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辽河油田内部挖潜降本增效
  去年成为辽宁省利税第一大户
  本报盘锦2月13日电 记者段心强报道:辽河油田坚持内部挖潜,建立健全新的机制,加大注入科技含量,强化经营管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999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404万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06亿立方米,总收入达到152.3亿元,超稠油单位操作成本由840元下降到420元,上缴利税由1998年的27亿元上升为46.2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辽宁省利税第一大户。今年1月,在大风雪带来的困难生产条件下仍然实现利税1.5亿元,又比去年同期上升50%。
  去年,辽河油田遇到许多困难:年初,油价降到25年来最低价,1至4月,平均油价634元/吨,比年度预算价格低112元,因此亏损3亿元。5月油价止跌回升,但因辽河油田主产稠油,售价较低,因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油田围绕降低成本,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盈亏自负、自己日子自己过”的法人经营机制和“全员承担风险、全员工资浮动、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提出全年成本费用最低控制指标,分层次建立了成本和费用控制的全员责任体系、全过程控制体系、核算体系和考核体系。特油公司管理人员由200人压缩到30人,10个生产项目的管理人员由过去的79人减少到27人,原来39台汽车减少到12台。超稠油抽到地面,需加温后才能流到储油罐,原来一直用电,成本较高,不如烧煤便宜,他们不怕麻烦,到外地买煤,一吨超稠油的加温费用由35元降到8元。这个公司采一吨超稠油的成本由以前1197元降到现在的400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锦州采油厂大搞技术创新,借用管道科研成果,一口井减少投入40万元,节能44%,抗外挤强度提高一倍。他们创造的捞沙等6项修复油井专利技术,作业效率提高50%,去年多出油6万多吨,增加效益400多万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金龙起舞报春来
  ——铁路全行业提前扭亏纪实
  新华社记者 李安定 林红梅
  中国铁路这条“金龙”按照市场经济的节拍舞动起来,铁路全行业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务院的扭亏目标,甩掉了戴了5年的亏损帽子。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攻坚战中,铁路全行业脱颖而出,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怀抱新千年第一束璀璨的报春花,回首近两年走过的艰难历程,多少铁路人热泪横流。
  这是铁路运输系统200万职工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决裂之路,是放下“铁老大”架子重新博得大众青睐的艰苦探索之路。
  告别“铁老大”的宝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6.68万公里铁路构成客货运输的大通道。几十年来,铁路长期在运输市场中位居榜首,国家对铁路实行高度集中管理,铁路曾是计划经济的“掌上明珠”。由于运力紧张,铁路的车票、车皮十分紧俏,人们把铁路称做“铁老大”,一些铁路干部职工“官商”作风严重。
  90年代以来,公路、航空、水运快速崛起,交通运输开始形成“买方市场”,铁路遇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客流下降、货源不足,市场份额减少的严峻形势。铁路客、货周转量占全国运输市场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46%和59%下降到1995年的39%和54%。1996年,铁路全年客运量9.42亿人次,比上年下降了8.3%,相当于全路每天有150辆列车在空驶;过去一直稳定增长的大宗货物如煤炭、水泥、粮食等的运量下滑严重。到1997年底,铁路亏损累计达到156亿元,其中1997年一年就亏损37.6亿元。
  铁路亏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1998年初,国务院领导同志明确要求铁道部,以1997年亏损额为基数,同口径比较,在三年内扭亏为盈。
  铁路为什么亏损?严峻的现实迫使铁路人认真思考。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把扭亏作为全路的头号工程,研究扭亏良策,部署扭亏战役。
  部领导一班人与各部门分析亏损原因:“大一统”的管理,政企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营主体;以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的管理系统和生产组织,只讲投入,不讲产出;铁路企业办社会,人员过多:发达国家每公里铁路用4到5人,我国每公里铁路用32人;在各种运输方式以灵活的手段争夺市场的情况下,铁路运输产品却几十年不变,客车平均旅行速度仅为48公里,货车仅为30公里,旅客购买一本火车时刻表,能使用好几年;“皇帝的女儿”伺候人,服务质量差,市场信誉低;铁路营销机制尚没有建立,习惯于“坐等上门”。
  在痛苦的自我解剖中,铁道部领导清晰地认识到,连年亏损,自身的积弊是主因,再不改革,死路一条。“铁路三年扭亏,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也是铁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就要消灭企业!”铁道部领导统一认识,在1998年年初召开的全路领导干部会议上迅速动员,部署试点,发起扭亏攻坚战。
  竞争的最大对手是自己
  1999年初,铁道部党组提出,如果三年不扭亏,铁道部党组将集体引咎辞职。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铁道部与全路14个铁路局签订了资产经营责任书,实施政企分开,确立了铁路局的市场主体地位。铁道部将扭亏指标分解量化到各铁路局,考核各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上交率和行车安全、人身安全、资产安全指标,对扭亏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各铁路分局、站段、职工,层层实行经营责任制,扭亏的压力通过指标分解一直传递到每个职工身上。
  这时,一件小事引起一场全路的大讨论。“富小拖”是哈尔滨铁路局佳木斯分局管内富锦市拖拉机厂一种小四轮拖拉机的简称,以前产品几乎全部通过铁路运往外地,而到了1997年底,铁路运量只占这个厂年产量的4%,绝大部分分流到公路。“富小拖”现象迫使铁路人彻底改变计划经济观念和粗放经营模式。广大干部职工深刻地认识到,竞争的最大对手是自己的旧观念。在现代交通工具激烈竞争中,谁能提供更为快捷、舒适、方便、经济的运输服务,谁才会在市场中取得优势。
  市场观念在全路职工心中悄然萌生。沈阳铁路局局长张伟讲述了一个故事。通辽分局负责接发列车的一位值班员下班后,发现一辆毛驴车拉了满满一车玩具跑长途,他跟踪了4天,硬是找到玩具厂,把货物争取来由铁路运输。在摒弃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中,每一个铁路人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重塑自我。过去见到旅客多就烦的铁路人,从春运、暑运,到节日运输,出台各种方便措施,千方百计招揽顾客。1999年春运,铁路共开行临时客车6482列,旅客运量比上年同期增加7.9%,运输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8%;售票额和工资挂钩的售票员,从昔日的“冷面公主”变成了“微笑天使”。
  推动火车的车轮围绕市场高速运转
  铁道部近两年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火车的车轮围着市场高速转动。
  一向没有下岗之忧的“老铁”们,如今优化组合的压力摆在面前。铁道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关死前后门,边挖渠,边放水”。部机关人员编制由809名减少到400名,基层职工打破了几十年的“铁饭碗”,建立起竞争上岗,择优上岗的机制,到1999年底,全路运输系统净减员26万人。
  各铁路局严格成本管理,以收入定支出,以效益定分配,把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站段。在许多站段,交接班时要查电表,哪一班超过规定数字,扣哪一班的工资。列车上的笤帚使用有定额,使用多了要罚款。
  火车不再慢腾腾地行驶了。1997年4月1日,是中国铁路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低速行驶了几十年的铁路客车普遍提速,京哈、京广、京沪三大干线开行的快速列车,最高时速达到140公里,货车最高时速达到80公里。新的列车运行图开始实施,首次开行了78列“夕发朝至”列车。此后,在大连机车车辆厂等企业开发的新装备保障下,铁路三次全面提速。目前,火车运行的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160公里,全国铁路实现了1200公里“夕发朝至”。
