益,他们于1994年探索出了蒜薹早上市、蒜头增产新技术,使蒜薹早上市5—7天,亩增鲜蒜250公斤—500公斤,亩增效益300多元,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达5万余亩,增加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
  苹果轮纹病、炭疽病是制约果树生产的最大难题。按照常规药物防治,一般好果率仅在80%左右,大量烂果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夫妇俩从1988年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重大技术攻关上。为便于实验,他们开辟了自己的果树实验园。白天亲自喷药,作好田间记录。夜晚则挑灯夜读,翻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掌握了“两病”的病因和发病规律,采取综合配方施药的方法,按照苹果的各个生长环节,探索配方的比例、用药时间与用量。经过6年在3省6县多点多次不同品种的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在1993年成功探索出防治苹果轮纹病、炭疽病的配方,使果园好果率由一般的80%左右提高到95%以上,苹果个大、色好、耐贮藏,在常温下能贮藏到春节前后。目前这项成果已推广到6000余农户,果园逾万亩,遍及山东、江苏、河南等4省的12个县市,221个村,通过多点调查测算,累计为社会新增经济效益近3000万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前,全国江河儿女心声传递大行动在京启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保护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菏泽“科技闹春”春更浓
  本报讯 “昔日忙过年,如今忙种田”,传统的过节习俗在菏泽已难觅踪影。田野里到处是一片春耕备播的忙碌身影,其耕作方式科技化程度也大有提高。
  2月12日,离朝天椒播种还有45天左右,被誉为山东省朝天椒生产第一大镇的曹县孙老家镇王集村200亩往昔空荡荡的冬床地边上,一溜排满了100台抽水机。该镇党委书记苑世兴介绍说,往年都是栽椒苗前浇一次水,自全区展开“科技闹春”活动后,镇里请来了著名朝天椒专家陈胜才为顾问,组织讲座,说这叫给椒苗造墒,早了晚了都达不到最大增产值。
  近两年,菏泽地委、行署针对本区实际,理出了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的十条路子,部署了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闹春”活动,力求利用春节前后通过科技示范、培训广泛推广,使全区80%以上的农民掌握1至2门最新农业实用技术。“科技闹春”活动打破了旧的“春节忙过年”的传统,唤起了群众科技闹春的意识。春节前后20天左右时间,菏泽地区各县市农民培训、科技咨询活动此起彼伏,有效地指导了农民科学种田。(武宪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瞄准西部大开发
  内蒙古做好生态环保文章
  本报呼和浩特2月13日电 记者孟辉报道: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宣布,经国家环保局批准,呼盟将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1999年上半年以来,内蒙古以牧为主的阿拉善盟、伊克昭盟等地实施部分禁牧和物种保护等措施,以迎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伊盟的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做出决定,在水土保持世行贷款工程和生态建设等重点项目区内禁止放牧。哲里木盟的扎鲁特旗决定在1999年至2003年的5年时间里对全旗24个苏木、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总体禁封150万亩。饱受风沙之苦的阿拉善盟从去年开始,准备用3年的时间,从重点林区搬迁牧民1132户,转移、处理牲畜31.35万头(只)。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华山有道闯为先
  ——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本报记者田泓 丁伟
  1907年,成立不久的中国红十字会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领悟到:欲救死扶伤,必须要有自己的医院和人才,于是成立“中国红十字总会暨学堂”,这就是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前身。经过92年的建设,当年简陋的医院已成为国内最负盛名的综合性医院之一。
  “最崇高的医生是怎样的呢?是为了病人的痛苦和欢乐献出他全部的爱心、智慧以至于生命。”手外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凭着他对医生职业的崇高责任,先后完成了2000多例臂丛神经修复手术,创造了世界同类手术的最高纪录。1978年,顾玉东为一位拇指缺损患者进行足趾移植手术,遭到失败。他仔细分析研究,发现接上的血管堵塞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他大胆地提出了第二套供血系统的设计,在最初的100例足趾移植中,取得了97%的成功率。最近的100例手术更是万无一失,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中科院院士沈自尹教授从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研究。在被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本质研究中,发现了与西医全然不同的病种。按照统一辨证标准,病人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以补肾中药治疗后即可恢复正常。这一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同。经过40多年的研究,沈教授既认定了中医的“肾阳虚证”是科学的客观存在,又用科学语言阐明了其本质。
  建国伊始,史玉泉与沈克非教授成功地施行了中国第一例颅内肿瘤切除术。从此,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从无到有,始终走在国内前列。如脑肺吸虫病的手术治疗、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直接手术等,都堪称国内首创。90年代初,医院将神经外科和放射科的优势结合,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开设了专门的伽玛刀医院。伽玛刀利用钴60作为放射源,集神经外科影像诊断、放射治疗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在国内开创了治疗脑肿瘤不开颅的历史。近年来,该院已为近5000名患者进行了伽玛刀手术,未发生一起手术意外。
  华山医院的皮肤科也享誉国际。该科开设了包括结缔组织病、皮肤淋巴瘤、皮肤淀粉样病变、职业性皮肤病、化妆品皮炎等10多种专病门诊。从1990年起,又开设了性传播疾病门诊,同时建立了性病实验室。现在,皮肤科每天的门诊量超过千人,每逢夏季更是高达1500人以上,其中1/3的病人来自外省市及国外。目前,该科已将光线性皮肤病的临床、病因、防治及皮肤光生物学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在免疫性皮肤病、红斑狼疮、银屑病及皮肤恶性淋巴瘤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张元芳院长告诉记者,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华山赢得了声誉。医院年门诊量达到118万人次,位居全市各大医院前列,大批年轻有为的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肺癌基因研究获得新突破
  据新华社上海2月13日电 (孙国根、刘军)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曹世龙教授等科研人员,历经5年艰辛完成的“肺癌INK4a/ARF基因状态及该基因转染对其增殖、放射敏感性影响的研究”,近日通过卫生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曹世龙教授等科研人员从1995年起收集已有明确诊断的肺癌病例标本120例、选用美国及中科院上海细胞所提供的各类人癌细胞,并通过运用免疫组化、基因克隆、基因转染与功能表达、流式细胞分析等先进技术,在国内外率先探讨了INK4a/ARF基因转染对肺癌细胞敏感性影响等课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启动
  本报乌鲁木齐二月十三日电 记者陈沸宇报道: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之一的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日前正式启动。
  该项目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综考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新疆大学等十九个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承担,主要研究目的是为了阐明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形成演变规律,揭示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及系统间的耦合机理等,创建干旱区生态环境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发展干旱生态学、绿洲学、荒漠环境学等新兴学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攻克玉米“疑难杂症”
  据新华社杭州2月13日电 (记者张乐)一项名为“玉米茎基腐病病原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日前在杭州通过专家鉴定。
  玉米茎基腐(青叶)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个重要病害。当玉米进入乳熟期时,整株叶片会出现青灰色干枯,根和茎基部呈水浸状腐烂的早死现象,有的则果穗下垂。
  浙江东阳玉米所和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等单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一难题。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首次明确了此病在我国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探明了这种病的初侵染源及主要发病因素。并创建了简易实用的腐霉分离方法及其致病性测定技术,首次从我国玉米中分离出肿囊腐霉、禾生腐霉、棘腐霉、寡雄腐霉和盐腐霉,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