  铁路货运推倒走向市场的“围墙”,向货主送上了笑脸。针对普遍存在的乱收费现象,铁道部出台规定:凡是影响铁路运输市场竞争能力的收费,都要进行整顿,不合理收费坚决取消;简化货运办理手续;开行定点、定线、定车次、定发到站、定价格的“五定班列”及大宗货物直达列车,保证运到时限,速度快,价格透明。
  各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千方百计为货主着想,积极组织货源。走出“围墙”的广西玉林站在水果丰收季节,走村串户,进行荔枝鲜包运输的宣传,吸引果农果商,开辟鲜货绿色专线,随到随装,仅1999年6到8月,就装运荔枝1.28万件,运费收入40万元。地处“苹果之乡”的烟台铁路公司对苹果运输及时配车,自去年10月份以来,累计发送苹果6448万公斤,创收590万元。
  在客运方面,新推出的一批批适销对路的运输产品大受社会欢迎:夕发朝至客车、快速客车、城际客车、假日旅游客车、民工专列、学生专列等。哪里有客流,哪里有市场,火车就往哪里开。全国500多个计算机售票网点为旅客提供快速服务,电话订票、流动售票、送票上门等服务,让旅客感受到铁路走向市场的拂面春风。
  1998年,虽然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水的影响,铁路全年运输仍减亏22亿元;1999年,铁路扭亏的难度高于前一年,煤炭、钢铁、林业等限产,铁路货源不足。但是,到年底算账,全路发送旅客9.76亿人次,同比增长4.9%,完成运输收入998亿元,比1998年增收76亿元,实打实地实现了扭亏为盈。
  回首走过的扭亏路程,业内人士感慨地说,铁路扭亏来之不易,998亿元是广大铁路职工燕子衔泥般一口口“垒”出来的。近几年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运输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铁路行业为走向市场经济、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打下观念上的基础。
  金龙起舞报春来,中国铁路的良性循环将从这里开始。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二○○○年一月十六日)
  去年,各地和有关部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生产连续5年获得好收成,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判断和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粮食和其它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进入小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这一历史性跨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为解决温饱而主要追求产量增长的农业生产,就可以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向多样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过去由于短缺而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就可以将更多的农产品用于发展畜牧业和各类加工业,更大规模地实现转化增值,使农业成为有活力的现代产业;过去迫于生存压力而过度开垦的土地,就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加适合于人民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过去相对滞后的城镇化进程,就可以加快步伐,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更快地降低农业人口的比重,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困难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当前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势在必行。各地要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制定当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规划,并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手段,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指导。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当前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第一,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继续压缩不适销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种子工程”的支持力度,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我国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力争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我国农产品的良种普及程度和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第二,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要抓紧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开发优质饲料,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的比重。加强疫病防治和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确保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在有条件的地方,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建立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基地,努力扩大畜产品出口。第三,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粮食主产区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合理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也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要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乱占耕地。在当前粮食库存量大、粮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必须更好地贯彻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特别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是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基础的重大政策,也是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的重大措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要认真执行优质优价政策,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但决不准压级压价,更不得限收拒收。
  二、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对于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尤其是食品加工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推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不能盲目铺新摊子,搞重复建设。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名牌产品。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加强专用原料品种的开发,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加工转化增值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采取得力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各地也要抓好这项工作。龙头企业要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
  三、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
  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不仅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战略。
  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切实搞好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制定支持措施,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发展小城镇要坚持循序渐进,防止盲目攀比、一哄而起。要充分考虑现有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选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基础较好的小城镇予以重点支持,发展小城镇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争取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一批小城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使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
  乡镇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重要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要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特优新产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对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要坚决停止生产。要加强和改善对乡镇企业的社会服务,乡镇企业集中的地区,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和信息服务中心,帮助企业了解市场和进行技术、产品开发。
  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科技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降耗增效技术,以生物措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既要追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又要满足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又要重视技术推广;既要发展高新技术,又要重视常规技术;既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又要注重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集成配套;既要重视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又要注重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和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农技推广的基本力量,要在继续做好定性、定编、定员工作的基础上,增加推广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从今年起,各级财政要拨出专项经费作为启动资金,支持各地以现有乡镇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创办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使之成为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带动作用。
  要切实推进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抓紧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持政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先进技术产业集团。各地也要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出发,扶持具有一定优势的研究机构,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创办研究、开发、应用一体化的企业。
  要切实抓好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鼓励各地从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出发,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对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和合资、合作的农业项目,要在项目配套资金和相关配套条件方面给予支持。
  五、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
  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目前,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是迫切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也是鲜活农产品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形成具有本地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各地要把产地批发市场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增加投入,重点搞好场地、道路、通讯和农药残留检测等公用设施建设。
  改革以来日益活跃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形式的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市场中介,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地要采取鼓励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他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要参照国际惯例和准则,从我国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和实施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特别要搞好粮食、棉花分等分级,落实优质优价政策。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顺利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保证。要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粮食库存较多的有利条件,加大投资力度,更大规模地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我国的农业基础。
  水利建设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和实施计划,继续抓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加快大型灌区水利设施的整修、改造和续建配套,搞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要根据调整农业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新要求,继续开展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安全度汛。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的监管机制,确保工程质量。抓紧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主要江河水资源管理体制,合理调度和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改革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体制,鼓励集体、个人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生态建设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落实好国家对天然林禁伐地区、停伐企业和被关闭的小型木材加工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力度,加快荒山绿化;在以往过度开垦造成生态破坏的地区,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在干旱风沙地区,加强草原保护,推进防沙治沙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控制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采取紧急措施,遏制森林病虫害的蔓延。治理水土流失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要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西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尽快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综合性措施,集中力量,加快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草)工作,政策性强,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务必尊重农民意愿,周密筹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各地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抓紧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首先选择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扩大。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设施比较落后,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切实加强农村电、路、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创造条件。国家要继续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并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投资。
  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农业综合开发要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由过去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由过去追求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上来。重点建设大型优势高产粮食生产基地,优质饲料作物生产基地,发展节水灌溉,建设生态农业。
  今年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以工代赈的力度,力争再解决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都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继续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农民是农业投入的主体。要继续引导农民个人和集体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劳动积累,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
  七、强化农村土地承包、集体财务和农民负担管理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把贯彻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是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重要环节。当前,要抓好土地承包、集体财务和农民负担管理,把这三方面的政策落实好,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目前全国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已基本结束,加强土地承包管理,重点是建立健全承包合同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合同档案,及时调处纠纷,组织合同兑现。对个别尚未完成延包工作的地方,要组织力量,加强指导,抓紧落实。没有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必须尽快发放到户。要妥善解决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中的遗留问题,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要继续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的清理工作,建立资产登记台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搞好收支核算,定期公布账目,加强民主监督。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并逐步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继续做好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加强对民间信贷的引导和管理,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对财务混乱、群众反映强烈的乡、村,要派专人帮助清理整顿。
  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切实搞好试点。未进行试点的地方,要继续实行农民合理负担额“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健全提留统筹款的预决算制度,加强专项审计。农民负担监督卡要及时发放到户,并严格执行。坚决禁止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严肃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严禁动用警力参与收缴提留统筹款和其它收费工作。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有权威的工作机构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农村政策、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专职队伍,提高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
  八、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两手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集中精力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今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央组织部已经作出具体部署,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要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重点,下大气力培训好农村基层干部。今冬明春,要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建设先进县活动。继续抓好后进村和贫困村的整顿,着力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依法推进村民自治。既要坚持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支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步伐,抓紧清理乡镇超编人员。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针对新阶段的新情况,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移风易俗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进一步搞好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活动,积极推进城乡共建、工农共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文明,克服愚昧落后;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切实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
  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继续抓好“严打”整治专项斗争,重点打击地痞、村霸等流氓恶势力。坚决打击和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依法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大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力度。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法律咨询服务体系和信息报送体系;做好民事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巨大成功,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是农业和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新起点。在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必将有更大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全党同志务必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牢,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于春之“忌”
  高国春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人往往缺乏一种与春天气息相适应的朝气蓬勃、奋发进取、只争朝夕的热情,结果辜负了大好春光,这是春天之“忌”。
  “忌”具体讲,一是慢。实际上,春节一过,农忙也就来临了。然而,有些地方,不过完正月十五,职工不上班,农民不下地。或者即使有的人上了班,也还沉迷于“过年状态”。二是乱。有的人工作缺乏计划,好像是无头苍蝇,东一榔头西一棒。三是拖。有人认为,新的一年刚开始,三百六十五天有的是时间,因而能拖则拖,像是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一年之计在于春”,告诫人们要在开春就做好工作,为全年打好基础。时下,春天已至。我们应该好好把工作思路理一理,制订出可行的计划和目标,变“忌”为“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紧张的工作。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闻简报
  山东落实国企扭亏责任制
  2月12日,山东省政府召开会议,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脱困工作进行部署,提出连续亏损3年以上的企业,如果没有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今年仍然无法扭亏的,对主要负责人必须予以调整。山东省还将进一步落实扭亏增盈责任制,推进企业的兼并破产和优化重组,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债转股、封闭贷款等各项政策。(刘磊)
  北京“三下乡”活动注重办实事
  北京市1999年“三下乡”工作注重办实事,成效显著。一年来,送书下乡242次,销售图书19573册,组织专家500多人参加科技下乡活动,建立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个,送去医疗器械和药品价值250多万元,帮助建立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各系统、各单位还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三下乡”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现已在农村建立起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颜世贵)
  青岛坚持廉洁勤政典型公示制
  青岛市日前公布了初定的1999年度12个廉洁勤政单位和11个廉洁勤政好干部的候选名单,以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请人民群众帮助把关。这是青岛市在全市公示的第四批廉洁勤政典型。廉洁勤政典型实行公示制在青岛市已经形成制度。(宋学春 杨宗航)
  旅游业成为西藏经济支柱产业
  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去年旅游业再创历史新高,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创汇3600万美元,实现收入5.7亿元,旅游业已成为西藏经济的支柱产业。(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地一色 一县一业 一乡一品
  永州培育农业支柱产业
  本报长沙2月13日电 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永州市粮食、畜禽、林果、蔬菜、烤烟、水产六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一地一色、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主导产品优质品率达到50%以上,主要农产品外销达65%以上。去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32.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2元。
  早在1994年,永州市农民就开始淘汰品质差的早籼稻,大力发展优质杂交稻品种,现在,全市种植的水稻百分之百是杂交稻。永州农民还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精细菜、特色菜、反季节蔬菜和香柚、白果等名特优水果,目前,全市156万亩水果中,名特优品种已占一半以上。


第1版(要闻)
专栏:

  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
  海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本报海口2月13日电 海南省把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1999年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775元,比两年前的1997年增长了16.5%。
  海南省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一些见效快、办得到的项目起步,逐步积累,不断发展。经过努力,全省农村已形成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基地、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和加工业为主体的农工贸一体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三亚、文昌、琼海、陵水、乐东、儋州、万宁等市县成片开发海水养殖,琼中、澄迈等县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99年全省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有289个,占10.6%。
  (陈一鸣 加满 雄文)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河北省张北县站海乡农民一改往年“猫冬”的习惯,利用农闲时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今冬他们集资合作打井357口,以缓解对坝上地区农业危害最大的干旱问题。
  新华社记者
  周文广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青海大力开发天然气
  本报西宁二月十三日电 记者马应珊报道:西部大开发,给被喻为“聚宝盆”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带来再次腾飞的新机遇。为了把柴达木的天然气输送到格尔木、西宁这两个全省的主要城市,从一九九六年开始青海就加大了对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的开发力度。四年来已建成天然气输送管道三条,总里程达六百三十七公里,已铺设到格尔木市和甘肃的敦煌市。每年输气量达十五亿立方米,从今年开始向西宁、兰州延伸。
  二十四万平方公里的柴达木盆地已勘探过的十二万平方公里上,共发现涩北、台南、马海等八个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一千五百七十五亿立方米。青海已成为陆地上继四川、长庆、新疆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气田区。
  青海大力弘扬柴达木石油精神,西部开发提前了几年的时间,优质、高效、快速地建成了三条管道,天然气下游工程也陆续启动。青海油田、敦煌、花土沟、格尔木三个基地的工业和民用燃料已全部由天然气替代;气化格尔木市、敦煌市的工程正在推进。格尔木市一点五万千瓦燃气电站于一九九六年发电;中外五家单位合资的敦煌五万千瓦燃气电站,从一九九八年底开始建设运作,不久将竣工。格尔木炼油厂、石化等三项工程先后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已使柴达木天然气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返回顶部